优秀的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 格式:pdf
- 大小:338.53 KB
- 文档页数:5
【 导语】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之时,只称正⽉⼗五⽇、正⽉半或⽉望,隋以后称元⼣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称上
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宋以后也称灯⼣。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元宵节之夜,⼈们要点起彩灯万
盏,以⽰庆贺。还要出门赏⽉、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以下是整理的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欢迎阅读!
1.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
1、元宵节是汉⽂帝时为纪念“平吕”⽽设。相传吕后⼀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
⾂周勃⼀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拥⽴刘邦的第⼆个⼉⼦刘恒登基,称汉⽂帝。⽂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
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五,定为与民同乐⽇,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庆祝。从此,正⽉⼗五便成了⼀个普天同庆的民
间节⽇“闹元宵”。
2、元宵节⼜称“上元节”,是⼈们庆祝⼀年中第⼀次的⽉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五⽇为上元节,七⽉⼗五⽇为中
元节,⼗⽉⼗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的
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3、元宵节起源于“⽕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野持⽕把驱赶⾍兽,希望减轻⾍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
⼀些地区的⼈们还在正⽉⼗五⽤芦柴或树枝做成⽕把,成群结队⾼举⽕把在⽥头或晒⾕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
时。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从昏达旦,⾄晦⽽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的变化,但⾄今
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
⽇。⼤部分地⽅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2.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的
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诗⼈卢照邻曾在《⼗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五,僧众云集
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良⾠。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
原来只在宫廷中举⾏⽽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五,⽆论⼠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辉煌。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
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众多。开
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的彩灯上供⼈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
各阶层的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踩⾼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等
传统民俗表演。北⽅地区群众偏爱舞狮,南⽅地区群众则擅长舞龙。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不仅盛⾏于海峡两
岸,就是在海外华⼈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3.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和牲畜,⼈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只神鸟困为迷路⽽降落⼈间,却意
外的被不知情的猎⼈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分震怒,⽴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五⽇到⼈间放⽕,把⼈间的⼈畜财产通
通烧死。天帝的⼥⼉⼼地善良,不忍⼼看百姓⽆辜受难,就冒着⽣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
们。众⼈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家想出个法⼦,他说:在正⽉
⼗四、⼗五、⼗六⽇这三天,每户⼈家都在家⾥张灯结彩、点响爆⽵、燃放烟⽕。这样⼀来,天帝就会以为⼈们都被烧死了。
⼤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看,发觉⼈间⼀⽚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
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燃烧的⽕焰,以中⼤快。⼈们就这样保住了⾃⼰的⽣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来纪念这个⽇⼦。
4.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
元宵节,也叫元⼣、元夜,⼜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个⽉圆夜。因历代这⼀节⽇有观灯习俗,故⼜称灯节。元宵节
俗的形成有⼀个较长的过程,据⼀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上⾟夜在⽢泉宫祭祀“太
⼀”的活动,被后⼈视作正⽉⼗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化的传⼊,
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
⽉⼗五⽇僧⼈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令⼠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
仪节⽇逐渐形成民间盛⼤的节⽇。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帝时,已下令将正⽉⼗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五。(太⼀:主宰宇宙⼀切之
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节⽇。
另有⼀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五⽇为上元节,七⽉⼗五⽇为中元节,⼗⽉⼗五⽇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汉代才⼀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
达五天,明代更是⾃初⼋点灯,⼀直到正⽉⼗七的夜⾥才落灯,整整⼗天。与春节相接,⽩昼为市,热闹⾮凡,夜间燃灯,蔚
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 潮。⾄清代,⼜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
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5.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
灯谜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谜⽬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不可。谜⾯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
的依据,它好⽐⼏何学中的假设。⽽谜⽬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物,是答案所属的范围,它就好⽐⼏何学中的求证。 谜底就是答案了,它就像⼏何学中证明的结果。举个例⼦说吧,书⼭有路勤为径(猜学科的名称),答案是应⽤⼒学。其
中书⼭有路勤为径就是谜⾯,学科名就是谜⽬,应⽤⼒学就是谜底。再⽐如,花褪残红青杏⼩(猜⼀个科技术语),答案是最
新成果。其中花褪残红青杏⼩是谜⾯,科技术语是限定的谜⽬,⽽最新成果则是此谜的谜底了。
写诗有写诗的规则,它讲究押韵。写对联有写对联法门,它讲究平仄和对仗。猜灯谜也有⼏条约定俗成的规则:
1、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成低级的作品,例如:⼈⼈知道桂林⼭⽔甲天
下,若以⼭⽔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这纯属⼀种⽂字解释,毫⽆谜味。如果以“⼭⽔”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猜
汕头,底、⾯两个原本毫不相⼲的⽂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
2、谜⾯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家乐,
很多⼈会猜全庆,但因谜底中有⼀个庆字,这个答案就肯定不能成⽴了。
3、有些灯谜,巧妙地借⽤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例如:加⽕才好煮熟饭,谜底是尧。
4、有些是⼀半描写字形,⼀半是影射字义,例如:因为⾃⼤⼀点,惹得⼈⼈讨厌,谜底是臭。
6.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
花灯,⼜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化产物,兼具⽣活功能与艺术特⾊。花灯起源⾃汉武帝於农历正⽉⼗五⽇於
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神,由於彻夜举⾏,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印度传⼊中
⼟后,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五夜,城乡灯⽕通明,⼠族庶民,⼀律挂灯,形成⼀个中
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
云:“有灯⽆⽉不娱⼈,有⽉⽆灯不算春,春到⼈间⼈⼼⽟,灯烧⽉下⽉如银,满街珠翠游村⼥,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
开⼝笑,如何消得此良⾠。”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磙磙,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遂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放异彩,盛极⼀时,活动规模相当浩⼤,观灯⼈潮万头攒动,上⾄王公贵
族,下⾄贩夫⾛卒,⽆不出外赏灯。⽞宗时亦延续西汉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扩⼤实施放夜,⽅便⼈民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帜。
7.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
正⽉⼗五是⼀年⼀度的元宵节,在这喜⽓洋洋,灯⽕通明的狂欢节⾥,⼈们都要放鞭炮,迎龙灯,好好庆祝⼀番。 夜幕降临了,⼈们开始在⼤街⼩巷⾥迎龙灯。龙灯有长有短,可都装扮得⼗分漂亮,它们在⼩城街道上穿梭,爆⽵声此起
彼伏,响彻整个夜空,代表了⼈们在新的⼀年⾥的完美愿望。烟花如⽕箭般地飞上天空,在空中构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的
好似⼀朵婀娜多姿的迎春花绽开笑脸;有的⼜如⼀群快乐的⼩朋友在草地上追逐玩耍;还有的像满天星,闪闪烁烁,虚⽆缥
缈……
最抢眼的还是要数孔明灯了,它们在夜空中随处可见。每盏灯代表着期望与梦想,带着⼈们的祝愿与祈福,在蓝天中摇
曳。它们飞越千⼭万⽔,把风调⾬顺,五⾕丰登的期盼带给远⽅的⼈们。
元宵节的⽉亮也格外地明亮,晚会的节⽬也精彩纷呈。今年的元宵节真是热闹⾮凡,明年的元宵节我必须要亲⼿迎龙灯,
给元宵节增添⼀⽚⽣机。
8.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
“正⽉⼗五闹元宵,红红⽕⽕过⼩年”。⼀年⼀度的元宵节来临啦!今年爸爸妈妈带我到南京夫⼦庙看花灯,⾛进夫⼦庙⽂
德桥,映⼊眼帘的不仅仅有虎虎⽣威的虎灯笼,⽽且还有雪⽩的兔⼦灯、吉祥的鸽⼦灯、⾦黄⾊的橘灯……真是各式各样、丰
富多彩。把整南京夫⼦庙元宵节夜晚照的如同⽩天⼀样。
花灯展⽰中⼼更为漂亮,这⼉琳琅满⽬的花灯使⼈眼花缭乱,看都看可是来。看那桃灯,粉红的底⾊,桃尖上涂点红⾊,
桃底有翠绿的⼤叶⼦,真是既漂亮⼜简单。再看那虎灯,制作好框架后,⽤闪闪发亮的⾦纸糊住框架,这样,⼀只栩栩如⽣的
⽼虎就⽴刻展此刻了眼前。再看那龙灯,追着宝珠上下翻腾,全⾝的鳞⽚⾦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观看的⼈们情不⾃
禁地喊:“龙活啦!龙活啦!”还有……真是⼀⾔难尽啊!⾛出夫⼦庙,爆⽵在空中炸响,仿佛把天空炸开了⼀个洞,满天的星
星从天空⼀下撒了下来。快看啊!远处五彩缤纷的烟花从天⽽降,⼀下⼦照亮了南京城外。
回到家⾥已是晚上⼗点左右,妈妈给我们每⼈煮了⼀碗汤圆。我们⼀家三⼝吃着⽩⽩胖胖的汤圆,真正体会到了团团圆圆
的亲情。啊,元宵节,真快乐!
9.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
因为元宵节是星期⼀,所以爸爸、妈妈就提前带我到⽔街去看花灯,这次灯会的主题是:“盛世中华、和谐盐城”。
晚上7点多钟我们打的到了⽔街附近,那⼉⼈⼭⼈海,还没到⽔街站台,交警就不给往前开了,我们只好下车步⾏。⾛了
好远才到了售票处,⼀看傻了眼,那排了五、六条长长的队,都在等着买票,还好⽼爸机灵三下五除⼆就买到了3张票,我激
动地抱住了⽼爸的脸亲了⼜亲。
进了⽔街,我好像⾝处灯的海洋⾥,⽔街处处都是喜洋洋的灯笼和彩灯,让⼈们提前感受到了元宵节的热闹⽓氛。我们⾸
先看到了代表盐城的各个景区—丹顶鹤、麋⿅的灯组,我们继续向前⾛⼜看到了⼀组龙凤花灯。随着⼈流我们来到了⼀组代表
着地⽅戏的淮剧灯组⾯前,看着淮剧灯⾥栩栩如⽣的⼈物,让我们⽴刻有⼀种保护⾮物质⽂化遗产的职责。就这样我们边⾛边
看,忘情地徜徉于灯⽕辉煌之中,不知不觉我们开到了最后⼀组灯⾯前:这组灯⽣动形象描绘了我们盐城⼈过去晒盐、卖盐的
场⾯,我⽴刻为有这样勤劳勇敢的祖先⽽感到⽆⽐⾃豪。爸爸说:“此刻我们物质⽣活⽔平提⾼了,⼈们也都在追求更⾼的精
神礼貌⽣活。”
今晚虽然没吃到元宵,可是我已经提前过了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