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42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措施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心率失常的病人,其临床特征为: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致死性。
心率失常,除窦性心率失常之外,常见的是室早,房颤和房早。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室率极快而不规则的多型室速。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根据其护理原则,应注意如下几点:1 护理措施1.1 心电监护:静脉注射异搏定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听取患者的主诉。
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心率变化及心律失常,并了解其出现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准确记录,以便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一旦发现室上速转为窦性心律,立即停止注射异搏定,以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1.2 药物静脉注射速度及心率监测:异搏定注射过快可造成心脏停搏。
过慢血中药物达不到有效浓度,影响疗效。
故在静脉推注过程中应掌握静脉推注速度。
本院在救治患者时,医生同时在旁观察患者心率改变,患者入院时心率均在240~260次/min。
静脉推注0.9%氯化钠20 ml 加异搏定5 mg时,必须同时观察患者心律变化及听取患者主诉。
推药注射总量的50%时,要减慢速度,患者心率会有巨大变化,因此静脉给药时必须注意时间及速度,及时给予患者对症处置。
1.3 血压监测:用药前、用药中及转复后均应监测血压变化。
若患者出现头晕、色身出汗、血压下降等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尽快处理。
1.4 心理护理:室上速发作时患者常有明显的胸闷、心悸、头晕,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减缓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心情平静,有利于转复为窦性心律。
1.5 配合治疗: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氧气吸入,心电、血压监护,开放静脉通路,仰卧位或中凹卧位或屈膝卧位(患者多无力支持,需帮助患者扶双腿或采用摇床调整体位)。
遵医嘱抽取药物后,静脉推注药物前,告知医生同时观察患者用药。
静脉推注药物时,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神志的改变,随时准备停药。
患者静脉推注药物后,恢复窦性心律,会出现自觉心脏无力、头晕、四肢无力等状况,要和患者说明心率一下转为正常次数时,对于之前的供血状况一定有影响,已经配合医生应用其他药物(采用5%葡萄糖250 ml加入参麦60 ml 慢静脉滴注纠正血压下降,或5%葡萄糖250 ml加入舒血宁20ml慢静脉滴注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规律或异常,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和心衰等严重后果,因此,对心律失常病人进行护理是非常必要的。
病因和症状心律失常的病因比较复杂,常见的病因包括心脏病、药物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乙醇中毒等。
心律失常的症状不一定明显,有的病人可能会感觉到心悸、心动过速、心慌气短、乏力、躁动等症状,也有的病人没有症状。
护理措施心律失常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一些护理措施,以维持心脏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1.饮食护理:病人需要避免食用过多的盐和脂肪,以及吃过多的甜食和咖啡因。
同时,病人需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睡眠护理:病人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大约7-8小时每天。
同时要尽量避免熬夜和精神紧张的状态。
3.运动护理:病人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心脏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病人需要避免激烈的运动和过度劳累。
4.心理护理:病人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和长时间的紧张状态。
因为情绪、紧张等都会影响心率和心律。
5.药物护理:病人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相关药物,严格按时服药,不可随意中断或增减剂量。
常用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等。
6.生活环境护理:病人需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或环境,如烟尘、气味、噪音等。
急救处理如果病人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急救处理:1.心悸、心慌、心绞痛等症状严重。
2.心律过快或过缓,无力做日常活动。
3.意识不清或昏迷。
4.呼吸困难或窒息。
在急救处理时,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急救措施。
例如,对于心律过速的病人,可以给予吸氧、降压、镇痛、镇静等药物治疗;对于心律过缓的病人,可以进行暂时起搏等操作。
结束语心律失常对病人的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病人需要进行日常护理和急救处理。
通过对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异常,可以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类。
根据发作心率的快慢,可以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在护理评估方面,需要评估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等。
主要护理诊断包括活动无耐力、潜在并发症、有受伤的危险和焦虑等。
在护理措施方面,需要注意体位与休息、半有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用药护理、加强心理护理、作好急救准备以及做好各种护理记录和抢救记录等。
在健康教育方面,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以及防治知识,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
4.家庭指导
为了方便患者自我检测病情,家庭可以教会患者如何自测脉搏。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家庭还应该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有晕厥史的患者,应该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危险工作,并在出现头晕、黑蒙等症状时立即平卧,以免摔伤。
5.护理评价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并且能够长期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同时,他们也了解服药的注意事项,能够正确地进行用药管理。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突发心率失常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各科室患者突发心率失常的护理工作。
三、组织架构1. 主任/护士长:负责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协调。
2. 护理小组:负责现场护理、病情观察、抢救措施实施等。
3. 医生:负责诊断、指导抢救措施。
4. 护士:负责患者护理、药品准备、设备操作等。
四、应急流程1. 发现患者心率失常(1)护士发现患者心率失常时,立即向主任/护士长报告。
(2)护士长迅速组织护理小组进行抢救。
2. 抢救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2)建立静脉通路: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3)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做好记录。
(4)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减轻紧张情绪,提高患者配合抢救的积极性。
3. 抢救措施实施(1)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2)必要时进行电复律治疗。
(3)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通讯与报告(1)立即通知医生,汇报患者病情及抢救措施。
(2)向上级领导汇报,请求支援。
(3)做好抢救记录,包括抢救措施、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
5. 救治后处理(1)稳定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
(2)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五、注意事项1. 护理人员应熟悉心率失常的急救知识,提高抢救技能。
2.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3.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密切配合抢救工作。
4.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5. 做好抢救记录,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六、总结与改进1.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率失常的急救知识,提高护理水平。
2. 对突发心率失常的抢救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抢救流程。
3.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提高整体救治能力。
恶性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恶性心律失常指的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和室速。
这类心律失常往往突发且持续不断,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如果不迅速进行抢救和治疗,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因此,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应采取紧急、快速和有效的措施。
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首先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这包括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维持循环功能等。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快速反应: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急性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迅速反应。
在发现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启动心肺复苏和急救设备。
2.紧急除颤:对于室颤和室速,即使在没有检测到脉搏的情况下,也应立即进行除颤。
通过电击恢复正常的心脏电活动,恢复心脏泵血功能。
3.确保氧供:失去心脏的有效搏动后,患者的氧供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将氧气供应给患者,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4.监测心电图: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的心律失常。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恶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给予药物治疗:除颤以后,为了稳定心律,医生可能会给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抑制心肌细胞的异常兴奋。
6.密切观察: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进行密切观察。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恶化的情况。
7.记录和报告: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和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支持和教育。
在紧急情况下,家属往往会感到恐慌和焦虑,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沟通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患者目前的状况,并提醒他们尽快寻求医疗帮助。
在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还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进行紧密合作,如医生、急救人员等,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室颤护理措施室颤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病人的心室开始不规则而快速地收缩,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如果室颤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和猝死。
因此,对于患有室颤的患者,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室颤护理的一些建议和措施:快速反应和呼叫急救室颤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快速反应和专业的急救措施。
当发现病人出现室颤时,应立即呼叫急救,并通知相关医护人员。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可以采取一些紧急措施来提供临时的帮助。
恢复呼吸和氧气供应室颤病人的呼吸和氧气供应可能会受到影响。
如果病人停止了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可以开始施行心肺复苏术。
立即进行电除颤电除颤是治疗室颤的关键步骤。
只有通过电除颤才能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可以考虑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电除颤。
AED是一种便携式的设备,可以通过电击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监测心电图室颤病人需要进行连续的心电图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心脏节律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心电图可以提供关键的信息,帮助医护人员了解病人的心脏状况和治疗效果。
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医护人员可能会在电除颤之后给病人输注抗心律失常药物。
这些药物有助于稳定心脏节律,防止室颤的再次发作。
控制心率室颤会导致心脏快速不规则的跳动,这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医护人员可能会给病人输注药物,以控制心率,使心脏跳动得更加规律和稳定。
处理基础病情一些病因,如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心脏疾病等,可能会导致室颤的发作。
因此,在治疗室颤的同时,也需要处理患者的基础病情。
这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
提供心理支持室颤是一种严重的心脏问题,对患者来说可能是一种心理打击。
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和沮丧。
因此,提供心理支持对于室颤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提供信息和解释,并在需要时提供心理咨询。
预防措施预防室颤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危重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与急救护理作者:王波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05期危重心律失常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足以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而致低血压、心衰,甚至猝死,需紧急抢救治疗。
而护理工作的早期观察,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一环。
多年来通过对危重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体会如下。
1 密切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首先要熟悉各种常见心律失常而引发的临床特征,掌握患者病史,如:是否有风湿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心肌梗死等;心电图:发病前后心电图变化;用药情况:如洋地黄、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有无酸碱平衡失调或电解质紊乱情况;临床症状:心、脑、肾供血不足症状。
加强床旁巡视,重视患者主诉,对有明显症状,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并发症,以及由于心脏排血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危急征兆,并针对性的采取紧急措施。
如频发早搏可因心排血量降低而致头晕、胸闷,使心脏病患者原有的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加重,尤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和心肌病患者,要严密监测心电变化,观察早搏的类型和程度,对出现频发、多源性、成对性、RonT型警告性早搏,必须及时通知医师,及早给予恰当处理,防止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脏性猝死;室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肌损害,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钾血症,药物中毒,患者有心悸、心率增快感,心室率较快时由于心排血量降低,常出现血压下降、头晕、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或阿一斯综合征发作,甚至恶化成室补,室颤而导致心脏骤停。
室性心动过速属心脏急症,要加强心电监护,警惕恶性心律失常,包括:持续性室速,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非持续性室速与尖端扭转型室速和室颤,要配合医师紧急处理,终止发作,预防复发。
总之,对可能有致命危险或致死性心律失常要密切观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严密加强心电监测,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2 严密加强心电监测很多猝死是由于心脏节律的电紊乱,在心肌损伤或严重缺血后最初几小时,心脏电紊乱的易感性最大。
急诊心律失常抢救护理常规【评估】1.有无既往病因。
2.心律失常原因,包括心室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及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监测心电图,判断心律失常类型。
4.有无心排血量减少的症状。
【急救护理】1.迅速平卧、吸氧、建立静脉通路。
2.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疗效。
3.对严重心律失常进行监护,护士应熟悉监护仪的性能、使用方法,要注意有无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师。
4.阿-斯综合征抢救配合。
(1)立即进行抢救,心脏按压,必要时气管插管。
(2)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按时正确给药。
(3)心室颤动时,积极配合医师做电击除颤。
5.心搏骤停抢救配合同心搏骤停抢救护理。
6.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较频,再次发作时间较短者,可用以下方法进行自救。
(1)刺激咽部,诱发恶心。
(2)深呼吸后屏气,再用力呼气。
(3)按压一侧颈动脉窦5-10so7.备好抢救物品,如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
8.病人焦虑、恐惧情绪给予必要解释、安慰和心理上的支持,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
【病情观察要点及记录】L观察心电监护的心率、心律。
9.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
要注意用药的途径、方式和速度。
10观察病人心理因素的改变,实施护理措施的效果评价。
11观察记录静脉输液局部皮肤情况。
【健康指导】1.积极防治原发疾病,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疼痛、饮食不当、睡眠不足等。
2.适当休息和活动。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可根据心功能活动情况适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3.教会病人正确选择食谱。
饱食刺激性饮食、嗜烟酒等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给予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少量多餐饮食。
4.保持大便通畅。
5.告知病人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或撤药, 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6.教会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监测病情。
7.定期复诊,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8.加强锻炼,预防感染。
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摘要】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及时的急救措施、药物治疗和心脏除颤是至关重要的。
护理要点包括保持患者安静、监测心电图和血压、维持呼吸通畅等。
持续监测是确保患者病情稳定的重要手段。
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对患者的生存率有着显著影响,因此重视这些措施的实施至关重要。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着重于加强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对于患有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积极进行抢救与护理,是保证他们快速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护理、急救措施、药物治疗、心脏除颤、监测、患者生存率、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恶性心律失常的概述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特点是心脏节律异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室速和室扑等多种类型,其中室颤是最危险的一种,因为它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没有有效的跳动,就无法有效地输送氧和营养到身体各处,导致严重的后果。
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很多,包括心肌病变、电解质异常、药物毒性、心肌梗死后遗症等。
患者可能出现心率不齐、心悸、胸痛、晕厥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心脏停跳。
及时进行急救和抢救是关键,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脏除颤和持续监测等手段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保持环境安静,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开展更多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1.2 恶性心律失常的危害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和治疗,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恶性心律失常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脏功能受损:恶性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的节律紊乱,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
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第一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急救护理一、概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急症,临床上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二、病情评估1.主要症状(1)先兆约半数病人在发病前有前驱症状,如乏力、气短、频发心绞痛等。
(2)心前区疼痛突然发生,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样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3)恶心、呕吐、上腹疼痛。
(4)低血压或休克疼痛常伴有血压下降,部分病人出现休克表现。
(5)呼吸困难、发绀、烦躁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或心力衰竭。
(6)猝死 ACS最严重的一种临床表现。
2.体征(1)心率加快或减慢,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或奔马律。
(2)心电图的改变 NSTE-ACS表现为T波改变(高尖、低平或者倒置),和/或ST段压低>0.05mV;STE-ACS表现为至少两个相关联导联ST段抬高>0.1mV,和/或T波改变。
(3)心肌酶标记物 TnI / TnT一般在发病2~4小时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CK-MB则在发病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高峰值。
三、急救护理1. 建立静脉通路用18G或20G套管针在近心端的大静脉作静脉留置,滴速<40滴/分。
2. 按医嘱用药(1)扩血管药物可用硝酸甘油,每5分钟舌下含服0.4mg,可反复应用3次。
必要时给予静脉制剂。
(2)镇静镇痛药成人剂量:度冷丁一般给予50~75mg肌注;吗啡5~10mg皮下或静脉注射;烦躁不安者,可适当给予安定10mg静注或肌注。
(3)ß受体阻滞剂如病人没有低血压、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禁忌都应口服ß受体阻滞剂。
(4)抗栓药物急性期治疗,伊诺肝素优于普通肝素。
(5)抗血小板治疗症状出现后应尽早使用阿司匹林,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应使用氯吡格雷。
对早期保守治疗的患者应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开始氯吡格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