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格局演变下的中国外交战略转折
- 格式:docx
- 大小:19.47 KB
- 文档页数:4
改革开放30年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姚琼瑶
【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而变。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再到"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中国这30年的外交战略的制定,与这一时期的国际
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姚琼瑶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0
【相关文献】
1.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 [J], 苏格
2.新中国成立后党在不同时期对国际环境的判断与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 [J], 黄英;倪宪章
3.改革开放30年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J], 姚琼瑶
4.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 [J], 刘艳红
5.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国际私法--2008年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年会综述 [J], 郭玉军;车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摘要:目前,国际形势总体平稳、局部动荡态势,大国围绕国际秩序和地区热点加强博弈,世界格局变化更加复杂。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国内经济迈向新常态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大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发展?发展空间有多大?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不仅要看到国内的发展状况,也要看到国际发展形势以及我们的外交地位。
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依法治国,大力发展民生。
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治理、能源安全和劳动力配置等都是摆在眼前的紧迫问题。
从国外形势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上升。
纵观全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总体来看,世界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为主导,从自身合法利益以及各国共同发展出发,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角逐,谋求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国际形势千变万化,国际局势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各国想要在这种局势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谋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勇于面对竞争。
中国又有怎样的外交战略呢?一、国际格局与外交关系世界格局是指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相对稳定的一种关系。
21世纪以来,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地方冲突与民族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信息革命阶段,一切都要在信息革命的天秤上重新定位、衡量,外交工作也不例外。
在信息每时每刻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万变不离其宗,坚持以和为贵,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私利。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Legal S y st e m A nd Soci et yf叁箜』圭塾金,竺!竺!三望型二二叠圈盈豳圈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转型原因新探——新古典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刘涵摘要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外交经历了重要的战略调整,外交战略由“两个拳头打人”转变为“一条线、一大片”。
这一转变对日后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究其原因,早前学者较多以史实分析的方法从国际层面得出结论。
本文认为该方法不适于分析这一问题,而试图运用新古典现实主叉的分析方法,论证通过这一视角能够有效解释这一战略调整的原因,证明60年代未、70年代初外交战略调整主要缘于领导人意识的转变、国内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新古典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D8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一185一02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发生了重大变革,可以作为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摆脱意识形态束缚,逐渐走向成熟。
此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一直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不论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战略,还是50年代中期提出的“两个拳头打人”战略,究其实质而言是相似的,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一直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作为自己的最主要敌人。
与苏联的复杂关系,主要是根源于双方将两国关系等同于两党关系,意识形态超出了党际交流的范畴,作为评判对方政策、界定两国关系的标尺。
同时,以世界革命为主题的国际主义思想一直贯穿始终。
毫无疑问,实现国家利益,这一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势必受到阻碍。
经历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外交战略调整后,逐渐明确了“三个世界”的思想和与之相适应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
正是在这一种思想的指导下.推进了改善与美国关系进程,JJ u强了与西欧及第三世界国家f I,J’芒流,自此新中国真正开始尝试着融入国际社会。
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下,国际局势变化微妙,当下的国际是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为主轴的,各国都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着竞争与合作。
在利益之间的竞争中,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在利益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攻势地位,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守势地位。
在当下的国际局势下要想在国际潮流中站稳脚就必须发展强大的经济实体,采取正确的外交策略,才能使自立于强国之林。
关键词:国际局势;中国外交;和平发展一、当前国际形势1.1世界政治对多极化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多极化格局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的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
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美国想构建单级世界,谋取世界霸权,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1]1.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当前国际形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形势在总体上是和平的,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本国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世界仍然不太平。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对世界和平存在一定威胁,地区之间特别是中东地区局部动乱频繁爆发,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核危机的存在这一切都造成世界格局的不稳定。
同时,国际多边军控谈判停滞不前,军备竞争有增无减,主要大国启动核武库更新换代,太空争夺已现端倪。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核裁军、防扩散问题依然困难重重。
另外,频繁发生的海盗活动、国际贩毒等事件也严重国际社会的安全。
目前的国际热点不少,而且有增多之势,如非洲之角形势、伊朗—美国关系、俄罗斯—格鲁吉亚关系、乌克兰危机、美国在东欧几个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等。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历程外交政策是国家依据其对外战略、国家利益和特定环境,确定、规范为促进其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对外目标而从事对外活动的原则和方针。
改革开放30年来,从特殊环境下的矛盾、封闭、主张造反和革命的焦虑意识,到日渐成熟、自信、谋求合作与共赢的开放心态,中国的外交观念和政策发生了悄然但却重大的变化。
这种观念和政策演变的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从非苏即美的联盟战略,到完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意识形态视角下的非敌即友,到全面参与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从封闭和自我封闭中的“愤怒的孤独者”形象,到开放和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的“负责任的大国”意识;从强调“战争与革命”的体系外反对者,到呼吁合作共赢的体系内的“利益攸关方”。
观念变革是政策调整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是外交观念的变革还是外交政策的调整,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和国内需求逐步调整的结果。
纵观30年来的中国外交观念与政策演变的历程,以历史重大事件及中国外交观念的相应调整为线索,这一历程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外交出现了以“对外开放”为重心的观念转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迅速变化,邓小平在外交领域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有变化”。
特别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提出,是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外交走出了封闭和自我封闭的怪圈,外交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1)对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改变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明确指出了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2)提出执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和“不划线”的重大外交方针。
(3)“国家利益”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高准则”,发展对外关系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论述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下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个长期混迹各个军事论坛的军迷,看见这个写作题目我不禁感慨万千,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谈一谈目前的中美局势,以及我国外交的处境。
自奥巴马上台以来,中美关系似乎处于尴尬的“假朋友”行列。
尽管双方升级了战略经济谈判机制,并提出了构建超越历史悲剧的“新型大国关系”,但笼罩在太平洋上空的阴云始终难以飘散。
坦率地说,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恢复昔日的“中央大国”,成为东亚的超级“巨人”只是早晚的事。
中国的崛起必将大幅改变区域的权力结构,并对现存的秩序和格局造成重大冲击。
但这也是长期占据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过不愿意看见的,他为了自己的霸权地位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阴谋阳谋来限制中国的崛起,尽其可能的来拖延中国崛起的脚步。
世界第一vs世界第二的战争历史上并不罕见,世界第一赢了便可以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称霸世界,世界第二赢了便能取而代之,变成新的世界第一。
奥巴马说过这样一句话:想想中国的14亿人过上美国似的的生活,那是怎样的一种噩梦。
又是可见奥黑对中国深深的偏见与敌意,因此他在中国周边动些手脚也就不难理解了,不管是在钓鱼岛争端中偏向日本,还是对南海所谓的自由航行权的伸张,再到利用朝鲜伊朗核问题向中国发难,无不显示显示出美帝遏制中国的“良苦用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外交收到了来自四周很大的压力,外交是党的嘴巴,但她大多数时候不能强硬的发言,只能委婉的表示关注、表示抗议、呼吁大家保持克制……这并不是我们国家的外交部软弱无能,这是由他的职责决定的,想想看如果一个国家的外交部都整天喊打喊杀,那么这个国家的形象肯定会跟激进独裁分不开了,世界上这样的奇葩国家恐怕只有北朝鲜了吧。
我时常觉得外交部部长是一个“苦差”,手上没有什么实权,嘴上不能乱说,还要被很多愤世嫉俗的网民痛骂,其实该补钙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大家的心。
当前的局势下,我们的外交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但也有着很多的机遇,比如克里米亚危机中西方国家集体围剿俄罗斯,这另一方面可以看成将俄罗斯推向中国,让中俄走得更近,我们可以在这方面下大功夫。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建国后,对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50年代初,大力发展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并走向国际舞台;70年代初,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外交出现突破;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同时推进区域合作,如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加入WTO等等,中国不断融入世界。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二、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1)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20世纪70年代,伴随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美国、日本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
三、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国家结盟.(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3)实行无敌国外交: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4)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5)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演变与外交政策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外交政策也有所调整和变化。
这一演变主要集中在两个重要时期,即晚清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中国时期。
在晚清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统治下,对外关系较为薄弱和封闭。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的对外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这期间,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为核心,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与西方列强的平衡。
在这个时期,黄河以北的内地和东北地区相继成为列强的势力范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滑。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追求开放和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尝试寻求国际支持并增强国家实力。
其中,甲午战争后的《辛丑条约》签订,可谓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强制开放政策,外交政策逐渐转向向外国学习和借鉴的方向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建国初期,中国对外关系主要是以援助和支持亲共的政权为主,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事务。
中苏两国的结盟和分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转向了一个相对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
这一时期,中国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旨在摆脱对外依赖的状态。
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以自我发展为核心,同时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强调了国家间平等和互利的原则,同时鼓励中国积极参与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斗争。
中国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对外关系再次经历了一次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化进程,逐渐融入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中国开始倡导互利共赢的理念,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也积极构建自己的区域外交格局,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进一步强调了和平发展和互利合作的原则,旨在建立一个持久、健康和平衡的国际关系。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综合国力、文化传统的综合反映。
它与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局势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历届反动政府的腐朽卖国,中国基本是上“弱国无外交”,国际地位极为低下。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一、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概况时期政策基本内容实行的根本原因晚清时期丧权辱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清政府的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北洋军阀时期总的来说是推行出卖中国主权、投靠帝国主义的政策;也有一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活动封建军阀地主阶级政权的反动性质决定的;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扶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依附和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统治初期为制造“自主”形象,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其根本利益,进行了抗战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为取得美国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国共合作,共同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继续奉行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政策也有了新的发展二、中国近现代各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演变(一)清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演变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中国古代外交与国际交往的演变与变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外交与国际交往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力的增长,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交往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古代外交与国际交往的演变与变革。
一、战国时期的外交格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国际交往演变的重要时期。
在此时期,中原诸国纷争不断,外交关系复杂多变。
各国争夺霸权,通过联姻、结盟和互通有无等方式进行外交交往。
这种外交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二、秦汉时期的统一战略与对外关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秦始皇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的统治,统一了行政、法律等制度,也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格局。
在外交上,秦始皇采取了亲近边境国家的政策,通过联姻和贸易等方式巩固国家的统一。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一战略,但在对外关系中更加注重以礼仪和文化交流为核心的和平方式。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西方文明产生了交流与融合,国际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中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海上丝绸之路趋于繁荣。
中国开始与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东非等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则以友好为基础,通过与各国建立贸易关系,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与再开放明朝初期,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这主要是出于对外入侵的恐惧,以及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
然而,清朝初年的顺治、康熙时期,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时代,主要通过朝贡体系、边界贸易和使节外交来维持国际交往。
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侵略,中国的外交政策再次发生了变革。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迫于外国压力而进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五、中华民国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中华民国和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
中国外交政策转向革命性质,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事务并保护自身的主权独立。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依赖国共内战的结果和战胜敌人获得的国际地位。
论述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下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摘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外交的最高目标。
任何国家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面对着全球新兴力量加速发展,国际战略格局及国际体系深刻调整,我国的外交理念不断变化着以应对机遇与挑战。
关键字: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中国外交机遇与挑战刚结束的11天访欧之行,习主席表现出的自信儒雅,向世界呈现出更为完善的外交理念,诠释着一个大国风范。
2013年中,习主席、李总理密集出访了22个国家,接待了65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同300多位外国政要进行会见交流,达成了约800项合作协议,体现了“多边外交”的重点;去年十月在京举行的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政治局七常委悉数出席,前所未有高规格体现出了对“周边外交”的重视;习奥会晤,体现出中美关系一直是外交的关键;我们不断地积极主动外交,形成新型友好的外交关系。
比利时27年来首次迎来中国国家元首的国事访问;国家主席8年来首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国家元首首次访问的荷兰16世纪曾进驻澳门。
中欧关系的加强为双方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和交流互信,奠定了更为友好的基础。
今年我国的外交一大特点就是主场外交,沪京将分别举办亚信峰会和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亚信峰会聚焦安全,APEC聚焦经济,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无疑将会建立一个新的合作圈。
这一合作圈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安全威胁更趋多样复杂的环境下,这正符合着习主席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让我们在外交中充分的发展优势,降低风险,面对挑战。
这些外交的突破与创举,都是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形式下面临的机遇,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在与邻国的文化冲突中,我们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
我们努力创造一个和平共处的外交环境,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外交最直接的触发点就是经济发展。
在“高铁外交”中,我们向世界展现出了新的名片,中国高铁概念股集体飙升,“南车”、“北车”涨逾5%;直接推动着我国高铁事业的发展。
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中的外交战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格局的不断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积极推行一系列外交战略,以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本文将就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中采取的外交战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主张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包容的国际秩序。
中国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增强国际间互联互通,促进全球经济繁荣。
二、推动多边外交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重视多边外交。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各类多边合作机制的建设,例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SCO)等。
中国通过多边外交,致力于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相互了解、互信与合作,为解决地区和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坚持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中国坚持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方针,努力建设一个和平稳定、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
中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繁荣稳定。
中国通过处理海洋争端、加强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推动共同发展。
四、增强文化自信中国外交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通过传播中华文化来加强国家形象的建设和国家利益的推进。
中国借助国际体育赛事、文化展览、海外留学等形式,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增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提高文化综合实力,为中国外交赢得更多支持和认可。
五、妥善处理国际争端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中的外交战略中,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的原则。
中国积极参与涉及国际和地区安全的热点问题,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通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
国际格局演变下的中国外交战略转折
——以20世纪70年代为例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对外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上的各种政治力量经过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和改组。
在战后一个时期内曾经存在的社会主义阵营,现已不复存在;西方帝国主义集团已经四分五裂;一系列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过去的许多概念和大致界定已经不能反映现实状况。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民族独立,维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利益?中国领导人需要从理论上回答出现的新问题。
一:毛泽东领导下的外交战略转折
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困扰,陷入了侵越战争
的泥潭,加上欧日在国际上的争夺,实力削弱,为了防止中国倒向苏联,美国主动与中国接
近,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美相继签定了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20
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适
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奉行不结盟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
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为新中国打开新的外交局面的过程中,毛泽东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
20世纪初正是文革愈演愈烈之时“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外交新局面的打开,并非仅仅具有外交史发展的一般意义。
实际上,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紧紧联系着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由狂热转向务实,由困惑转向突破的过程,因此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别开生面,继往开来的一个领域。
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成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
1974年2月,毛泽东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和概括,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他认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苏美以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
划分三个世界的战
略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对世界战略格局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他从60年代后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经过分化、改组的新变化出发,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抓住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妄图称霸世界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主要矛盾,以三个世界的划分大致地勾划出了当今世界格局的主要特点。
这种划分,突出了苏美两个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同世界反霸力量的矛盾,指出苏联和美国一样已经成为霸权主义超级大国,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斗争是新的世界战争的根源。
在苏美两霸中,苏联“尤为恶劣”。
在三个世界的理论指导下,
中国外交的主线是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战略。
为了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及时地调整对外战略,有意同美国改善关系,共同对付苏联这个头号敌人。
1973年2月,毛泽东同来访的基辛格谈话时提出,按照大致的纬度,划“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并团结这条线以外的国家(即“一大片”),目的是团结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在新中国外交实践和外交理论上具有全新的意义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是抵御了苏联的威胁,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中国在国内十分困难、动荡的时期赢得了和平。
其次,此战略的实施,导致了中美两国从敌对走向和解,两国关系得到了全面、飞速的发展。
不仅如此,中美两国相互接触和关系正常化,大大推动了中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整个70年代,共有70多个国家同中国建交。
中国还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而摆脱了在国际上孤立的地位,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国际舞台。
另外,中国在国际关系理论上对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论亲疏的观念有了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0世纪70年代在毛泽东领导下的外交战略转折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概况:1971年10月,26届联大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1)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
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2)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
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
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美国谋求同
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4、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如今,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有37个年头了。
当前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与他在世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毛泽东晚年制定中国外交战略和策略的出发点,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80年代,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将全世界面临的主要间题概括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今天,每当我们放眼世界,在一个相对稳定并基本上打开了外部联系的国际环境中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时,仍然可以感到70年代毛泽东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英明决策的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可以肯定,今后无论历史跨过多少个年头,世界和中国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毛泽东在70年代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不朽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