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6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篇: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第一节游戏的本质一、“游戏”的词义二、游戏的本质学说三、游戏的本质特征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征一、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二、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三、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第三节学前游戏教育一、幼儿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二、游戏教育及其模式探索第二单元角色游戏第一节角色游戏概述一、角色游戏的特点二、角色游戏的结构三、角色游戏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一、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二、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三、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四、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第三节角色游戏的指导一、角色游戏指导的主要内容二、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四节角色游戏指导与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角色游戏的观察与记录项目二角色游戏的教学指导计划第三单元表演游戏第一节表演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表演游戏的特点二、表演游戏的种类三、表演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表演游戏的指导一、表演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三节表演技能实训项目一手影表演技能项目二木偶表演技能项目三歌唱表演技能项目四综合表演技能第四单元结构游戏第一节结构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结构游戏的特点二、结构游戏的分类三、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结构游戏的指导一、结构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三、结构游戏教学指导范例第三节建构技能实训项目一积木建构技能项目二凸点型积塑建构技能项目三分割拼图的设计与制作技能项目四七巧板的制作与游戏指导技能项目五其他常用拼板玩具的制作技能第五单元体育游戏第一节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体育游戏的特点二、各年龄班幼儿体育游戏的特点三、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体育游戏的结构和分类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六单元智力游戏第一节智力游戏的特点和指导一、智力是什么二、智力游戏的结构和特点三、智力游戏的指导第二节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一、听觉游戏二、视觉游戏三、触觉游戏四、嗅觉与味觉游戏五、观察力游戏的指导第三节发展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智力游戏一、注意力游戏二、记忆力游戏第四节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力游戏一、想象再造游戏二、想象创造游戏第五节发展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智力游戏一、发展思维能力的游戏二、发展操作能力的游戏第六节智力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二发展记忆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三迷宫设计项目四游戏棋设计项目五幼儿智力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七单元其他游戏第一节语言游戏一、幼儿语言发展阶段二、幼儿语言游戏的类型三、幼儿语言游戏的指导要求第二节数学游戏一、幼儿数概念的发展阶段二、幼儿数学游戏的主要内容第三节音乐游戏一、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二、幼儿音乐游戏的设计第四节美术游戏一、幼儿绘画游戏的发展阶段二、幼儿美术游戏的指导第五节集体娱乐游戏一、集体娱乐游戏的组织二、集体娱乐游戏的主持技巧第六节婴幼儿游戏一、婴儿的发展与游戏引导二、婴幼儿游戏的类型三、婴幼儿游戏的指导要点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要求:了解游戏的一般概念,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游戏学说,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认清游戏乐趣的自足机制,明辨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深刻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教案
编号:
在保证游戏愉悦性的前提下,使游戏真正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4. 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要
作为教师,应不断观察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对游戏种类的需要,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根据幼儿的需要组织游戏。
;
五、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作用
(一)幼儿园组织游戏活动的一般流程
【交流讨论】
1、游戏准备阶段,教师应该为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做哪些准备
2、请结合教材31页的案例,请你说说教师为组织游戏做了哪些准备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为幼儿提供预先的经验
3、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就游戏开展情况进行讨论
(二)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1. 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首先,教师应创设标识性游戏环境,营造有序的游戏环境。
第二,教师要把握材料投放的尺度,以吸引幼儿持续地参与游戏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兴趣。
第三,教师应善于“变废为宝”,能够挖掘材料的多元价值。
(完整)幼儿游戏与指导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幼儿游戏与指导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幼儿游戏与指导教案的全部内容。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电子教案学院名称: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年月日备课资源目录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3)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10)第三章角色游戏 (15)第四章建构游戏 (21)第五章表演游戏 (30)第七章亲子游戏 (38)第八章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 (46)第十章学前儿童游戏评价 (49)第十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治疗 (52)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特征与种类.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初步掌握影响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因素。
【技能目标】用科学的游戏理论分析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能正确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游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教学重难点】重点:1。
握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特征与种类2. 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难点:能正确分析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游戏。
【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游戏概述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游戏的特征是游戏本质属性的反映,了解游戏的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游戏。
综合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游戏具有愉悦性2. 游戏具有主动性3。
游戏具有虚构性4. 游戏具有非功利性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一)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对游戏进行分类,最早始于皮亚杰。
学前儿童语言游戏教案篇一:学前儿童游戏理论教案第一章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目的要求】了解人们对于有“游戏”有不同的定义;理解游戏的结构和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掌握游戏概念、游戏的本质特征。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是幼儿游戏的价值。
【主要内容】第一节游戏的概念主要涉及范围:什么是游戏?如何理解游戏?一、我国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卷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特点是:①趣味性②具体性③虚幻性④自由自愿性⑤社会性丁海东《学前儿童游戏论》一书中,刘焱指出: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二、国外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德国的福绿贝尔(F·Frnbel,1982-1852)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他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是游戏,游戏即生活。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曹中平《儿童游戏论》称之为“活动动机的内源性”。
即游戏的动机主要自源于主体的内驱力或需要。
“为游戏而游戏”,这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的最显著区别。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能自主地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愿望,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
《学前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教案第一章:游戏理论基础1.1 游戏的概念与分类1.2 游戏的发展理论1.3 游戏的价值与功能第二章:儿童发展概述2.1 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2.2 儿童发展的心理过程2.3 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章: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3.1 游戏对儿童感知觉的影响3.2 游戏对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发展的作用3.3 游戏与儿童思维、语言能力的发展第四章:游戏与儿童情感社会发展4.1 游戏与儿童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4.2 游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3 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自尊心的培养第五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健康5.1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5.2 游戏与儿童心理健康5.3 游戏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第六章: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6.1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6.2 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6.3 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第七章: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7.1 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7.2 游戏活动的组织与管理7.3 游戏活动的案例分析第八章:游戏评价8.1 游戏评价的原则与方法8.2 游戏评价的内容与指标8.3 游戏评价的实践操作第九章:游戏与家庭教育9.1 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9.2 家长在游戏中的角色与指导策略9.3 家庭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第十章:游戏与儿童发展研究进展10.1 国内外游戏与儿童发展研究现状10.2 游戏与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10.3 游戏与儿童发展研究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游戏理论基础难点解析:理解各种游戏发展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具体影响。
二、儿童发展概述难点解析: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与游戏关系的理解。
三、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难点解析:分析游戏如何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以及不同类型游戏对认知能力的具体影响。
四、游戏与儿童情感社会发展难点解析:探讨游戏在情感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五、游戏与儿童身心健康难点解析:理解游戏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教案:学前儿童游戏教学目标:1.帮助学前儿童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如合作、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2.通过规则游戏和体育游戏,帮助学前儿童锻炼他们的身体和大肌肉协调能力。
3.培养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教学准备:1.游戏道具:a.不同颜色的小纸片或卡片。
b.室内或室外运动器材,如球、绳子、铃铛等。
c.合适的音乐播放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0分钟)1.介绍游戏的主题和目标。
2.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规则游戏:(20分钟)1.解释游戏规则并演示给学生。
2.将学生分成小组。
3.随机选取一位学生,给他一张有颜色的小纸片。
4.学生需要按照颜色寻找他的小组成员。
5.一旦找到,他们需要一起完成一个指定的任务或动作。
6.游戏继续进行,直到每个小组完成任务。
体育游戏:(30分钟)1.准备一些体育器材,如球、绳子、铃铛等。
2.解释游戏规则并演示给学生。
3.将学生分成小组。
4.给每个小组一种体育器材。
5.指定一个目标地点,学生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将器材运送到那里。
6.完成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其他体育器材的游戏。
总结:(10分钟)1.回顾今天的活动和游戏。
2.强调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的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继续参与游戏和锻炼身体。
拓展活动:1.可以尝试其他规则游戏,如室内追逐游戏或障碍赛。
2.探索更多的体育游戏,如接力赛、跳绳或踢球比赛。
3.鼓励学生在家里和朋友一起玩游戏,以继续锻炼他们的社交和身体能力。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分享和交流能力。
2.注意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的身体协调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教学反思:1.游戏是否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学生是否理解游戏规则和目标?3.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合作和交流?4.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是否展示了良好的身体协调和注意力集中能力?5.是否需要调整游戏规则或活动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第一节游戏及其相关理论一、游戏及相关理论在中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一)经典游戏理论指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称古典游戏理论,人类的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出现的原因与意义。
1、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席勒是在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谈到游戏问题的。
他们认为,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2、松驰说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Partick,或译作柏屈克)他们认为,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3、前练习说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鲁斯。
他是在批评“剩余精力”说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论的、最早提出游戏期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复演说儿童的游戏是对人类祖先生活的“回忆”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他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小结:贡献: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2、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局限性: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发泄论(或补偿论)•人格构成学说:本我,受唯乐原则支配;超我,受道德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第一、二章)教材:《学前儿童游戏》,柳阳辉张兰英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一章游戏概述一、游戏的本质(一)游戏的定义1.经典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席勒(德):游戏更多的是享乐,使多余生命力摆脱了外部需要的自由表现,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
格鲁斯(德):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
斯宾塞(英):游戏是健康儿童在正常生活后,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
福禄贝尔(德):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需要与冲突引起的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拉察鲁斯和裴茄克(德):游戏是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霍尔(美):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加维(美):游戏应当是有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的活动。
以上解释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自发、愉快、自由式游戏的基本特征。
2.现代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是表现原始的、受压抑的冲动和和欲望的最好方式。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不是独立的活动,它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方式,是同化超过顺应得活动。
活动教育学派: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
觉醒理论学派: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与内部刺激的数量,以产生一个最佳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的手段。
元交际理论学派:元交际依赖于双方对于隐喻的信息的辨识和理解。
儿童的游戏就隐喻着“假装的”、“不是真的”,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际的对象。
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参与者能够携带着“这是玩”的信息的信号,达成协议或进行元交际,游戏才能发生。
所以,游戏是信息的交际和操作的过程,元交际是其特征。
3.游戏定义中的困难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的主体精神的活动,它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下定义,每一种解释和定义都预示着一种角度、一种眼光和一种理解。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学前儿童游戏概述》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3. 理解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
2.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3.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4. 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游戏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游戏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游戏的意义。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确保教室空间充足,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教学PPT:制作涵盖教学内容的PPT。
3. 游戏案例:准备一些典型的游戏案例用于分析。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游戏?游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2. 基本概念(10分钟)教师讲解游戏的基本概念,包括游戏的定义、特点等。
3. 游戏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游戏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游戏的特点。
4.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第二课时6. 游戏分类(10分钟)教师讲解游戏的分类,包括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规则游戏等。
7. 游戏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游戏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
8.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三、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取一个身边的游戏案例,分析其特点及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意义。
2. 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和分类。
3. 了解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现状和改革趋势。
4. 培养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游戏的基本概念:游戏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2. 游戏的发展阶段: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
3. 游戏的分类: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竞技游戏。
4. 游戏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我国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5. 游戏观察与指导:观察方法、观察内容、指导策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游戏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分类及教育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游戏案例,探讨游戏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游戏观察与指导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模拟游戏场景,进行游戏观察和指导。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学前儿童游戏概述》相关章节。
2. 课件:游戏图片、视频、案例等。
3. 教具:游戏道具、模拟游戏场景所需物品。
4.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游戏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游戏的认识和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游戏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分类及教育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游戏案例,探讨游戏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游戏观察与指导的方法和技巧。
5. 实践操作:模拟游戏场景,进行游戏观察和指导。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游戏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下次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模拟游戏场景中的观察和指导能力,以及他们对游戏教育的应用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游戏案例的分析和思考。
七、教学拓展1. 游戏教育资源:介绍更多的游戏教育资源,如在线游戏教育平台、游戏教育书籍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