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方法与标准第二版课程设计 (2)
- 格式:docx
- 大小:16.85 KB
- 文档页数:2
目录第一章设计任务书31.1设计题目31.2设计步骤3第二章传动装置总体设计技术方案32.1传动技术方案32.2该技术方案的优缺点3第三章电动机的选择43.1选择电动机类型43.2确定传动装置的效率43.3选择电动机的容量43.4确定电动机参数43.5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和分配传动比5第四章计算传动装置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64.1电动机输出参数64.2高速轴Ⅰ的参数64.3低速轴Ⅱ的参数64.4工作机轴的参数7第五章普通V带设计计算8第六章开式圆柱齿轮传动设计计算116.1选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116.2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126.3确定传动尺寸136.4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146.5计算齿轮传动其它几何尺寸156.6齿轮参数和几何尺寸归纳总结15第七章减速器齿轮传动设计计算157.1选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157.2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167.3确定传动尺寸187.4校核齿根弯曲疲劳强度187.5计算齿轮传动其它几何尺寸197.6齿轮参数和几何尺寸归纳总结20第八章轴的设计208.1高速轴设计计算208.2低速轴设计计算27第九章滚动轴承寿命校核339.1高速轴上的轴承校核339.2低速轴上的轴承校核34第十章键联接设计计算3510.1高速轴与联轴器键连接校核3510.2低速轴与大齿轮键连接校核3510.3低速轴与联轴器键连接校核36第十一章联轴器的选择3611.1高速轴上联轴器3611.2低速轴上联轴器36第十二章减速器的密封与润滑3712.1减速器的密封3712.2齿轮的润滑3712.3轴承的润滑37第十三章减速器附件设计3813.1油面指示器3813.2通气器3813.3放油孔及放油螺塞3813.4窥视孔和视孔盖3913.5定位销3913.6启盖螺钉3913.7螺栓及螺钉39第十四章减速器箱体主要结构尺寸40第十五章设计小结41第十六章参考文献41第一章设计任务书1.1设计题目一级斜齿圆柱减速器,拉力F=2300N,速度v=1m/s,直径D=320mm,每天工作小时数:16小时,工作年限(寿命):5年,每年工作天数:300天,配备有三相交流电源,电压380/220V。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2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机械结构的功能和设计要求。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力学和材料科学知识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机械设计方法和步骤,具备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工程图纸的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模拟分析软件对机械结构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撰写设计报告和进行设计方案的讲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工程伦理观念。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注重机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大学本科阶段,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但独立设计能力有限,需要引导和培养。
教学要求:1. 结合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 注重过程评价,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回顾力学、材料科学等基础知识,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如力学性能、材料选择、公差配合等。
2. 机械零件设计: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教授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如轴、齿轮、轴承、联轴器等。
3. 机械结构设计:分析典型机械结构的设计原理,如传动系统、减速器、机器人臂等,并运用CAD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和绘图。
4. 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运用模拟分析软件,对机械结构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确保设计方案的可靠性。
机械设计教学设计第二版教学设计前言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许多机械工程师日常工作的必备技能。
本文将介绍机械设计教学的第二版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为他们将来在机械工程领域取得成功提供帮助。
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1.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机械设计中的关键点。
3.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提高其机械设计能力。
4.掌握设计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和技巧。
教学内容理论学生需要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例如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等。
教师应该基于这些理论,深入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例如机械元件、连接和运动学链等。
在完成这些任务之后,学生应该能够:1.能够理解负载分析。
2.能够在机械设计过程中绘制简单的剖面图。
3.理解机械传动系统的概念并能够分析它们的性能。
4.理解轮廓线设计的概念。
实践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有实际案例和项目,来提高其机械设计能力。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利用以下项目:1.桥式起重机(Bridge crane)设计。
2.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
3.机械纪念品的设计和制作。
这些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1.了解不同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优缺点。
2.掌握不同元素在机械设计中的使用方法。
3.学习工作原理和力的概念。
4.学习如何使用机械元素建模 (如零件、装配等)。
5.加深对机械结构的认识,包括构造、组装过程等。
6.学习使用 SolidWorks 和 ANSYS 等机械设计软件的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需要由教师介绍,教师应该将这些概念和理论直观地地表达出来,提供丰富多彩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和原理。
实验课程由于机械设计的实践性质较强,所有实验课程应该植入到教学设计中。
在实验中,学生将有机会体验一些传统和现代工具和技巧,如CNC 制造、 SolidWorks 建模和 ANSYS 分析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二级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力学、材料学、机械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机械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学、材料学、机械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2.机械设计的方法,包括设计流程、设计步骤、设计原则等。
3.机械设计的应用,包括实际案例分析、设计实践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应用和实际操作。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实践技能。
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机械基础综合课程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内容本次机械基础综合课程设计的主题是“自动折弯机设计与制作”。
设计者需要完成折弯机的设计和制造,将所学机械基础知识与制造工艺技能进行综合应用。
1.1 设计要求•折弯机必须具备自动化的功能,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参数进行折弯,同时具备折弯角度调整的功能。
•折弯机需要有一个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准确的折弯过程控制。
•折弯机需要设计一套模具系统,可以适配不同形状的工件折弯。
•折弯机需要满足工业安全标准,并且需要标注警示信息和安全措施。
1.2 制作要求•制作过程需要遵循工艺规范和安全措施,流程图、工艺卡和制作说明书必须清晰易懂。
•折弯机的零部件需要经过精密的加工,尺寸精度要求高于常规机械制件。
•折弯机所用的材料需要符合国家标准,同时需要经过强度、韧性和耐腐蚀的测试。
•制作出的折弯机需要进行全面的测试和性能评估,并进行相关的记录和分析。
二、课程设计流程2.1 设计阶段1.确定课程设计主题和设计要求,明确设计目标。
2.确定自动折弯机的结构和控制系统,制作折弯机的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验证设计方案。
3.设计折弯机的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硬件选型、自动控制程序编写和调试。
4.设计适合不同形状工件的折弯模具系统。
2.2 制作阶段1.制作折弯机的零部件,包括大型构件、精密零件和关键组件。
2.完成折弯机的机械组装和电气组装,进行初步调试和测试。
3.针对折弯机的性能参数进行分析和测试,对性能不佳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进。
4.按照质量标准和工艺流程,完成初始的验收测试和性能评估。
2.3 总结和展示1.总结课程设计的过程和内容,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2.准备完善的制作说明书和成品展示,进行对外展示和交流。
三、课程设计考核标准1.制作的折弯机符合设计要求和制作要求;2.折弯机的模具系统设计合理,能够适用于不同形状工件的折弯;3.折弯机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折弯过程并记录相应的参数;4.制作过程符合规范和标准,并有清晰完整的制作记录;5.折弯机性能优良、工作稳定、安全可靠。
机械结构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题目背景机械结构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机械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实验目的1.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应能够深入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3.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科研素养。
实验内容1.设计一种基于减速器的机械结构,以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2.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实际工程中的制造工艺、材料选用、性能需求等因素;3.最终需要提交一份完整的设计文档,包括设计思路、设计过程、分析结果、性能参数等内容。
实验步骤1.组建设计小组,确定机构设计的具体功能需求;2.确定基本框架设计,包括运动副、初始设计参数等;3.根据基本框架设计制定设计方案,包括材料选用、制造工艺等;4.进行设计计算,包括受力分析、刚度计算、动力学分析等;5.根据设计计算结果进行优化;6.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7.编写设计报告,包括设计思路、设计过程、分析结果、性能参数等;8.准备课堂展示,进行展示和讨论。
实验要求1.每个小组成员均需参与设计过程,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2.设计过程中需注意设计的实现性和可行性,尽量避免不可行的设计;3.设计文档需符合相应的格式要求,保证文字、图表清晰明了;4.设计结果需进行仔细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设计报告需符合相应的结构和要求,保证内容完整、说明清楚;6.课堂展示需注意简介、重点突出、重点讲解;7.提交的设计报告需包括设计思路、设计过程、分析结果、性能参数等。
实验成果1.课程设计报告;2.课堂展示;3.课程设计总结。
实验评分1.设计报告的质量和完整度占比60%;2.课堂展示的表现和演讲能力占比20%;3.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占比20%。
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方法与标准第二版课程设计课程背景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方法与标准的第二版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
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日后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课程内容
第一章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机械设计概念、基本流程、设计方法和标准化的基本知识,使学
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以及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标准。
第二章机械设计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技巧,例如绘图、CAD、模型制作等等,
这些内容是机械设计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第三章机械设计的材料选择
本章主要介绍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选择方法、注意事项、特点、优缺点等等,使学生能够根据机械设计要求选择合理合适的材料。
第四章机械设计的知识与技巧
本章主要介绍机械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和技巧,例如机械
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机械设计时需注意的模型细节、机械设计中应注意的设计流程和条款等等,这些内容对提升机械设计水平非常有益。
第五章机械设计标准
本章主要介绍机械设计的标准,例如机械部件的标准尺寸、机械装配的标准尺寸、机械配件的标准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标准规范。
课程设计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学生将通过学习上述章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械设计能力。
具体实践项目涉及:
•机器结构设计:学生将进行机器结构设计,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材料、制造成本、公差等因素,并根据标准尺寸来进行合理的齐全组装。
•机械装配:学生将进行机械装配,使用专业工具对各种机械零部件进行精准的安装调整,保证机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机械维护:学生将学习机械维护和保养知识,能够对机器进行维护、保养和日常检查,并能及时进行机器维修,减少机器故障,延长机器使用寿命。
结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获得丰富的机械设计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锤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耐心和细心精神,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