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高中美术绘画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湘版高中美术《绘画》教材第二课奏响色彩的旋律新课程培训 ms0737002 贺建华一、教学目标:让同学们了解绘画中色彩对比运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中获取运用不同色彩对比的美感体验,学会用一定的色彩对比知识去欣赏与创作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有关色相对比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强弱对比色彩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绘画实践与欣赏讲解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教材、课件、不同色彩对比的布料;学生:教材、作业纸、油画棒或蜡笔等绘画工具。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媒材运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欣赏教学直观教学课件展现康定斯基的作品《几个圆圈》,启发学生思考:画家是根据音乐来创作这幅画的,你能感受到画面中音乐的旋律吗?为什么?欣赏《几个圆圈》,根据老师的提示,思考美术作品中色彩与音乐的关系。
能够认识到绘画中色彩的视觉感受与音乐的听觉感受之间的通感联想作用。
尝试练习体验教学课件白纸画具1、运用课件播放两段音乐:A.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B.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
2、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要求他们认真聆听音乐,并尝试运用不同的色彩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旋律。
1、根据老师要求分组进行色彩感受体验:一组学生表现节奏欢快的《土耳其进行曲》;另一组表现旋律圆润流畅的《升c小调圆舞曲》。
2、借鉴马蒂斯的色彩表现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能够主动运用音乐与色彩的通感来体验色彩表现中的旋律,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初步尝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媒材运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评介反思教学作业1、组织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简要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色彩来表达。
2、让学生从两大组的作品中各推荐评出一幅根据音乐旋律表达得当的作品。
展示作品,交流表现过程中的不同感受与体验。
学会运用美术知识和方法,增强自我表达的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并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
明确目标启发教学讲析教学教材课件1、为什么同样的色彩运用在不同色相的对比中会呈现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2、揭示课题。
湘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系列第二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小溪塔高中陈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通过教师举例分析和学生思考交流来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比较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品: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不同时代的服装1、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让你们来穿,会选择哪一种服装?学生回答为什么会喜欢?为什么没有人喜欢--?现代的人会选择什么样的服装?父母辈爷爷奶奶辈会选择什么样的服装?2、教师简述四种服装的流行时期及特点。
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所以选择的服装款式就有很大的变化。
因此,美术家在所身处的特定时代和文化环境中,难免受到当时审美标准的影响,并且不自觉地体现在作品中。
不同的时代,社会审美风尚不同;不同的人,审美情趣(即“自我”)也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审美变化中的自我》二、分析比较:首先,我们来了解中国画的审美变化。
1、展示作品《水影画》2、提问: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用针笔进行引导塑形。
形成不断变化,美轮美奂的形象或者唯美的花纹,给人以深刻的视觉体验和哲学感悟。
表演结束后用宣纸轻铺水面,可将水面上的画进行拓印保存。
水影画-中国水影画创始人——黄珠琳,生于山东,80后年轻的水影画艺术家,中国水影画艺术第一人。
湘美版高中美术《绘画》教材
第二课奏响色彩的旋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绘画中色彩对比使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使用不同色彩对比的美感体验。
3.学会用一定的色彩对比知识去欣赏与创作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
相关色相对比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
强弱对比色彩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
欣赏讲解法与绘画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课件、不同色彩对比的布料;
学生:教材、作业纸、油画棒或蜡笔等绘画工具。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同学们都感兴趣的服装导入,进而理解基础色相环。
2.发展。
从服装搭配展开讨论,从而建立色相环的概念,并通过色
相环理解和理解对比色。
3.观察。
结合生活实际,熟悉并理解对比色的重要意义。
4.实践。
要求学生使用对比色画实物。
5.总结。
对比色的常见形式及作用。
6.巩固与提升。
做一套蝴蝶的图案的对比色填色练习。
7.课后拓展。
“寻找最美的对比色。
”。
湘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教材介绍1.《美术鉴赏》一、学习内容1.审美观念的形成过程、内涵与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形态。
2.了解和掌握鉴赏美术作品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以一种现代文化心态来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
3.了解与掌握中外美术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及其代表性作品,认识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及它们所反映出来的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化理想。
4.古今中外美术重要流派及其风格,美术在人类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承载的各文化族群的讯息。
二、编写思路在结构上,美术知识学习和审美实践的课逐步推进,交叉运用。
本册分为3个单元。
第1单元偏重于解决鉴赏美术与认识各种美术现象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第2单元和第3单元分别以经线和纬线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从理性思维的层面鉴赏美术作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以宽容的态度来理解各种美术现象。
其中,第2单元按照人类文明与文化分期及审美发展特点以经线的形式来构建该单元各单位课;第3单元按照美术作品自身所承载的审美、社会、自然等多类型的独特讯息分类以纬线的形式传达美术作品的魅力及其构建的美术世界;第3单元既是第1单元各理论与方法实际运用,又是第2单元内容的推进、拓展与补充,是感性体验到理性思维的完成。
同时,在这种经线、纬线编织的课程中,又于经线中在各课之间进行了横向的联系,纬线中进行了纵向的穿插,多方位、多层次、多层面地展示作为以图像传递信息与承载文明的美术的魅力。
每课的编写均遵循以下原则:图文欣赏导入、人文与审美综合、方法串联、训练探索、审美拓展、尝试表现、多元评价。
每课均设置“思考与交流”、“活动建议”等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融汇该课的文化知识,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每单元均设置“相关链接”,其内容是本单位知识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拓展。
编写中,强调了美术学习中图像具有承载文化信息、传递文明的特点,理论学习和特质训练均从解读、探究具体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审美经验展开和深入。
湘版高中美术《绘画》教材
第二课奏响色彩的旋律
新课程培训 ms0737002 贺建华
一、教学目标:
让同学们了解绘画中色彩对比运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中获取运用不同色彩对比的美感体验,学会用一定的色彩对比知识去欣赏与创作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有关色相对比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强弱对比色彩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绘画实践与欣赏讲解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课件、不同色彩对比的布料;
学生:教材、作业纸、油画棒或蜡笔等绘画工具。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