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学反思精品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摆的研究的教学反思摆的研究的教学反思2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同学,教学之初我选用软式排球作为过渡引导同学们接触排球,学习排球技术,感受运动的快乐。
排球是隔网项目,没有身体的对抗,讲求团体的协作配合,对场地要求不高,而且动作优美,深受人民喜欢。
小四的同学兴趣广泛,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他们注意力容易集中。
但又对同一事物的反复练习感到枯燥。
而且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高峰期,适当的刺激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除此之外他们手掌小,手指没力,因此在教学上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用软式排球,小学生排球达到安全教学,避免受伤的目的。
刚接触排球阶段,我以激发兴趣感受运动乐趣和初步学习基本技术为目标。
教学策略上以游戏,自由练习和比赛为主。
通过合作分组,友伴分组,个人和小组的展示增加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对其中一节课中拍手接球和传球接力两个游戏进行反思。
拍手接球:学生每两人拿一个球。
听到教师的口令后,迅速把球尽量地抛向空中,同时快速击掌,并接住球,击掌次数多者为胜。
目的:发展学生的空间判断球的方位和时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其中有不少的同学因为持球和用力不平衡的问题,把球抛歪的,讲解规则前应该要提醒同学们两手托球的底部同时用力往上抛到头顶上方,练习前可以再安排一组专门做抛球的练习。
传球接力中,主要是为了引导同学们学习下手垫球(从停球到垫球),但游戏过程中,同学们主要会犯触球部位不准的错误,和手型不对的问题。
后面的教学注意在主要内容教学前多加一组辅助练习,比喻可以比比谁的手型正确;触球部位可以用粉笔在手上划上记号,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信号,这样效果会更为明显。
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显得比较急燥,对细节的思考比较少,所以总感觉没有达到之前的设想,后面的教学要注意突出重点,重点抓,抓重点吧。
摆的研究的教学反思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善终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摆的研究反思总结(精选13篇)摆的研究反思总结篇1在讨论影响摆摆动速度的因素时,孩子们也提出了3种观点:1.摆绳的长度2.摆锤的重量3.刚开始放手的力度。
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实验时发现摆摆动时,摆幅越来越小,但是速度没有变化。
因此,这节课上,没有学生提出摆幅的大小会影响摆动的速度。
但是,对于学生提到刚开始放手的力度会影响摆动速度的观点出乎我的意料。
课后想想,当时做演示实验时,可能没有向学生指出“轻轻的放手”,才让学生产生这种想法。
在实验过程中,摆不是听话的小孩,往往会打圈,接着就碰到铁架台,学生就只得重来。
因此就对学生的操作方面进行个别指导。
在摆的研究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更加增强探究氛围。
同时,我觉得学生的汇报也是相当的精彩。
专拎好数据是我的失误,应该爱护每位学生的成果。
摆的研究反思总结篇2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40分钟内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
如果好好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对于科学探究就有很大帮助。
将“动”设定一个目标,并且能够吸引到这个目标中。
所以活动的设置要有足够的吸引人的地方。
我曾经看到一位数学老师在某班上课,我对那个班比较熟悉,自我表现力比较高,因此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
科学课上也可用一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我们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谁发现更多,谁的误差最小。
在摆的研究这一课中,特别是上组内公开课的那个班级,使我第一次见到学生做实验的那份专注,第一次看到小组合作配合的很完美,就连平时很爱闹的学生都在做自己在行的事情。
可能有一些老师在,学生不敢闹。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摆的实验比较喜欢,摆的实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他们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而且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自由时间多,大约是一半。
但是在这个实验中,对于学生的计时和数数有很大的要求。
有些组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数据,可能的原因出在数数和计时。
所以在前一课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这两个方面。
因此,我就认为有位老师将机械摆钟突出了探究的过程是很适合的。
《摆的研究》的教学反思1、《摆的研究》的教学反思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
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
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
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
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
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
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
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及时地更新。
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
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避免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材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
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
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学生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学生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摆”的研究是从第五课开始学习。
这节课是第五课的深入研究,所以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关于做的较好的地方:
1.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做到了四维目标的设计,在重难点的教学中,我解决了重点,并且突破了难点。
2.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流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实验教学前,利用微课进行讲解注意事项,清晰的给学生提供了思路,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3.整节课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每个环节都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同意,是否有意见等,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4.课程最后涉及到运用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很好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4.观看“蛇形摆”视频,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回顾。
5.实验器材全部为自己动手制作的,比较用心研究实验,学生也通过器材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有待提升的地方:
1.关于时间问题。
实验时间和学生讨论时间较短,导致整节课不足40分钟就结束了。
2.关于实验设计方面。
两个实验同时进行,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探究的整个过程。
《摆的研究》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摆的原理和特点,掌握摆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观察、实践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摆的原理和特点2. 摆的节奏和韵律3. 摆的设计和创作4. 摆的展示和评价5. 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摆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摆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摆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摆的原理和特点,讲解摆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初步理解摆的基本概念。
3.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摆,并观察其节奏和韵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摆的特点和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摆的设计。
5. 创作: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改进自己的摆设计,并进行创作。
6.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摆作品,介绍其设计思路和创作过程。
四、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各种摆的图片2. 实验材料:摆的实验器材3. 教学视频:有关摆的实验和演示视频4. 评价表:用于学生互相评价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摆的研究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
2. 教学过程:在实践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但部分学生对摆的设计和创作仍存在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设计和创作。
3.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运用较为充分,但部分学生对实验材料的使用仍存在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确保学生正确使用实验材料。
4. 学生反馈:学生对摆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评价环节,部分学生对互相评价的方式不太适应。
今后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摆的研究课后反思(精选3篇)摆的研究课后反思篇1在教学中,摆的安装和使用,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功。
为此,我在实验中学生用的摆,做了三次改动。
每次都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修改,既要让摆在摆动时摆线不碰到物体,又要能灵活调整摆线的长短。
最终我选用试管夹、铁架台,先把试管夹支在铁架台,再用试管夹夹住摆线。
这样试管夹的长度就可以摆在摆动时,不会因为地球的自转而是摆锤碰到铁架台的支架杆;利用试管夹的夹口可以灵活,自由的调节摆线的长度,节约实验时间。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我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先说说怎么来实验,再分析学生提出的实验本身。
哪些是相同条件,哪些是不同条件。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环节中还要注意哪些要点。
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把学生的思维过程以表格和图画的形式一步步在黑板上展示出来,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的操作。
摆的研究课后反思篇2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
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从数据中发现规律。
在实验设计中学生发言积极,发言面较广,能围饶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懂得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假设的熏陶,思维的严密性在发颤。
这一切表明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一些体会。
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材更容易教学。
因为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
在一堂课中学生完成三组对比实验:摆锤重量、摆线长短、摆幅大小对摆的快慢影响,有些走过场。
而上一课《机械摆钟》的教学内容只测量一分钟摆的摆动次数,发现摆的等时性。
在内容安排上有些单薄。
为此我把摆幅大小对摆的快慢影响实验进行上移,确保学生在本课有足够的时间把摆锤重量、摆线长短对摆的摆动影响研究透彻。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摆研究》教学反思1. 引言《摆研究》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教材内容,通过摆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摆的定义、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摆。
本篇文章将对该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摆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重要概念的含义,如周期、振幅等•了解不同类型的摆,如简谐摆、等长摆等2.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记录、描述和表达摆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3. 教学过程3.1 概念讲解在教学开始前,首先对摆的定义、特点和摆的分类进行概念讲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生动的例子和图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
3.2 实验观察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摆的运动规律,进行了一次实验观察。
在教室中悬挂一绳索,并将物体进行吊挂,观察物体的摆动过程。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摆动的周期和振幅等相关数据。
3.3 数据分析将学生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摆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并进行相关讨论和总结。
3.4 设计实验在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设计。
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摆实验,自行选择挂摆物体的重量、绳索的长度等相关因素,并记录下实验过程和结果。
4. 教学反思4.1 教学亮点•概念讲解生动有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例,让学生对摆的定义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设计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观察和设计实验环节的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2 存在问题•实验环节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实验时间较紧凑,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和记录数据,导致数据不够准确或者不完整。
•学生讨论参与度欠缺:在数据分析和设计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导致讨论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不够充分。
4.3 改进措施•调整实验时间安排:增加实验观察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一、器材预备:关于本节课,自己以为仍是比较重视,花了一些时刻做了许多类型的摆,到了上课的时候才挑选了几个更为适合的摆,作为学生探讨的实验器材。
教学设计:有了适合的实验器材做为保障,活动设计就变得比较简单。
固然,自己想让多数学生参与探讨,秒表成了最大的问题,最后,找到了秒表软件,利用运算机计时。
二、实施教学:整节课还算是安设计进行,自己思路还算清楚。
失误反思:一、不要太相信学生,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装一个摆,设计时我是演示,用试管夹夹一下,但上课时临时改了一下,让学生自己装,问题出来了,学生不明白试管夹的用途,时刻花了很多,安装的不是专门好。
二、场面铺得太大:本以为多让学生参与,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仍是要幸免的,因为人人都做实验,实验数据就多了,意见也会五花八门。
3、课件与计时软件没有考虑全面,上课进程中,一会儿要用课件,一会儿要用计时软件,彼此切换,自己没有专门好的适应,上课时乱了阵脚。
4、数据分析:自己犯了“画蛇添足”,学生已经不在意了,但我还要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一、器材预备:关于本节课,自己以为仍是比较重视,花了一些时刻做了许多类型的摆,到了上课的时候才挑选了几个更为适合的摆,作为学生探讨的实验器材。
教学设计:有了适合的实验器材做为保障,活动设计就变得比较简单。
固然,自己想让多数学生参与探讨,秒表成了最大的问题,最后,找到了秒表软件,利用运算机计时。
二、实施教学:整节课还算是安设计进行,自己思路还算清楚。
失误反思:一、不要太相信学生,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装一个摆,设计时我是演示,用试管夹夹一下,但上课时临时改了一下,让学生自己装,问题出来了,学生不明白试管夹的用途,时刻花了很多,安装的不是专门好。
二、场面铺得太大:本以为多让学生参与,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仍是要幸免的,因为人人都做实验,实验数据就多了,意见也会五花八门。
3、课件与计时软件没有考虑全面,上课进程中,一会儿要用课件,一会儿要用计时软件,彼此切换,自己没有专门好的适应,上课时乱了阵脚。
2024年《摆的研究》教学反思《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本课以用摆做实验为主要内容,是一个典型的探究不同因素的对比实验。
结合单元目标和教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1、通过用摆做实验,说出摆快慢与摆幅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上节课观察钟摆和我们的摆的对比,推测多种可能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
2、结合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改变摆锤重量、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记录每个实验数据的重复测量结果,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通过观察相同绳长不同长度摆锤的摆运动的快慢,认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很重要,并且对新的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本课重点是:自主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和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说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的大小和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本课难点:结合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方法,自主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课的亮点在于对实验测量方法的改变和数据的处理。
教材安排测量摆在15s内摆动次数,同时存在15s计时和半次怎么数两个问题,而且计时同学参与度不高。
所以本课借鉴李子组蔡垸老师的教学反思,更改为测量摆摆动20次所用时间,这样就误差就集中于计时的误差,是无法避免,并且对实验结果影响较细微的,摆绳长短的实验数据梯度也较为明显。
另外对于数据的处理,因为实验中的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并且需要让学生学会真实记录,并且能在理解误差的基础上认识到我们的实验结论。
所以我借鉴了一篇文献中提到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趋势图法,利用误差对数据的影响具有随机性,而变量引起的误差具有规律性,通过趋势图的分析和对比来让学生在接受误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范文《摆的研究》教学反思范文我在20xx年xx月xx日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教科版的五下科学《摆的研究》,执教之后,有了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课前思考:本课的科学元素是什么?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我如何教才可以让学生更易学,更易懂。
二、课前分析:本课的核心知识是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本课的二处思维冲突在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以及摆绳的长短不同于摆长。
本课的学生能力发展:经历产生问题——预测——设计——实验研究——数据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发现新的问题完整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学生的经验:1、80%的学生清楚知道:在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60%的学生能识别变量和不变量。
20%的学生能初步独立设计实验。
2、学生了解摆的各个部件,初步能完成小组中的`分工(计时,计数,摆的操作),初步能够完成数据的分析,对下结论有依赖。
四、在设计中的理念:贴近儿童心灵的科学探究。
1、生活化。
来源生活。
教学问题的产生是学生通过从二个摆钟摆动有快慢的生活情境的观察后,主动提出。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继而展开课堂探究。
回归生活。
科学研究是为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指导学生科学生活。
所以最后设计了二个生活中的问题。
一是对本课开始时的情境中的一个明显走慢的摆如何让它走快一点;二是小朋友荡秋千时,在相同推力下的快慢的调节。
通过生活化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生活中。
2、生本化。
(1)实验改进。
实验改进方便操作,减少偏差。
改装铁架台。
将票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去掉铁夹,在票夹其中一个柄部的孔的二端各垫上若干垫圈后,利用原来铁架台上的螺丝将它固定),这样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方便控制学生对摆长短的控制;二是有效减少“摆长”上方支点对摆长的负面影响。
将“摆锤”由原来设想的钩码改为垫圈。
2020年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学反思精
品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
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
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
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
从以下几个片段的设计和教学可窥见一斑:
“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师生深度研讨实验方案体现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
这个活动我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1、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和多个变量有关时,可以怎么研究?2、能不能用两个不同重量的摆锤来研究摆长问题?3、每一个对比实验中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分别又是什么?4、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特别在第四个问题的讨论,有如下精彩的课堂场面:
师:明确了这些因素的控制,大家再讨论一下,如果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相互讨论1分种后)
生1:实验多做几次会好些。
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1:一次可能有凑巧。
师:有道理,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
生1:三四次吧。
师:行!就听你的,我们每一组也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好吗?(学生鼓掌)
师:又有一个新问题,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怎么处理?生:可以取平均数。
师:还有什么我们也要注意的?
生2:那些要控制好!
师:哪些?生2:就是那些相同和不同的因素。
师:是的,你觉得要让两次实验中相同因素完全相同,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
生3:两个实验最好同时做。
师:这样有什么好处?
生3:计时会比较准确。
师:有道理吗?(学生鼓掌)
这是一组引发“头脑风暴”的问题,强调了“动手之前先动脑”。
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有效证据。
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重复做;求平均数——计数要求简单性;同时做,由一个人操作——减少误差……,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渗透实证意识。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什么是证据,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
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
本课中学生要非常严谨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本课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玩摆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
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摆,都是在十
秒钟时间,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摆动的次数会不一样?从而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问题的假设。
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记录下自己小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
三是在向大家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