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千米的意义和大小;

2.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示千米;

3.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

二、教学内容

1.千米的定义;

2.千米的意义;

3.千米和米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千米的意义和大小;

2.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示千米。

四、教学难点

1.千米和米的换算。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张卫星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比例尺。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尺的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用于描述长度的单位。

2. 认知(15分钟)

1.教师使用白板展示一个数轴,让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

2.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千米的概念,并展示一张千米的照片,带领学

生感受一下千米有多长;

3.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一卷细线或丝带,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

些长度,例如卫星地图上的路线、操场、街道、地铁线路等,向学生展示这些长度,并让学生发现,千米可以用来描述这些长度;

4.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询问学生们有哪些地方可以使用

千米进行描述,如何进行描述。

3. 讲解(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千米与米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换算。

4. 巩固(20分钟)

1.针对千米和米的换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演示和练习;

2.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对千米和米的认知;

3.可以利用互动游戏或者其他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

六、课堂扩展

1.学生可以在课后练习千米转换的题目,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2.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参观,感受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比例尺和地图等概念。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意义和大小,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经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进行一些实践与练习,这是非常成功的。

2.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互动游戏和其他形式来激励学生,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3.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3 测量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2)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例5、例6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28~30“练习六”第5、8、9、11、13、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运用进率直接推算出结果。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路程的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所学知识 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分米、1米呢?1千米呢?试一试,在纸上不用尺子分别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 师:1千米等于多少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进率。 师: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9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出判断依据。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2)] 【设计意图】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完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复习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便于后面例题的解决。 二、自主探索新知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1.学习例5。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7例5。 学生尝试自主完成。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师: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填出结果,但表达上存在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所以3千米=◎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有序地画一画,比一比,感知已学过的长度单位的长度。反复建模,巩固所学。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千米的意义和大小; 2.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示千米; 3.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 二、教学内容 1.千米的定义; 2.千米的意义; 3.千米和米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千米的意义和大小; 2.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示千米。 四、教学难点 1.千米和米的换算。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张卫星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比例尺。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尺的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用于描述长度的单位。 2. 认知(15分钟) 1.教师使用白板展示一个数轴,让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 2.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千米的概念,并展示一张千米的照片,带领学 生感受一下千米有多长; 3.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一卷细线或丝带,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 些长度,例如卫星地图上的路线、操场、街道、地铁线路等,向学生展示这些长度,并让学生发现,千米可以用来描述这些长度; 4.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询问学生们有哪些地方可以使用 千米进行描述,如何进行描述。 3. 讲解(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千米与米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换算。

4. 巩固(20分钟) 1.针对千米和米的换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演示和练习; 2.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对千米和米的认知; 3.可以利用互动游戏或者其他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 六、课堂扩展 1.学生可以在课后练习千米转换的题目,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2.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参观,感受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比例尺和地图等概念。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意义和大小,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经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进行一些实践与练习,这是非常成功的。 2.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互动游戏和其他形式来激励学生,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3.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千米的认识》教学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学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和推算,让学生体验、联想,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三)情感与态度: 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2、熟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课前活动: 1、请学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记录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数。(一步大约是半米,100米大约走200步)。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多元复习、需求导入: (一)多元复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吗?先估计一下,再用软尺测量。 2、咱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高呀?谁来估计一下 3、大家在回答问题时,用到了两个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米m,厘米cm (二)需求导入 1、(出示图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能用米和厘米作单位吗?用厘米做单位是1000厘米,用米做单位是10米。 2、读一读,说说读这两个数时的感受。 (预设:不会读、数太大了……) 3、谁能换一个单位表示?读一读,说一说感受。 (120千米,数比较小,读起来容易。) (预设1:能,可以换成千米。出示:120千米。)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第73、74页“千米的认识”,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建立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一根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前面学过的长度单位 2.出示米尺,你能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长是多少米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千米” 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米做单位。但是如果我们用它来量比较长的距离,比如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你觉得用米这个长度单位来量怎么样?

既然“米”小了就必须要用一个新的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1)平时我们也把千米说成公里。大家打开书,看第一幅图,图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问: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首先我们来想一想100米有多长,学校跑道一圈大约是200米!100米也就是它的一半,你能想象出它的长度吗? 几个100合起来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书: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就是()(板书:=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刚才我们了解了1千米到底有多长,那么你能说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吗? 我们同学1分钟大约可以走100米,你们想一想如果要你走1000米要用几分钟呢? 3.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1)教学例1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出示:4千米=()米 让学生看一看,千米和米哪个大,就是由大的换成小的。想一想昨天我们学习的思考方法,这道题我们要怎样思考呢? 教师指导学生想思考过程 提问:1千米=()米,4千米就是()个1000米,也就是()米 (2)教学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这道题是把小的长度单位变成大的,又因该怎样想呢? 根据书上的提示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填在书上。(指名回

苏版数学三年级上《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苏版数学三年级上《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差不多上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400米的跑道2圈半确实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同时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那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那个例题启发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关心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能够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好这课是今后学习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明白1千米=100 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学情分析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选教案——学情分析篇 随着国家发展的飞速推进,科技水平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掌握和学习。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更是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而数学的基础知识就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需要打牢数学基础,为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千米的认识》也就成为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飞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纳能力比较高,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我们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任务。 在学习《千米的认识》之前,我们需要先评估学生的前置知识,这里主要包括测量长度单位以及数学中的乘法。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厘米、分米、米的认知比较清晰,但是他们对于千米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认识,所以需要针对这个层面的差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千米的概念,能够运用乘法原理进行计算,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目标如下: 1、掌握章节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如千米,公路,国道等; 2、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自如地进行互转; 3、掌握乘法原理的应用,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导入环节: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体体验,由学生自己估计教室和操场的长度是多少,并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 2、核心课程: (1)通过将教学板彩色画线展示出整个公路、国道的长度,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千米的概念。

(2)老师介绍千米的概念和重要性,直观且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原理,并配以幻灯片或单独小黑板与学生逐一演示。 (3)通过讲解千米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原理进行计算,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训练: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作业练习等多方位的巩固训练来提升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讲解法:通过教学板多媒体技术和幻灯片等工具,实时向学生介绍千米的概念,运用图形、动画等媒介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2、引导讨论法:通过老师的引导,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从而达到在思想上启示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和拥有一些可行解题思路的目的。 3、示范操作法:老师可以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进行独立探究和实践锻炼,增加课堂互动,并能够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发现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于教学过程的收集和整理,对于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生反馈:通过听取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反馈,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程的理解情况以及对于老师授课方式的评价。 2、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反馈和课堂表现,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并结合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制定不同的针对性辅导计划,加强巩固训练,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六、总结 《千米的认识》作为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和基础知识性,其掌握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此外,本教案设计也结合了当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课堂状态,力求提升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_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_二年级下册千米的 认识教案》 摘要:使学生认识千米长掌握千米和米关系.,.教师结通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00千米(k)样板“千米”.,3.可以看己走多少步是千米也可以利用秒表看走多长是千米.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千米认识》这教案

.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己看法. .教师结通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00千米(k)样板“千米”.3.设疑计算比较长路程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有关千米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起认识长单位“千米”. 三、主探研究问题. .各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教师及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 .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距离是50米二十根路灯杆距离长000米; 运动场跑道圈通常是00米(结合校实际)跑两圈半是000米. 那么000米用较单位表示就是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千米和米关系吗?(板;千米=000米) 3.估想. ()师问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00米有多长?两里程碑千米长?(让学生闭眼想象)()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里程约是千米?(组讨论) (3)师问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猜测吗?想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距离约是千米或者是几千米?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请你猜猜“哥和二哥”有什么密? 明确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拇指和食指距离较远正表示它们进率是000.四、运用知识问题. .看下图从林到什么地方有千米远把路线画出. 学生汇报说说想程.

三年级数学认识千米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认识千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千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又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换算打好基础。教材例题首先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整体感知千米的含义,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通过看一看、走一走、算一算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体会千米,认识1千米=1000米,真正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随后的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填一填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能熟练地应用于生活情境中。能力目标:经历探索运用千米来描述事物长度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在简单的单位换算练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深刻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组织学生回忆: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并引导学生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环节:实践体验,构建概念。 我打算分三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第1个层次:初步体验生活中的千米。通过媒体播放搜集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你还在哪里听过或看过“千米”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从现实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2个层次: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教师设疑:1千米到底有多长组织学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让学生体会100米的长度。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走100米的路长吗那走10个100米该有多长呢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确10个100米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从而引导学生得出1千米=1000米。通过引导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1千米有多长,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第3个层次:感知、体会1千米。提出问题:学校跑道一圈是200米,几圈是1千米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1千米的长度。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建立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一根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前面学过的长度单位 2.出示米尺,你能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长是多少米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千米” 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米做单位。但是如果我们用它来量比较长的距离,比如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你觉得用米这个长度单位来量怎么样? 既然“米”小了就必须要用一个新的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1)平时我们也把千米说成公里。大家打开书,看第一幅图,图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问: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首先我们来想一想100米有多长,学校跑道一圈大约是200米!100米也就是它的一半,你能想象出它的长度吗? 几个100合起来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书: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就是()(板书:=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刚才我们了解了1千米到底有多长,那么你能说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吗? 我们同学1分钟大约可以走100米,你们想一想如果要你走1000米要用几分钟呢? 3.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1)教学例1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出示:4千米=()米 让学生看一看,千米和米哪个大,就是由大的换成小的。想一想昨天我们学习的思考方法,这道题我们要怎样思考呢? 教师指导学生想思考过程 提问:1千米=()米,4千米就是()个1000米,也就是()米 (2)教学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这道题是把小的长度单位变成大的,又因该怎样想呢?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平方千米”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__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基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及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自然与社会.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巩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认识”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千米的认识》教案(优秀8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优秀8篇) 关于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如果条件不允许,此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5、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 3千米=()米5000米=()千米 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精华】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0篇)

【精华】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0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试用)第一册《认识图形》,第二册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形状和名称。 2.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上述图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 学具: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练习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请来了四位小客人。(多媒体出示,毛巾、手帕、三角板、光盘伴着轻快的音乐手拉手走出来。)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形状吗?学生回答后,多媒体从上述实物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然后导入新课。 (意图:新颖有趣的新课导入,旨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课堂,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操作探究,主动参与发现。 (一)找图形。 小朋友,你知道老师在你的信封里都装了些什么?找出来一一告诉你的同桌。 (二)给图形分类。 小朋友,你能给这些图形(如图1)分一分类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同桌同学讨论后再分。) (意图: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这实际上是以图形为载体,对儿童进行一次逻辑训练,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领域。)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分类情况如图2。发现按第三类分法的学生人数最多,接着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 (三)自主探究。 1.为什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一起?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通过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同桌同学一起验证和发现它们的特点,然后反馈交流。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对折还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变成四个小正方形,斜对折变成两个三角形等。) 小朋友,你能把刚才研究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吗?请试一试。 2.小朋友,接下去你想研究什么图形。(如三角形。) (1)拿出三角形,观察它有什么特点(运用前面的方法同桌同学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反馈交流。 (2)请小朋友用小棒把三角形的形状摆出来,小学数学教案《第二册认识图形》。 (3)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你们有意见吗?(多媒体出示:)谁能帮助老师把它摆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 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熟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究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熟悉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沟通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拟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拟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觉,在发觉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实践感受,围围着教学重点“千米的熟悉“,组织学生乐观主动的探究、讨论和发觉,让学生在愉

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悉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把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展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预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爱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适宜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教案三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教案一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

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判断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教案二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案1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

知识________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对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 贾禄山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 米=1000米 能力:能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能估计多远是1千米 创新:测量、联想,建立空间观念 德育: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做一做: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单人书桌的长度是60()。

(2)、深圳国贸大厦的高度是160()。 (3)、有一项田径比赛是200()跑。 (4)、2米=()分米 (5)、60厘米=()分米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 (3)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即1千米=1000米。 (4)出示“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境图,推出“千米”概念。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C、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四、练习 1、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珠海到广州距离151() 数学课本宽17(); 学校操场长250(); 成人3小时行15()。 2、填空。 3千米=()米 7千米=()米 9000米=()千米 8000米=()千米

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千米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

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千米的认识_苏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千米的认识_苏版新课标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老师发觉我们三(2)班的同学身材普遍较高,有的同学都赶上管老师高了。你们看看管老师身高是多少呢? 师生交流。(略) 师:你能把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有序地说一说吗?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请人来比画比画。 学生比画。 师:假如测量1支钢笔的长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 生:我想用厘米作单位。 师:那测量1枚硬币的厚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 生:用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师:能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吗?你想用什么作单位? 生:也能够,但我想用米作单位更合适。 师:讲得好!那假如测量我们淮安到北京的距离,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你是如何想的? 生:我想用“千米”来测量,因为假如还用厘米或米作单位就太苦恼了。 师:对呀!测量较长距离的长度,差不多学过的长度单位就嫌小了,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那个单位确实是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千米。(板书:千米)看到千米你现在最想明白什么? 生1:1千米有多长? 生2:1千米等于多少米? 师:是呀,什么情形下用千米作单位呢?1千米有多长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那个长度单位。(板书全课题:千米的认识)【评析:通过师生身材高度的比较与推测的交谈,关心学生回忆和整理已学长度单位,既自然真切,又简短扼要,同时诱导出测量淮安与北京

距离的现实需要与已学长度单位不够用的认知矛盾。这就使得新知的导出具有两个鲜亮特点:一是营造了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二是顺接于已有认知背景之中,突出了新知学习乃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二、自学探究,认识新知 1.提示自学。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千米”一词,提出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把它整理成自学提纲。围绕这些问题你们阅读教材,尝试自己解决,好吗? 出示自学提纲: ⑴通过看书你认识了什么单位? ⑵你是如何感受“千米”的?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把教材第44页上面的内容读一读、画一画。学完后,把你的方法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2.自读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读书,你们认识了什么内容?谁来汇报。 学生交流。(略) 师:同学们读得专门有成效。那么,通常测量什么样的物体长度要用到千米作单位呢? 生: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等较长的路程,通常要用千米作单位。 师:千米一词后面什么缘故要加星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师:千米又叫公里,千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通常用符号“km”来表示。在我国适应上用“公里”来表示“千米”,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长度单位。 师:你在哪儿见过千米的呢?书上提供这些场景,你了解吗? 生:我明白书中第一幅图中的180千米是表示里程的。 师:通过自学,你们还明白了什么? 生:我还明白1千米=1000米。 让学生读一读,并通过不同的停顿和语气把“1千米”和“1000千米”区分开来。 3.明白得练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