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教学素材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332.0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备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方针实施期间的主要文化成就和文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文化政策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树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难点:分析该方针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它对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化现象,如电影、音乐、艺术作品等,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政策背景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知识讲解与背景介绍讲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文化领域的状况以及党和国家的战略考虑。
详细解读方针的内涵和目的,包括“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两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产生的重要文化成果或事件,如某部文学作品、某次艺术展览或某场学术讨论会,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文化成果或事件是如何体现方针精神的,它们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当今社会,如何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选取几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文化领域的人物就文化政策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对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启示。
强调坚持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和交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2)正确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文化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并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学艺术的春天,培养学生从事物的曲折发展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综合思维、逻辑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历史比较法: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比较。
(2)问题探究、情景再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的学习,深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新发展的认识和感受,并树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创新以促进祖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心。
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发展。
难点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两千多年前,中国曾有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两千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也出现了一个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国科学发展、文学艺术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毛泽东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新课学习文艺成就取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党贯彻执行了“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教师指导学生回顾相关所学知识(三大改造问题)提出问题,得出背景一。
三大改造何时完成?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什么?1956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在当时的情况下,“双百”方针的提出很有必要,另外,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不适应的,这也是“双百”方针提出的又一个背景。
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素材)
1.“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
该讲话( )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答案】D
2.“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
”这一文艺形式()
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
【答案】C
3.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答案】B
4.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由民盟副主席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后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
报头的“旧貌变新
颜”体现了
A.新闻媒体的发展与繁荣 B.“双百”方针的贯彻与落实C.学术自由的政策与成效 D.“左”倾错误对媒体的影响【答案】D
5.下示材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他讲话是
A.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
B.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
C.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
D.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答案】C
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
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答案】D
7.“文革”时期,中国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
这最能说明( )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学艺术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8.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要》。
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答案】A
9.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答案】D
10.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讲话中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
”“(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该讲话
A.反映了科学文化工作政治化的方向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
D.促使“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答案】B
11.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文学理论思想活跃,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等文化成果丰硕,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百花齐放方针的作用
C.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 D.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答案】B
12.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
《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
该指示()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答案】B
百花奖金鸡
奖飞天奖
纪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的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