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附答 案
- 格式:pdf
- 大小:287.24 KB
- 文档页数:25
高中生物必修3课本重点知识填空题(含答案解析)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2、叫做内环境。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叫做稳态。
4、内环境稳态是必要条件。
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后,由状态变为状态的过程。
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以及外,还具有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7、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进行调节,这就是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具有重要意义。
9、激素调节的特点:、、。
10、由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的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1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既能,也能;既能,也能;既能,也能。
12、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13、种群在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14、自然界确有类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15、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16、在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17、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
18、称为丰富度。
1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
20、由与它的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1、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就是食物网。
22、组成生物体的,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23、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4、信息还能够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5、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 (约占 )和 (约占 )。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重新渗透回血浆中,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血浆沿毛细血管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由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4、血浆中约90%为;其余10%分别是:(约1%),(7%一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如葡萄糖)、各种、气体、激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如载体、受体;如泪液、汗液、消化液;如纤维素、麦芽糖内环境中可以有: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营养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调节成分,二氧化碳、尿素等代谢废物)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 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含有、有关。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为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
)(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左右。
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的媒介。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8、请画出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示意图(指出Ⅰ、Ⅱ、Ⅲ、Ⅳ、Ⅴ表示的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的物质,甲、乙、丙表示的液体)由呼吸系统吸进的和消化系统吸收的先进入血浆,然后再通过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和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 ,然后再进入而被运送到系统和系统,排出体外。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填空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 2 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 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直接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 中。
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 __________ 和存在于细胞外的 __________ 组成。
3(1)由__________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和(2)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_ 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____ 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和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 性,pH 为_______ 。
血浆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 、______ 等离子有关。
9、__________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 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 的必要条件。
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___ 。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附答案解析一、知识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基本定义: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维持或迅速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系统在遇到环境变化或外界压力时,能不能扛得住,能不能恢复如初。
②重要程度:这是生态学领域的核心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于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③前置知识:你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比如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④应用价值:研究生态系统稳定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等多个方面。
②关联知识:它与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生态学的基石。
③重难点分析:重点在于理解稳定性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难点则在于如何定量评估和预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作为选择题或简答题出现,考查你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详细讲解其实啊,生态系统稳定性就像一个人身体的健康一样。
想象一下,你偶尔感冒发烧,但只要好好休息、吃点药就能恢复,这就是身体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也一样,面对外界的小打小闹,它能自我调节,保持平衡。
但要是遇到大麻烦,比如环境污染或气候变化,那可能就麻烦了。
所以,关键还是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内部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四、典型例题例题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衡量标准》题目内容:请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种衡量标准。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然后列举出两种常见的衡量方法。
详细解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可以通过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来衡量。
抵抗力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指在遭到外界因素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相关变式:试分析热带雨林和温带草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异,并说明原因。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学生版附答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部环境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直接生活在体液中。
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细胞质和存在于细胞外的组织液组成。
3、(1)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等。
2)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红细胞和血小板。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水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离子组成、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蛋白质、电解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和氯离子。
8、正常人的血浆近乎中性,pH为7.35~7.45.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碳酸氢根离子、蛋白质等离子有关。
9、血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11、目前普遍认为,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相对稳定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
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紊乱。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4、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神经冲动,方向是单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突触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双向的。
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静息电位。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动作电位。
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刺激部位流向相邻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相邻部位流向刺激部位。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3.1植物的激素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⑴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 ,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尖端尖端尖端下方)⑵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 _______ 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____________ 侧,__________ 侧生长较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向光背光)※实验设计中,注意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⑴化学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 (吲哚乙酸/IAA)⑵合成部位: __________ 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幼嫩)⑶运输特点/方式:①极性运输:从______________ 运输至y _______________ (方式:____________ )(形态学上形态学下主动运输)②横向运输:胚芽鞘尖端,从________ 侧运输至y _______ 一侧(方式:)(向光背光主动运输)③非极性运输:通过_______________ 织的韧皮部。
(成熟)⑷分布:各器官都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 ■勺部位。
(生长旺盛)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⑴特点: _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__ 度促进生长,______________ 度抑制生长(两重性较低过高)⑵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 (根〉芽>茎)⑶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叶片果实脱落。
4、生长激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⑴顶端优势: __________ 优先生长,__________ 受抑制。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概念:血浆细胞內液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 。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
(P8图)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前者蛋白质含量更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附答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它们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内环境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液体环境,它们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其中组织液含量较多,占到总体积的80%。
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则主要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水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
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蛋白质含量较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PH、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无机离子浓度。
37℃时,血浆渗透压为280mOsm/L,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渗透压失衡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渗透压失衡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4,与碳酸氢根离子、二氧化碳等离子有关。
3)温度:37℃左右。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组织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生理平衡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填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 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直接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 中。
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 __________ 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____ 组成。
3(1 )由__________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 、________ 和(2)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 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_____ 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和—。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 性,pH为___________ 。
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 、 ______ 等离子有关。
9、________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_____________ 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__ 的必要条件。
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___ 。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___ ,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 。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之间关系:2、内环境作用:是与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的状态。
5、稳态的调节: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完成反射的是,反射弧通常由组成。
2、兴奋是指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兴奋是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4、神经元的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等相接触,共同形成。
5、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只能是的。
这是由于。
6、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由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7、调节人体血糖平衡的激素是。
这两种激素都是由胰岛分泌的,分泌的是,其作用是使血糖浓度升高;分泌的是;其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它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10、激素调节的特点:①;②;③。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了。
11、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丘脑释放→释放→甲状腺释放→促进。
13、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一方面,;另一方面,。
14、抗体是由产生的、专门抗击某种特定病原体的。
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物质。
15、人类常见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16、是某些人的免疫系统对某些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引起的。
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外来物质又叫。
17、免疫系统的组成(知识框架,回忆教材原图)18、过敏反应的特点:①;②;③。
19、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功能,实现它在维持中的作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2、动物的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实例:3、激素调节的特点: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概念略略结构基础反射弧——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联系:第四节免疫调节1、人体的防卫系统:2、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3、免疫异常免疫过强(2)免疫缺陷:艾滋病传播途径:血液、母婴、性接触4、免疫学的应用(2对移植器官的攻击,提高成活率。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P46~47注意: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胚芽鞘向光生长的知识点:3、生长素的合成、分布、运输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生长素对植物的影响(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根10-10 芽10-8 茎10-4 mol/L 3、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1)赤霉素(2)细胞分裂素(3)脱落酸(4)乙烯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概念种群:_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种群特征:包括_种群密度__、__出生率和死亡率_、_迁入率和迁出率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_____。
1、种群密度:_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_(单位是比值)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_样方法_) 4、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5、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组成的类型:6、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7、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8、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_上升_____;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_下降__。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_保持稳定_。
)9、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
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
③两种增长曲线:b、“S”型增长特点: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原因: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种内斗争就会加剧_,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_,使种群的出生率__降低__,死亡率__增高_。
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__停止_。
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群落的_物种丰富度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的研究方法:统计(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和分析③优势种:②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种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④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猫吃老鼠)种内斗争:种内残食、蝌蚪自毒、争夺配偶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蜜蜂(补充)根瘤菌,地衣,大肠杆菌互利共生(图甲)你好我也好,我好你也好小麦和杂草大小两种草履虫竞争(图丙)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种间关系体内:蛔虫、绦虫寄生体表:血吸虫、虱子、跳蚤捕食种间:一种吃另一种(图乙)捕食者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一般数量较多)甲乙丙(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四、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
发生在裸岩声的演替属于__初生演替_,经历了裸岩阶段、__地衣阶段__、__苔藓阶段_、_草本植物阶段__、_灌木阶段_、_森林阶段__。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次生演替_。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3、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能量流动的过程4、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热能三、能量流动的特点: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2、动物的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实例:3、激素调节的特点: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概念略略结构基础反射弧——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联系:第四节免疫调节1、人体的防卫系统:异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3、免疫异常免疫过强(2)免疫缺陷:艾滋病传播途径:血液、母婴、性接触4、免疫学的应用入机体时会快速引起免疫反应,消除病原。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P46~47注意: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胚芽鞘向光生长的知识点:3、生长素的合成、分布、运输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生长素对植物的影响(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根10-10 芽10-8 茎10-4 mol/L 3、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1)赤霉素(2)细胞分裂素(3)脱落酸(4)乙烯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概念种群:_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种群特征:包括_种群密度__、__出生率和死亡率_、_迁入率和迁出率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_____。
1、种群密度:_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_(单位是比值)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_样方法_) 4、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5、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6、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7、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8、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_上升_____;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_下降__。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_保持稳定_。
)9、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
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
③两种增长曲线:b、“S”型增长特点: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原因: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种内斗争就会加剧_,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_,使种群的出生率__降低__,死亡率__增高_。
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__停止_。
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群落的_物种丰富度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的研究方法:统计(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和分析③优势种:②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种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④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猫吃老鼠)种内斗争:种内残食、蝌蚪自毒、争夺配偶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蜜蜂(补充)根瘤菌,地衣,大肠杆菌互利共生(图甲)你好我也好,我好你也好小麦和杂草大小两种草履虫竞争(图丙)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种间关系体内:蛔虫、绦虫寄生体表:血吸虫、虱子、跳蚤捕食种间:一种吃另一种(图乙)捕食者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一般数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