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9 中华文化与先进文化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2
分析中国的文化与文化建设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不仅是国内各个领域发展的基石,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中国的文化以及文化建设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对中国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括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中国画、剪纸、京剧、曲艺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声誉。
二、中国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的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积极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修复和保护古建筑、收集和整理传统文献、传承传统工艺等方式,保留了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产和传统技艺。
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广泛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政府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发展影视、音乐、游戏、漫画等创意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广中国文化,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
通过文化交流,中国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传递给世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三、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应当承担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不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之得以发展和继承。
专题九践行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一、背景材料:1.【十九大新表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2017年9月4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文艺晚会在厦门闽南大戏院拉开帷幕。
晚会特别融入许多闽南特色元素,又将国际语言的表达和中国元素有机结合。
晚会凸显了国家品质、闽南特色、厦门风情,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3. 2017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4.2017年9月20日,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隆重开幕。
专家学者们围绕“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流儒学新观点,探讨儒学研究的意义。
5. 2017 年 11 月 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共同参观故宫前三殿。
习近平沿途向特朗普介绍故宫的历史、建筑和文化,特朗普频频赞叹。
习近平指出,人文交流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期事业,事关中美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
特朗普在故宫茶叙期间使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展示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歌曲、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
习近平夸奖阿拉贝拉中文水平进步,说可以打“A+”,表示她在中国已成为小明星,希望她也能有机会来中国。
专题二中华文化与先进文化建设孙霞(文化生活3---4单元)【高考考纲】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考情分析】(1)从知识的考查看:纵观三年高考,试题重点聚焦中华文化的特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民族精神的考查经常与文化的作用相结合,与文化环境的净化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相结合。
(2)从试题类型上看:贯彻了两个方向,实现了一个转变。
两个方向是指,第一,试题多以体现类选择题为主,设问多采用表明、说明、体现了等语言,主要考查对教材具体知识的理解第二,试题考查范围呈现拓展性,比如,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与文化对人的影响相结合。
一个转变就是试题思维方式由演绎性向开放性转变,2011年试题多以探究类设问和开放式设问为主。
【备考策略】考向预测认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命题的重点,结合我国文化建设的具体政策,复习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我国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认识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以及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结合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以及各地红歌演唱活动,具体分析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以及立足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培养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一直以传统文化作为自身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遭遇到了许多挑战。
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是其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我们需要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守护者。
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如家族传统、古代文物等,让年长一代传承自己的文化智慧和价值观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步,创新才是其活力的源泉。
我们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挖掘其背后的智慧和价值,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
我们可以通过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造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和创意。
例如,将传统音乐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技术,让传统工艺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通过文化的强国建设,我们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国家软实力。
同时,文化的强国建设也能够凝聚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事关国家文化的发展,更是每个人心灵共鸣的问题。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起一个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刻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包含了诸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禅学、诗词歌赋等各种精髓。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文明建设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现代文明建设注入了深层次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也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遗产,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发掘文化价值和辐射文化影响。
发扬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包括政府、教育机构、文化创意产业、媒体等各方面的参与。
政府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组织文化节庆、活动展览、文化交流、文化创意产品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教育机构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及研究班,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应用到产品设计中,打造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品牌。
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二、借鉴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髓传统文化中一些理念和精髓在现代文明建设中仍然非常适用和具有指导意义。
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可以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倡导社会公德。
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之素”等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追求功利和权势,更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人生享受。
佛教禅学中的“心静自然凉”、“心空乃菩提”等准则,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我修炼的方法和步骤,提升内心境界和感悟力。
三、传统文化的艺术形态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内涵。
比如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曲艺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方式。
作为现代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艺术不仅可以让人们欣赏和享受文化艺术成果,同时也可以在观赏和欣赏的过程中汲取到文化和思想营养。
专题04 考纲详解板块三——文化生活专题9 文化与生活【考纲原文】1.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常考视角】视角1 依托小岗村的改革成果、国家颁布的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考查文化的作用【例题】(2024·新课标Ⅰ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我国改革起先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一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隐私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改革犹如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
2024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材料二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意广阔农夫摆脱贫困、过上富有生活的期盼,党中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确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确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24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全部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方法的看法》,推动“三权分置”改革;2024年出台《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看法》,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化。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学问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专题限时集训(九)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一、判断题1.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F[中华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类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T[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F[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4.“打包款”年夜饭,把年味打包带回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T[年夜饭和年味指向文化传承,“打包款”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5.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F[“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说法是正确的,但民族文化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6.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认同各种民族文化。
()F[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对其他民族文化,要尊重但不一定要认同。
]7.各民族文化之间要取长补短而不要相互排斥。
()T[各民族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要取长补短而不要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8.当前,我们要坚持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多元化。
()F[我们要进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而不能多元。
]9.文化创作生产首先要考虑社会效益。
()T[文化创作生产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0.徐悲鸿融西方艺术于中国画中,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这体现了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T[徐悲鸿融西方艺术于中国画中,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这体现了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二、选择题11.(2023,浙江温州期末)某移动支付平台推出的新春集福商业短片中以一个“福”字,串联起三代人的生存、梦想和寻根之旅。
“福到了,家就到了”“有你就是福”道出了每位中国人深埋已久的心声。
这意味着()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能推动社会的发展A. B.®@C. D.®®C[新春集福商业短片中以一个“福”字,串联起三代人的生存、梦想和寻根之旅,道出了每位中国人深埋已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