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新科技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现状;2.了解新科技的种类及特点;3.探究新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科技的种类及特点;2.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探究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日常中采用的一些新科技产品,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对这些产品的了解及使用体验。
2.课堂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新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分类等方面的探究。
学生可以结合互联网资源、图书资料等形式进行探究,通过小组讨论,了解新科技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课堂实践(5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教师引导选择热门新科技话题,例如智能家居、虚拟现实、无人车等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进行调研、观察、讨论等形式的实践,分析和总结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4.总结评价(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与昨天的知识作对比,了解新科技发展的现状。
同时对今天探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建议,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五、教学资源1.互联网资源:百度、谷歌、维基百科等;2.图书资料:科技类图书,如《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能机器》等;3.实践工具:摄像头、手持设备、现场观察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实践效果等;2.学生的作业设计、编辑、展示效果等;3.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反馈。
科技强国主题班会教案一、引言科技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在科技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拥有自主研发并能够产生创新的科技成果,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
科技强国不仅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科技发展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因此,科技强国主题班会旨在提升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祖国的科技强国梦建设做出贡献。
二、科技强国的意义与目标1. 科技强国的意义•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强国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大将推动国家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不仅能够带动科技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障国家安全:科技强国不仅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也能够提高国家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能力。
2. 科技强国的目标•加强科技研发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养科研人才,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推动科技产业发展: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培育新兴产业。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1. 科技强国的实践路径•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国家持续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科技创新。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破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壁垒,加强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
2. 科技强国的成就与典型案例•信息技术领域:中国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发展了一批世界级的科技企业。
•航天航空领域:中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载人航天飞船,实现了空间站的初步建设,展示了中国航天的雄心与实力。
•生物医药领域:中国在基因编辑、精准医疗等新兴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教案: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一直以来都备受研究和赞叹。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称赞的成就。
本文将系统性地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就,涵盖了农业、制造业和工程领域。
一、农业领域的成就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和先进性。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农耕工具的发明与改进。
例如,犁、耙和石磨等农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和农田的产量。
同时,中国古代农民还进行了灌溉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足够的水源供应,以保证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中国农业还发展了粮食储存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在丰收年份存储足够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二、制造业领域的成就中国古代的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古代中国的人民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制造工艺和技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期间,中国就已经发展出了丝绸生产技术,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产丝绸的国家。
这一发明不仅带动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繁荣,也使得中国的丝绸成为世界上的宝贵商品之一。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展了陶瓷制造、造纸术、铁制品制造等重要行业,这些成就都对世界的制造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工程领域的成就中国古代工程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方面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中国古代的大型建筑——长城,它是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防线之一。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展了水利工程,例如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坝、水渠和灌溉系统,极大地改善了水资源的利用和农田的灌溉状况。
此外,中国古代还创造了鉴别地震、测量地质灾害等工程技术和仪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非常丰富多样。
从农业方面来看,农耕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以及灌溉系统的建设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古代的纺织业、陶瓷制造、造纸术和铁制品制造等行业的发展为世界制造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掌握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生物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2. 教学难点:我国科技成就背后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在原子能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如“两弹一星”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原因,如国家政策支持、科学家艰苦奋斗等。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我国在其他领域(如航天、计算机、生物等)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补充。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科技成就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搜集更多我国科技成就的资料,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2.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对国家的意义,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我国在各个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使学生了解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第六章:我国原子能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续)内容:继续介绍我国在原子能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如核电站建设、核技术应用等。
2. 第七章: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如载人航天、月球和火星探测等。
3. 第八章: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内容:了解我国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如超级计算机、操作系统等。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成就未来”主题班会教案1.1 设计背景1.1.1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创新无处不在,科技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1.2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们设计了这次主题班会。
1.1.3 通过本次班会,引导同学们关注科技和创新,激发同学们对科技和创新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科技与创新的概念2.1.1 科技是指应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2.1.2 创新是指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实践,产生新的观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的过程。
2.1.3 科技和创新相辅相成,科技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三、教学内容3.1 科技改变生活3.1.1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信息获取更加快速。
3.1.2 智能手机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实用功能。
3.1.3 智能家居的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家庭生活更加智能化。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让同学们了解科技与创新的基本概念。
4.1.2 使同学们认识到科技与创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1.3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1 理解科技与创新的概念及其关系。
5.1.2 认识到科技与创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1.3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5.2.1 理解科技与创新的深层次含义。
5.2.2 如何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5.2.3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投影仪:用于展示科技改变生活的图片和视频。
6.1.2 计算机:用于播放科技改变生活的图片和视频。
6.1.3 智能手机:用于展示智能手机的功能和应用。
6.2.1 笔记本:用于记录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6.2.2 画笔和纸张:用于绘制板书设计。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科技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1.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科技状况1.2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科技发展2. 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2.1 航天领域2.2 核能领域2.3 信息技术领域2.4 生物科技领域2.5 交通领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我国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科技成就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和各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科技成就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我国科技成就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科技成就。
2. 讲解:分别讲解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如航天、核能、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和交通等。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如“两弹一星”、嫦娥一号、高铁等,分析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我国科技成就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科技成就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我国科技成就的掌握程度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六、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续)1.3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科技发展1.3.1 五年计划与科技发展1.3.2 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1.3.3 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2. 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续)2.6 能源领域2.7 环保领域2.8 农业领域2.9 医疗卫生领域2.10 社会科学领域七、教学重点与难点(续)1. 教学重点: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一、引言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认识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意识。
2. 教学重点:我国科技成就的历程和主要成果。
3.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科技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1. 恢复时期(1949-1955):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 探索时期(1956-1965):我国科技工作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科技事业受到严重破坏,但仍有部分成果。
4. 改革开放时期(1977至今):我国科技发展进入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三、我国在各个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1. 航天领域:如“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等。
2. 核能领域: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核电站建设等。
3. 信息技术领域:如“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问世等。
4. 生物科技领域:如杂交水稻、青蒿素提取等。
5. 高铁技术:如我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领先。
四、我国科技成就的原因和影响1.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 人才培养: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3. 自主创新: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自主创新和拼搏精神。
4. 国际合作:我国在科技领域与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我国科技成就,引导学生总结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 拓展:鼓励学生关注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3. 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为我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六、重点科技项目的历程与成果1. 课程内容:分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历史背景和研发过程。
探讨“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了解“嫦娥工程”和“天问一号”等深空探测项目的意义和成就。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一、导入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们探寻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科技成就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包括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2.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如何影响世界。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介绍古代中国对数学的研究,包括简单的筹算、勾股定理和十进制等概念,以及秦汉时期的天元术、韦达定理等重要数学理论。
2.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成就:讲述古代中国人如何建立严密的天文观测体系,发明浑仪、地球仪、星座图等重要天文仪器,并制定准确的历法。
3.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介绍古代中国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包括针灸、草药、黄帝内经等重要著作和理论。
四、教学方法1.讲解:通过讲解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成就的重要性和影响。
4.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图片和文献资料,引起学生对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兴趣。
2.讲解内容: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逐一讲解古代中国的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成就。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理解和看法。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成就的重要性和影响。
5.总结反馈:通过学生提问和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估。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更多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写一篇短文介绍其重要性和影响。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课设计2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教课目的一 .知识目标能够简单说出“863计”划出台的经过 ;认识“863涉”及的领域、整体目标及目前获得的研究成就、影响 ;收集资料、列举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 ;认识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 ,增强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技术。
二 .能力目标经过上网、去图书室或检查的方式查找并收集“863研”究成就 ,提升收集、整理、展现有效信息的能力 ;畅想高科技发展的未来 ,培育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 经过指引学生剖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培育学生辩证地对待事物的能力。
三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科学无所不在,科学创建奇观;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的论断 , 增强我国参加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 ,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与竞争意识 ;培育勤劳学习、热爱科学的感情,提升创新意识,建立用科技知识创建美好明日的理想;培育正确的计算机网络意识。
教课要点和难点教课要点 :863 划的拟订。
教课点 :如何理解 863 划拟订的必需性。
教课程入新 ::前 ,老我班李阳同学在自己家用数相机拍一照片。
在李阳同学大家介一下。
生 :我家住在一百多平米的三居室 ,台高清楚度 ,能够我尽兴享受美好震惊成效 ;可 ,能够我很简单地看到在他的人。
洗衣有洗衣机 ,做有微波炉 ,吃剩下的能够冰箱 ,一台液晶 ,上了与世界网 ,天下云幻一览无余 ,全世界各种自熟于胸⋯⋯:李阳同学的介 ,我感觉到数字化家庭的代气味。
在他的介中 ,有多是我国在信息、自化技等域的高科技品 ,哪位同学一 ?生 :数相机、高清楚度、可、微波炉、液晶、冰箱、洗衣机等:可 ,此刻高科技就像空气一浸透到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建 ,无不耀着科技的光辉。
八十年月以来 ,我国鼎力展高科技离不开一宏的科学工程 ,那就是──生 :863 划。
师 :863 计划是如何拟订出来的 ?已经获得了哪些成就 ?今日 ,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 ”,走进 863,感觉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思虑。
探索科技的历史——科学技术成就初中历史教案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科学技术犹如一支推动人类前进的力量,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惊人的发现和伟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科学技术的起源、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科学技术的未来三个方面,探索科技的历史,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科学技术的起源科学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那个时候,人们只能用粗制滥造的手工工具来制作日用品和农具。
但是随着人类一步步地探索发现,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得以诞生。
比如,冶铁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摆脱了一些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再依赖于对物质的天然采集。
基础上,人类逐渐发展出了灌溉技术、渔猎技术、农业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存水平,而且也为人类后续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技术的成就科学技术的成就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从人类最早的探索开始,到现在人类拥有了诸如航空、计算机、网络等尖端技术,这些都是无数人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取得的。
以下是一些科学技术成就的举例:1. 通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科学技术逐渐蓬勃发展的象征,现代的通信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既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极大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沟通,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 航空技术航空技术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人类的时间跨度,许多的飞机公司和机构也发展壮大。
在现代的年代,飞机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
3. 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信手拈来地操作琳琅满目的电子器件,不仅是在通讯学、控制学、等领域卓有成效,而且在许多人类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技术的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未来的重要支柱,未来的科技领域必然会走向更高、更先进的方向。
目前,各国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实力驱动,更是人类未来的科技发展,虽然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十分丰富,但我们依然需要更多全新的创新来推动人类的进程。
一、教学内容: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二、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过程与方法】
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据和制度保障,应长期坚持。
三、教学重难点:
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框题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科技落后的历史背景
(1
(2
2、中国科研的起步
(1)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依靠政府力量领导和开展科研工作。
(2
(3)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
3
国防科学技术领域: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
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第二框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1)“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复出后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2)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863计划”、“火炬计划”
第三框题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1995年全国第三次科技大会号召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新时期各个领域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
20世纪60年代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并注重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空间技术领域: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运载火箭研究方面:
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99年11月以来,中国成功地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5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
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
信息技术领域: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2002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生物工程领域:
中国科学家于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重难点突破】
1、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一定时期的科技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
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③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