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艺术欣赏 (一)
- 格式:doc
- 大小:21.30 KB
- 文档页数:15
黄杨木雕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
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
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温州市乐清县是浙江省的黄杨木雕发源地,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
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县人。
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
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
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
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一种技艺。
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
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
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
就这样,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
木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刀等。
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
用于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凿,它的种类很多,功能齐全,又分斜凿、三角凿、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和手锯、竹簪、拖钻等。
其操作比较细致,分为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腊上光,配合脚盆等十多道工序。
其中缕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门技艺,它能使作品空灵剔透,玲珑精巧,雅致美观,并产生动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局擅长镂雕技艺,并融化姊妹艺术之长;尤其吸收了牙雕技术中的透、缕、刮和交义镂空等技法,革新了旧的技法,使他的作品形象鲜明,独具一格;并且应中有实,静中有动,给人以真实亲切之感。
过去木雕大多用于雕刻佛像、建筑庙宇,雕刻龙灯,刻匾,制作屏风和家具等。
木雕题材人物故事(一)木雕题材人物故事介绍•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喜欢通过木雕艺术表达人物形象。
•木雕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工艺,让我可以将人物的生动形态刻在木头上。
创作灵感•人物形象的创作需要从生活中获取灵感。
•这次我选择创作一位古代文人形象,寻找了许多历史资料和艺术作品进行研究。
准备工作•我选取了一块高质量的檀木作为创作材料。
•檀木具有纹理美观,质地坚硬,非常适合雕刻人物形象。
雕刻过程1.粗雕–在檀木上用铅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轮廓。
–使用粗锯具将檀木大块雕刻成基本形状。
2.细雕–使用尖锐的刀具,逐渐将人物面部、服饰等细节雕刻出来。
–需要专注和耐心,才能表现出人物的精致和细腻。
3.修饰–使用细砂纸对木雕进行修饰,使其表面更加光滑。
–还可以通过上色等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成品展示•最终完成的木雕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明显的古代文人形象。
•素雅的衣着、深邃的眼神,展现出文人的智慧和沉稳。
总结•通过木雕艺术,我成功地将我对古代文人形象的理解表达了出来。
•这次木雕创作经历让我更加熟悉了木雕工艺,也提升了我的艺术创作能力。
感悟与启示•木雕艺术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艺,每一步都需要细心对待。
•通过木雕,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和满足感。
•木雕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一种对生活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表达。
对未来的展望•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将继续探索木雕艺术的可能性。
•未来,我希望能够通过木雕创作更多的人物形象,传承并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
结语•木雕题材的人物故事是我作为一名资深创作者的创作经历。
•通过木雕艺术,我成功地将古代文人形象刻画出来,并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和满足感。
•通过细致的雕刻和精湛的技艺,我向世人展示了木雕艺术的魅力和魄力。
木雕题材人物故事,唤起了观者的共鸣,让人们对古人形象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和探索。
我相信,木雕艺术将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木雕之——清刀雕刻,震撼你的视觉~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
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
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
清刀雕刻法可谓是木雕中最霸气雕刻手法!
清刀雕刻定义:清刀雕刻实际就是指的一种木雕艺术手法。
清刀雕刻也称为“清刀微劈雕”,就是在雕件毛坯雕好之后,精修光是用刀工,全部用手工使用刀来进行的抛光,并不是用传统的抛光方式使用砂纸或者其他的打磨工具将作品打磨光滑。
清刀雕刻的特色:放大了看,表面是会呈现出块面的雕刻的形态,但是粗看上去表面还是很光滑的,实际上是由一个一个的小块的平面组成。
使整件作品看上去更有质感。
清刀雕刻起源:宁海清刀木雕佛像是佛像艺术雕的一种,是中国历史上与福建派佛像艺术雕并立的二大佛雕艺术流派之一,其起始至少可追溯佛教的普及时代,宁海木雕佛亦由此而生。
清刀法难度比较大,要求作者对刀工的掌握、手法的娴熟度需要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否则在修光过程中稍有不慎,整个作品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毁掉。
而且“清刀法”修光整个时间非常长,数倍于磨光的时间,因此时间和人力成本则更加的高,对于每个要点的处理都要求的非常高,通常只有很有经验的老师傅能够驾驭得了。
清刀雕刻算是雕刻手法中最顶级的雕刻技艺了,清刀的美,绝对是震撼视觉的~
【雕刻艺术】。
粗犷拙朴卓尔不凡作者:杨凤明来源:《雕塑》2013年第01期内容摘要:中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独具民族特色和文化意蕴。
武威是我国出土汉代木雕数量多、品位高的地区之一。
由于较为干燥的气候,考古发现的武威木雕,造型和色彩都基本保存完好。
武威汉代木雕,有人物、车辆、动物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汉代河西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景象。
武威汉代木雕,艺术风格粗犷质朴,简洁明快,体现了工匠们技艺上的鬼斧神工之妙。
关键词:河西走廊;木雕;木俑;汉墓中国木雕艺术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初具雏型的木制工艺品。
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
湖北等地发现的战国木雕,开始髹漆,并加以彩绘,十分精美。
到了汉代,小型器物、人物、动物等木雕用整木雕制,大型木雕用局部雕刻和粘贴来完成,木雕创作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可以说汉代是中国木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
汉代木雕题材和内容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贵族出游、宴饮、耕作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欣赏这些木雕作品,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气息,木雕作品人情味胜过了宗教气息,可以说木雕艺术以它特有的光棱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面貌,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古代的木雕,由于材质的关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不多。
武威汉代墓葬就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木雕,作品有舞乐侍仆俑及鞍马和家畜、家禽等动物造型,还有想象出来的前伸独角镇墓兽等。
同时出现了较大的组合木雕,如前驾骏马的轺车模型,车上还有御车的木俑,此外还有牛车、耕牛牵犁和双人博戏等模型。
武威木雕在艺术创作构思上,造型不拘一格,别致奇特,极富想象力,虽经2000余年的时间,依然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雕刻技法以突出外轮廓为主,细部用彩绘表达,因此雕制时用刀简练,块面棱线分明,仅在头、身、腿部稍作细部刻画。
形体硕大的如高度超过80cm的木车、木马、木牛等,头、身、尾等分别雕刻,最后嵌合或粘接成整体。
形体较小的俑和动物雕像,则由整木圆雕一次雕成,又称立体雕刻。
黄杨木雕艺术赏析作者:缪斌周天乐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2期【摘要】人物丰富,百物具备的黄杨木雕艺术,在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状态的同时,以其丰富精雅的艺术特征,融古贯今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古代木雕文化的形态美、多元的构成美、深刻的意境美,这些特征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态,同时也让今天的人们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了古典艺术无所不在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黄杨木;木雕特色;制作要点黄杨木雕的主要材料黄杨,是一种珍贵的常绿灌木,其体型矮小,生长在高山峻岭和悬崖陡壁之间并且生长缓慢。
俗话说:“千年难长黄杨木”,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
《乐清县志》也有类似记载。
遇到闰年要返退缩短使其生长迟缓。
黄杨木树种成材时间长,且资源日渐稀少,直径20厘米的根材,要生长500年。
所以黄杨木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
这种木材大部分直径只3~5寸左右,适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
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
黄杨木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
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美观、别具特色。
黄杨木雕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题材十分丰富,多以戏剧人物,神、佛形象为题材由于受社会和民族历史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受到民间文化的直接浸熏,元代的黄杨木雕作品,人物造型生动传神,豪放、古拙、苍劲和浑朴写实;而明代的黄杨木雕作品在继承元代的基础上又突出了写实自然、简洁和不重细部,造型更加严谨,并追求精美细致;清代是黄杨木雕的繁荣时期,这时开始了强调艺术造型与写实相结合。
清中期清内庭造办处领衔创作出一批人物造型逼真、神韵自如,富有文化气息的艺术精品。
清末,民间的黄杨木雕名师也佳作迭出,温州雕刻名师朱子常的作品造型逼真,人物形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现出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朱子常的作品被民间广为收藏,流传和仿制。
制作黄杨木雕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意取材制作。
木雕藝術欣赏(一)木雕藝術欣赏(一)世间公道人心,红尘是真是幻,人魔本是殊途,无地众生纷纭;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更重要。
关于“吉祥如意”、“平安吉庆”即具有“吉祥”本体意义的题材,是“吉祥图案”开宗明义的题材:(1)“吉祥如意”,图案上通作一童子手持如意,骑在大象背上戏耍;或在大象背上戏耍;或在大象背上驮一宝瓶,瓶中插“戟”及“如意”③,借“戟”与“吉”,“象”与“祥”音相谐,意为“吉祥如意”;亦有以汉字“吉祥”配如意构成纹样者。
(2)“平安吉庆”。
图案为花瓶之中插三支利戟,戟上悬挂一磬(一种古代乐器)。
“瓶”与“平”,“戟”与“吉”,“磬”与“庆”谐音。
瓶中安插“戟”、“磬”,即寓意“平安吉庆”。
(3)“八宝吉祥”以“法螺”、“**”、“莲花”(亦称“吉祥花”)“天盖”(亦称“白盖”)、“金鱼”、“宝瓶”(亦称“宝壶”、“舍利壶”)、“宝伞”、“盘长”(“长”一作“肠”,又称“八结”、“百结”)等八种吉祥物构成图案,每件物体上均缠有风带。
寓意为吉祥如意、富贵长命。
文献资料载:“供物以盖、鱼、罐、花、轮、螺、伞、肠为一分,名'八宝吉祥’。
④另,“(蟒袍)花样则名目繁多,以二则团花为敬,有二龙团光者,有拱璧形者,有八吉祥者。
”⑤(4)“万事如意”,图案中通常以“万年青”、“”字和“柿子”、“如意”等物象组成。
以“”与“万”,“柿”与“事”谐音以代“万事”。
亦有不用柿子,仅以“”字为底纹,而上绘如意纹者。
(5)“年年如意”,图案由两条鲶鱼和如意构成图案。
因“鲶”和“年”谐音,另此图案在物象的表现上将“如意”变形为“水纹”与“浪花”,如鱼在水,颇具新意。
由莲花和鲤鱼组成的图案即谓“年年有余(鱼)”。
(6)“事事如意”,“事事”亦即“万事”或曰“一切之事”。
通常以两个柿子或柿蒂的纹样来表现。
相传柿树有七德:一为长寿;二为树荫大;三无鸟巢秽物;四无虫蚀;五叶彤而美艳,可供赏玩;六硕果累累;七落叶肥大可供书写(参见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
故以“柿”谐“事”音之中加融入诸多吉庆美善内涵;再和“如意”之物象绘绣在一起,组成“事事如意”的吉祥图案。
(7)“如意连云”,亦称“如意云”,以浮动相连之流云构成图纹,或曰以“如意”之首端,或灵芝,或祥云纹饰,与“如意”之柄相互连结,构成祥云流动连结的图案、故名。
清卫杰撰《蚕桑萃编》卷十“贡货花样式”目下即列有“如意连云”之名。
(8)“四合如意”,即以如意头为基本纹样,作四向对称连续即“四方连续”图案。
1975年福建福州浮仓山宋墓出土的物品中,有褐色四合如意纹。
磁州窑即产有白釉划花四合如意纹如意头形枕。
(9)“必定如意”,亦称“一定如意”。
以“毛笔”、“墨锭”或“银锭”和“如意”等构成图纹,“笔”与“必”,“锭”和“定”均为谐音,合为一体,寓意为“必定如意”。
(10)“和合如意”,“和合”传说为两位仙人,即“寒山”、“拾得”,两人姓虽相异,但亲逾兄弟。
两人同爱一姣好女子而彼此不知,及至寒山临婚,始知拾得亦爱恋其女,于是断然弃家出走,至苏州枫桥削发为僧,结庐修行。
拾得知悉此情后,亦舍女往觅寒山,探得寒山茅庐之所,乃折一盛开花荷前往礼见,寒山见拾得远道寻来,喜出望外,恐其饥馁,急捧一食盒出迎,二人喜甚,俱为僧侣,开山立庙,称“寒山寺”。
“寒山”、“拾得”二仙形象,常出现于画幅及工艺品中,两人蓬首笑面,著绿衣,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借“荷”、“盒”谐“和”、“合”,取其“和谐合好”之寓意。
此题材及纹饰多出现于民间图案之中,有大量实物传世。
(11)“四季如意”,画面以柿子、枇杷、葡萄、西瓜、石榴、荔枝、白藕等四季瓜果或梅、兰、竹、菊等四季花卉配合“如意”构成纹样。
(12)“路路顺利”,以两只或数只奔鹿构成图案。
“鹿”在古代被目为祥瑞之兽,“鹿”不仅与“禄”谐音,而且与“路”谐音,数鹿并驰、畅行无阻,寓意为一帆风顺,四通八达。
此外,还有“岁岁平安”、“百岁平安”、“平安多吉”、“九安同居”、“年年大吉”、“室上大吉”、“安居乐业”。
“吉祥图案”中的“福、禄、寿”及“富贵寿考”之类的题材,是民间最为广泛、最为普遍和最为喜尚的题材之一,也是磁州窑审美文化装饰题材中最富特色的题材之一。
(1)“五福捧寿”等,均流行于明清时期。
所谓“五福”即指的五种福运。
语出《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汉桓谭《新论》另有新解:“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通常以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组成圆形或方形图案。
按“蝠”与“福”谐音,其与“寿”字组合,含有“富贵”、“长寿”之寓意。
(2)“历元五福”,旧历以冬至为一岁之始,平朔为一月之始,夜半为一日始。
平朔、冬至同在夜半之一日称“历元”。
借指新年。
通常以“荔枝”、“桂元”或“铜钱”和五只“蝙蝠”构成;借“荔枝”寓“历”,借“桂元”或“铜钱”和五只“蝙蝠”寓意“元”和“五福”。
其“五福”者,亦有以“寿桃”寓“寿”,“牡丹”寓“富”,“桂花”寓“贵”,“鹌鹑”或“鹿”寓“安”或“乐”及“石榴”寓“多子”构成。
“五福”之具体蕴意,从汉桓谭撰《新论》之说。
(3)“天官赐福”亦称“受天福禄”。
旧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民间传说是天官下降,赐福人间。
因以之用作民间装饰图案。
通常由天官和展翅飞翔之蝙蝠构成图纹。
借“蝠”寓“福”。
亦有天官手持字轴为纹饰者,上书“天官赐福”四字。
广泛应用于民间器物绘饰雕塑及年画题材。
(4)“福从天降”图案以“蝙蝠”、“祥云”图纹构成,喻福运临门。
(5)“福寿如意”,多以“蝙蝠”、“佛手”、“桃子”及“如意”等构成吉祥图案。
亦有以“寿”字代“桃”者,用“灵芝”代“如意”者。
“蝠”、“佛”均与“福”字谐音;“桃”亦称“寿桃”,象征长寿,合为图案,寓意为“福寿如意”。
明清时较为流行。
(6)“福禄相连”,“鹿”被视为古代之瑞兽,有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复五百年化为玄鹿之说。
以“鹿”与“禄”谐意,故寓“官禄”、“俸禄”及“禄位”等。
“禄”即古代官吏俸给之谓。
“鹿”与“蝙蝠”组成图案,组成首尾相连之环形图案,即谓“福禄相连”。
其他还有与“寿桃”合为一体者,金元以降则尤为盛行。
(7)“鹤寿延年”,民间视鹤为长寿之禽,故有“鹤寿”之说。
《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
”观台磁州窑第3探方第5层出土,编号为110号的白釉白地黑花椭圆形枕所绘纹饰,即“鹤寿延年”。
(8)“松鹤遐龄”,亦称“松鹤同春”、“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画面以青松、仙鹤构成。
松树长青不老,恒苍劲挺秀而延年;仙鹤传为千岁之禽,常翩跹起舞以遐龄。
“松”、“鹤”均为长寿永年之物,合为一体,寓意吉祥长寿,则顺理成章。
流行行于明清之际。
(9)“刘海戏蟾”,刘海为道教人物,相传其睹异人垒钱之危而悟道成仙。
图案通常以刘海作童稚状,蓬发大口,身著博袖之衫,戏钓三足金蟾。
因刘海被视为吉星福神,故绘饰以取富贵幸福之吉祥寓意。
(10)“八仙庆寿”,亦称“群仙庆寿”、“八仙祝寿”等。
传统图案有以“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李铁拐、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等相聚一起,把酒祝寿构成的。
夫妻关系乃维系封建社会秩序的“五伦”关系之一。
《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即是“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
而民间“吉祥图案”所表现的“吉祥寓意”,更多的则是夫妻恩爱、“并蒂同心”、“同谐到老”的题材:(1)“并蒂同心”,亦称“芙蓉同心”。
以并蒂莲构成吉祥图案。
并蒂莲为荷花之一品种,两花出自一蒂。
唐诗人杜甫《进艇》诗:“俱飞蛱蝶之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即咏此。
图案常以一段白藕生出若干莲叶及莲花,藕上有孔,表示通心,而“通”、“同”之音相谐,寓意夫妻恩爱,形影相随,同心到老。
流行于明清时期器物。
(2)“同心结方胜”,亦称“同心永结”,以“方胜”、“双喜”构成吉祥图案。
“方胜”为两个菱形互相联结,寓意“同心”。
取“良缘喜结”、“琴瑟和谐”之吉祥蕴意。
《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载潘金莲之汗巾,即绣有“十样锦”、“同心结方胜地”等吉祥纹饰。
(3)“因和得偶”,以“荷花”、“莲蓬”及“白藕”构成吉祥图案。
“荷”与“和”、“藕”与“偶”均为谐音,寓意为天配良缘、夫妻和睦。
(4)“同偕到老”,以“铜盆”、“铜镜”和“鞋子”等构成吉祥图案。
因“铜”与“同”、“鞋”与“偕”皆为谐音,寓意夫荣妻贵,琴瑟和谐。
多用于民间男女巾帽、衣裙及挂佩诸物。
(5)“青梅竹马”,以“天竹”、“腊梅”构成吉祥图案。
藉“梅花”代“青梅”,“天竹”代“天马”,寓音夫妇两小无猜、相敬相爱。
此外,还有“白头富贵”、“鸳鸯戏水”、“满池娇”等,均是此类题材的吉祥图案。
人类对于繁衍生息、人丁兴旺的生殖现象,历来是大为宣扬的,因此,以多子多孙、瓜瓞绵绵为题材的吉祥图案也是丰富多彩的:(1)“麒麟送子”,亦称“玉麒天赐”。
以童子跨骑麒麟构成吉祥图案。
童子戴冠着袍,一手持莲,一手持笙;以“莲”、“笙”寓意为“连生”,人类理想之灵兽麒麟自天而降,喜送贵子。
流行于清代器物。
(2)“榴开百子”,亦称“百子同室”。
以“石榴”构成吉祥图案。
石榴一果多子,民间借以喻“多子”。
取共子孙繁衍,绵延不断之吉祥寓意。
(3)“子孙万代”,以“葫芦”和“葫芦藤蔓”或“”字构成吉祥图案,“葫芦”为多籽植物,借喻为子孙繁衍;“蔓”、“”和“万”谐音,藤蔓缠绕、盘曲绵长,寓意万代久长之意。
另有以“石榴”、“竹笋”构成吉祥图案者,寓意与此相类。
明清较为流行。
(4)“宜子孙”,所谓:“宜子孙”,为吉祥语,谓妇人宜于生育、子嗣不断。
吉祥图案多以“生色”之法,表现“萱草”吉祥图案。
萱草又名“黄花草”、“金针菜”。
古代传说妇女妊娠期佩其花可生男;故“萱草”又名“宜男花”。
(5)“宜男多子”,亦称“宜男萱寿”、“萱寿延龄”。
以“萱草”、“石榴”构成吉祥图案。
另亦有以“寿石”、“萱草”配合成吉祥纹饰者。
除上述寓意为子孙满堂外,还兼吉祥长寿之意。
(6)“瓜瓞绵绵”,“瓜瓞”,即大瓜与小瓜,喻子孙昌茂,繁衍不息。
图案通常以“蝴蝶”、“瓜”和“瓜蔓”等构成。
多用于民间男女衣服、首饰及挂佩等。
流行于明清时期。
此外还有“早生贵子”(以“红枣”或“枣树”、“桂圆”构成吉祥图案),“福增贵子”(图案通常以“桂树”或“桂花”及“蝙蝠”来表现)及“连生贵子”等等不一而足。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所谓科场得意,金榜题名,官运亨通之类的题材也是吉祥图案所包蕴的一个重要方面:(1)“喜报三元”,图案通常以“喜鹊”栖于“桂圆”树枝上引颈鸣啾构成。
磁州窑饴釉白地黑花喜鹊纹桂圆面虎枕即是一例。
“桂圆”三枚,寓意“三元”。
“三元”者,为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乡试、会试、殿试这三级考试的第一名:即称“解元”、“会元”、“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