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肝后下腔静脉的经验与技巧
- 格式:pptx
- 大小:205.49 KB
- 文档页数:16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腹水等疾病。
这种手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解剖学基础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本文将从解剖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的解剖学基础。
一、颈静脉解剖颈静脉是颈部的主要静脉之一,起源于头部和颈部的深部组织,向下贯穿颈部,最终汇入锁骨下静脉。
在颈静脉进入胸廓之前,它通过胸骨上窝进入胸腔。
颈静脉的解剖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密切相关,手术操作时要十分小心。
二、肝内门腔解剖肝内门腔是指肝门部位的空间,包括肝动脉、门静脉、胆囊管、肝下静脉等重要结构。
这些结构的分布和走向对手术操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解剖学的准确理解可以有效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三、分流术解剖学基础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是一种需要严格掌握解剖学知识的手术。
手术操作过程需要准确地切开颈静脉,穿透至肝内,然后将颈静脉与门腔分流。
这一手术对医生的操作技能和对解剖学知识的把握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进行这类手术前,医生必须对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有着清晰而准确的认识。
四、解剖学在术前评估中的重要性在进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解剖结构进行评估。
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了解患者的颈静脉、肝内门腔等结构的具体情况,以便更精准地制定手术方案。
在评估时,解剖学知识是医生进行准确定位和判断异常情况的重要依据。
五、手术中的解剖学风险进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不断克服各种解剖学风险。
颈静脉周围神经血管丰富,手术操作容易对其产生损伤,进而导致出血或其他并发症。
由于肝内门腔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容易引起门静脉破裂、胆道损伤等情况。
医生必须充分了解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准确把握手术的难点和风险,并在手术中做好防范和处理措施。
六、解剖学的培训和实践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良好的解剖学知识是进行手术操作的基础。
医生在接受解剖学培训时,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入学习头颈部和腹部解剖结构,熟练掌握手术所需的各种技能。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肝脏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2. 掌握肝门静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熟悉肝脏的血液供应和引流。
4. 学习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二、实验要求1. 观察肝脏的实物标本,了解其形态和结构。
2. 通过图谱和模型,学习肝门静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分析肝脏的血液供应和引流途径。
4. 结合理论知识,探讨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三、实验器材1. 肝脏实物标本2. 肝门静脉系统图谱3. 肝脏模型4. 手术器械(如剪刀、镊子等)5. 镜子6. 记录本四、实验对象肝脏实物标本五、实验方法1. 观察肝脏实物标本,描述其位置、形态和结构。
2. 通过图谱和模型,学习肝门静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分析肝脏的血液供应和引流途径。
4. 结合理论知识,探讨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六、实验结果1. 肝脏的位置和形态肝脏位于腹腔右上侧,上方与膈肌相邻,下方与胃、十二指肠、小肠等器官相邻。
肝脏呈不规则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
上表面平滑,下表面凹凸不平,有肝脏韧带附着。
2. 肝门静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肝门静脉系统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组成,主要收集腹腔内不成对脏器的静脉血(肝除外)。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包括:- 肠系膜上静脉:收集小肠、大肠、胰腺等器官的静脉血。
- 脾静脉:收集脾脏的静脉血。
- 肠系膜下静脉:收集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上部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的功能是将这些器官的静脉血输送到肝脏,进行物质代谢和解毒作用。
3. 肝脏的血液供应和引流肝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肝动脉和门静脉。
- 肝动脉:来自腹主动脉,主要负责供给肝脏氧气和营养物质。
- 门静脉:收集腹腔内不成对脏器的静脉血,输送到肝脏。
肝脏的血液引流主要经过肝静脉系统。
- 肝左静脉:收集左半肝的静脉血,汇入下腔静脉。
- 肝中静脉:收集肝中叶的静脉血,汇入下腔静脉。
- 肝右静脉:收集右半肝的静脉血,汇入下腔静脉。
4. 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蛋白质合成:合成多种蛋白质,如凝血因子、白蛋白等。
下腔静脉系名词解释解剖学
下腔静脉系是指从下肢及盆腔收集血液的静脉系统,包括以下部分:
1.下肢静脉:分为深静脉和浅静脉,深静脉位于肌肉组织内,负责收集大部分下肢的深部血液;浅静脉则位于皮下组织内,主要收集皮肤和浅部肌肉的血液。
2.股静脉:位于盆腔内,是下肢静脉汇合的起点。
3.髂静脉:股静脉汇入后形成的静脉,经过髂骨前方进入腹腔。
4.下腔静脉:髂静脉汇入后形成的静脉,是下腔静脉系的最大静脉,负责收集腹部和盆腔的深层血液。
5.肝静脉:下腔静脉进入肝脏后分成左、中、右三支肝静脉,将血液输送至肝脏。
6.上腔静脉:收集颈部、头部、上肢和胸部的深层血液,汇入右心房。
理解下腔静脉系的结构和分支对于了解人体循环系统及疾病的
发生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1 -。
腹腔镜肝胆胰⼿术操作指南(上)世界⾸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肝胆胰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
与传统开腹⼿术相⽐,腹腔镜⼿术具有创伤更⼩、全⾝反应更轻、术中出⾎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发病率更低及美容效果更好等优势。
越来越多的以腹腔镜⼿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术操作。
肝胆胰外科是腹部外科中最复杂、创伤最⼤的外科区域,腹腔镜肝胆胰⼿术操作难度较⼤。
但经过20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对于有着丰富肝胆外科⼿术及腹腔镜⼿术经验的外科医师来说,腹腔镜肝脏⼿术是安全、有效的。
⽬前国内外开展腹腔镜肝胆胰⼿术的难度、范围已基本处于同⼀发展⽔平,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国内开展腹腔镜肝胆胰⼿术的中⼼仍较少,地域间发展⽔平差异较⼤。
在微创观念⽇益深⼊⼈⼼的今天,⼤⼒发展、推⼴腹腔镜肝胆胰⼿术,造福更多的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原国家卫⽣和计划⽣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组织国内部分肝胆胰外科专家于2016 年 12 ⽉制定《腹腔镜肝胆胰⼿术操作指南》。
2017 年 1 ⽉⾄ 2018 年12 ⽉,经多次讨论修定,形成本指南。
以期规范腹腔镜肝胆胰⼿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对开展腹腔镜肝胆胰⼿术的外科医师提供指导。
第⼀部分总论⼀、术前准备及⿇醉(⼀)患者⼀般状况评估1.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详细的体格检查;2.充分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既往腹部⼿术的情况;3.⼼、肺、肾等重要脏器评估;4.肝功能评估参照开腹⼿术。
(⼆)局部病灶的评估1. CT 或 MRI 增强扫描,明确病变位置及周围重要管道⾛⾏;2.恶性肿瘤,还需明确有⽆癌栓及肝外转移;3.半肝切除时术前,建议⾏ MRCP 检查,明确有⽆胆管变异。
(三)⿇醉⽅式常采⽤⽓管内插管全⾝⿇醉,也可采⽤全⾝⿇醉复合硬膜外⿇醉。
⼆、⼿术设备与器械1.设备:监视器、30°腹腔镜镜头、图像及视频存储设备、⾼流量⽓腹机、冲洗及吸引装置、腹腔镜超声设备等。
腹腔镜超声在确定肿瘤的具体边界及⾎管的详细解剖⽅⾯⾮常有价值。
超详细的肝门静脉系统解剖肝门静脉系统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构成,主要收集腹腔内不成对的静脉血(肝除外)。
1、肝门静脉为一粗而短的脉干,长约6-8cm,在胰头后方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经十二指肠上部后方上行至肝门,分为左、右支,在肝内反复分支后注入肝血窦。
2、肝门静脉的分支肝门静脉一般分为左、右支入肝,在分支前其管径稍膨大,称为肝门静脉窦。
肝门静脉本干与右支的夹角约为120°,与左支横部的夹角约为90°。
(1)肝门静脉左支及分支:左支较右支细长,自肝门静脉主干发出后向左横行于肝横沟内,至左矢状沟转向前行于肝圆韧带裂内,末端呈盲端,与肝圆韧带相连。
左支依据行程分为四部分,即横部、角部、矢状部(又称为脐部)和囊部,分布于左半肝(Ⅱ段、Ⅲ段、Ⅳ段)和尾状叶(Ⅰ段)左段。
左支的主要分支有:1)左外叶上段静脉:为一粗大分支,从左支角部凸侧发出,向左上行至左外叶的后上方,分布于左外叶上段(Ⅱ段)。
2)左外叶下段静脉:为一粗大分支,起自囊部的左侧,向左下行至左外叶下段(Ⅲ段)。
3)左内叶静脉:起自矢状部的右侧壁,又分为左内叶上段静脉和左内叶下段静脉,分布于左内叶(Ⅳa段和Ⅳb段)。
4)尾状叶左段静脉:一般发自肝门静脉分叉处或左支横部,可有1-3支,分布于尾状叶(Ⅰ段)左段。
当尾状叶右段静脉细小且仅供应尾状突时,尾状叶左段静脉则分布于尾状叶全部。
(2)肝门静脉右支及分支:右支较左支粗短,分布于右半肝(Ⅴ段、Ⅵ段、Ⅶ段、Ⅷ段)和尾状叶(Ⅰ段)右段。
自肝门静脉主干发出后向右行于肝横沟内,沿肝门右切迹右行并进入肝实质,其末端一般分为2支:前叶静脉和后叶静脉。
两支形成向右并稍向前开放的75°-90°夹角。
右支的主要分支有:1)右前叶静脉:为一短干,长度约为13mm,管径约为8mm。
起始后行向前下,随即向前、上、下、内侧和外侧分出数支,分布于右前叶的上段(Ⅷ段)和下段(Ⅴ段)。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主堡压厘处整苤蠢生!;旦筮!!鲞筮!!翅堕i翌』旦!P!!!坠i!i!!z量!堡!堕!;y!!:!;!堕!:!;图2肝短静脉间的最短距离(剖开下腔静脉后)图3IRHV至肝上静脉窝的距离(肝后间隙长度)图4肝上静脉窝的解剖图5显露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人口(丝线图6绕肝带勒紧止血下离断肝实质所提为IRHV、蓝箭头所指为IVC)在腔隙。
通过以上解剖学研究及实际临床应用,我们的体会是:采用临床手术解剖学的方法,能够精确地将肝上静脉窝内由结缔组织包裹地IVC前壁与肝脏分离开,同时将肝脏尾状叶与IVC间的裂隙打开,上下钝性分离对接,贯通肝脏穿过止血带提拉,形成手术解剖的标准人路。
通过此间隙提拉捆扎肝脏,不影响IVC及肝静脉血液回流,而同侧门脉系被阻断,这对于减少术中出血有显著意义。
根据这一原理,对难切性肝癌、尾状叶肿瘤、肝巨大血管瘤及背驮式肝移植的病肝切除,均可采用该手术人路。
我们进行的7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总之,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是一存在于肝背侧下腔静脉窝和IVC之间的可分离的潜在性腔隙,是一相对少血管区,有其解剖基础。
实践证明,其在肝脏外科手术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临床应用,使原来认为不能进行或被视为禁区的肝脏外科手术成为可能,随着人们对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这一解剖结构的逐渐了解和进一步的认识,其临床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1BelghitiJ,GuevaraOA,NounR,eta1.Liverhangingmaneuver:safeapproachrighthepatectomywithoutlivermobilization.JAmCoilSurg,200J,193:109一¨1.2李森,李春友,庄冠一,等.肝脏脉管立体构筑解剖研究及其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剥离切除术中的应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611-613.(收稿日期:2005—12—26) 万方数据肝后下腔静脉间隙的解剖与临床应用作者:李森, 李加起, 丁维宝, 李春友, 杜福田, 庄冠一, 丁伟, 宋钦华作者单位:261041,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肝胆、血管外科刊名:中华肝胆外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年,卷(期):2006,12(12)被引用次数:6次1.李森;李春友;庄冠一肝脏脉管立体构筑解剖研究及其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剥离切除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10)2.Belghiti J;Guevara OA;Noun R Liver hanging maneuver:a safe approach to right hepatectomy without liver mobilization[外文期刊] 20011.蒲淼水.钟世镇.李忠华.石瑾左外叶活体肝移植的解剖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21(2)2.孙石柱.沈雷.李永涛.李公启.李静平离体肝脏的出入静脉关系及临床应用解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3.郑楠.隋鸿锦.ZHENG Nan.SUI Hong-Jin右半肝肝段解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解剖科学进展2012,18(1)4.刘云建.张韧.栾顺莲.陈强谱.汪谦.LIU Yun-jian.ZHANG Ren.LUAN Shun-lian.CHEN Qiang-pu.WANG Qian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应用解剖[期刊论文]-解剖与临床2008,13(6)5.张琳.周庭永.刘旸.钱学华.刘本菊.王剑华.吕发金肝中静脉属支解剖及其在活体肝移植中的意义[期刊论文]-解剖学杂志2010,33(2)6.李加起.李森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解剖及临床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3)7.孟岩.张健飞.于胜波.隋鸿锦肝段解剖及肝脏外科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z1)8.林科灿.刘景丰.曾金华.池闽辉.曾永毅.LIN Ke-can.LIU Jing-feng.ZENG Jin-hua.CHI Min-hui.ZENG Yong-yi 基于肝脏三维图像的肝段自动划分及虚拟解剖性肝切除[期刊论文]-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7)9.侯东生.闫东红.丁自海.叶劲松.朱江.张程鹏.Zhong Shi-zhen.钟世镇下腔静脉前间隙解剖学研究:一个新解剖学概念的外科意义[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0)10.季一鸣.周吉林肝管的应用解剖研究[期刊论文]-浙江临床医学2003,5(4)1.覃谦.李爱辉.李洪.王力斌.卢强.欧阳杰.梁卓虹.谢书勤肝后下腔静脉间隙和肝外血管在半肝切除术中的临床解剖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0(4)2.李加起.李森.庄冠一.李春友.杜福田.丁伟.董承伟.郭玉林.宋钦华经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入路行巨大肝癌切除:附38例[期刊论文]-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9(4)3.李加起.牛家增.李森孤立性大肝癌的外科切除[期刊论文]-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8(1)4.王文刚.杨馨艳.王现亮.张涛.甘露.逄铭源多层螺旋CT测量肝静脉与下腔静脉夹角100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29)5.董鹏.王滨.孙伟.孙西河.李玉意.刘文娟肝细胞癌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期刊论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8(1)6.李森.李加起.庄冠一.李春友.杜福田.丁伟.董承伟.郭玉林.宋钦华经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入路行八例特大肝血管瘤切除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8(2)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gdwk200612013.aspx。
下腔静脉简介目录•1拼音•2概述1拼音xià qiāng jìng mài2概述下腔静脉是全身最大的静脉,运送体内膈以下的血液回心,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前方稍偏右侧处合成,然后沿脊柱的右前方上行于腹主动脉的右侧,经肝后面的腔静脉窝,穿过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立即穿入纤维心包,开口于右心房的后下部。
开口的前方至右侧有下腔静脉瓣附着。
瓣由心房内膜折叠而成,内含少量肌纤维,此瓣在胎儿时期较大,可将下腔静脉回心的血液导向房间隔的卵圆孔,在成人已成遗迹。
下腔静脉内无瓣膜。
下腔静脉的前方自下而上分别有右髂总动脉起始部、肠系膜根及其内的血管、右睾丸(或卵巢)血管、十二指肠水平部、胰头、十二指肠上部(中间隔有门静脉和胆总管),再向上其前方为网膜孔,更向上其前方为肝。
下腔静脉下段后方为第3~5腰椎体及其前纵韧带,右腰大肌和右腰交感干,右3~4腰动脉则经过其内侧缘之后方;上段后方为膈及其右脚、右肾上腺内侧分和右腹腔神经节。
另外右肾动脉、右肾上腺动脉和右膈下动脉亦经其后方。
右侧邻接肝右叶、右肾、十二指肠降部和右输尿管;左侧下分邻近腹主动脉,上分邻接膈肌右脚和肝尾状叶。
下腔静脉胸段下分在心包外,由膈神经将它与左侧胸膜和肺隔开;上分在心包内,其前面和两侧均被浆膜心包包被。
下腔静脉的属支除左、右髂总静脉以外,还有:①膈下静脉,伴同名动脉,右侧者注入下腔静脉,左侧者常分为二支,一支入左肾上腺静脉或左肾静脉,另一支经膈肌食管裂孔前方汇入下腔静脉。
②右肾上腺静脉,甚短,汇入下腔静脉后壁。
③腰静脉,每侧4条,第3~4腰静脉均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后壁,第1~2腰静脉则可汇入下腔静脉、腰升静脉或腰奇静脉等。
腰静脉除引流腰部和腹壁肌、皮肤的静脉血以外,还引流椎静脉丛的部分血液。
在腰椎横突根部前方,诸腰静脉被一纵行静脉——腰升静脉所连接;腰升静脉向上延续为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向下可与髂总、髂腰和髂内静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