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既判力效力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4
周成泓:论民事诉讼既判力周成泓一、既判力的概念“如果说诉权论是关于诉讼的出发点的话,那么,既判力可以说是关于诉讼终结点的理论。
”这个论断确切地道出了既判力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中的地位。
由于人们对既判力涵义理解上的歧义,因而常常出现用一名词来指称不同事物的现象,故而本文从辨析既判力的概念与涵义出发。
既判力观念源于罗马法。
在大陆法系中既判力又称实质上的确定力,是指确定的终局判决所裁判的诉讼标的对当事人和法院的强制性适用力。
英美法在判决的约束力方面使用了一系列术语。
其中与大陆法系既判力概念接近的是“Res judicata”,其意是指“已判决的事项或案件,其效力规则是有完全事物管辖权的法院作出的终局判决对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人的权利具有决定作用,同时该判决绝对地阻止他们就同一请求和诉因再行起诉”。
由于英美法的Res judicata制度与大陆法的既判力制度极为接近,因此有学者干脆把Res judicata直译为既判力,这显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者将既判力概念扩大到除实质上确定力以外的形式上的确定力,这与大陆法系的既判力仅仅指实质上的确定力是不一样的。
笔者以为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形式上的确定力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特指判决的不可上诉性或不可争议性,而既判力强调的则是前诉判决所裁判的事项对于后诉的程序上的效力,其效果一般包括当事人和法院不得提出相异主张或作出矛盾判决,以及重复起诉和重复判决的禁止两方面。
因此,应当明确区分形式上确定力和实质上确定力。
据此,既判力可以定义为:法院作出的生效(确定)判决中,关于诉讼标的的判断所具有的通用力或确定力。
二、既判力的根据关于既判力的根据有三种学说。
第一种观点认为,既判力的根据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效力,既判力是民事诉讼制度本身为了保证权利安定的需要而设置的。
此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在德国和法国一直处于通说地位。
第二种观点是二元根据说。
此说认为既判力的根据在于民事诉讼制度自身的内在要求和程序保障的要求。
论述民事判决的既判力既判力,是指生效民事判决裁判的诉讼标的对双方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
即终局判决一旦获得确定,该判决针对请求所作出的判断就成为规制双方当事人今后法律关系的规范,当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项再度发生争执时,就不允许当事人提出与此相矛盾的主张,而且当事人不能对该判断进行争议,法院也不能作出与之相矛盾或抵触的判断。
简而言之,不允许对该判断再起争执的效力就是既判力。
既判力的作用包括: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1)积极作用。
既判力的积极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终局地确定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二是禁止就确定判决的既判事项为相异主张或矛盾判决。
前者是既判力实体方面的积极作用,后者是既判力程序方面的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既判力的消极作用是指在诉讼标的同一的情形,前诉判决对后诉判决的程序上的拘束力。
具体体现为,“当后诉的诉讼标的与前诉的诉讼标的相同时,则在后诉中,应以抵触既判力为理由,认定该诉不合法而驳回诉讼,无需进行实体审理。
”既判力的消极作用是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一个方面,两者都以禁止重复诉讼和重复审判为目的。
既判力的范围包括:主体范围、客观范围、时间范围。
1)主体范围:又称为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即受到既判力的约束的主体。
其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既判力主体范围的相对性原则和既判力主体范围的扩张。
2)客观范围:又称为既判力的客体界限,是指确定判决中哪些判断事项具有既判力。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直接决定了产生既判力的权利义务关系,也确定了判决执行力的范围,居于既判力范围的核心地位。
3)时间范围:又称为既判力的基准点,是指判决确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状态的基准时点,意味着既判力以此时间点确认的权利义务状态对后诉发生作用。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既判力,是指法院对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所具有的约束力和确定力。
既判力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旨在保障司法权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民事案件既判力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二、既判力的概念和意义(一)既判力的概念既判力,又称为判决确定力,是指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对当事人、法院、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社会公众所具有的约束力。
具体而言,既判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对当事人的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尊重和执行法院生效判决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2. 对法院的约束力:法院应当尊重和执行生效判决,不得对同一案件作出与生效判决相反的判决。
3. 对其他诉讼参与人和社会公众的约束力:其他诉讼参与人和社会公众应当尊重和遵守生效判决,不得违反判决内容。
(二)既判力的意义1. 保障司法权威:既判力原则有助于维护司法权威,确保法院判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 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既判力原则有助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避免当事人因同一纠纷反复诉讼,浪费司法资源。
3. 促进社会秩序稳定:既判力原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避免因反复诉讼而导致的矛盾激化和社会不安定。
三、既判力的法律规定(一)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既判力的规定1. 第134条: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就同一诉讼标的,向同一法院提起诉讼。
2. 第138条: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3. 第139条: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得变更。
(二)司法解释关于既判力的规定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58条: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得以同一诉讼标的再次提起诉讼。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61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判决、裁定、调解书确有错误;(二)判决、裁定、调解书生效后,当事人依法提出再审申请;(三)再审申请符合法定期限。
民事诉讼法与司法公信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司法公信力的关注日益增加。
司法公信力是指社会对司法机关所信赖和依赖的程度,也是司法机关行使职权的基础和前提。
而民事诉讼法作为保障民众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对司法公信力的维护和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正公平的诉讼程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应当依法公正处理案件,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例如,在证据收集和鉴定方面,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相关程序和规则,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诉讼程序下,当事人才能够获得公正的裁判结果,从而增强对司法机关的信任。
其次,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机制,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在传统的民事诉讼中,法院审理案件的方式比较单一,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诉讼方式的多样性和高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民事诉讼法引入了调解、仲裁、和解等多种争议解决方式。
这些方式不仅有利于快速解决争议,还能够减轻法院的审判负担,提高司法效率。
同时,对当事人而言,可以主动参与争议解决过程,增加对司法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此外,民事诉讼法还强调了司法公开和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增强了司法公信力。
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应当公开开庭审理,其中一些重大案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进行直播,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司法活动。
同时,法院也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观点,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公开性。
这种公开和公正的原则,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腐败和不公正行为的发生,还能够让公众对司法制度有更多的信任和认可。
然而,尽管民事诉讼法在提升司法公信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法律意识的相对薄弱。
由于许多人对法律的了解和认知比较有限,导致他们对司法制度的信任度不高。
其次是法官的素质和能力存在差异。
司法公信力的提升需要优秀的法官来保障,但由于一些法官的能力和素质不足,导致他们在审判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公正和偏颇的现象。
浅议既判力的本质问题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司法实践所谓既判力,指确定终局判决的内容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约束力。
按照既判力原理,在民事诉讼中,法院的判决确定之后,无论该判决有无误判,当事人均受判决的拘束,不得就该判决的内容再进行争执。
同时作为享有国家审判权的法院当然也必须尊重自己以国家名义所作出的判断,即使是把同一事项再次作为问题在诉讼中提出时,亦应以该判断为基础斟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确定判决为什么具有此种拘束力呢?其所以能拘束当事人及法院不得再行争执的依据何在?这些问题涉及到对既判力本质的认识。
所谓既判力的本质问题,是指在理论上如何说明既判力的效果,这一效果来自何方,以及作为什么现象来看待。
如果说诉权理论是关于诉讼的出发点的话,那么既判力本质论可以说是关于诉讼终结点的理论。
一、既判力的本质民事诉讼是以国家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正式机制,其中蕴涵着维护国家社会公益和保护当事人私益的因素。
这是我们理解和阐释既判力根据的基点。
具体分析如下:(一)民事诉讼是以国家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其最终结论(确定终局判决)体现了国家法律、法院和司法权的权威。
这就要求确定判决应当具有既判力,法院和当事人等不得随意地排除判决的既判力或协议变更既判力的范围。
(二)就程序保障下的自我责任而言,诉讼中,既然从实质上保障当事人适时适式提出资料、陈述意见或进行辩论的机会,并且在未被赋予此机会的情况下所收集的事实及证据不得成为判决的基础,那么在充分程序保障之下所得到的判决结果理应由当事人承担,当事人理应遵从判决的既判力。
(三)从诉讼效率或纠纷的一次性解决的角度来看,既然法院依法对实体争议作出了解决或判断,就不得对同一争议再次起诉或重新判决。
如果判决不具备既判力或既判力软弱,必将导致确定判决不断被撤销或变更,势必造成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和民事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
这就背离了国家设置民事诉讼制度和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的目的。
如果从维护人权的角度来看,任何人不得无正当理由因同一争议而受到两次起诉和审判。
第1篇一、引言民事判决是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中,根据事实和法律,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作出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
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是指民事判决一旦生效,对当事人、人民法院、其他机关及社会组织具有约束力。
本文将从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的概念、内容、表现形式、法律效力范围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概念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是指民事判决在法律上对当事人、人民法院、其他机关及社会组织具有的约束力。
这种效力不仅体现在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确定,还体现在对其他相关主体行为的规范和指导。
三、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内容1. 对当事人的约束力民事判决对当事人的约束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判决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使当事人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2)对当事人的财产进行分配。
民事判决对当事人的财产进行分配,确保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3)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规范。
民事判决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
2. 对人民法院的约束力民事判决对人民法院的约束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保判决的权威性。
民事判决一经生效,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2)指导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民事判决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审判质量。
3. 对其他机关及社会组织的约束力民事判决对其他机关及社会组织的约束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其他机关及社会组织的行为。
民事判决对其他机关及社会组织的行为具有约束力,防止其滥用职权。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民事判决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表现形式1. 生效判决生效判决是指民事判决经过法定程序,已进入执行阶段的判决。
生效判决具有以下法律效力:(1)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对当事人的财产进行分配。
(3)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规范。
2. 未生效判决未生效判决是指民事判决尚未经过法定程序,处于审查阶段的判决。
论判决理由的既判力一、前言每一项法律判决都需要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只有在理由充分的情况下,判决才能被认为是合理有效的。
在司法实践中,判决理由的既判力是评价一项判决是否公正、合理的重要标准,也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之一。
本文将从判决理由的重要性、既判力的意义和实现既判力的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判决理由的重要性判决理由是法官对案件做出判决的理论依据和决定的逻辑解释,是判决结果的解释和论证。
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必须充分论述案件事实、适用法律规定和证据情况等,以便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了解判决的理由和根据。
判决理由的充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判决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判决理由是法官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和适用过程的体现。
在解决案件时,法官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正确的理解和适用,这样才能做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而判决理由就是法官对法律规定进行解释和适用的具体过程,能够让公众了解到法官对法律的理解和观点。
判决理由是法官对证据和案件事实的分析和论证。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需要对各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
判决理由就是法官对证据和事实的分析和论证的具体表现,能够让公众了解到法官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理解和判断过程。
三、既判力的意义既判力是指判决理由对其他同类案件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判决理由具有既判力,就意味着该判决对其他同类案件产生了指导和借鉴作用,能够影响到未来的司法实践。
既判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既判力对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判决理由具有既判力,就能够保障判决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保证法律的适用和执行的一致性。
法律的适用和执行应该是公正、合理和统一的,只有法官在判决时充分论述和明确判决理由,才能保证判决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既判力对法律思想的交流和传播有促进作用。
判决理由具有既判力,对于法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研究和借鉴判决理由,可以促进法律思想的交流和传播,不断提高司法实践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既判力范围理论在审判中的适用在司法审判中,既判力范围理论是一项重要的理论指导,它对于判决的效力和司法公正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既判力范围理论在审判中的适用,旨在强调其重要性并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
一、既判力范围理论的基本概念既判力范围理论是指一审判决对一案件在二审以及再审、申诉、执行等后续诉讼阶段所起的法律效力。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确定一审判决在后续诉讼阶段中所具备的效力范围,即判决对于后续诉讼程序是否具有法律拘束力。
二、既判力范围理论的适用条件既判力范围理论的适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一审判决必须是法定程序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
其次,后续诉讼程序必须是针对同一案件展开的,并且继续审理相同或相关的争议问题。
此外,一审判决对后续程序的具体效力范围还需要根据各种具体情况予以确定。
三、既判力范围理论的适用意义既判力范围理论对于司法审判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保障审判的效力和稳定性。
一审判决在后续程序中保留部分效力,使得诉讼当事人不会在每一次诉讼程序中重新辩论全部争议问题,从而提高司法效率和降低诉讼成本。
其次,它能够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审判决在后续程序中的效力范围确定后,当事人不会因为诉讼程序的延续而面临法律不确定性,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最后,既判力范围理论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
在相同案件中,一审判决的效力范围被确定后,后续程序的审判人员就会在该范围内进行审理和判决,从而保障了审判结果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四、既判力范围理论的具体适用方式既判力范围理论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方式需要根据案件特点和法律规定予以具体考量。
在一些案件中,一审判决的全部判决结果都具有既判力;在另一些案件中,一审判决只具有部分既判力,例如对事实认定和证据采信的既判力,而对法律解释和裁判理由则没有既判力。
在确定既判力范围时,法律规定、案例判例以及实践经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五、既判力范围理论的社会影响既判力范围理论的适用对于司法公信力和社会稳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是指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案件,包括合同纠纷、侵权纠纷、财产权益纠纷等。
民事案件的法律效果是指法院对民事案件作出判决后,对当事人、社会以及法律体系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从民事案件的法律效果的角度,探讨民事案件判决的法律效力、法律后果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二、民事案件的法律效力1. 判决的法律效力民事案件判决具有以下法律效力:(1)既判力。
民事案件判决一经生效,即具有既判力,当事人不得就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提起诉讼。
(2)执行力。
民事案件判决具有执行力,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确认力。
民事案件判决具有确认力,对当事人、社会以及法律体系产生法律约束力。
2. 判决的生效条件民事案件判决生效需满足以下条件:(1)法院作出判决;(2)判决书送达当事人;(3)判决书未上诉或上诉期满;(4)判决书已生效。
三、民事案件的法律后果1. 对当事人的法律后果(1)胜诉方:胜诉方根据判决书获得相应的权利,如财产权益、人身权益等。
(2)败诉方:败诉方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2. 对社会的法律后果(1)维护社会秩序。
民事案件判决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促进法治建设。
民事案件判决有助于推进法治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
(3)引导社会风尚。
民事案件判决有利于引导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民事案件对社会的影响1. 提高司法公信力民事案件判决的公正、高效,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仰。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事案件判决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推动法治国家建设民事案件判决有助于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民事案件判决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结语民事案件的法律效果体现在判决的法律效力、法律后果以及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