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双岸整治方案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230.13 KB
- 文档页数:2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面临的问题于守兵【摘要】In order to examine the effect and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bank regulation of the wandering lower Yellow River, through summary of the background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 expected effect, project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garding two-bank regulation are analyzed. Although the flood control situ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Basin is improved,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of the wandering lower river and the deteriorated river regime of some lower channels. Two-bank regulation can generate a narrow deep channel through spur dikes or other regulation projects, cause most of the sediment to be transported by floods due to the larg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of the narrow deep channel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and eliminate adverse river regimes, such as transverse rivers and inclined river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ain problems regarding two-bank regulation are as follows:large floods are still likely to occur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the regulation project leads to rises in the water lever, the increasing sediment-carrying capacity causes the discharged sediment to influence the narrow channel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ion projects leads to land ownership problems, diversion of water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为全面认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的效果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双岸整治的实施背景和预期效果进行总结,详细分析了双岸整治面临的工程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
主要有:
1. 治理源头污染。
在黄河下游,建立严格的环境污染治理机制,加强污染源的治理,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2. 加强水质监测。
进行定期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并科学处理水体污染,确保水质得到可控程度。
3. 强化水污染处理工程。
建设和改建改造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净化处理的能力,使暴露的污水能达到针对性治理目标。
4.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活动,大力普及环境保护意识,增进公众的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5. 提高治理水平。
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提高治理水平,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经济发展支撑。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地区长期面临水土流失、洪水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保护和恢复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黄河下游的问题黄河下游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江苏和天津等省市,在该地区存在一些主要问题:1.1 水土流失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贫瘠和农田减产,还引发了河道淤积和堤坝破坏的风险。
1.2 水资源短缺黄河下游地区还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随着工业和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用水。
1.3 洪水灾害由于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黄河下游地区经常发生洪水灾害。
洪水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为了解决黄河下游地区的问题,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黄河下游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2.1 水土保持措施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黄河下游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
其中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被恢复和防风固沙工程等。
通过植被覆盖和人工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2.2 水资源管理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该地区实施了水资源管理措施。
其中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调配和建设水库等。
通过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提高用水效率。
2.3 洪水调控措施为了减少洪水灾害的影响,黄河下游地区实施了洪水调控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河道治理、改善堤防条件和建设洪水调节区等。
通过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和建设洪水调节设施,可以减少洪水灾害的风险。
2.4 生态修复措施为了保护和恢复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该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概述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最泥沙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地区位于中国的河南、山东两省,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经济区和粮食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河水泥沙含量高、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频繁的洪水灾害威胁。
为了保护下游地区的人民财产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治理措施。
1. 河道疏浚河道疏浚是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黄河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导致河道断流、水势变浅,进而增加了洪水的冲击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河下游地区对河道进行定期疏浚。
疏浚工作包括清理河道底泥和水生植被,保持河道畅通,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2. 建造防洪堤坝为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黄河下游地区大量建设了防洪堤坝。
这些堤坝可以有效地阻止洪水侵袭下游地区,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防洪堤坝的建设包括加固现有堤坝、新建堤坝和减少河道侵蚀等措施。
通过不断加强堤坝的防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3. 构建洪水调控工程为了进一步提高黄河下游地区的抗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积极构建洪水调控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水库、闸门、泄洪道等。
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可以调节黄河的水量,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同时,这些工程也可以利用洪水资源,提供水源供给和灌溉用水。
4. 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为了及时掌握黄河下游地区的江河水情,提前预警洪水灾害,黄河下游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该体系包括水文站、气象站、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黄河的水位、流量和水质等信息。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下游地区人民做好防洪准备,减少洪水灾害的损失。
5. 加强防洪意识教育为了增强人民防洪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黄河下游地区加强了防洪意识教育。
通过开展防洪演练、宣传防洪知识等活动,提高人民的防洪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加强防洪宣传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提高人民对防洪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结论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河道疏浚、建造防洪堤坝、构建洪水调控工程、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加强防洪意识教育。
浅谈黄河下游河道抬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黄河下游河床抬高的原因,分析了河床抬高的危害性,提出了“河床不抬高”的六项措施:首先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来减少黄河中游粗泥沙的入黄量;其次是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冲涮河道,减小河道淤积;第三在中游适宜地点修建高坝大库,拦蓄、调节洪水泥沙;第四是大力开展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和疏竣工程:第五是设法减缓河口延伸的速率;第六是合理开发应用黄河泥沙资源,将黄河泥沙变害为利。
关键词:河床抬高;黄河泥沙;治理措施“河床不抬高”是治黄工作者长期以来的愿望,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首先将其作为治黄的目标明确提出来,黄委李国英主任更将其作为黄河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标志。
“河床不抬高”应是指主河槽不抬高,至于滩地的适当淤积抬高则有利于主槽的稳定,即“滩高槽稳”,是有益的。
1.河床抬高的原因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导致黄河下游河床严重淤积,逐年抬高的,主要原因有三:①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②河口淤积延伸,河道增长;③下游河道尤其是东坝头至高村游荡型河段和高村至陶城铺“驼峰”河段输沙不畅。
其中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最根本的原因,河口的淤积延伸和下游的游荡河型都是由中游长期的严重水土流失所造成的。
2.河床抬高的危害由于来水来沙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黄河下游河床的抬高加剧是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
截止目前,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床抬高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最为严重的河段为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
由于黄河下游河床的严重淤积,逐年抬高,不仅导致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形势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并使黄河下游河道在中常洪水下,形成横河、斜河和顺堤行洪的危害性逐渐加大,进一步增大了洪水对两岸的威胁,防汛形势日趋严峻的不利局面。
3.实现河床不抬高的治理措施要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问题。
这首先在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来减少黄河中游粗泥沙的入黄量;其次是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冲涮河道,减小河道淤积;第三在中游适宜地点修建高坝大库,拦蓄、调节洪水泥沙;第四是大力开展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和疏竣工程:第五是设法减缓河口延伸的速率;第六是合理开发应用黄河泥沙资源,使黄河泥沙达到变害为利的作用。
黄河上游中游下游的问题和措施黄河,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河流之一。
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地区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如何对黄河上游、中游、下游进行合理的治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黄河上游黄河上游是指黄河发源地到甘肃崆峒山之间的河段,该区域主要是青藏高原的地貌。
由于其地理位置所在高原区域,气候寒冷、降水量较大,河水比较清澈,总体上比较适合生态环境的维护。
然而,因为生态系统的减弱,洪水和干旱在该区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
这些威胁生态系统的变化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关乎到上游人民的生存问题。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黄河上游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进行生态保护。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需要加大资源投入,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加强森林抚育与植树造林,保护和扩大原生林的规模,以维持该区域的生态平衡。
同时,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洪水、低温冰害、垂直侵蚀、风沙侵蚀等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治理。
二、黄河中游黄河中游是指从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的黄河中游到河南省海门口附近的河段。
这个区域多山,人口稠密,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但生态环境质量比上游差,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水质问题。
黄河中游河水的品质是在中国河流中排名垫底的,河水浑浊,严重影响水源及下游水质。
为了改善黄河中游河水的品质,黄河中游政府提出了生态保护,限制污染的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通过治污,加大对工业、农业排放废弃物行为利用的监管和处罚。
此外,需要加快废物资源化、加强科研、推广技术、完善管理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稳定中游的生态环境,及向下游输送质量更高的河水。
三、黄河下游黄河下游是指从河南省海门口到山东省东营市海面之间的下游,它覆盖的区域包括黄河三角洲及靠近黄海的地区。
由于地形低洼,地势平坦,黄河下游成为洪涝灾害区域。
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1. 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力量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利用黄河资源,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从黄河上、中、下游三个主要段的治理措施进行介绍。
2. 黄河上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上游段的治理主要涉及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份。
针对该段的治理需求和特点,制定了以下措施:•生态修复:加强草地保护和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种改良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修建梯田、沟坎以及防风带,采用保持土壤水分的措施,减少土壤侵蚀。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调配,改善上游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状况,保证河水的持续供应。
•防洪措施:在上游建设大型水库和堤防,提高防洪能力,降低洪水灾害的风险。
3. 黄河中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中游段涉及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区。
根据该段的治理需求,制定了以下措施:•河道整治:清理淤泥,加深河床,拓宽河道,提高黄河的输沙能力,减少河道淤积问题。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管理,推行河道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洪灾防治:在河道两岸修建高强度堤防,增加抗洪能力,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水生态修复: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黄河下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下游段主要涉及山东和河北等地区。
为了解决该段的治理难题,采取了以下措施:•河道整治:加强河道清理和疏浚工作,提高河流的通航能力,保证水质和水流的畅通。
•生态修复:开展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工作,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水资源管理: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水资源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合理分配水量。
•防潮措施:加强防潮堤和防潮闸的修建工作,提高对潮汐和海洋入侵的防御能力。
5. 结论通过对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的介绍,可以看出,政府和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行动,保护和利用黄河资源。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重点、难点、亮点浅析(一)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重点、难点、亮点浅析(一)摘要:黄河流域规划修编所涉及的规划难点、重点也是流域今后工作亮点。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历来治理黄河的主要问题,所以规划中的难点、重点也是紧紧围绕此开展:重点是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流域治理开发的“红线”、“底线”设置与限制性约束条件,流域管理能力建设等;难点滩区治理模式研究、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等.笔者还认为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也可在内蒙古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另外,西线南水北调也是不可回避的重点难点,继续开展前期工作不可有所放松。
关键词:流域综合规划重点;亮点;难点;人工挖沙试验;西线南水北调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当今社会是黄河治理开发利用的最好时期,总结和谋划好流域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科学蓝图,也是指导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各类例会与主任专题会议中提出或探讨的观念、理念作了一些大致总结,试图分析其规划所涉及的重要问题。
在各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重要支流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黄河的特殊性最大特点,分析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亮点。
重点是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流域治理开发的“红线”、“底线”设置、限制性约束条件、流域管理能力建设等;难点滩区治理模式研究、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等。
亮点: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重点也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尤其水沙调控体系与综合规划控制性指标及限制性条件,也是与历次规划不同之处,即所谓本次规划的创新点。
笔者还认为可在内蒙古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沙,一直是黄河治理很少使用的五字方针之一。
黄河下游防洪大堤常见病害及危险元素和防治措施作者:杨萍萍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7期水利部提出21世纪黄河下游“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宏观治理目标。
其中最难的是河床不抬高。
黄河长期的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形成比降很陡的河床,又是洪水危害的根本原因,若河床不再抬高,洪水不漫滩便可得到根本性解决。
1.黄河中上游的治理已经使下游的防洪形势发生不可逆转变化(1)黄河洪水变化[1]由于海河流域的治理,华北平原上的河流已经相继都变成干河,只偶尔才会有洪水下泄。
黄河流域也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中上游大量兴建水库,灌溉农业与水土保持的发展,引起下垫面汇流的巨大变化,也使黄河实测洪水大幅减小。
黄河下游防洪形势变化与治理前景展望(2)黄河年沙量变化黄河中游的潼关站控制黄河流域面积的91%、径流量的90%、泥沙的近100%。
20世纪60年代以前,实测输沙量基本可以代表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的天然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龙羊峡水库的蓄水运用以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1999年以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3年以来实施“淤地坝亮点工程”,黄河径流量、输沙量明显减少。
2、小浪底水库运用15年下游河道强烈冲刷过流能力迅速增大小浪底水库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枢纽工程,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应充分体现开发任务的要求,尽可能充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2000年至2014年,小浪底库区淤积量为31亿立米,下游河道冲刷25亿t,平滩流量迅速增大,表1给出河槽过洪能力变化[3]:高村以上河段河床平均冲刷2米多,目前花园口站以上河段平滩流量大于7200m3/s,夹河滩站以上河段平滩流量大于6500m3/s,高村站以上平滩流量达6100m3/s以上,平滩流量最小的孙口河段也有4350m3/s,加上高1.5m生产堤的作用在高村以上可过15000m3/s大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