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教育:培育生态素养的沃土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1. 幼儿园水稻种植主题活动美篇:农耕情趣,生态教育近年来,幼儿园在教育活动中开始重视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以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自然观察能力。
水稻种植作为一项富有生态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已经在许多幼儿园得到了广泛开展。
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还能够了解稻田的生态环境,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幼儿园水稻种植主题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通过活动来促进孩子们的生态教育。
2. 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在幼儿园的水稻种植主题活动中,首先需要向孩子们介绍水稻的生长过程。
通过观察水稻的种子、幼苗、成熟植株,以及收割和加工的全过程,孩子们可以逐步了解水稻的生命周期,并体会到农耕的辛劳和乐趣。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观察力。
3. 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水稻种植主题活动还可以成为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活动中,可以引导孩子们了解良田水系,学习稻田生态链的特点和价值,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
通过亲身体验,并关联大自然的一举一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懂得将来这个家需要我们共同来爱护。
4. 加深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在水稻种植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
他们将亲自把水稻种子插入田地中,用土壤和水,见证生命的奇迹一步一步地绽放。
这样的体验将使孩子们更加敬畏大自然的力量,更加热爱自然的美好。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感悟,还可以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5. 后记水稻种植主题活动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农耕体验,更是一种生态教育的深入实践。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环保意识,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希望今后更多的幼儿园能够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为孩子们搭建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让他们在快乐成长的养成珍爱环境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水稻种植主题活动是一次寓教于乐的体验,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种植和观察水稻生长的过程,不仅增加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还培养了对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园生态农耕教育案例共享与成果展示一、生态农耕教育的背景和意义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议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农耕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生态农耕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环境意识,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生态农耕教育的案例共享1. 幼儿园生态农耕教育实践活动某某幼儿园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引入生态农耕教育内容,通过设置“小农场”和“绿色蔬菜园”等项目,让孩子们亲自动手种植蔬菜、照料农作物,体验种植的乐趣,并且学习到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与规律。
2. 幼儿园生态农耕教育主题活动另一所幼儿园则通过举办生态农耕主题活动,邀请农民专家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学习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三、生态农耕教育的成果展示通过生态农耕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幼儿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1. 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在参与种植和照料农作物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细心呵护植物,增强了责任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2. 孩子们的环境意识得到了培养,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懂得节约资源,珍惜食物,更加热爱大自然。
3. 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提升,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与小伙伴们共同协作,共同照料农作物,体验了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四、对生态农耕教育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文中写手,我对生态农耕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认为,生态农耕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农耕教育的实践中,孩子们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种植和照料农作物的过程,深刻理解生命的可贵,培养出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从小树立起环保意识,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幼儿园生态农耕教育在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幼儿园生态稻田:自然农耕科普教育计划方案幼儿园生态稻田:自然农耕科普教育计划方案1. 引言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对生态农耕和自然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其教育内容和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幼儿园生态稻田自然农耕科普教育计划便应运而生,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然教育体验方式。
2. 幼儿园生态稻田的概念幼儿园生态稻田是指在幼儿园校园内划出一片区域,用于种植水稻和其他农作物,并以生态农耕方式进行管理。
这样的生态稻田既可以成为幼儿户外活动和自然探索的场所,也可以作为生态教育的实践基地。
3. 生态稻田的教育意义通过参与生态稻田的种植和管理,幼儿可以亲身体验农耕活动,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农作物的生态环境需求。
这种亲自动手的体验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生态稻田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自然教育资源,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
4. 自然农耕科普教育计划方案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园生态稻田计划,需要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
可以组织幼儿参与种植和管理生态稻田的活动,例如播种、浇水、施肥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农耕的乐趣和辛劳。
可以开展针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科普教育,包括水稻的生长周期、稻田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
可以组织农耕体验活动和参观农业科普馆,让幼儿感受现代农业技术的魅力。
5. 我的观点和理解作为幼儿园生态稻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深信这样的自然农耕科普教育计划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参与农耕活动,幼儿可以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能够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我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幼儿园加入到生态稻田计划中,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快乐成长。
6. 总结幼儿园生态稻田自然农耕科普教育计划是一项有益的教育创新,它为幼儿带来了与自然亲近的体验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通过科学的教育计划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的理解和保护意识,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耕劳动:助教育回归本真推⽂第1670天本⽂转载⾃《中国教师报》2020年11⽉25⽇第14版“区域教育”在各种劳动形式中,农耕劳动的价值⽆可替代。
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务农》中说:“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反其真,则竞怀仁义之⼼,永绝贪残之路。
此务农之本也。
”古圣先贤在治国理政、社会伦理和道德⼼性的⾼度认识农耕劳动的重要价值。
“耕以养⾝,读以明道”,农耕劳动能够帮助解决许多教育问题。
农耕有助于疗愈精神疾病在天地之间安⾝⽴命,重塑三观。
⼈⽣最⼤的问题莫过于“安⾝⽴命”,好的教育应该⾸先解决安⾝⽴命问题。
找不到⼈⽣的⽬标和意义不仅是青年学⽣⾯临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
⾃私⼩我是痛苦的根源,只有利他、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找到幸福。
“夫⼤⼈者与天地合其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农耕劳动能切实激发学⽣树⽴理想信念和奋⽃精神,将青年学⽣⾃觉、⾃愿地引向⼴⼤乡村建功⽴业,也有助于解决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佳的问题。
⽴德树⼈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但现如今精神、道德、情感匮乏,甚⾄没有感觉、没有表情的“空⼼⼈”越来越多。
在⼀个耕读教育的交流会上,有妈妈哭着说:“我的⼉⼦上了⼀个好⼤学,⼈们都说他优秀。
可他只在要钱的时候才给我打电话,说多了就不耐烦,再多说就直接把我拉⿊。
如果孩⼦从⼩接触耕读教育,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
”教育的“失魂落魄”,主要体现在感觉、情感、道德和精神的缺失。
农耕劳动能够让学⽣亲近乡⼟、亲近社区、亲近⼤⾃然,从⽽亲近⾃⼰,在与天地万物的联系中,培养丰富的感知和情感,也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等⼼理、精神疾病,有助于解决精致的利⼰主义等问题。
农耕劳动能够让教育回村,带动乡村振兴。
农耕劳动将课堂与⼤⾃然、与⽣活、与乡⼟联系在⼀起,⼿脑并⽤,理论与实践结合,知⾏合⼀。
从⼩培养孩⼦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奋⽃精神,还可以解决沉迷游戏和⼿机的问题。
⼤量实例证明,农耕和⽥园让孩⼦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引言: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早阶段,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培养孩子综合素养和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在目前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很多幼儿缺乏对自然和农耕文化的了解。
积极引入农耕文化教育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大自然,还能培养他们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一系列的生活技能和价值观。
一、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1. 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自然: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亲身参与农耕活动,了解种植、养殖和收获等过程,帮助他们建立对自然的尊重和认识,加深对大自然的敬畏。
2. 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幼儿可以亲自体验种植和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保措施,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观念。
3. 培养劳动与自理能力:在农耕文化教育活动中,幼儿需要积极参与,从耕种到收获都需要他们付出劳动。
这样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劳动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幼儿园农耕文化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1. 种植体验活动:通过在校园内设置小型果园或菜园,让幼儿参与种植的过程,从种子的选择到种植的方法,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从无到有的成就感。
2. 养殖体验活动:在幼儿园内设置小型养殖场,让幼儿参与动物的喂养和照顾,例如养鱼、养小动物等。
通过亲身参与,幼儿可以了解动物的生长和繁衍过程,培养对动物的爱护意识。
3. 农耕活动主题日:定期组织农耕活动主题日,让幼儿参与农耕相关的游戏和手工制作,例如玩耍农耕器具、制作稻草人等,以增加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三、农耕文化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1. 认识和了解农耕文化:通过农耕文化教育活动,让幼儿学习一些与农耕相关的知识,例如不同作物的种植方法、农作物与天气的关系等。
2.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在农耕文化教育活动中,幼儿需要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合作与分享精神: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幼儿需要互相协作,分享经验和成果。
农耕教育发言稿范文
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农耕教育。
农耕教育是指通过实际参与农田耕作以及与土地、作物、自然环境互动的一种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小了解农业、尊重劳动、珍惜食物,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农耕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农耕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通过参与耕作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认识到农业对于社会经济的贡献以及农民的重要角色。
这种了解对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至关重要。
其次,农耕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珍惜食物的观念。
农田耕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体验农民工作的辛苦与艰辛。
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们会逐渐领悟到劳动的重要性,也将更加珍惜食物,明白食物来之不易。
他们将从小建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节约意识。
最后,农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与土地、作物、自然环境的互动,学生们能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还能够在耕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的种植方式和农业技术,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亲爱的同学们,农耕教育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育方式,通过参与耕作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农业,尊重劳动,珍惜食物,并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农耕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滋养自己的内心,培养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谢谢大家!。
幼儿园生态探索:农耕乐园与自然生态教育幼儿园生态探索:农耕乐园与自然生态教育自然生态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绿地的减少,孩子们与自然的接触机会也随之减少。
幼儿园生态探索项目的开展,特别是农耕乐园的建设和开发,成为了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 农耕乐园的意义农耕乐园不仅是一个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和体验生态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生动的自然教室。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亲手体验种植蔬菜和水果,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小动物和昆虫的生态习性,体验季节交替带来的变化等。
这种亲身参与的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农耕乐园的设计与规划为了让农耕乐园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态教育基地,其设计和规划至关重要。
需要有多样性的植被,包括花木、果树、蔬菜、草坪等,以及适宜的自然景观,如山坡、小溪、草地等。
需要有相关的设施和工具,如种植区、观测台、昆虫捕捉器等,以便孩子们进行实地活动和观察。
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和辅导员,他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和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生态观念。
3. 自然生态教育的意义和影响通过农耕乐园的生态教育活动,孩子们不仅可以增加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他们还可以学会分工合作,促进团队合作,培养耐心和细心等品质。
这些品质和能力对孩子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4. 我的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农耕乐园与自然生态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和感悟。
农耕乐园不仅是一个场地,更是一个生态教育的平台,可以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怀抱中茁壮成长。
幼儿园生态探索项目的开展和农耕乐园的建设,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生态教育的场所。
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孩子们能够增加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与生态观念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中融入了丰富而深厚的农耕文化与生态观念。
这种文化和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古代农耕文化的特点古代中国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天地人合一”的理念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人们通过观察天象、研究气候、遵循季节变化等来确定适时耕作、种植作物。
他们讲究“时令之性”,重视自然规律,注重与自然的协调步调,力求“合乎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机。
古代农耕文化中还有丰富的农事知识和经验传承。
人们通过一代代口传手授的方式,将农耕经验、技术和智慧传递给后人。
这种传统的农耕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提高,保证了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
二、农耕文化与生态观念的关系农耕文化与生态观念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方面,农耕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古人常说:“不知天命者,无以为君子也。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尊重。
他们秉持“天人合一”的观念,主张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周期性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
这种农耕文化中的生态观念为今天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另一方面,生态观念对农耕文化中的农业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农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而生态观念则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护。
在传统农耕文化中,人们注重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耕作方式、种植结构等来保持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等。
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和农业技术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可以引导我们正确面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的加剧,农耕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耕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
本文从农耕教育的背景、意义、实施方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探讨如何传承农耕文化,提高人们对农耕的认识,培养热爱农业、尊重自然的情怀。
一、背景农耕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耕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耕知识知之甚少,对农业生产过程缺乏了解。
为了传承农耕文化,提高人们对农耕的认识,开展农耕教育势在必行。
二、意义1. 传承农耕文化:农耕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与我国历史、民俗的密切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培养热爱农业的情怀:通过农耕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培养对农业的热爱之情,激发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 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农耕教育可以使人们了解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4. 增强体质:农耕活动具有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
三、实施方法1. 课堂教育:在学校开设农耕文化课程,邀请农业专家、农民代表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农耕知识。
2.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加农耕实践活动,如种植、收割、养殖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农耕过程。
3. 文化传播: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农耕文化,提高社会关注度。
4. 农耕节庆活动:举办农耕文化节、农耕民俗表演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耕文化。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1. 农耕文化调研:组织学生走进农村,了解当地农耕文化、农业生产现状,撰写调研报告。
2. 农耕体验活动:邀请农民参与,组织学生参与农耕实践活动,如种植、收割、养殖等。
3. 农耕知识竞赛:举办农耕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识。
4. 农耕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利用农耕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摄影、手工等。
5. 农耕科普讲座:邀请农业专家为社区居民讲解农耕知识,提高公众对农耕文化的了解。
农耕教育:培育生态素养的沃土
编者按: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
实现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亟待建立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
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本刊编辑部推出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题译介,期望为推动国内的生态文明教育尽一点微薄之力。
浙江外国语学院的汪明杰老师作为专题的特约顾问,承担了选题策划、版权联络、译审等大量的工作,对于汪明杰老师的敬业、认真和辛劳深致谢忱,也感谢在专题组稿、翻译过程中提供各种帮助的学者、友人,感谢诸位中译者的贡献。
本期专题聚焦农耕教育对于培育生态素养的意义。
第一篇文章是与农业和可持续专业直接相关的毕业实践考核项目,可以称之为“专业化”的农业教育(agriculture education)。
从这个项目的学习内容看,“农业”具有丰富的可持续内涵,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种菜,而是涉及到朴门永续设计、水资源管理、土壤管理、食物系统、园艺设计(以及地方植物学)、农业信息管理以及面向中小学生的农耕教育。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和农业部的资料,全国有500多所社区学院与大学开设“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以及相关专业(食物、自然资源)的两年/四年制学位课程或培训课程。
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有一部分可以从事中小学的“校本”
农耕教育(School-based Agricultural Education,SBAE)的工作。
也就是说,可持续农业已成为重要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内容和载体。
在本篇案例中,有一组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就是为参观农场的中小学学生制定游学课程。
校本农耕教育是美国公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17年国会通过《史密斯-休斯国家职业教育法》(The Smith-Hughes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以来就确立了它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
尽管农耕教育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它面向全国的中学(而不仅是农村学校),且近年来教学项目显著增加。
根据全美农耕教育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ducators,NAAE)的资料,美国每年有100万名中学生(七至十二年级)接受农耕教育,生均教学课时超过10小时(NAAE 2020)。
根据2020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时任部长阿尼·邓肯(Arne Duncan)在美国未来农夫协会(Future Farmers of America,FFA,該协会拥有60多万名学生会员)年会上的演讲,美国大约有7500多所中学开设农耕教育项目,农耕教员超过1万名,并有90多所大专院校提供农耕教育师资的学位课程(Duncan 2020)。
根据NAAE 的表述,校本农耕教育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课堂/实验室教学;农耕教员指导下的体验式学习;农业领导力教育(培养未来农夫)。
此外,美国农耕教育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AAAE)组织专家委员会针对SBAE教师培训、实施课程教学、指导实践教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参考标准(AAAE 2020)。
农耕教育全国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gricultural Education,The Council)是总协调机构,委员会成员包括AAAE、NAAE等相关专业协会的代表;FFA学生代表和校友代表;以及相关的农业协会、大学机构代表等。
根据该委员会的阐述,农耕教育的愿景是“人人都重视并理解农业、食物、纤维和自然资源系统在个人安康和全球安康中的重要地位”;它既是普及教育,也是预备性的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未来能够胜任全球农业、食物、纤维、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职业,并且终身都能在这些方面做出明智的决定”(The Council 2020)。
第二篇案例是以可持续为导向、结合农耕的大学人文课程;为了作出区别,这类课程可以称为“通识化”农耕教育。
案例中的选修课主要基于城镇里或周边的有机农场开展教学,面向人文、社科、工程、环境科学等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满足学生在文化研究与文化多样性、环境科学、可持续教育等板块的选课要求。
作者在强调普及生态农业实践知识的同时,选取了大量跨学科文献资料,帮助学生从文化、伦理、社会、历史等多个角度探讨农耕与农村、食物、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的议题。
作者开篇指出,面对生态危机,可持续教育的关键在于重建“人与地球”的亲密关系。
当今教育文化阻碍这样的生态化转型,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城市化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分离;二是工业技术思维导致的工具理性;三是认为资源是无限的、任人控制的榨取思维。
作者从深入的教师行动观察和详细的学生田野日志中总结出“亲密连结、积极关怀、再生”三元主题模型。
这是融
合了知识、情感、精神、行动的整体教育思维和新的教育文化,是基于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生生不息”(再生)的新的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将社会经济过程回嵌到循环再生的生态规律和伦理限度内,从而有望从根本上克服破坏性的线性思维(如不顾环境承载能力的利益最大化或消费主义)。
本专题的两个案例可以说是广义的“基于农场/农园的教育”的一部分(Farm- or Garden-based Education),体现了上期讨论的“在地化教育”的多种形式。
在美国,数百所高校拥有自己的大学农场/学生农场(college farms/student farms),中小学的校园农园/教学农园(school gardens/learning gardens)更是不计其数——这些都成为普及农耕教育的重要场所。
此外,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城市农场(urban farms)和社区农园(community gardens)成为城镇可持续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城市农场具有一定规模和销售额,常常采用“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而社区农园是在城市空地上为市民农耕开辟劳动份额(plots)——这些农耕实践(便利的场所)成为面向各个学段和人群的可持续教育的载体。
以第一个案例所在的纽约大都会地区为例:在2020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能源、食物价格的上涨,市民掀起了农耕热潮,涌现出了600多个小型农场和菜园;2020年底,纽约市政府批准了一项通过一站式数字化平台统一管理、扶持城市农耕的提案,市有关部门将协同现有的社区农园代表和农耕教育者为城市农夫们提供支持(King 2020)。
再以丹佛市为例,据丹佛都市农耕协会的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丹佛大都会地区(含10个县280多万人口)的社区农园增加到170多家,其中40多家是学校与社区共建的(DUG 2020)。
与本期两个案例类似的是,丹佛本地的高校(科罗拉多大学)研究人员与都市农耕协会、相关州立机构合作,进行公共健康、环境教育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