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特征的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中 彩 页全球老龄化已经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到2050年,全球60岁或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从2017年的9.62亿人上升到2050年的21亿人,在欧洲,2050年老龄化的程度将达到35%,并在21世纪下半叶保持在这个比例①。
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社会基本构成单元——社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因为随着身体活动或认知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对社区老龄设施及服务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原居安老”模式的实现,更加需要社区的支持。
虽然新城市主义、健康社区、宜居社区等领域都有社区环境规划与建设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但较少涉及到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求[1]。
因此,面对人口老龄化,不同国家、地区也都认识到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友好型”城市及社区环境的重要性。
尤其是近年来,从北美到欧洲,老年友好社区已经成为老龄政策新的发展趋势,政府及相关机构希望通过老年友好环境的建设,满足老年人对设施及服务的需求,以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2]。
本文目的是通过对国外老年友好社区研究进展的综述,为国内老年友好社区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1.老年友好社区的概念建构及其理论基础1.1老年友好社区的建构背景及内涵解读笔者以“age-friendly ”、“ elderly- friendly ”为关键词对相关数据库②近年发表论文,以及利用Google 学术引擎对研究机构的网站及政府报告、政策进行搜索发现,国外不同学者及机构对于“老年友好社区”,使用了不同的术语,较早的描述来自美国纽约探访护理服务机构所使用的“长者友善社区(elder-friendly community )”,而后,陆续出现“宜居社区(livable community )”、“终生社区(lifetime neighborhood )”、“全龄社区(community for all ages )”等名词,用来指为老年人所创造的良好居住环境。
2005年,为了更好地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33个城市启动老年友好城市项目,首次提出了“age-friendly city (老年友好城市)”,并在许多政府政策文件中使用了术语“age- friendly community ”③,自此,李小云(江西师范大学 城建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摘 要】面对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不同国家和地区认识到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友好型”城市及社区环境的重要性。
述2023-11-02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问题•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与帮扶•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融入与心理健康•研究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和意义农村留守老人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或求学,留守老人被迫留在家中,面临着一系列经济、生活和精神上的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公正、平等和稳定等方面,研究这一群体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家庭结构和人口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需求和困境,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02研究目的和方法描述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影响因素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研究目的比较研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不同政策措施的效果和影响。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系统回顾和梳理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文献,分析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定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方法收集农村留守老人的相关数据,分析其生活状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问题。
定性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真实需求和体验,探究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03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问题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经济来源有限,往往需要依靠子女供养。
物质生活健康状况精神生活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很多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医疗保障有限。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相对单调,缺乏社交活动和娱乐方式,孤独感强烈。
03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0201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很多老人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费用高昂,很多老人无法承担。
医疗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关怀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社会关爱和家庭关怀。
社会学中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研究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集体中的行为、相互关系、社会组织以及社会问题的学科。
在社会学的广阔领域中,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社会认知研究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过程和决策方式,而社会互动研究则关注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互动行为和社会交往动力。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这两个研究方向的相关理论和调查研究。
一、社会认知研究社会认知研究从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出发,探究了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过程。
其中,自我认知是社会认知的核心内容之一。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构成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和反应方式。
自我认知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观察、判断和评价。
它不仅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还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决策行为。
个体的自我认知通常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比较来产生,这意味着个体倾向于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构建自己的自我概念。
比如,当个体将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社会位置和价值进行评估和调整。
此外,社会认知研究还关注了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过程。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往往需要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意图,以做出合适的反应。
心理学中所研究的“心理理论”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如信念、欲望、意图等)的推断和解释。
它使得人们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预测他们的反应,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心理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对教育、管理和治疗等实践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社会互动研究社会互动研究关注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互动行为和社会交往动力。
这一研究方向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们如何与他人合作、竞争和解决冲突的视角。
社会互动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博弈论、交际理论和社会交往网络等。
博弈论的核心概念是“博弈”,即人们在决策中权衡利益和成本,做出最优的行为选择。
博弈论的研究不仅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在某种情况下合作或者竞争,还提供了对策略选择和决策过程进行优化的方法。
国内外养老服务模式比较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服务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各国都在探索不同的养老服务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并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本文旨在比较国内外养老服务模式,并分析其特点以及可借鉴的经验。
一、国内养老服务模式1. 养老院模式在国内,养老院是最常见的养老服务模式之一。
这种模式提供住宿、饮食、医疗护理等全方位的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养老院通常设有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确保老人生活的便利和安全。
然而,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许多家庭仍然更倾向于让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因此养老院的需求相对较低。
2. 社区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的养老趋势。
这种模式通过在社区内建立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包括医疗护理、娱乐活动和社交互动等。
社区养老模式鼓励老年人保持社会参与和独立生活,同时也提供社区支持网络,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二、国外养老服务模式1. 瑞士的养老银行瑞士是一个以金融服务闻名的国家,而瑞士的养老银行模式则与其金融业有关。
养老银行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包括养老金管理、储蓄计划和财务咨询等。
老年人可以通过养老银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金融事务,并确保自己在退休后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经济状况。
2. 日本的共同生活模式日本的共同生活模式是一种具有互助和共享精神的养老服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组成一个相互支持的社区,共同居住并分享生活资源。
他们通过分享家务劳动、社交活动等方式,建立紧密的社会联系。
共同生活模式旨在打破老年人的孤独感,提供社交互动和情感支持。
三、模式比较和启示1. 文化差异和养老服务需求国内和国外的养老服务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尊老观念使得许多老年人更倾向于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因此,社区养老模式在中国具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照顾。
而在一些欧洲国家,老年人更加独立,更容易接受养老院或共同生活模式。
2. 引入金融服务和社交互动国外的养老服务模式注重为老年人提供金融管理和社交互动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我国农村普通社会阶层社会互动研究摘要:农村社会阶层虽然明显分化,但普通阶层(中下层)庞大,依然是农村社会的主体。
其互动关系依然表现为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情感性互动是最重要的互动形式。
关键词:农村;社会阶层;社会互动农民分化问题可能是中国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较为独特的研究内容之一,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农民分化问题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故而在经典著作中很难找到农民分化的相关理论。
所以,当下我国学术界都是借用了西方社会分化理论来解释我国的农民分化现象,而社会分化理论的核心指向的是社会分层问题,因此国内学者大多是借鉴社会分层理论来研究我国的农民分化问题,其中比较盛行的是按照一定的分层标准(职业、收入、声望等)把农民分为几大阶层,有的学者对农民分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个基本观点是在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农民有了一定的职业选择的空间。
此外,绝大多数文献都集中在农民分化的一种主要形式——农村人口流动的研究上。
以上研究对于认识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动态把握农民社会变动大有帮助,但这些研究同时也忽视了另一个问题:农民社会分化是不争的事实,但分化后的农民阶层之间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呢?一、农村普通社会阶层的确定(一)农村社会分层通行的阶层划分方法一般是侧重对个人的经济收入、职业、声望等标志进行测量,比如同属于一个家庭的两个家庭成员可能就属于收入与声望都差距较大两个阶层,这样就忽略了家庭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家庭因其较强的纽带作用、家庭成员较强的归属性和高度社会认同往往作为一个单位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
本文研究的社会阶层,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层,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分层。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社会调查的实际,我们把农村阶层分为以下7种,具体种类见表1。
其中专业技术家庭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种是教师。
除上述几种阶层外,还有少量特殊家庭,比如“五保户”家庭、因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被救济户,因为所占比例极小,不再作为一个阶层进行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关系研究引言:在社会心理学中,互动关系研究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无论是在家庭、工作、学校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关系,从而实现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协作和共同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究互动关系,社会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研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关系研究吧。
第一部分:互动关系的定义互动关系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人之间进行的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互动关系中,人们会相互影响,产生情感、想法和行为的变化。
互动关系不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个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互动关系的本质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因而产生变化。
无论是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还是组织、机构之间,都需要通过互动关系来达成共识、理解和合作。
第二部分:互动关系的要素互动关系包括三个要素:人、环境和行为。
1. 人互动关系的最基本要素是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互动关系中要考虑个体因素的影响,比如:情感、信任、靠谱、尊重、友善等等。
2. 环境环境是指互动发生的物理环境、社交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方面。
物理环境包括人们所处的空间、气氛等。
社交环境包括人际关系、交往模式等。
文化环境则是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文化传统等等。
环境因素会影响人对互动关系的态度和行为。
3. 行为人的行为是互动关系的结果,也是关系的维持者。
行为包括人的语言、姿态、表情、态度、行动等多个方面。
在互动关系中,人们通过行为来体现自己的观念、态度和意愿,也通过行为来影响他人的想法和行动。
第三部分:互动关系的影响互动关系的影响方面非常广泛,包括情感、个性和观念等多个层面。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互动关系的影响。
1. 情感层面互动关系会对人们的情绪和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正面的互动关系能够促进人们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使其感到被接纳和认同。
人类学对青年与老年人群的研究与理解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学科,借助于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并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角色。
青年和老年人群作为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的代表,其特点和需求各不相同。
本文将就人类学在青年与老年人群的研究与理解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一、青年人群的研究与理解青年期是每个人人生中的转折点,涵盖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年龄段。
青年人群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特征和趋势,这些特征在人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1. 青春期的身份认同青年时期是身份认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人类学家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年的研究发现,他们常常面临着虚无感和身份困惑。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个人的性格和兴趣,还涉及到社会角色的选择和适应。
人类学通过对青年人群的田野调查和深入交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青年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2. 青年的社会互动与归属感青年人群处于频繁的社会互动中,这不仅包括与同龄人的互动,还包括与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社会机构的关系。
人类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青年人群对于社会归属感的需求很强烈。
他们希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同时也需要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人际关系。
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可帮助我们了解青年人群在社会互动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他们如何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青年人在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上往往与其他年龄段的人有着较大的差异。
通过对青年人群的调查研究,人类学家可以揭示他们对时尚、音乐、科技等领域的兴趣和追求。
此外,青年人也是消费市场的主要力量之一,了解他们的消费行为和需求,对于商业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老年人群的研究与理解老年人群是一个日益增长的人口群体,在以人类学为基础的研究中,对老年人群的认识和关注逐渐增多。
老年人群与传统的威望和尊重相联系,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同时,中外老年教育存在着差异,因此进行比较研究可为各国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浅谈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老年教育的定义老年教育,是指为老年人针对其生活、学习、休闲、社交等方面的需要,提供有计划的、系统的教育活动,从而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增强自信、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维护尊严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中外老年教育现状比较1.教育目标中国老年教育的目标是“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素质、丰富晚年生活、寓教于乐、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而美国老年教育的目标是“鼓励老年人学习新技能、了解新知识、发掘自己的潜力,并帮助他们维持自尊和自信”。
2.教育内容中国老年教育以文化课程为主,包括国学、国画等,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而美国老年教育更倾向于实用和生活方面的课程,如健康管理、金融知识等,注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实用技能。
3.教育形式中国老年教育的教育形式较单一,常见的形式是讲座、学习班等。
而美国老年教育更注重互动和沟通,常采用互动式授课、小组讨论等形式。
4.教育资源中国老年教育的资源相对匮乏,大部分老年学员是家庭中的中低收入者,教育投入相对较少。
而美国老年教育得到更多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老年教育资源更为充足。
三、中外老年教育比较带来的启示1.多元化发展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之间在老年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应注重老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针对不同老年人需求,提供不同形式、内容、层次的教育服务。
2.提高教育质量老年教育并非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强化其社会人格,提高自我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因此,老年教育的质量应得到重视和提高。
3.政策支持老年教育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支持,提高教育投入,增加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四、结论从中外老年教育的比较研究来看,老年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体现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老年人需求的不同。
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特征的比较研究摘要: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的城乡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社会老龄化时期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的特征做比较研究,分析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特征的共性和特性,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提高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水平的建议,以促进城乡老年人的共同发展和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实证研究表明,城乡老年人在社会互动对象、互动场所、互动方式等三个方面共性与特性并存,关键词:社会互动;老年人;城市;农村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34-03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目前,国内学者对老年人社会互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动对象和频率、互动形式、社会交往模式等三个方面。
在互动对象和频率上,孙彦峰、丛梅等指出绝大多数城市老年人与子女的社会交往频率大大超过其与邻居、朋友和熟人的社会交往频率,且相当多的老年人离退后大部分时间为子女照料孩子。
互动形式上,胡荣指出各种社会单位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竞争、冲突都是同时进行的,他们既进行合作,又开展竞争,有时会爆发冲突,必要时则进行互助。
在社会交往模式上,王来华发现老年人的一般性交往水平并不高,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不仅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地缘关系,而且仍然以地缘关系为主,社会交往范围较狭小,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不高,对家庭生活的依赖性较强。
李德明等发现老年人最主要的日常活动以家务劳动或照看孩子最多。
由此可知,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对象仍以家庭为主,社会交往模式是一种以地缘为中心的交往模式。
综上所述,新时期国内学者对于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扩大和加深,本文着重就社会老龄化时代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方式进行比较。
笔者主要从老年人的互动对象、互动场所、互动方式对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的特征做比较研究,了解社会老龄化时代城乡统筹背景下老年人社会互动特征的共性和特性,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水平的建议,以促进城乡老年人的共同发展和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本研究的调查地点是长沙市,采用的是有选择性的随机抽样方法来选取60~80岁之间的城乡老人进行调查。
由于老年人自身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问卷都是由笔者亲自询问老年人然后代为填答,即代填式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问卷有效率达96.3%。
一、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对象的比较笔者将城乡老年人的互动对象操作化为子女、亲属、邻居、朋友、老同事、社区工作人员、其他等7个指标,并从老年人与亲戚的来往密度角度,研究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联系最频繁的互动对象。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知,日常生活中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对象的第一位都是子女。
城市老年人社会互动对象居第二位的是老同事,邻居和朋友紧跟老同事之后,分别居第三位和第四位,亲属则是最后一位;而农村老年人中社会互动对象处于第二位的是邻居,第三位、第四位分别是亲属、朋友,最末两位是老同事、社区工作人员。
由此可知,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对象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差异性。
探究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对象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家庭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群体,是最具稳定性的初级群体,家庭成员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了最为亲密的感情,这就决定了城乡老年人无论通过哪种媒介,如电话联系、互相探望等,其社会互动的主要对象始终是子女。
第二,城乡老年人的宗族观念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老年人的宗族观念要弱于农村老年人的宗族观念,因此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互动的对象是亲戚的比例要高于城市老年人。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多数的城市老年人有工作单位和老同事,退休后的生活自然而然的也会和老同事交往的较多,日常生活中,除了与子女互动以外,与老同事的互动居首位,比与邻居、朋友的互动要多;而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则是农民出身,每天除了与子女互动以外,互动的主体就是邻居和亲属为主了。
二、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场所的比较笔者将老年人的互动场所操作化为家里、邻里社区、亲属家、朋友家、老同事家、单位活动区、其他等7个指标,对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场所展开研究。
如表2所示,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场所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
邻里社区是城乡老年人共同的主要社会互动场所。
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场所排在第二位的都是家里,但城市老年人在家里进行互动的比例要低于农村老年人。
除开邻里社区和家里外,城市老年人的主要社会互动场所为单位活动区,而农村老年人的主要互动场所则为亲属家。
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其社会互动场所都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家庭转向了社区和社会。
探究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场所分布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城乡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虽然大部分都能完全自理,但体力以及精力等都会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这也就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半径和范围。
因此,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场所主要都集中在邻里社区和家里。
第二,由于国家对于城乡的不同计划生育政策、城乡的子女抚养成本差异以及城市老年人较为开放的生育观念等原因,城市老年人的家庭结构与农村老年人相比,更趋向于核心化。
调查资料也证实,城市老年人的子女数量少于农村老年人的子女数量,因而其家庭规模也小于农村老年人,从而其亲属的数量规模也会小于农村老年人。
因此,城市老年人在家里进行互动的比例要低于农村老年人,在亲属家进行互动的比例也要低于农村老年人。
第三,城乡老年人进入老年人生命周期前所处社会体制的差异。
城市老年人大多数处在单位集体体制下,而农村老年人则都是处在农业生产单位中,他们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也就决定了他们进入老年生命周期后社会互动结构的不同,从而就导致了其退休或退出农业生产后,社会互动场所的区别。
三、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方式的比较笔者从与子女、亲属的主要联系方式、是否参与群体活动等3个方面来研究老年人的社会互动方式。
表3是城乡老年人与子女、亲属互动方式的分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城乡老年人与子女、亲属的社会互动方式都是以电话联系为主,互相探望为辅,不存在显著差异;存在极少部分的城市老年人与子女会通过网络进行互动。
农村老年人与亲属之间面对面的联系要比城市老年人密切;城乡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面对面互动也很密切,互相探望的比例超过四成。
通过分析研究,笔者发现城乡老年人与子女、亲属的社会互动方式分布特征的原因如下:第一,农村老年人处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循差序格局理论。
农村老年人主要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也就决定了他们与亲属之间的面对面往来会比较多。
第二,城市老年人大多数都与亲属的社会空间距离较远,再加上老年人身体健康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城市宗族文化观念等的淡化等限制因素,城市老年人在与亲属进行互动时更多的是借助电话。
第三,城乡老年人的居住方式,调查资料显示,分别有61.0%、34.1%的农村老人和城市老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每天都能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再加上不与老人一同居住的子女,同老人之间存在不可切断的血缘关系以及长期共同居住形成了亲密的感情,逢年过节或者恰逢有空的时候都会回家探望老人,平常则会通过电话联系,因此城乡老年人与子女间面对面的互动和电话联系都比较多。
第四,城乡老年人与信息化时代的脱节。
访谈资料证实,大部分的城乡老年人都不太愿意接受电脑等数字时代的新事物,一方面是因为学习能力的退化和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因此,城乡老年人都极少通过网络与子女和亲属进行互动。
另外,笔者对老年人参与的群体活动做了整理分析,发现城乡老年人群体活动的参与度具体分布如表4所示: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城乡老年人在群体活动参与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超过50%的城市老年人参加了群体活动,而农村老年人参加了群体活动的比例却只有21.3%。
由此可知,城乡老年人的群体活动参与度都不很高,尤以农村老年人表现明显,城市老年人的群体活动参与度相对高于农村老年人。
相对来说,城市老年人的社会互动主体以个人和群体为主,而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互动主体都是以个人为主。
城市老年人逐渐形成了以群体式社会互动为主的社会互动方式,而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互动方式依旧是个体式的社会互动,探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城乡老年人闲暇时间的差异。
调查资料显示,在61.0%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农村老年人中,有81.5%的人闲暇时间都在帮子女做家务或者照顾孩子,可支配的闲暇时间较少,参与群体活动的时间较少;而65.9%的城市老年人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不需要帮子女承担家务和照顾孩子,大部分的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参与群体活动的时间也较多。
第二,城乡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存在较大的差异。
城市老年人社会互动对象的异质性强,人际关系中的弱关系较多,社会网络较广,拥有的社会资本也较多,社会资源丰富,因而城市老年人的社会互动以群体式的互动为主;而农村老年人社会互动对象的同质性强,人际关系中以强关系为主,社会网络较窄,社会资本较少,社会资源匮乏,因而农村老年人的互动方式仍然是个体式的互动。
由此可知,在社会互动方式上,城乡老年人与亲属之间的互动大多都是通过电话媒介产生,与子女的互动则是电话和面对面互动方式并存;城市老年人以群体式互动为主,而农村老年人则是以个体式互动为主。
四、结语通过对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特征的比较,笔者发现,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特征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其共性主要体现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互动的对象主要为子女;社会互动场所主要在邻里社区和家里;与子女联系的主要方式为互相探望与电话联系并存。
其特性主要表现为:在互动对象上,除子女外,城市老年人的主要社会互动对象是老同事,农村老年人主要互动对象是邻居;在互动方式上,城市老年人与亲属的联系方式以电话联系为主,农村老年人与亲属之间的面对面互动较多,城市老年人以群体式社会互动为主,农村老年人以个体式互动为主。
由此可知,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水平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
首先,政府等应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加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力度,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群体活动参与度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范围,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内容,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层次。
其次,政府、社区、子女等应该给与城乡老年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充分肯定和利用城乡老年人的价值,尽最大努力提高城乡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以促进城乡老年人的共同发展和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1] 孙彦峰,丛梅.天津市“老年社会网”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3,(5):65-71.[2] 胡荣.社会互动的类型与方式[j].探索,1993,(6):65-69.[3] 王来华.老年人社会交往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向[j].社会学研究,1986,(3):21-26.[4] 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等.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3):294-296.基金项目: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2012zzts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