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和谐生态
- 格式:docx
- 大小:17.54 KB
- 文档页数:2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班级:11中药国交班姓名:李龙辉学号:201101008020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传于世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它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明确地表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享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地、法天、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之理。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
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
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
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
“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臵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标签:道家生态环境天人合一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生态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互利共生的自然观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道家的自然观是互利共生的自然观。
因为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排放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活动能力的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生。
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没有把人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且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老子要求“为无为”,实现无为则无不治;庄子则进一步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强调不仅要“爱物”,更要“利物”,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因任自然的方法论道家学说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本源上宇宙的诞生、发展、消亡,建立了宇宙形成的自然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从规律和方法上,探索自然运动的规律,解决人与自然相处的方法。
道家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望道家思想中的生态观念能够在民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实际行动可以感染人们,从而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
和谁对话?任法融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生于1936年,甘肃省天水县人甘肃省天水县人。
1985年任陕西省周至县政协常委政协常委;;1986年任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年任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1988年任陕西省政协常委协常委;;1992年3月任中国道协常务理事月任中国道协常务理事、、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
2005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
为什么对话?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
而道家学说倡导的识,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
而道家学说倡导的““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今提倡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包含哪些重要内容?其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对话人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冯永强肖颖通讯员罗曼点击一焦点关注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关键思路道家思想的生态观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道家思想的生态观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三才相盗三才相盗、、齐同万物记者记者::当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如何防止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
而我们知道,古老的道家生态伦理观就不乏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那么,道家思想的生态观究竟包含哪些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与现在提倡的生态文明有怎样的联系?任法融任法融::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获益,同时也面临空气污染、物种灭绝、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等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一、道家文化简介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道家文化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含义1.无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应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无为就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2.而:表示顺承的关系,强调在无为的基础上实现治理。
3.治:指治理国家、管理事务。
无为而治即指在国家治理中,统治者应顺应民意和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让百姓自发地安居乐业。
三、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1.顺应自然:道家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应强行与自然对抗。
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反对干预:道家主张不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这一思想体现在国家治理上,即统治者不应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由发展。
3.重视民意:道家强调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的需求和意愿,顺应民意进行治理。
这一思想体现了民主和民本的理念。
4.简化行政:道家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对百姓的压迫和干预。
这一思想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5.重视道德教化:道家认为,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弘扬道德,引导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四、无为而治的现代价值1.环保理念: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民主政治:无为而治强调尊重民意,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3.简政放权:无为而治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干预,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4.社会和谐:无为而治强调和谐共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5.人文关怀:无为而治强调关注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一种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民意、简化行政、重视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
浅析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道教文化,虽然没有直接对生态问题有直接的论述,但是其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与生态相关的伦理思想。
道教思想的天人合一体现了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规律,珍爱生命等价值观。
这为丰富和发展生态理论创造了重要的资源,也为解决生态环境为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道家道教;生态;天人合一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在生态日益失衡、环境恶化不断加重的当今世界,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各种传统文化资源,道家道教在其中受到了特别的青睐。
挪威哲学家奈斯称环保先驱者缪尔是一位道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家道教与生态学的关系一直吸引着西方生态学界、宗教学界、哲学界的关注,尤其是道家道教与生态学的讨论更为引人注目。
国外的道家道教与生态讨论主要在生态哲学家、科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和道教学者之间进行。
国外学者他们从道教哲学与生态、道家的自然观、道家的无为思想、道教实践的生态意义、道教与儒家的生态贡献等方面对这个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肯定道家道教对生态的意义道家道教的本体论、自然观、政治学、价值论、认识论中不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真知灼见,这极大地鼓舞、支持着致力于克服环境和社会危机的深生态学家们,他们对道家道教的讨论充满溢美之词,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可将道家道教直接引进到西方,解决那里的各种社会和自然危机。
另一些学者则提出道家道教对西方的意义是间接的,西方文化应把道家道教的价值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要素。
英国学者汤因比曾赞叹道家的“人要征服宇宙就要遭到失败”的认识,是一种“宝贵的直觉”。
马夏尔在其著作的第一章“道家:自然之道”中说:“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道家已经表达了最早的、清晰的生态思想,道家提供了最深刻、最雄辩的自然哲学,首次启发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道家为一个生态社会提供了真正的哲学基础,提供了古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的方法。
”塞尔凡和本尼特指出,道家能为深生态学提供许多资源,包括哲学的、政治学的和个人修养方面的独特见解。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
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自然无为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所以,在以后的道家或道教学者中也常常把黄帝奉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者。
然而,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当奠基于《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所以《道德经》亦称《老子》。
可老子究竟是谁,汉代人已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就列举三位名叫老子的人,而他的倾向性意见则是: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的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为作《道德经》的老子,并概括其思想的要点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以后,学术界大都以此说为是,奉李耳(老聃)为道家学说的创始者。
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列御寇)、、关尹、文子、田骈、慎到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者当数战国中期的庄周。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现存《庄子》一书,既记述有庄周的思想,同时也保存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道家学者们的思想资料。
所以,《庄子》一书并不是一部单一作者的书,各篇形成的时期不同,其思想理论也不完全一致。
其中究竟那些篇代表了庄周思想,学界至今也还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看法。
然《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
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是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的自然无为,如《老子》说:"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37章);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0、51章)等。
道教人生观与生态智慧对全球性的环境恶化问题进行反思时,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的问题,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问题。
正是那种向外索求式的、以满足各种欲望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
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在生活方式上来一个转变。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应该在人生观上来一个转变,因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决定了人们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那么,如何树立一种充满生态智慧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观呢?在这个问题上,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道教所规范的人生态度,也许不无启发意义。
一、自然无为与因应物性崇尚自然是道教的重要特征。
道教所说的“ 自然” 是“ 自然而然” 的意思,指事物“ 自己如此的” 、“ 天然的” 、“ 非人为的” 一种状态。
“ 自然” 这一概念,首见《道德经》第 25 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教尊崇自然的根据,是认为世界处在一个永恒的循环往复运动之中。
老子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有一个混为一体之“ 物” ,它“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这就是作为天地万物之“ 根” 的“ 道”1 。
“ 道” 这样一个混为一体之“ 物” 分化为千差万别之“ 万物” ,千差万别之“ 万物” 由生到灭又回归为混为一体之“ 物” 。
在这里,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有生有灭、有灭又有生,如此循环往复而生生不息。
《道德经》第 42 章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阴阳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由于二者的作用而推动着大自然循环往复、不可穷尽的永恒运动。
万物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在道的循环演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它们也必须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的节律中维持其生存。
因此,人类的活动也必须与大自然的循环过程保持和谐一致。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对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有明确的认识。
《阴符经》开篇就说:“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根基和灵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以仁爱为核心价值观,主张以人为本、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尊师重道等。
这些价值观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生活原则。
二、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念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观念。
在新时代,人们对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也越来越重视,这与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佛家思想的慈悲主义佛家思想主张慈悲为怀、宽容心胸,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善良。
在新时代,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需要保持一颗宽容、慈悲的心态,从容应对。
四、文化的多元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体系,吸收了多个民族和地域的优秀文化。
在新时代,人们要更加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五、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精湛的民间技艺,如书法、绘画、剪纸、剪纸等。
这些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在创新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六、道德伦理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和良心的人。
在新时代,人们更加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精神。
七、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民俗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传统节日、民间风情、传统饮食等。
在新时代,人们在保持传统习俗的也要注重与时俱进,使民俗文化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在于其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生态观念的注重、慈悲主义的倡导、文化多元性的尊重、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道德伦理的弘扬、民俗文化的传承等。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doc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特殊和独立的一个流派,其理论主张涵盖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等诸多领域。
它主张天人合一、宇宙万法归一,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和谐、自我超越、不求功名利禄等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本文将分别从道家思想对于人文精神、生态文明、社会伦理的贡献,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
一、人文精神道家思想强调的天人合一、宇宙万物归一的观念,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生命、人性等方面的关注。
它强调追求内在的精神自由与个体价值的实现,超越功名利禄等世俗的价值观,过度关注个人的外在物质利益,而疏远了自然和精神追求。
道家将自然和人命重视至极,强调宇宙间众生平等、相互依存的道理,主张自我修炼、放弃功名利禄等世俗追求,从在精神的追求中寻找生命的价值与平衡。
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要求不断升高,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风气十分盛行,这种倡导物质至上的思想很容易摧毁人类本性,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此时,借鉴道家思想,强调人文关怀和自我超越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回归意义、价值和美好文化的本质,发现和探索内心发自内在的精神生命,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平衡和和谐。
二、生态文明“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他们接受自然界随时变化的特性,并尽力适应其变化。
道家思想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的存在之一,强调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观,主张以自然为本,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生态关系,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保障人类、自然界和谐共处。
当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交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各种环境问题,使得全球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而道家思想对生态的关注和对“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认识,则弥补了当代生态学对人类模型等问题的不足,提出了我们应该以灵活、自然的方式与环境互动、交流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根基。
三、社会伦理道家思想倡导的是一种无私的精神追求,主张以道德规范和道德感悟来管理和引导人类行为。
道家思想的心理学总结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与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并称为三家思想。
在心理学方面,道家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解,对人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道家思想的心理学总结:第一,返本归真,追求内在的和谐:道家思想认为,人之初即天真无邪,随着成长和社会的影响,人们常常会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迷失自我。
因此,道家思想追求的是回归自然,返本归真,让人们找回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这一观念对现代心理学启示意义重大,提醒人们不要被外界干扰和扭曲,而是要坚守自己的内心核心,寻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第二,尽量减少欲望,追求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认为人之所以痛苦,主要源于贪欲无止境的追求。
道家强调非争,宣扬无为而治,认为过度追求会带来焦虑和不满。
对于现代心理学来说,这一观点提醒人们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不盲目追求物质和金钱的满足,而是要学会满足于内心的富足和平静。
第三,与自然共生,守持无为之道:道家思想主张与自然共生,相应而动,不违背自然规律。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演化,而不是强行改变或者抵抗。
这一观点与现代心理学中的生态心理学有许多共通之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人们要发现并尊重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规律,才能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第四,心理自由,超越善恶的观念:道家思想认为,心灵是自由的,没有限制和束缚,应该超越善恶的观念和界限。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心理学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有一定的冲击和启发,提醒人们要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寻找并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五,自我修养与修身养性:道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达到自我完善和超越的境界。
在现代心理学中,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的培养和内在潜能的开发,提醒人们要注重个人内心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道家思想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强调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静、减少欲望的追求、与自然共生以及心理的自由与修养等方面。
xx: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
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自然无为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所以,在以后的道家或道教学者中也常常把黄帝奉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者。
然而,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当奠基于《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所以《道德经》亦称《老子》。
可老子究竟是谁,汉代人已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就列举三位名叫老子的人,而他的倾向性意见则是: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的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为作《道德经》的老子,并概括其思想的要点说:"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以后,学术界大都以此说为是,奉李耳(老聃)为道家学说的创始者。
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列御寇)、、关尹、文子、田骈、慎到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者当数战国中期的庄周。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周"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存《庄子》"现一书,既记述有庄周的思想,同时也保存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道家学者们的思想资料。
所以,《庄子》一书并不是一部单一作者的书,各篇形成的时期不同,其思想理论也不完全一致。
其中究竟那些篇代表了庄周思想,学界至今也还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看法。
然《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
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是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的自然无为,如《老子》说:"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37章);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0、51 章)等。
浅析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摘要: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古老的生态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依据,体现先哲对和谐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本文在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和谐观的基础上,探求“天人合一”的天道观,揭示道家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而提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说明“天人合一”的审美要在自然中进行。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道法自然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平等观老子的“天人合一”,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为一体,这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智慧亮点和哲学基础。
虽然古代的哲人对“天人合一”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体现出先哲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与追求,对保护自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老子的“天人合一”生态观,不仅蕴含着对自然的关注,而且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深刻思考,为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哲学基础。
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需遵循自然原则。
老子“天人合一”的平等观,同时超越了“以人制天”和“人命天定”这两种思想,是“生态平等”观的雏形。
老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又复归于道,这说明万物平等。
人和天地万物是平等和谐的关系。
老子的万物平等观念与生态学的准则——“生物中心”的本质是一致的。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老子的“天人合一”启示着人要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周易》中出现“保合太和”,即“保合太和,万物利贞。
”“乾”指天的法则,说明天的法则是时刻变化的。
事物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以其本性繁衍万物,赋予生命。
万物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自然的属性,各得其宜,真正祥和助益,持续纯正。
老子认为,赋予自然万物的生长而不要居功,才是人的高尚品德。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生态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天人合一”的天道观“道法自然”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道法自然”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与“天人合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思想及其影响中国哲学历史悠久,有众多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其中,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谦让等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就道家思想及其影响作一阐述。
一、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
道之为物,万物归一,无形无质,同时包容着一切物质形态和存在状态。
道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来,而道则表现为无形无物的神秘力量。
只有理解这种力量,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不拘泥于形式、自然而然的境界。
道家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们无须刻意去干预或改变自然,而是应该像自然一样顺其自然。
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认为人工干预自然只会带来后果的负面影响。
因此,道家一直主张保持自然的直觉,认真地观察、体验和感知自然世界。
道家更提倡谦让和自我审查。
他们认为,人的自我完善是最高境界。
谦虚、谦让则为可贵的道德价值观,自我审查和自我反省则为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需要。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影响贯穿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推动着中国哲学思想进一步整理和发展。
此外,道家思想更影响了中国建设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诸多方面的遍地。
1.影响中国哲学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组,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的深入推动难以忽略。
同样以哲理思想为核心,儒家和道家二家却在分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想方式上存在较大的不同。
道家思想更注重内在体验、思考及宇宙规律的感悟。
2.影响中国文化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承。
在中国文化史上,耐德与马蒂巴德作品中记载,道家思想的影响延续至语言、文化以及习俗等方面。
例如,中国古人形容自然美好尊为大道,人们遵从大道自然、顺应时的变化对中国整个社会提供了肯定意义。
3.影响中国社会道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生活、风俗和风气。
自然、平和的境界与社会之间关系良好,既不悖自然也不逆和谐。
道教的生态观道教的生态观道教的生态观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反映道、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美的总纲,是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最高境界,它反映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
一、生态系统和谐美道教认为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
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这个“道”产生的。
这个“道”,即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
1 、生态系统美。
道教生态美学观要求以超功利的审美体验来理解自然万物,将自然界看作是审美快感的最终来源,从而就可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审美境界。
道家思想倾向于自然化、生态化,不自觉地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界定了美的本质。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在“道”为美这一核心思想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个美学体系。
老子把美与“自然无为”之道融为一体,实际上是把美与生态过程和生态状态结合起来。
庄子更是以自然主义的观点对生态自然美作了如下描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所以,生态所具有的本来的合乎自然的“道”是自然生态系统美的体现。
而人生于自然并溶于自然,同时,又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
这是道教生态美学在理解人和自然关系上的基本思想。
人在生态的演化过程中成为其中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经》)虽然人为四大之一,但他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高,只是生态系统之一,天、地、人,亦即自我、社会、自然三者整体和谐统一,体现了一种生态系统的自然美。
万物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在道这一生态演变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并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的节奏中维持其生存。
浅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论文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普世伦理论文摘要: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符合普世伦理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普世伦理意蕴。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
它以高度的哲学性、深沉的宇宙性、朴实的自然性彰显出独特的品性,故有学者称,“最能够与当今西方所倡导的生态伦理精神相契合者非道家、道教文化莫属。
这一论断是有道理的。
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态学”特征正日益成为当代人类战胜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思想力量。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谱系中的重要一脉,具有深厚的普世价值。
从普世伦理的视角看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道家伦理思想的普世资源得到充分地挖掘与利用,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创生的始源,它生养万物、运化万物,并推动万物参与自然的演化,“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第39章)万物的生成与改变,都是由“道”来支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从一到万物,这是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包含丰富的现代宇宙生成论思想。
虽然“道”无为无形,日不可见,“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庄子·天地》)但“道”先于天地存在,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法则,“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吕氏春秋·有始》)这里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天地万物(包括人)都要遵循“道”,要效法“道”,要“尊道贵德”,这种自然主义观点是“典型的东方有机论的生成论哲学”浏5“,蕴含有深厚的生态学意义。
题目:道家思想与和谐生态
道家思想与生态和谐
摘要: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核心。
而道家思想主要内容可以概述为五点:道生万物,反着道之动,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见素抱朴。
从古至今,无为之思想已深深的植根在人们的思想里。
但如今,人类社会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我们自认为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力量,强大到了在某种程度上的人的力量大于一切的地步。
然而,许多科学研究者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便的地去改造自然界的结果是,人类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不得不改善自身去适应那个环境。
关键词:道家思想生态和谐启示
正文: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今天,人类有必要重新学会更好地去尊重自然。
在这方面,对于世间万物,道家主张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让其自然得到发展,不去人的改造干扰。
因为道家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人与物是信息相通的。
如果我们尊重自然,则自然也会尊重我们,而相反若我们一味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则亦会受到自然万物的报应。
佛学有因果循环,轮回转世,道家亦承认天道循环。
当然,人与自然界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人类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一种,经常说,人是万物的主宰,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
,道家的思想是一种尊重、顺应自然的思想,是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思想。
这种思想对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环境社会问题是有其现代意义的。
道家哲学这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老子如此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按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民众不受干扰,人间无猜忌,无矛盾,无冲突,自由平等,人民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
对于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已成为现代性危机中影响最深远也是最致命的危机。
道家思想启发我们要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而不要为了人类利益而对自然肆意妄为。
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遵循宇宙发展规律,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性,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然万物,倾听自然的声音,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类自身的自由。
《道德经》强调“无为”,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最小化原则”,认为事物的自然状态往往是最佳的、最合理的状态。
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
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
因此,人类应该尊重生物自身的生存权力,把宇宙万物都看做充满灵性的生命来崇尚和热爱,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道家提倡的重视生命也不仅是爱己身,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社会伦理原则,即制止一切对生命有危害的事情,而对生命有利的事情就应该积极去做。
然而要真正做到,必须先从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开始,进而推及到周围的人和事物。
因此,道家坚决反对人的破坏行径,一再强调人类要处理好物质欲望和外在自然的关系。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不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面;资源匮乏、土壤正逐渐被沙漠化,水泥建筑物、噪音等充斥了我们的生活;近几年灾难频发,南亚海啸,几百万人受难;四川的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北方来的沙尘暴,吹袭到了南韩、日本,跨海过洋;什么雪灾、风灾、洪水暴发,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天气失常,禽流感、疯牛症、沙士病毒,吃野果为生的果子狸遭殃,新闻媒体上对大自然遭受破坏后的严峻态势,报导不绝。
在生存危机尽展眼前时,我们应该看到道家文化所提倡的善待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我们都知道,自然之中的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皆有定数。
道教总是站在人与自然的现实基础上,洋溢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积极地以其富裕生态智慧的义理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道教思想中,“道”是宇宙的本原和动力,先于其他一切事物而存在,道创造并养育天地万物,天、地与人都是由道所生、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尽管天、地、人和其它物的形体不同,但他们都是由道所生,因此,天、地、人三才应相互协调,彼此“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方能“并力同心,共生凡物”。
因此道教认为,人应顺从大道,减少人为对自然的干涉。
同时万物相生相养,是依靠彼此间的紧密联系而共同存在的,就其要求保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这一点,是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某些要求一致的,对现代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有生老病死,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有生老病死,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自然规律。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重视生命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看透这一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延缓地球的衰老,延长地球的寿命,我们可以看出道家的良苦用心。
对于和谐,道家把世风淳朴、精神恬适、安泰和美的社会看做是人类追求的美景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保证,这是道家对理想生态社会的审美建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冲气”、“和气”或“中和之气”,即是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老子把“和”作为宇宙生成的重要机制,有了“和”万物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和”是道的本性。
道家的这种和谐思想能够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
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首先,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其次,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处理社会问题上,要让每个社会成员在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下按照各自的自然本性开展各种活动,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再次,在人与自己关系的问题上,道家认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
在稳定和谐中建设小康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和”的理念以及和谐发展的工作思维正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有效而稳妥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派,凭借其对宇宙、自然、人生和社会等事物独特的见解和领悟,尤其是道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修身养性以及培养健康的心理都用重要的意义。
道家文化是一本深奥的书,我们需要去自习研读体会、消化吸收,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关系,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把传统文化精髓用于实际工作,这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十分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