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课改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9最新】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点缀.(zhuì)踱.步(duó)敛裾.(jū)鲑.珍(xié)B、橄榄.(lǎn)譬.如(pì)蜕.变(duì)祈祷.(dǎo)C、消弭.(mí)砥.砺(dǐ)瞥.见(piě)婆娑.(suō)D、猗.郁(yí)葱茏.(lǒng)攀.缘(pān)自缢.(yì)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颤.栗/颤.抖沁.园/分泌.湖畔./叛.变B、长篙./蒿.草遏.制/拜谒.悄悄../悄.然C、峥.嵘/狰.狞强劲./干劲.押解.赴京/解.甲归田D、百舸./磕.绊漫溯./宿.愿差.可告慰/鬼使神差.3、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于是我尽可能地轻轻静静,泛舟湖上,而船尾击起的微弱水波还一直延伸到我的视野之外,湖上的倒影也就曲折不已了。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世界上那么多的科学家,哪一个的成功不是用努力和拼搏换来的?②虽然我没有什么_____ 的,但是我也一样喜欢别出心裁,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大显身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③作为当今文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迟子建以其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话语方式在群芳争艳的女性作家中备受瞩目。
广丰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平)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来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鲁迅在谈到文学创作的规律时曾说:“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
”其实,吸取外来成分以使自身获得新的生机,并不限于文学领域,而是整个文化发展史的通则。
梁启超说中外文化每一次大交汇在晋唐间,这是粗略言之。
事实上,这次文化交汇,应当追溯到汉代。
如果说,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起源与发展期,那么,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所谓外来文化,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不过,后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深刻得多.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佛教哲学是一种宗教唯心主义,但其思辨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心及魏晋时期浒的玄学。
因此,佛教的系统传入,对中国哲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了巨大的启迪作用.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人的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
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化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学宗派.宋、明时期,新新儒学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
如程颢、程颐宣扬的“理”,即来自佛教的“真如佛性”,不过赋予了更多的封建伦理道德意蕴。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也有若干内容采自佛教禅宗和华严宗的思辨。
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的转化的一个范例.这一范例形象地提示了文化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文化交流,决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
全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 2016.1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三篇选文,完成1-9题。
【选文一】江南园林之美(节选)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也有着玲珑剔透、格调雅致的江南园艺,从而被举世公认为世界艺术之瑰宝。
②江南园林大多是在城市中或近郊之处营造起来的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大多为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所筑,是他们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有着供人居住和休闲的功能。
③江南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景物和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汇集了绘画、诗词、建筑艺术等诸多元素,讲究立意,注意意境,追求一种诗情画意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尽管它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但在布局上讲究完整、自由、朴素建筑,厅堂的随意安排,结构上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的那种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
色彩上的栗色、墨结等偏冷的色调讲究明丽与幽深,使得江南的园林有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艺术趣味。
可以说江南园林是“立体的画,形象的诗”。
④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
园林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楼、阁的参差,廊房的宛转曲折,在物质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江南园林的布局,尤其注重整体关系“园林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对称”。
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也谈到园林的布局:“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截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这种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
江南园林更是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注重诗画情趣,意境创造,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所以,在园林艺术中有“绘画乃造园之母”之说,如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充分体现园林艺术的特征。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说明:全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共五大题,20小题,满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把姓名、班级、座位号写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在答题卷里按题号书写答题。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诱惑,渐渐变得浮躁起来;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中——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这一切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
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似乎只在读教科书,许多老师也似乎只在读辅导书。
以这样的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能读出快乐来吗?因此,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个百分点。
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
其实,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
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
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
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就是方便、快捷、海量、高效,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
而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
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也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广丰一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
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
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
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
《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
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
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
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
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
上饶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1. (6分)(2016·钦州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在riben却成为畅销书,人们竞相阅读﹣﹣100多年前《海国图志》的命运,为中日两国此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
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
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照理说,《海国图志》在这样一个败世颓局中出现,应该引起很大反响才是。
该书的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正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理应畅销走俏。
然而,历史却一波三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评价称,在当时,愚昧排外,“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由于为“夷”所败,不要说“师夷”,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
但《海国图志》却并未就此埋没。
历史的吊诡,使它在一衣带水的riben,激起了一场巨浪。
由于在国内无人问津,当时有些书商开始尝试在邻国riben打开这本书的市场。
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
《海国图志》在riben迅速畅销,成为riben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riben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riben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拉开了riben明治维新的序幕。
据雷颐介绍,2011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交流与中日关系历史考察学术研讨会”上,riben学者落合弘树在其学术报告《明治维新与中国﹣﹣幕府维新的riben和中国》中明确指出“以图独立的佐久间象山‘和魂洋才’的想法,大部分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得来的”,充分肯定了《海国图志》对riben明治维新的重要贡献。
广丰一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点缀.(zhuì)踱.步(duó)敛裾.(jū)鲑.珍(xié)B、橄榄.(lǎn)譬.如(pì)蜕.变(duì)祈祷.(dǎo)C、消弭.(mí)砥.砺(dǐ)瞥.见(piě)婆娑.(suō)D、猗.郁(yí)葱茏.(lǒng)攀.缘(pān)自缢.(yì)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颤.栗/颤.抖沁.园/分泌.湖畔./叛.变B、长篙./蒿.草遏.制/拜谒.悄悄../悄.然C、峥.嵘/狰.狞强劲./干劲.押解.赴京/解.甲归田D、百舸./磕.绊漫溯./宿.愿差.可告慰/鬼使神差.3、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于是我尽可能地轻轻静静,泛舟湖上,而船尾击起的微弱水波还一直延伸到我的视野之外,湖上的倒影也就曲折不已了。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世界上那么多的科学家,哪一个的成功不是用努力和拼搏换来的?②虽然我没有什么_____ 的,但是我也一样喜欢别出心裁,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大显身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③作为当今文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迟子建以其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话语方式在群芳争艳的女性作家中备受瞩目。
A、出类拔萃卓尔不群与众不同B、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出类拔萃C、卓尔不群出类拔萃与众不同D、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卓尔不群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公园门票定价过高,像西南部的世界公园、北四环附近的中华民族园,门票大约在50至60元左右。
广丰一中课改实验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一语文试卷说明:全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把姓名、班级、考试号和座位号写、涂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在答题卷里按题号书写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沈雅婷①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
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②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
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
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的荀子都曾明确提出过保护生物资源的主张。
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③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
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
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
广丰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星、重)试卷说明:全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共五大题,17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
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
这话也有不尽然。
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
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
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
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
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力了。
杜甫尝自道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谓“灵感”就是杜甫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
据杜甫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
如果我们借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灵感有三个特征: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
根据灵感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
从表面看,我们寻不出预备的痕迹。
作者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他只要信笔疾书。
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
希望它来时它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它却蓦然出现。
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
广丰一中课改实验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一语文试卷说明:全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把姓名、班级、考试号和座位号写、涂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在答题卷里按题号书写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沈雅婷①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
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②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
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
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的荀子都曾明确提出过保护生物资源的主张。
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③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
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
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
广丰一中课改实验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一语文试卷说明:全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把姓名、班级、考试号和座位号写、涂在答题卷的指定位臵,在答题卷里按题号书写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沈雅婷①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
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②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
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
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的荀子都曾明确提出过保护生物资源的主张。
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③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
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
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
到仁宗时,为了缓和‚工役繁兴,征取稍急‛的困难局面,减轻人民负担,就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了管制措施。
④元朝对环境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蒙古人对适合耕地的环境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和荒废,由于蒙古人不适合中国古代的山水环境,所以强制破坏了万年已久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的改变所处环境的作物和物种,大面积的放牧加剧了北方土地的荒芜化。
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及林木破坏与水上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
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并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警告,但是,所有这些警告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在继续进行,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
我国建国之后,也是盲目地垦荒,扩展农田,造成现在的土地沙漠化严重,历史一再重演,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
(节选自《中华文本库》)1.下列关于原文第①、②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已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到十分自觉、清楚的阶段。
B、西周时颁布的《伐崇令》中的一些规定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极为严厉的法令。
C、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一些不自觉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D、先秦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做法对其有一定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宋代的统治者相当重视环境保护,他们都通过立法方式和皇帝下诏令的方式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
B、清代统治者未对有识之士的警告引起重视,仍在继续不合理的垦殖,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
C、元朝的蒙古人不适合当时的环境,对耕地、森林、水土、物种等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罕见的。
D、西周和唐代,政府都曾经把对环境的保护列入政府管理的范围,这体现了统治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明、清三代,以及建国初对环境的忽视和破坏都是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做法也是合理的。
B、唐代、宋代、明代关于环境保护的制度既承袭了前代的有关规定,又在管制范围上有所扩大。
C、宋代和清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已经有所察觉,他们也看到了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D、古代的环保观念在现代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不要让历史重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
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俱。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
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辞:口才好,有口才B.居岁余居:居住C.宜从丈人所丈人:长辈,有名望的人,这里指疏广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窃:暗中。
5.下列用“/”给画横线的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B.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C.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D.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6.下列对文章中相关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3分)A.《春秋》,是孔子依据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国史整理修订而成的,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幸”在古代特指皇帝亲临某地。
如“幸顾”指帝王临幸垂顾。
C.师和傅都是古代官名,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统称为师傅、师保、保傅。
D.古代官员自请退职称之为“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俱。
(5分)答:(3)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5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湘东驿范成大客行忽到湘东驿,明朝真是潇湘客。
睛碧万重云,几时逢故人?江南如塞北,别后书难得。
先自雁来稀,那堪春半时。
注:本词作于作者突然被贬,赴广西上任的路上。
8、赏析首句的“忽到”“真是”两词,其中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答:9、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词句赏析。
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__。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乙选考题请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四叔驯鹰仲昭星四叔喜欢驯鹰,他把驯鹰说成‚熬‛鹰,听起来很明白,就是跟鹰拼韧劲儿。
四叔熬鹰的时候,把鹰锁时铁笼子里,两条腿用铁链子拴住,笼子外面放着一只鸡和一碗清水。
最初鹰根本不看笼子外面的鸡,它瞪着一双带血丝的眼睛,一次次扑向铁笼子,似乎要把铁笼子撞开。
等到它筋疲力尽的时候,就蹲在那里,用嘴去撕扯笼子的铁条,铁条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夜里,四叔也不歇息,通宵达旦地守在铁笼边,用一根木棍不停地戳着鹰,让它没有一刻的安息。
折腾了一天后,鹰已经失去了锐气,四叔就把鸡和清水伸到鹰的嘴边,又饥又渴的鹰张开翅膀刚要扑过去,四叔急忙缩回手。
如此反复多次。
鹰明白四叔故意戏弄它,于是对四叔手中的鸡臵之不理,低头啄击腿上的链子,一直把鹰喙啄得鲜血淋漓。
几天后,高傲的鹰失去了它的锐气,眼中的愤怒和怨气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无奈和茫然。
四叔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把鸡丢进铁笼内。
四叔驯鹰的过程中,一点点磨灭它的野性,消磨掉它的意志,让它对四叔产生敬畏心理。
被驯服的鹰,从此就会老实地归顺四叔了。
四叔把鹰在铁笼子内豢养一些日子,慢慢地接近它,用手抚摩它;再后来,他就把鹰从笼子里放出来,养在屋子里,给鹰更大的活动空间。
经过大约几个月的时间,这只鹰就跟四叔混熟了,伴随在四叔的身边,听从四叔的摆布。
这时候,四叔就带着鹰出猎了。
四叔外出放鹰,倘若有了收获,便会右手提着猎获的野兔和山鸡,左胳膊弯曲起来,托住鹰,让鹰在自己的胳膊和肩头来回自由地跳跃。
四叔嘴里哼着小曲儿,慢悠悠地走路,一副得意的神态。
倘若一无所获,他就让鹰立于肩头,背着手走路。
有一年,四叔捕获一只成年的鹰。
这只鹰硕大而健壮,从鹰的眼睛中就可以看出它的桀骜不驯的野性.四叔异常高兴,对着高傲的的鹰说:‚你别给我神气,过不了三五天,我就让你变得乖乖儿的。
‛按照惯例,四叔把鹰锁在铁笼子里,准备开始‚熬‛它。
然而,四叔没想到,这只鹰的脾气异常暴烈,自从关进笼子里,就不停地左冲右撞,一刻都不停歇。
它的脖子和坚硬的翅上多处流血,身上的羽毛都被染红了。
后来晕倒了,但醒过来后又继续冲撞,如此反复。
四叔担心这样下去这只鹰会撞死,于是就把鸡和水递过去,想让它停息下来,但这只鹰根本不正眼去看四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