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 格式:doc
- 大小:865.32 KB
- 文档页数:99
1.春【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3. 领略课文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1.反复朗读,感受形象,体会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学法指导】1.诵读教学法。
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读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教材助读(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毛泽东高度评价朱自清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景资料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
(3)散文知识链接①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③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
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2.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蓑.衣()斗笠.()..()抚摸..()抖擞鸟巢.()眨.眼()撑.伞()发酵.()朗rùn()liáo亮() hōng托() wǎn转()应和..()喉咙..()(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部编本)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清理思路;把握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风光的美丽。
【自主学习】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涨起来〔宛转〔〕应与〔〕戴着笠〔〕抖擞〔【设问导读】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听一听:听教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稳固练习】给以下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迷藏〔〕宝藏〔AzàngBáng〔2〕散步〔〕散在草丛里〔AsǎnBsàn〔3〕薄烟〔〕薄弱〔〕薄荷〔AbòBbóbá〔4〕应与〔〕与解〔〕与面〔〕与稀泥〔〕AhéBhèhuòDhuó2给以下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A万物B全部它们D大地〔2〕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与着。
14.植树的牧羊人基本目标:1.朗读课文,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提升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2.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资料链接: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一.默一默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部编版2017版七上第四单元“人生之舟”中的一篇文言,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
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本篇文言重在说理,先提出观点,再做阐发,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思路比较清晰,文章中句式整齐,名句耳熟能详。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之前学习文言文共3篇,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篇家训,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本篇是议论性的文言文,文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紧密,需要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入手,划分层次,从而理解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多样的朗读,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家书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理解家书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课型:精读阅读课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屏幕出示:《蜀相》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猜猜这首诗是为哪位丞相所写,从何而知?故事引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2017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春.教学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整体感悟①导入新课课文中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
XXX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XXXXXX——绘春春风图——风唱春——XXX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研读与赏析XXX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问题组]a.你喜欢XXX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本人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读准字音、停顿,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弄清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1、小组合作学习法。
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
针对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
这两篇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划出停顿;然后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3、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1、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
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
女娲造人基本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提升目标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一、默一默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二、读一读1.表情朗读全文,识记课文情节。
2.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阅读《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投影展示)①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
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汶川大地震正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母爱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淡化。
正如高尔基说“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4、让我们再次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齐读5-8段,回味这温馨感人的画面)。
四、悟“荷”,感诗情1、看资料,悟诗情。
此时,面对幸福的红莲,勇敢慈怜的荷叶,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
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
于是乎,作者在文中不由得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请大家大声朗读出来并体会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教师明确:这里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写法。
(心中的雨点)就如那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亲是保护我们走过坎坷磨难的人。
2、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背诵第9段,20秒后竞赛。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1、讲述母爱故事: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
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2、写作练习: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
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母亲啊,你是大树,我是小鸟,除了你,谁是我栖息的家园?)(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小草,除了你,谁是我生命的源泉?)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诗,诗歌的名字就是:母爱。
六、结束语:小时候,冰心曾经天真的问母亲: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轻轻的说:傻孩子,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是啊,因为爱,所以爱。
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母爱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
最后,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您,谢谢您!七、布置作业:1、将课堂上写的小诗,扩展完善后整理在作业本上。
2、课外阅读《繁星》《春水》中描写母爱的小诗并摘抄赏析。
八、板书设计:附:板书护荷叶→红莲借物喻人爱母亲→我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复习、背诵前三则。
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第二课时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贤哉回也。
”(《雍也》)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好:喜欢;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课时计划(教案)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