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说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大班教案中的游戏化教学心得交流:游戏化教学在激发孩子
艺术感知中的应用
简介
在大班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艺术教育方面,游戏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发展艺术感知能力,促进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创意能力的培养。
游戏化教学的特点
1.通过游戏化元素,如竞赛、奖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利用游戏化的方式设计教学任务,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3.结合游戏化元素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
游戏化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1.艺术主题游戏:设计具有艺术元素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艺
术的魅力,学习有关艺术的知识。
2.创意比赛:组织绘画、手工制作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孩子的创意和
想象力,在比赛中提升艺术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体验不同艺术形式,培养他
们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游戏化教学心得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游戏化教学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促进了他们
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孩子们在参与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更容易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潜力。
因此,在大班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方法。
以上是我们在大班教案中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心得体会,游戏化教学在激发孩子
艺术感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能给更多的教育者带来启发。
大班教案中的游戏化教学心得交流:游戏化教学在激发孩子艺术创造力中的应用引言在大班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受欢迎的教学方法,通过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分享游戏化教学在激发孩子艺术创造力中的应用心得。
游戏化教学激发艺术创造力的重要性艺术创造力是孩子们在审美、表现和想象方面的表现,对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重要。
游戏化教学通过将游戏元素融入艺术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挥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游戏化教学在激发艺术创造力中的应用实例1.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境和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艺术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们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表现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2. 游戏化创作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行创作。
比如,在绘画课上可以设计“画家接力赛”游戏,让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绘画作品,增加趣味性同时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
3. 团队合作设计一些团队合作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团队协作和沟通,共同完成艺术作品。
通过团队合作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
结语游戏化教学在激发孩子艺术创造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希望本文的分享能为大班教案中的游戏化教学提供一些启发,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大班教案中的游戏化教学心得交流的内容。
这篇文章利用了Markdown文本格式,详细展示了游戏化教学在激发孩子艺术创造力中的应用,格式清晰,易读。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班游戏乐园中的实践心得:游戏化教学在促进孩子艺术表达能力中的新尝试在大班游戏乐园中,我们开展了一项新的教学实践,即游戏化教学在促进孩子艺术表达能力中的尝试。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心得,现在分享给大家。
实践心得游戏化教学的优势•激发兴趣: 通过游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对艺术表达的兴趣种子,让他们乐于参与学习。
•培养创造力: 游戏化教学注重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勇敢尝试,不断探索。
•增强互动: 游戏化教学促进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过程•游戏策划: 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如绘画比赛、角色扮演等。
•引导和鼓励: 在游戏中,我们注重引导孩子们运用各种艺术表达方式,如绘画、手工制作等,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反馈与总结: 每次游戏活动后,我们都会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反馈和总结,帮助他们发现不足之处并不断提升。
效果与感悟通过游戏化教学在促进孩子艺术表达能力中的新尝试,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他们在游戏中能够自由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天赋。
同时,游戏化教学也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了对艺术表达的兴趣和热爱。
我们深刻感受到游戏化教学给予孩子们的快乐和成就感,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游戏化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这次的实践心得,希望能够给其他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一些启发和想法,让我们共同致力于为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希望以上内容符合您的要求,如有需要进一步修改或补充,请随时告知。
三年级美术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艺术与游戏相融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意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技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艺术与游戏相结合,并提供几个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艺术课程。
为什么要将艺术与游戏相结合?当我们谈到艺术和游戏时,这些活动看起来可能不相关。
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例如,艺术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样也需要玩游戏的能力。
游戏是一种有趣且轻松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和焦虑。
将艺术与游戏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巧。
游戏也可以被用作教学工具。
艺术游戏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空间感知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和表达能力。
这些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艺术中的概念和技巧。
游戏趣味性与美术知识的融合艺术与游戏如何相结合?在三年级美术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
艺术拼图游戏艺术拼图游戏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教师可以使用丰富色彩和有趣形状的艺术拼图图案,同时将拼图游戏与贴画绘画技法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轻松地练习贴画绘画。
通过完成艺术拼图游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颜色、形状和空间感知能力,同时还可以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数字美术数字美术是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数字艺术软件进行创作。
在三年级美术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数字艺术软件或在线搭配绘画的网站来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字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
绘画游戏绘画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三年级美术课中,教师可以组织绘画游戏,通过选择不同主题、色彩和材料来引导学生创作。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教师分发的主题和材料进行创作。
或者让学生进行实地绘画,在户外感受自然和景色,并将体验和感觉转化为艺术作品。
游戏化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游戏化教学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创新且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在艺术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的应用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热爱。
游戏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将游戏的元素和机制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富有吸引力和互动性。
在艺术教育中,这种方法具有独特的价值。
首先,游戏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艺术学习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练习,如果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
而通过游戏化的设计,例如设置艺术创作的挑战关卡、积分系统或者奖励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其次,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游戏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束缚,大胆地尝试新的想法和表现手法。
比如,在一个“创意拼图”的游戏中,学生需要将各种不规则的图形组合成一幅独特的艺术作品,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画面。
再者,游戏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许多艺术游戏需要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如共同创作一幅大型壁画、编排一场舞蹈表演等。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这对于他们今后在艺术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在艺术教育中应用游戏化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选择合适的游戏类型。
根据不同的艺术学科和教学目标,可以选择角色扮演类、解谜类、竞赛类等不同类型的游戏。
例如,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设计“音乐猜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聆听片段来猜测歌曲的名称或作者;在美术教育中,“色彩配对”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搭配原理。
二是巧妙融入教学内容。
游戏不能只是为了玩而玩,必须紧密围绕艺术教育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设计。
比如,在教授素描技巧时,可以设计一个“寻找线条”的游戏,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发现各种线条的运用,并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简述艺术起源为游戏说对于艺术起源的说法向来众说纷纭,而今,大致有五种说法:“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分别由亚里士多德,席勒,斯宾塞,雪莱,托尔斯泰,泰勒,毕歇尔等人提出。
而我在看完各个学说之后,还是对游戏说持有自己的一些小小见解,认为游戏说是艺术的起源“游戏说”首先由席勒提出,但游戏理论在西方却由来已久,第一个提出游戏理论的并不是席勒,游戏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席勒所赋予的含义。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经指出,游戏是人用来安抚神灵的活动。
虽然人们早就注意到了游戏的重要性,但第一个对游戏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的是近代哲学家康德。
一、康德、席勒的“游戏说”概观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初次把艺术与劳动明确区分开来:“艺术甚至也和手艺不同;前者叫做自由的艺术,后者也可以叫做雇佣的艺术。
我们把前者看作它好像只能作为游戏,即一种本身就使人快适的事情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结果;而后者却这样,即它能够作为劳动、即一种本身并不快适(很辛苦)而只是通过它的结果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强制性地加之于人。
”①这段话真可谓是集中、明确地体现了康德的“游戏一艺术观”。
康德的游戏理论的本质正在于对主体自由的弘扬,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张扬个性、自我解放的良好传统,希望能够在艺术领域中实现真正的主观自由。
游戏中的主体,创造者或观赏者,都如同游戏中的游戏者一样,暂时忘记了现实的利害与利益,自由活动着。
康德之后,人们对游戏的理解大多是从主体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
席勒正是康德主体游戏观的最为成功的继承者。
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席勒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强调游戏的自由性。
席勒眼中自由的游戏有两种:自然的游戏与审美的游戏。
只有审美游戏才是“摆脱了任何目的的侄桔”完全自由的生命活动。
因而,席勒会说:“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
”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席勒的“游戏说”具有相当程度上形而上的意义。
二、胡伊青加的游戏观荷兰学者胡伊青加的游戏理论仍然是在康德的主体游戏观的范畴之内进行论证的,但是胡伊青加在康德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将游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论席勒的“游戏说”罗双【摘要】游戏是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语词。
席勒通过对游戏的规定和阐述形成了他的“游戏说”,成为西方思想史上关于游戏最经典的言说。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在人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游戏的特殊规定,游戏不仅是自由的游戏,还是审美的游戏。
席勒根据这一规定把游戏应用到审美王国和审美教育之上,使游戏指向自身以外的人和世界。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一规定使游戏形成了自身的边界,我们必须在界限之内正确看待席勒的“游戏说”。
%Play is a core concept in Schiller's aesthetic thoughts.Schiller has established his thoery of play by formulating and expounding it, and it has become the most classical discourse about play in the history of wsetern thoughts.In his On the Aesthetic Educa tion of Man Schiller establishes the special rules which characterize play sa not only free ubt also aesthetic.By this cha racterization, Schiller applies play to the aesthetic domai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enabling play to point to the man and the world outside the self.However,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play formstis own frontier which our discussion of his th e-ory of play must not overstep.【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6(007)002【总页数】7页(P19-25)【关键词】席勒;游戏;美;人性;审美教育【作者】罗双【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游戏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存在现象和生存状态,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所关注和研究。
胡伊青加游戏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胡伊青加游戏理论
胡伊青加游戏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胡伊青加(Huizinga)提出的一种关
于游戏活动的社会文化分析理论。
他认为,游戏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娱乐,它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丰富多彩,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让人
们受到多方面的启发。
二、胡伊青加游戏理论的教育启示
1、游戏活动的价值。
胡伊青加游戏理论说明,游戏活动不仅仅是为了
娱乐而存在,而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力的活动,它能培养孩子学习合作精神,让孩子释放情绪,增强情感交流能力,
陶冶情操,增进身体素质,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2、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胡伊青加认为,所有有意义的游戏都具有某种
设计性,其中要把握到目标的、完整的规则,使游戏的表现变得完整
有机,符合一定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
要施行教育有意义的游戏活动,就要具备一定的设计性,精心设计,适合不同的参与者,使活动
受到孩子的欢迎,有利于营造活动氛围。
3、以游戏形式传播价值观。
对于一些价值观如文明行为规范,友谊原则、自主精神等,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应以游戏形式表达并加以实践,
养成终身受用的习惯。
同时,此外,还有洞察力、创造力、感知能力、
分析思考能力的锻炼,加强孩子的综合能力和探究精神,促进价值观的传播和宣传。
中班教学心得分享:游戏化教学在促进孩子艺术审美兴趣发展中的应用引言在中班教学中,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艺术审美兴趣的发展,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本文将分享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游戏化教学的经验和心得。
游戏化教学的概念游戏化教学是一种通过游戏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教育方法。
在中班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游戏元素,如游戏任务、游戏关卡、游戏竞赛等,来引导孩子参与艺术学习和体验。
通过游戏,孩子们能够在玩耍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游戏化教学在艺术审美兴趣发展中的应用1. 趣味绘画比赛组织学生们参与趣味绘画比赛,设定主题和规则,让孩子们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比赛,激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2. 艺术拼图游戏设计艺术拼图游戏,让孩子们拼凑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了解艺术作品的构成和风格。
通过游戏,引导孩子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味。
3. 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孩子们扮演艺术家、艺术品鉴赏家等角色,体验不同角度的艺术世界。
通过扮演,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增强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结语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我们可以在中班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艺术审美兴趣的发展。
游戏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还可以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享受艺术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希望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我们能够为孩子们打造更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体验。
以上就是我在中班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教学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够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有所启发。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成长,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
大班教案创新分享:游戏化教学在激发孩子艺术表现欲中的
应用
摘要
在大班教学中,如何激发孩子的艺术表现欲是教师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本文
将介绍游戏化教学在激发孩子艺术表现欲中的应用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简介
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孩子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
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游戏化教学的优势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3.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游戏化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1.角色扮演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让他们亲
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2.游戏化评价系统:设计有趣的评价系统,奖励孩子的优秀作品,激
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3.团队合作游戏:通过团队合作游戏,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让他们
学会合作与分享。
案例分享
在一堂艺术课上,老师设计了一个“艺术大师之战”的游戏,让孩子们分组创作
不同风格的作品,最后进行评选,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增强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
结语
游戏化教学在激发孩子的艺术表现欲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其艺术潜力。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启发,谢谢!
希望以上内容符合您的要求。
如需进一步完善或修改,请告诉我。
游戏说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作者:赵子莹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4期
摘要:“游戏说”是哲学对于游戏活动的升华和提炼,它是针对艺术起源的一种理想化的猜想,它与游戏的特性相同,都集中表现了有意识的、无功力心的、自由、自在的特点。
这种优良的特性引入教学中将得到更好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游戏说;自由;活而不乱
想从字面上了解“游戏说”的含义。
首先,要从游戏入手。
它是人类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活动,它的历史悠久而且富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游戏属于主体参与互动。
游戏可以说是儿童生活中的,也可以是指文化的一种适当的功能;游戏即是一种生物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的伟大的原始创造力始终渗透着游戏。
人类很多生活方式似乎与游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脱胎于游戏。
游戏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活动。
从游戏中不仅仅得到的是快乐闲暇,更重要的是从游戏中很快地掌握捕捉到学习新生事物的方式、方法,更方便服务于生活,从游戏中体会到生活的艺术与哲学。
对“游戏”一词,做词源学上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游戏说”一词中所积淀的社会文化的含义。
“游戏说”是概括游戏本质规律的学说,是通过游戏现象得出的规律性的描述。
这种规律性的总结并不是一一相加的综述总结,而是通过游戏的表象特征得出的规律。
自古希腊时期以来,“游戏”一直是哲学论述中的一部分。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色诺芬都把研究“游戏”的意义作为理解人类表达和思想的哲学框架中的一部分。
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中,他提到了自由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详细提到了游戏在塑造儿童、学习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的重要性。
从宗教沉思的方式出发,这些哲学家们提及了许多有助于人们理解游戏的特性与含义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哲学思想家的主张已经彻底击垮了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游戏的那些负面性而是选择趋利避害,抓住游戏的灵魂所在。
赫伊·津哈对游戏的总结是:“称之为一种自由活动;但同时又热烈彻底地吸引游戏者;它是一种与物质利益无关的活动,靠它不能获得利润;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有序的方式,他有自身特定的时空界限。
”赫伊·津哈对游戏给予了一定的积极性,这对于我们分析“游戏”这个词语有很大的帮助,他给予了“游戏”这个词,很大意义上对于自身自主的热情的投放。
这与柏拉图对于游戏所言极其相似“不带有明显好恶色彩的快乐就是游戏”。
笔者认为游戏首先是自愿的行为,被迫的变不成为“游戏”,因此,游戏的第一个明显的特征便是“自主”、“自由”。
第二个特征是虚拟性,是相对于现实生活,处于游戏状态便是占时脱离现实。
在特定的场景下创设一种情景,让其更快、更有效的掌握其构成形式与使用方法。
第三个特征
是有限性,即在特定的情境下、特定的规则条件下进行的。
游戏的特定性常常带有激动、专注和愉悦,而被激活的这些情绪正是游戏的宝贵财富。
卢梭指出,儿童天生喜欢游戏,儿童游戏不应该像通常那样仅被当作轻松或贪玩。
相反,儿童游戏恰恰正是教育学上所寻找的儿童行为,通过游戏行为引起好奇、求知欲和创造欲望比其他方式来的更加行之有效。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但美术教学中的游戏活动和纯粹的游戏是不同的。
纯粹的游戏无外在游戏本身;而美术教学中的游戏活动是实现美术教学活动的手段,其本质仍是一种美术的教学方式。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游戏心理仍然很强,游戏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陈鹤琴先生曾说;“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孩子是在游戏中成长的。
”通过游戏本身的内在驱动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天性的利用,合理激活学习兴趣,把握学习动机,通过游戏的精神给学习带来快乐。
就像鲍伯·派克在《创意的训练技》中说的那样“学习效果和学习趣味性是成正比的。
”
游戏和“游戏说”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游戏,从古至今从小到大一直贯穿在我们的时间与生命轴中。
它随着时间年表与环境的翻然换新,却不留余地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
游戏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首先它以直接获得生理与心理的快感为主要目的。
其次它属于主体参与互动。
这个含义中,我要强调的是:游戏是活动,是一种隐藏在艺术表现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注重过程而且在享受愉快的过程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就是游戏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游戏说”是对于游戏本质上的剖析,是通过游戏的外在与内在现象得出的规律性的描述。
笔者强调的“游戏说”是基于艺术起源的哲学观点。
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所提出的“游戏说”的观点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而其他学者也给予了类似的结论,总结看来,“游戏说”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功利性,它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剩余的价值,并在自主的、自由的发泄这种剩余价值来获得舒适感和审美的感觉。
也就是说由于感性世界通过“自然法则”、形式观念通过“精神法则”,两种情势同时自然而然的产生,扬弃了对于内在与外在强制,使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得到自由;“游戏说”是概括游戏本质规律的学说,是通过游戏现象得出的规律性的描述。
这种规律性的总结并不是一一相加的综述总结,而是通过游戏的表象特征得出的规律。
这对于揭露游戏说的内涵,了解了其中本质的属性,对于我们区分两者的异同有着很好的铺垫。
可以看出游戏是一种积淀在文化下的社会活动,它通过合目地的规则表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主体自愿的行为。
作者简介
赵子莹,女,汉族,籍贯:辽宁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美术理论方向。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