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和FDI对国内私人投资的挤出和挤入效应分析——基于中国1981到2008年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08.52 KB
- 文档页数:5
FDI对国内投资挤出(入)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涌入到中国市场。
这些外资注入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给国内投资带来了挤出效应。
对于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国内外经济学家们一直探讨着。
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探讨FDI对中国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并寻求优化政策机制,以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平衡性。
研究内容:
1. 国内外投资挤出理论的概述。
2. FDI对中国国内投资的总体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FDI、政策因素与制度环境对国内投资的影响。
3. FDI和中国国内投资之间的垂直挤出效应和水平挤出效应的研究,并对垂直挤出效应和水平挤出效应的强度进行分析比较。
4. 提出优化政策机制的建议,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分析政策对国内投资的影响,并提出可以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1. 文献综述法:综合国内外经济学家对投资挤出效应的理论研究,分析其对中国当前经济状况的影响。
2. 统计分析法:利用经济统计分析工具对中国FDI和国内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3.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关于FDI对国内投资挤出效应的企业和个人观点,结合实证研究结果,以求得完整、系统的结论。
研究预期成果:
1. 揭示FDI对中国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
2.提出中国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来减少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FDI涌入下,优化国内投资环境提供决策建议。
FDI对我国民营资本挤入挤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外国直接投资(FDI)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国外进行的投资活动,包括股权投资、债务投资和直接投资等形式。
近年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FDI对我国的民营资本在挤入和挤出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学者和决策者关注。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社会就业、创新和经济增长贡献显著。
然而,由于资源分配不公、融资难、税收负担重等问题的存在,民营企业在竞争中难以获得公平的机会。
因此,在FDI挤入和挤出过程中,民营资本的受益和受损情况备受关注。
因此,本文拟开展基于实证研究的FDI对我国民营资本挤入挤出效应的研究,探讨FDI对我国的民营企业所带来的利弊,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研究:(1)FDI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
通过对FDI对民营企业市场、技术、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FDI对民营企业的带动作用。
(2)FDI对我国民营资本的挤入效应。
通过实证分析FDI对我国民营资本的挤入效应,探讨挤入效应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3)FDI对我国民营资本的挤出效应。
通过实证分析FDI对我国民营资本的挤出效应,探讨挤出效应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危害。
(4)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2. 研究方法本文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数据和统计模型,探究FDI对我国民营资本挤入和挤出效应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文拟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差分法等多种方法,对实证数据进行分析。
同时,本文将对数据进行有效性检验和鲁迅性检验,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三、预期成果和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将得到以下成果:(1)深入探究FDI对我国民营资本挤入和挤出效应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FDI资本挤入(挤出)效应的内在机制及其“门槛特征”研究——理论推导与面板门限实证检验段文斌;余泳泽【摘要】本文首先给出了资本挤入(挤出)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原理,随后利用经济学经典模型进行了数理推导和验证.根据数理模型推导结果,提出了“技术势能”、外资投资规模、潜在市场规模等存在“门限特征”等四个命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数据根据理论推导模型的结论,通过构造“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来对FDI资本挤入(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门限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基本验证了以上命题假设.【期刊名称】《南开经济研究》【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16页(P49-63,99)【关键词】"技术势能";"门限特征";FDI;资本挤入效应【作者】段文斌;余泳泽【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300071;南京财经大学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的外商投资额累计超过8000亿美元。
在过去10年里,我国成为吸引 FDI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如此庞大的外商投资额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拉动就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大量的贸易顺差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使得我国又不得不寻求海外投资。
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发达国家不断重塑工业化,并开始由“去工业化”向“再工业化”转变。
2012年以来,我国的外商投资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大量外资开始回流或者转移到其他更低成本的国家。
外商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正在不断放缓。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考察FDI的大量流入到底会对我国经济、国内投资、技术进步等产生何种影响,另一方面还要考察FDI是否已经对我国国内资本的挤入效应遇到了“天花板”,是否存在着一定的门槛效应。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FDI资本挤入(挤出)效应的内在机制进行考察,并试图去寻找其“门槛特征”,进而可以指导我国FDI的政策导向。
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挤进效应分析汪伟【摘要】摘要:本文运用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分析方法从短期与长期、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替代与互补的影响机制。
一方面,公共资本对私人资本具有替代性,增加公共投资会“挤出”等量的私人投资;另一方面,公共资本对私人投资具有正外部性,可提高私人投资的边际产出从而“挤进”私人投资。
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方向由这两种对立效应的相对强弱决定。
实证检验表明,政府公共投资对私人部门投资在挤进的同时又有挤出,最终起主导作用的是挤进效应。
政府在公共投资政策的制定和把握上应加强对私人投资的引导和规范,使私人投资者产生正确的理性预期,将项目投向更有效率、更有作用的领域。
【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00)005【总页数】6【关键词】公共投资;私人投资;挤出效应;挤进效应【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zhongnan-university-economics-law_thesis/0201258403066.html一、引言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投资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国家直接投资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一些基础领域也渐渐有私人部门的进入。
政府公共投资正逐步向弥补私人投资不足的方向演化,促进私人投资的繁荣、优化经济结构、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是政府公共投资的目的和动力。
由于我国从1992年才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目前为止,真正的市场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私人投资还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盲目性和短期性,当买方市场形成以后,私人投资需求渐渐成为比较难以调控并容易产生波动的社会需求成分,因此投资管理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方式。
虽然私人部门投资需求难以有效调控,但政府公共投资仍然具有一定的调整灵活性,因此关于公共投资、私人资本形成及其产出效率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服务业FDI的资本效应促进抑或挤出(5篇范例)第一篇:服务业FDI的资本效应促进抑或挤出服务业FDI的资本效应促进抑或挤出摘要:服务业FDI既可以通过产业间效应和产业内效应促进服务业国内投资的增加,也可以通过市场攫取效应挤占内资服务企业国内投资机会,破坏服务业国内资本形成。
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层面看,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服务业国内资本的形成,对服务业国内资本增加具有促进效应;从细分服务行业层面看,流入不同服务业行业的FDI对行业国内资本具有不同影响,因此针对不同的服务行业采取差别化的引资策略意义重大。
关键词:服务业;FDI;资本效应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4-0018-06服务业FDI的资本效应是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对当地服务业国内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和作用的过程。
如果服务业FDI的进入对当地服务业国内资本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则服务业FDI对国内资本产生促进效应;相反,如果服务业FDI的进入对当地服务业国内资本形成具有消极的破坏作用,则服务业FDI对国内资本产生资本挤出效应。
服务业FDI资本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促进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对比关系,如果服务业FDI的资本促进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则服务业FDI对服务业国内投资具有正向作用,其促进效应增加了服务业国内投资水平;反之则相反。
一、服务业FDI影响国内资本的作用机制服务业FDI资本促进效应发挥作用的机制在于服务业FDI通过产业间效应(垂直效应)和产业内效应(水平效应)促进服务业国内投资的增加。
产业间效应表现在服务业FDI通过前后向产业关联,促进下游和上游服务业产业的成长与发展,引发服务业国内资本拓展(Capital widening),增加服务业国内投资水平。
产业内效应表现为集资本、技术、生产与服务等属性于一体的服务业FDI通过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以及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提高内资服务企业的生产技术、服务质量与经营管理水平。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王晶(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本文选取中国1981—2011年的年度数据对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协整关系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发现长期中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存在挤入效应,但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挤出作用,政府应该优化投资结构,减少政府投资在短期内对民间投资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挤入挤出效应;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75-021引言对于挤出效应,传统的观点是基于IS-LM模型的分析,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时,会引起货币市场均衡状态的改变,提高利率,从而挤出民间投资,使得财政政策部分失效甚至对经济发展有不良影响。
1989年Aschauer提出了公共投资的挤入效应理论,认为当公共支出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且与民间资本互补时,公共投资的增加会提高民间资本的劳动生产率,对民间投资产生促进作用,即挤入效应。
实际经济中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表现为一种综合效应,究竟是挤入还是挤出要看两种效应的强弱,具体需要通过实证来检验,大量的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实证分析。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体有三种,一是认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更倾向于挤入效应,Aschauer(1989)首先通过对美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他发现长期中政府的公共设施投资在民间生产分配方面对民间投资呈现互补关系,挤入效应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是认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存在挤出效应,Ghali (1998)、Pritha Mitra(2006)等学者的实证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
三是认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有限,比如Monadjemi(1996)利用方差分解对英国和美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财政支出并不是影响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
国内学者对我国的具体情况也做了大量的分析,楚尔鸣,鲁旭(2008)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证明政府投资对同期的民间投资产量了一定的挤出效应;董昕(2010)基于房地产市场的省级面板数据,认为政府投资在土地、信贷资金等方面与私人投资的竞争挤出了私人投资。
●经济分析《财政研究》2011年第7期笔者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区分不同类型FDI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不仅有利于研究者更好的理清FDI对民间资本的影响途径,而且有利于监管当局和地方政府调整招商引资结构,有保有压,从而在最大限度发挥FDI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其负面影响。
一、数据样本和变量构建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采用1998~2008年国内29个地区(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年度面板数据进行检验。
文中使用数据都来自国泰安金融分析数据库,以及由中国年鉴数据库手工整理而成,计量分析结果由Eviews6.0和SAS9.2计量软件分析得出。
为了反映回归变量内生性的影响,我们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dpcapital i,t=β0+β1dpcapital i,t-1+β2fdi i,t+β3fdi i,t·type i,t+Σβj ctrl i,t+μi,t(1)方程(1)中,i和t(t=1997,L,2008)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和第t年。
μ是残差项。
dpcapital是民间资本投资指标,使用私营经济和股份联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来表示。
fdi 是模型的核心变量,我们用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额来表示。
为了反映不同来源地FDI对国内民间资本的挤入挤出效应,我们将分别使用港澳台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gatfdi)和外商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wsfdi)替换fdi变量分别进行检验。
另外,我们还将使用各地区合资企业实际外资利用额占地区GDP的比重(cpfdi)、合作企业实际外资利用额占地区GDP的比重(cofdi)以及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外资利用额占地区GDP的比重(idfdi)替代fdi变量,以此反映不同投资形式FDI对国内民间资本的挤入挤出效应。
变量type被用来表示不同投资目的对FDI挤出效应的影响。
按照投资目的,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前者投资目的旨在占领东道国的国内市场,又被称为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而后者的投资目的旨在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最终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因此也被称为出口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
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宏观投资和进出口角度实证检验摘要:从宏观角度看,国民生产总值由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组成。
FDI作为一篮子生产要素的组合,既作为资本要素的投资对GDP产生直接作用,也作为技术要素对GDP产生间接作用,同时又作为集合要素影响净出口从而影响GDP。
本文通过计量方法,对作为宏观投资的FDI和GDP之间关系进行检验,发现FDI的贡献率比以往文献的研究要低;此外,通过对整体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数值研究,可以发现FDI对净出口贸易影响并不显著,从而削弱了对GDP的贡献。
因此,提高外资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增强微观的国内企业活力以及引导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下载论文网/3/关键词:FDI 国民生产总值直接贡献间接贡献绩效▲▲一.问题的提出FDI对东道国的影响,经济学家们莫衷一是。
认为FDI 对东道国有积极影响的经济学家,主要有:Romer(1990)通过构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技术扩散对小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具有积极作用;De Mello(1997)对新经济增长理论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技术进步、技术差距、技术外溢等要素进行分析,认为FDI对东道国具有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Brecher and Choudhri(1982)等人却认为,FDI是导致东道国贫困的因素之一。
Easterly(1993)认为用来吸引外资的外资优惠政策会阻碍国内投资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若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受益差距很大时,引进外资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而针对中国的实证研究中,黄华民(2000)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实质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牛南杰(2000)对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赵晋平(2001)对外资流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李静萍(2001)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江小涓(2002)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运用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分析及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数据进行检验,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魏后凯(2002)对FDI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冼国明(2003)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得出FDI与中国的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