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结构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14.78 KB
- 文档页数:5
高可靠性系统中的冗余设计研究一、引言高可靠性系统中的冗余设计是确保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和降低系统故障率。
冗余设计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元件的数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容错能力。
本文将就高可靠性系统中的冗余设计进行深入分析。
二、冗余设计的定义冗余设计是指在系统设计中增加超过实际需要的元件或结构,并将它们配置在系统中,以增加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从而减少系统故障率、延长系统寿命的一种设计方法。
冗余设计一般包括硬件冗余和软件冗余。
三、冗余设计的分类1.硬件冗余硬件冗余是指在系统设计中通过增加硬件元件的数量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硬件冗余的主要形式包括备份冗余、冗余执行和冗余信道等。
备份冗余是指在系统设计中增加备份元件,以确保发生故障时可以自动切换到备份元件工作,确保系统的连续性。
冗余执行是指在系统设计中增加一个或多个元件,以保证系统在元件故障时仍能正常进行。
冗余信道是指在系统设计中增加一个或多个传输信道,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正确和完整传输。
2.软件冗余软件冗余是指通过在系统设计中增加软件功能或设计重复功能的方法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软件冗余一般包括编码冗余、算法冗余和时间冗余等。
编码冗余是指在系统设计中使用容错编码等方法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正确性。
算法冗余是指在系统设计中增加冗余计算过程和检验过程,确保系统数据的正确性。
时间冗余是指在系统设计中增加检测和纠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以保证系统的连续性。
四、冗余设计的优点1.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通过冗余设计,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和纠正元件故障,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2. 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通过增加系统硬件的使用寿命,提高系统可靠性,从而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3. 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
通过提高系统可靠性,减少系统维护的频率和维护的成本。
五、冗余设计的缺点1.增加了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复杂性。
通过增加系统的冗余元件,系统设计和实现的难度将变得更大。
《部件相依的多状态复杂系统可靠性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系统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多状态复杂系统,这些系统由众多相互依赖的部件组成。
系统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单个部件的可靠性,还受到部件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因此,对部件相依的多状态复杂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这类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二、多状态复杂系统概述多状态复杂系统是指由多个具有不同状态的部件组成的系统。
这些部件可能处于正常、故障或部分失效等不同状态,并且各部件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系统的特点是结构复杂、状态多样且相互影响显著。
三、部件相依性分析部件相依性是指系统中各部件之间的依赖关系。
这种依赖关系可能是由于物理连接、功能依赖或信息交互等原因产生的。
在多状态复杂系统中,部件相依性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尤为显著。
因此,分析部件相依性是进行可靠性分析的关键步骤。
四、可靠性分析方法针对部件相依的多状态复杂系统,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马尔可夫模型、贝叶斯网络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故障模式、故障概率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提高系统可靠性。
1. 故障树分析:通过构建故障树,将系统故障分解为基本事件和条件事件,从而确定导致系统故障的各种可能原因及其概率。
2. 马尔可夫模型:通过构建状态转移图和状态转移矩阵,描述系统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进而计算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3. 贝叶斯网络:利用概率论和图形模型,描述部件之间的相依关系和条件概率,从而评估系统的可靠性。
五、案例分析以某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系统为例,该系统由多个具有不同状态的部件组成,如传感器、断路器、通信设备等。
这些部件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一旦某一部分发生故障,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失效。
为了分析该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采用上述的可靠性分析方法,通过构建故障树或马尔可夫模型,计算系统的故障概率和可靠度。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贝叶斯网络进一步分析部件之间的相依关系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三部件贮备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系统可靠性已成为评估产品或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三部件贮备系统作为一种常见的冗余设计方式,其可靠性分析对于提高系统整体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三部件贮备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探讨其设计原理、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
二、三部件贮备系统的设计原理三部件贮备系统主要由三个相互独立的部件组成,每个部件都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寿命。
当其中一个部件发生故障时,其他两个部件仍能继续工作,从而保证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这种设计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降低系统故障的概率。
三、影响三部件贮备系统可靠性的因素1. 部件的可靠性:部件的可靠性是影响三部件贮备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部件的故障率、寿命和维修性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2. 系统的设计:系统的设计也会对可靠性产生影响。
合理的结构设计、优化的工作流程以及合适的冗余配置都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振动等也会对三部件贮备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导致部件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等。
四、三部件贮备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1. 故障树分析法:通过构建故障树,分析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和原因,从而评估系统的可靠性。
2. 概率分析法:通过计算系统中各个部件的故障概率和修复时间,评估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3. 实验验证法:通过实际实验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为可靠性分析提供实际数据支持。
五、优化三部件贮备系统可靠性的策略1. 提高部件的可靠性:通过优化部件的设计、提高制造工艺和采用先进的材料等方法,降低部件的故障率,提高其可靠性。
2. 合理设计系统: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实际需求和工作环境,合理配置冗余部件,优化工作流程,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3. 定期维护与检查: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两种铁路信号系统双机热备结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文俊;苏宏升;沈强【摘要】Dual computer hot standby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odern railway signal system and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have conducted extensive and deep researches on the system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but failed to address the differences in system structure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wo types of dual computer hot standby systems, namely the traditional system with only self-diagnosing, and the system with both self-diagnosing and program comparison. With reference to such factors as common-cause failure, online diagnosis and multi-failure modes, the isomorphic Markov model of dual computer hot standby system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simulation results, the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of the two structure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al computer hot standby system with comparative program is more reliable and safer, and even more applicable to railway.%双机热备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现代铁路信号系统中,国内外学者对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并没有区分不同的系统结构,鉴于此,分析传统的仅具有故障自检和同时具备自检与比较程序互检的两种不同的双机热备结构。
系统设计中的六性要求指什么可靠性软件可靠性主要包括软件复杂度、软件冗余、软件健壮性、软件避错和软件程序可读性检验。
软件复杂度检验主要关注层次结构、模块化设计、服务化设计等方面:●软件复杂度校验➢体系架构检验:检验软件是否有体系架构设计图,针对大型复杂软件,重点检验是否进行体系架构的层次性分解。
➢功能剖面设计检验:是否进行软件功能分解,是否封装为软件模块,软件模块的分解图、软件的关键件和重要件是否确定,软件的功能剖面是否具备,软件功能剖面是否进行了功能模块标识、功能模块说明;是否将软件功能剖面进行了功能执行概率分解,执行概率与软件可靠度是否进行了分解和匹配。
➢服务化设计检验:是否将软件模块进行了服务化封装,服务化的软件模块是否采用标准的服务接口进行消息交互。
➢软件失效分析:是否描绘了软件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表,细化为软件模块的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失效影响和严重程度,对整个软件的失效影响概率。
➢关键件重要件的失效模式及故障恢复:在软件功能模块化分解之后,提取对软件系统有重大影响的模块,确定为关键件或重要件,分析失效模式以及故障快速处理手段和方法。
➢可靠性指标分配:将系统可靠性指标进行了分配和分解,确定软件系统的可靠性三要素,即规定的条件、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功能。
规定的条件指软件的运行环境,涉及软件系统运行时所需的各种支持要素,如支持硬件、操作系统、其他支持软件、输入数据格式和范围以及操作规程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软件的可靠性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规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描述软件系统运行时计算机的配置情况以及对输入数据的要求。
规定的条件还指软件的用法,一个软件的可靠性随着用法的不同而不同。
有些用法可以揭露软件的故障,有些则不能揭露软件的故障。
因此如何定义软件的用法,以及如何度量软件用法对软件失效的影响,是软件可靠性设计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规定的时间指软件的工作周期,软件可靠性是时间的函数,失效的概率随着系统工作周期的增长而增加。
常用安全PLC 的结构和性能【摘要】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安全PLC的结构和性能,然后对各种安全PLC的特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安全PLC N选X系统三重冗余四重冗余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several popular safety PLC’s architecture and performance. Finally, summarize their features.Key word: Safety PLC XooN TMR QMR近几十年来,多起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计算机系统的失效,引起了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和环境污染。
这些信息也唤醒了国家和公众对减少危险、建立安全工业流程的意识。
为此,IEC制定了新的安全国际标准:IEC 61508/ 61511,也已经由工业组织合作制定完成,我国的相关标准也即将颁布。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目前安全仪表系统(SIS)使用安全PLC实现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系统(E/E/PES)功能的情况,就常见的几种安全系统结构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今后的系统选择有所借鉴和参考。
1.PLC 是一个逻辑解算器一个安全系统的逻辑解算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PLC,它具有独立的安全功能认证,但也有继电器逻辑或者固态逻辑的运算能力。
逻辑解算器从传感器读入信号,执行事先编制好的程序或者事先设计好的功能,用于防止或者减轻潜在的安全隐患,然后通过发送信号到执行器或最终元件采取行动。
逻辑解算器的设计有很多种,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应用和任务。
我们下面将就比较典型的安全PLC的结构进行探讨。
2.安全PLC 的体系结构当你构建一个安全系统时,可以有很多方式来安排安全系统部件。
有些安排考虑的是对成功操作有效性的最大化。
(可靠性或可用性)。
有些安排考虑的是防止特殊失效的发生(失效安全,失效危险)。
控制系统部件的不同安排可以从它们的体系结构中看出来。
这节内容将介绍市场上几款常见的可编程电子系统(PES)的体系结构,了解它们的安全特性,以及在安全和关键控制的应用。
《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成为了决定企业生产效率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其中,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提高系统可用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展开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理论原理、应用方法和实际效果。
二、控制系统冗余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冗余是指通过在系统中设置多个功能相同的设备或组件,使其能够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迅速接替主设备或组件,以保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控制系统冗余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划分,如按工作方式分为冷备份、温备份和热备份;按备份内容分为软件备份和硬件备份等。
通过采用不同的冗余策略,可以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三、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一)体系架构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包括硬件冗余、软件冗余、信息冗余和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硬件冗余包括多模块、多机架、多设备等;软件冗余则通过设计多种备选算法或策略实现;信息冗余则是在系统中进行数据的多次备份,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人员管理则关注如何对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能够熟练地使用和维护系统。
(二)体系组成1. 硬件层:主要包括各类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设备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
2. 软件层:包括控制算法、操作系统等软件及其备份方案。
3. 信息层:负责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传输等操作,同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4. 人员管理:通过培训和考核等手段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四、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的应用方法(一)硬件冗余设计在硬件冗余设计中,可以采用多模块、多机架、多设备等方式,确保系统在部分设备发生故障时仍能保持稳定运行。
例如,在关键部位使用双机热备技术,当主设备出现故障时,备用设备能够迅速接替主设备的工作。
此外,还可以采用容错技术,对硬件进行容错设计,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二)软件冗余设计在软件冗余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备选算法或策略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高可靠性双机冗余系统的设计要保证所选器件和设备可以构成高可靠性系统,一般要采用下述一些技术:(1)采用冗余备份技术,使系统在出现故障时,仍可以保持正常工作。
(2)优化系统的故障检测(BITE)技术,用最短的时间将故障定位。
(3)研究快速恢复技术,从而将问题尽快解决。
(4)增加纠错和容错措施,减少故障的出现。
其中,冗余备份技术在网络维护、数据库数据存储及各种重要数据采集和通讯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常用冗余备份技术冗余备份,其实就是备份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为了不使系统在工作中由于某中原因将重要的信息在通信中产生中断,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利用有效的手段切换到备份的部件中。
也就是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大大减少故障存在的时间,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常用的冗余备份技术有:(1)单机冗余技术:此技术以提高计算机自身可靠性为手段,对组成计算机的易损部件进行冗余设计。
(2)双工备份技术:此技术用2个完全相同的子部件,一个处于联机工作状态,另一个处于等待状态。
一旦联机工作的部件出现故障,备份部件便代替其工作。
但联机工作出现故障及备份部件的工作需要相应的监测软件进行判断和工作部件切换。
(3)双机热备份技术:该技术也即是目前通常所说的active/standby工作方式。
Active与standby设备具有相同的硬件配置并装有相同的操作系统和工作软件,且二者在正常工作时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及其软件协议均相同。
当active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软件检测将standby设备激活,保证系统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正常使用。
此技术结构如图1所示。
(4)网络冗余: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通信已在大大小小不同的系统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冗余技术也便应运而生。
这种技术一般是通过在网络交换机建立冗余环,从而提供计算机数据的备份通道。
热备冗余结构热备冗余结构(Hot Standby Redundancy)是一种常见的硬件冗余机制,它可以在主要设备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从而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原理、优势、应用场景等方面详细介绍热备冗余结构。
一、热备冗余结构原理热备冗余结构是利用两个或多个设备的相互独立和互相配合的性质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在热备冗余结构中,主设备和备用设备同时工作,主设备负责实际的数据处理工作,而备用设备则保持与主设备一样的状态,但并不参与实际的数据处理。
当主设备出现故障时,备用设备就会立即接替主设备的工作,保证系统的持续运作。
热备冗余结构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两个关键技术:自动故障检测和自动故障转移。
自动故障检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检测设备的状态(如CPU利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连接情况等)、网络传输的速率、接口是否通畅等。
当主设备出现故障时,备用设备会自动接管主设备的工作,这就需要通过自动故障转移来实现。
自动故障转移的方式也有许多,比如通过网络消息或者心跳检测等方式保持主备设备之间的通讯,一旦发现主设备出现故障,则自动将备用设备转为主设备。
二、热备冗余结构优势热备冗余结构具有很多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迅速恢复业务。
以下是它的主要优势:1. 提高可用性:热备冗余结构可以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当主设备出现故障时,备用设备可以迅速接管主设备的工作,从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2. 改善系统性能:热备冗余结构可以通过分担主设备的工作压力,从而改进系统性能。
主设备和备用设备之间可以共享负载,减轻了单个设备的工作负荷,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3. 提高可靠性:热备冗余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备用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参与实际的数据处理,在主设备出现故障时自动接管,可以有效地避免数据的丢失和损坏等情况。
4. 快速恢复:热备冗余结构可以快速恢复业务。
当主设备出现故障时,备用设备可以立即接管,业务中断时间较短,业务恢复的快速性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时间和成本。
冗余系统是一种通过增加冗余元件来提升系统可靠性的工程方法。
在网络领域,冗余系统同样能够发挥作用,通过增加冗余网络设备和链路,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使用冗余系统增强网络可靠性的效果,并分析其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冗余系统在网络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冗余设备和冗余链路。
首先,冗余设备指的是在网络中增加备用设备来代替主设备,以防止单点故障。
在传统网络中,通常会使用一个交换机作为主设备,一旦该交换机损坏,整个网络将会出现故障。
而使用冗余设备的情况下,当主设备故障时,备用设备会自动接管工作,使得网络可以继续正常运行。
这种冗余系统的设计能够大大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减少故障对用户造成的影响。
其次,冗余链路是指在网络中增加备用链路来代替主链路,以防止链路故障对网络造成的中断。
通常在关键数据传输的环节,如数据中心、服务器之间的连接等,会设置冗余链路来确保数据的稳定传输。
当主链路发生故障时,备用链路会立即启动,保证数据的持续流动。
通过这种方式,冗余系统能够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冗余度,从而增强网络的可靠性。
使用冗余系统增强网络可靠性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冗余系统将故障点分散到多个冗余元件上,从而降低了单个元件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通过增加备用设备和链路,冗余系统能够在主要元件或链路故障时,快速切换至备用设备或链路,减少故障对网络的影响。
这种冗余设计提高了网络的可用性和稳定性,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其次,冗余系统可以提供快速恢复的能力,在故障发生后能够迅速将备用设备或链路接管工作,并保持网络的正常运行。
这种快速恢复的能力对于关键业务和高可靠性应用至关重要。
冗余系统可以通过自动切换和故障检测技术,实现在几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故障恢复,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故障对网络的影响。
另外,冗余系统还能够提供负载均衡的功能,在网络负载较大时,通过将负载分散到备用设备和链路上,提高网络的负载能力和承载能力。
使用冗余系统增强网络可靠性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冗余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网络中,以增强网络的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使用冗余系统增强网络可靠性的效果。
首先,冗余系统通过备份多个网络节点来实现。
当一个节点或链路发生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备份节点或链路,保证网络的连通性。
这种冗余系统可以有效减少网络中断的时间,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例如,在金融领域,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交易的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使用冗余系统,金融机构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障交易的正常进行。
其次,冗余系统还可以提供故障恢复功能。
当一个节点或链路出现故障时,冗余系统可以自动将受影响的任务切换到备份节点或链路上,从而保证任务的正常进行。
这种故障恢复功能在需要进行大量数据传输的领域尤为重要。
例如,在大型企业的数据中心中,通过使用冗余系统,可以保证数据的高可靠性和及时性,避免数据丢失和延迟。
此外,冗余系统还可以提供负载均衡功能,从而提高网络的性能。
通过将任务分配到多个节点上,冗余系统可以实现负载均衡,从而减少单个节点的负载压力,提高网络的响应速度。
这对于需要处理大量请求的网站或应用程序而言尤为重要。
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通过使用冗余系统,可以实现网站的高可访问性和快速响应,提高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然而,尽管冗余系统在增强网络可靠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冗余系统的部署和维护需要额外的成本和资源。
需要购买和配置多个备份节点或链路,并保持其同步和一致性。
其次,冗余系统也会增加网络的复杂性,使得网络管理和故障排除更加困难。
同时,冗余系统的布局和配置需要仔细考虑,否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或性能下降。
综上所述,使用冗余系统可以显著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通过备份网络节点和链路,冗余系统可以减少网络中断的时间,提供故障恢复功能,并实现负载均衡,从而提高网络的性能。
使用冗余系统增强网络可靠性的效果冗余系统是一种可以提高网络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在网络中增加冗余组件或备用路径来保证在主要组件或路径发生故障时能够继续正常运转。
在实际应用中,冗余系统通常用于保障关键业务的可用性,比如数据中心、云服务提供商、金融机构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网络中断或故障可能导致重大损失,因此确保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冗余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在网络中引入备用设备或备用路径,这些备用设备或路径与主要设备或路径平行运行,当主要设备或路径发生故障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或路径上,保证网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关键网络中,甚至还会采用双冗余系统,即在主要设备或路径的备用系统上再引入备用设备或路径,以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冗余系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如硬件冗余、软件冗余和网络冗余等。
硬件冗余是指在网络中引入备用设备或备用部件,如备用服务器、备用存储设备、备用交换机等,以保证在主要设备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上。
软件冗余则是通过在网络中运行多个相同的软件实例,如热备份、冷备份、热备援等方式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而网络冗余则是通过引入备用的网络连接或备用的网络路径来保证数据的传输和通信能够持续进行。
冗余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证系统在主要组件或路径发生故障时能够继续正常运行,减少因网络中断或故障带来的损失。
此外,冗余系统还可以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恢复能力,及时处理故障并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或路径上,减少系统停机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另外,冗余系统还可以提供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弹性,使系统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需求和变化。
然而,冗余系统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挑战。
首先,冗余系统会增加系统的成本和复杂度,需要额外投入资源来维护和管理冗余设备或路径,增加系统的运行成本。
其次,冗余系统的部署和管理较为复杂,需要充分考虑冗余设备或路径的互相影响和协同工作,以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分层结构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吴江娇;罗四维【摘要】热备冗余结构在安全苛求系统中应用广泛.智能化输入输出模块和逻辑处理模块的分离形成了分层结构,层内两个模块相互热备,层与层串联后实现系统功能.采用Markov分析方法,考虑模块失效率和维修率,对分层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按照优先恢复系统功能的维修策略建立了系统状态转移图,并由此得出了系统可靠性计算方法.依据仿真计算结果,不同模块的失效率和维修率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相似,低优先级修复的模块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增大.%The hot standby redundancy structure has been wide used in safety critical system. The separation of intelligentized input output module,and logic processing module results in the layered structure. Two modules in the same layer are hot standby one another and the layers in series work, so it fulfills the system function. Using the Markov analysis method and taking account of the module failure ratio and maintenance ratio, we analyzed the reliability of layered hot standby redundancy system. We designed the state transition diagram according to the maintenance strategy of first resuming the system function,so reached the system reliability formul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mulation result, the influences of the different modules failure ratio and the maintenance ratio on system reliability are similar,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ule which has a low maintenance priority on system reliability increases.【期刊名称】《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5)006【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热备;冗余系统;可靠性【作者】吴江娇;罗四维【作者单位】北京交大微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195;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02.1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以航空航天、医疗化工、核工业和铁路信号控制应用为代表的安全苛求系统的可靠性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采用关键设备冗余技术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是目前常用的设计手段.常见的冗余结构包括了双机热备、二取二和三取二等.其中双机热备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安全苛求系统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双机热备系统由两个完全相同且独立的单元组成,各单元都能独立完成规定的功能[1].IEC61508标准将双机热备结构定义为1oo2,即系统包含两个互为备份的并联通道,各通道完成相同的安全功能,当两个通道均失效时,系统功能便失效[2].事实上,目前应用较多的二乘二取二系统,在没有采用系间比较、系内降级策略时,也可以看作由两个二取二设备构成的热备冗余系统.随着模块智能化技术的提高,实际运用的安全系统实现了逻辑运算层和接口层的分离,形成双层并串联结构.以往文献[1,3]对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大多局限于单层结构,有关并串联结构的可靠性分析算法更为复杂[4-5]或者没有考虑修复情况[6],不便于工程应用.本文作者利用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模型,考虑不同模块失效率、维修率和一组维修人员的情况,对分层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可靠性计算方法.1 分层热备冗余系统结构对一般控制系统而言,除了完成必要的逻辑运算任务以外,设备一般还需要提供对外的输入输出接口,以实现现场信息的实时采集和控制命令的动态输出.以计算机联锁、车站列控中心等铁路信号控制设备为例,系统大多采用了双套设备构成的热备冗余结构,单套设备内部采用二取二或三取二等技术提高运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传统的系统结构设计中,输入输出模块不具备智能处理能力,需要由逻辑运算模块直接控制其运行,两者之间形成了固定搭配的合作关系,如图1.在这种结构下,某个输入输出模块的故障将直接导致该套设备功能失效.图1 固定合作关系的热备冗余结构Fig.1 Hot standby redundancy structure in fixed cooperating relationship在采用智能化输入输出模块后,逻辑运算层和接口层适当分离,模块之间及层与层之间通过内部的数字通道交换信息,形成分层结构.层内的两个模块相互间仍采用热备冗余方式,完成逻辑运算或者对外接口功能,层与层串联后共同实现完整的系统功能.某一层内部模块的故障不会改变另一层模块的运行状态,如图2.在某种故障条件下,输入输出模块1和逻辑运算模块2也能构成交叉合作关系,继续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有当某层的两个模块均出现故障,系统完全失去某项功能后才停止对外服务.采用分层结构改变了层与层模块之间的依存关系,由原来的串-并联结构改变为并-串联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6].图2 交叉合作的分层热备冗余结构Fig.2 Layered hot standby redundancy structure in unfixed cooperating relationship2 可靠性分析模型马尔可夫(Markov)分析方法根据系统的状态及转化过程建立可靠性模型,注重于系统的动态演变过程,是目前常用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串联系统、并联系统、表决系统、n中取k系统、n中连续取k系统、退化和可修系统的可靠性计算[5].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以下特性的随机过程:在已知事件当前状态的条件下,它的未来演变不依赖于它以往的演变.设X(f)是一随机过程,当时刻t0所处的状态已知时,时刻t(t>t0)所处的状态与时刻t0之前的状态无关,这种特性称为过程的无后效性.无后效的随机过程称为马尔可夫过程[1,5].设备系统的故障和维修服从指数分布,是一种典型的马尔可夫过程[1].若系统在时刻t工作正常,则在t+Δt时刻发生故障的概率为其中λ为失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故障数.对于很小的Δt,可简化为同样,若系统在时刻t处于故障状态,在时刻t+Δt被修复的概率为其中μ为修复率,即单位时间内被修复的故障数.对于很小的Δt,该式可简化为假设设备仅有两种状态:正常和失效,并且发生故障后能够得到及时的维修.在考虑一组维修人员的情况下,我们对图2所示的分层结构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2.1 马尔可夫模型在进行分层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之前,我们给出以下假设条件:1)不考虑热备切换控制单元的可靠性.层内设备依靠切换控制单元完成主备用切换,一般由可靠的控制电路实现,发生故障的概率极低.如果考虑热备切换控制单元的失效率,将使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我们假定它的失效率为0,即完全可靠.2)逻辑运算模块和输入输出模块的失效率和维修率分别用λ1、λ2和μ1、μ2表示.3)单位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故障的概率远远小于单个模块,因此不考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块在同一时刻发生故障的可能.4)只有一组维修人员,单位时间内只考虑一个模块的修复.5)当系统存在多个故障时,考虑到系统尽快投入有利于减小故障带来的损失,维修人员一般选择能够优先恢复系统功能的故障模块首先进行维修.在同等条件下,逻辑运算模块享有比输入输出模块更高的维修优先权.6)在对一个模块进行维修时,其余模块仍处于工作状态,存在继续发生故障的可能. 按照分层热备冗余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运行包括了以下9种状态:状态0:系统各模块运行正常,不存在故障.状态1:有一个逻辑运算模块发生故障,逻辑运算层降级到单模块运行状态.状态2:两个逻辑运算模块都发生故障,系统失去逻辑处理功能停止运行.状态3:有一个输入输出模块发生故障,接口层降级到单模块运行状态.状态4:两个输入输出模块都发生故障,系统失去对外接口功能停止运行.状态5:逻辑运算层和接口层各有一个模块发生故障,系统维持单模块运行状态.状态6:逻辑运算层的两个模块和一个输入输出模块发生故障,系统停止运行并选择一个逻辑运算模块进行维修.状态7:接口层的两个模块和一个逻辑运算模块发生故障,系统停止运行并选择一个输入输出模块进行维修.状态8:系统的4个模块都发生故障.按照系统故障发生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及维修人员选择设备尽快恢复功能的维修策略,系统各状态之间的转移关系如图3所示.图3 分层热备冗余系统的状态转移图Fig.3 State transition diagram of layeredhot standby redundancy system由图3得到转移密度矩阵进一步得微分方程组为系统运行初始4个模块工作均正常,即初始条件代入微分方程组,可得系统在t时刻各个状态的概率从而求得系统的可靠度R(t)2.2 仿真分析用Matlab的ode45指令对上述微分方程进行仿真计算.假设标准情况下,逻辑运算模块和输入输出模块的失效率λ1=λ2=0.000 1,维修率为μ1=μ2=0.01.图4和图5分别显示了逻辑运算模块和输入输出模块失效率变化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图6和图7分别显示了逻辑运算模块和输入输出模块维修率变化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图8将逻辑运算模块和输入输出模块的失效率分别取同一个值时的系统可靠性进行了对照.图9将逻辑运算模块和输入输出模块的维修率分别取同一个值时的系统可靠性进行了对照(图中1、2种情况和3、4种情况的曲线重合). 图4 逻辑运算模块失效率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Fig.4 Influences of logic processing module failure ratio on system reliability从图中分析可以看出,模块失效率的上升将导致系统可靠性迅速下降,输入输出模块失效率的上升对系统可靠性影响略大于逻辑运算模块.模块维修率的提高将导致系统可靠性的上升,但所获取的可靠性收益逐步减小,两种模块维修率的提高对系统可靠性影响相当.图5 输入输出模块失效率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Fig.5 Influences of I/O module failure ratio on system reliability图6 逻辑运算模块维修率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Fig.6 Influences of logic processing module maintenance ratio on system reliability图7 输入输出模块维修率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Fig.7 Influences of I/O module maintenance ratio on system reliability图8 不同模块的失效率对系统可靠性影响Fig.8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module failure ratio on system reliability图9 不同模块的维修率对系统可靠性影响Fig.9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module maintenance ratio on system reliability导致输入输出模块失效率上升对系统可靠性影响比逻辑运算模块稍大的原因在于维修策略的选择.在状态5向状态3转变以及状态8向状态7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优先选择了逻辑运算模块进行修复,输入输出模块的故障等待修复时间延长,与得到及时维修的逻辑运算模块相比,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稍大.3 结论1)采用马尔可夫分析法对分层结构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系统可靠性计算公式.逻辑分析过程清晰明了.对分层结构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将不同模块失效率和维修率对系统可靠性的贡献程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维修策略的制定对分层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故障模块若得不到及时维修(未被优先选择),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将增大.两种模块维修率的变化对系统可靠性影响相近.参考文献(References):[1]于敏,何正友,钱清泉.基于Markov模型的可维修双机热备系统可靠性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8):2040-2042.YU Min,HE Zhengyou,QIAN Qingquan.Reliability analysis of repairable hot stand-by redundant system based on Markov model[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09,30(8):2040-2042.(in Chinese)[2]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1508,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系统的功能安全[S].1998.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61508,Functional safety ofelectrical/electronic/programmableelectronic safety-related systems[S].1998.[3]闫剑平,汪希时.两种方式双机热备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J].铁道学报,2000,22(3):124-127.YAN Jianping,WANG Xishi.Reliability and safety analysis of two modes of dual module hot spare architecture[J].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2000,22(3):124-127.(in Chinese)[3]高继祥,郑俊杰.双机热备计算机联锁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指标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8,22(5):73-76.GAO Jixiang,ZHENG Junjie.Quantity analysisof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in the computer-based interlocking system with dual computers[J].Journal of Northern Jiaotong Unversity.1998,22(5):73-76.(in Chinese)[4]马长青,张民悦,李冬娜.可修并一串联系统的模糊可靠性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9,21(1):143-146.MA Changqing,ZHANG Minyue,LI Dongna.Analysis of fuzzy reliability for repairable parallel and series connectionsystems[J].Journal of Gansu Sciences,2009,21(1):143-146.(in Chinese) [5]黄奇.马尔可夫骨架过程在可靠性理论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04.HUANG Qi.Application of markov skeleton processes in reliabilitytheory[D].Chansha,:CentralSouth Unversity,2004.(in Chinese)[6]孙怀义.冗余设计技术与可靠性关系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7,28(11):2089-2092.Sun Huaiyi.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dundancy design technique and reliability[J].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Instrument,2007,28(11):2089-2092.(in Chinese)。
冗余系统在增强网络可靠性方面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网络不稳定、断连或崩溃等问题。
这对于依赖网络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们来说,无疑会带来一系列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冗余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网络领域,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冗余系统最早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在航天器发射和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为了保证任务的成功完成,冗余系统被引入其中,确保即使某一部分系统发生故障,其他冗余系统也能继续发挥作用,保障整体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网络领域,冗余系统的作用与此类似。
通过加入冗余的组件和备用设备,网络系统能够在主要组件故障时,自动启用备用设备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这种方式使得网络系统具备了容错能力,即使出现部分故障,也能保障其他部分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可靠性。
冗余系统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备份服务器、热备插件等。
备份服务器是指在主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备用服务器能够自动接管主服务器的工作,保证网络的连续性。
而热备插件则是将备用设备连接在网络系统中,当主要设备发生故障时,备用设备会立即启用并提供所需的功能。
冗余系统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首先,冗余系统能够减少系统故障对网络的影响范围。
当某一部分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系统会迅速接管其功能,使得用户在故障发生时几乎感受不到任何中断。
同时,冗余系统能够快速恢复网络服务,加快故障恢复的速度,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其次,冗余系统能够分担系统的负载,提高网络的性能和效率。
在网络系统中,某一主要组件的过载或故障不仅会影响到该组件本身的性能,还会对整个系统产生连锁反应。
而冗余系统能够分摊部分负载,降低单个组件的压力,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另外,冗余系统还能提供绿色能源方面的优势。
在传统的网络系统中,为了保证网络的连续运行,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
而冗余系统则能在主要能源故障时切换到备用能源,从而减少对主要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作为提高控制系统性能和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概述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是指在控制系统中采用冗余设计,通过增加冗余组件、冗余路径和冗余控制策略等方式,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冗余设计可以在系统出现故障时,通过切换到备用组件或路径,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降低系统故障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三、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研究现状目前,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冗余组件的设计与选择:研究如何根据系统的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冗余组件,并设计出合理的冗余结构。
2. 冗余路径的规划与实现:研究如何规划出多条冗余路径,并在实际系统中实现这些路径的切换和协调。
3. 冗余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如何通过控制策略的优化,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存在的问题尽管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 冗余设计过于复杂:过度的冗余设计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降低系统的效率和灵活性。
2. 冗余组件的协调性问题:多条冗余路径和组件之间的协调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3. 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的研究和应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较差。
五、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控制系统冗余可靠性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简化冗余设计:通过优化设计,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灵活性。
2. 加强组件协调性研究: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多条冗余路径和组件之间的协调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