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机构设计与分析-101101上机实验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184.50 KB
- 文档页数:11
郑州轻工业学院会计学实验课程实验指导手册指导老师:水兵兵2014年5月实验大纲(一)教学目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包含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三个重要环节,课堂理论教学明确相关基础知识后,需要实践操作以加强应用能力、深化学生的理解程度。
设计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补充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综合案例运用合理的手段,分别编制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并编写会计报表,培养学生们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针对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知识要点所需要的前期基础理论知识,相关实验进行之前进行知识训练测试,达到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打下扎实基础、提高实验效果的目的。
(二)课程实验的内容本课程实验共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填写、试算平衡和财务报表编制。
由于每个部分的实验内容都需要大量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为了提高实验效果,达到实验目的,在每个实验的开头部分都设置了相关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测试环节。
学生们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通过实验课同步了解和掌握实际的会计操作,接受智能化的电脑测试。
通过电脑智能化的批改和信息汇总反馈,实验教师瞬时掌握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根据同学不同情况进行具体辅导,重点关注电脑统计显示的学生学习薄弱环节。
本课程实验的程序如下:实验一:会计分录和会计凭证实验二:会计报表实验三:财务分析实验四:相关软件介绍【实验一:会计凭证的填制】(一)实验目的与实验要求1.实验目的学习会计学基础理论知识、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等,通过电脑测试和练习,熟悉会计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为编制会计凭证打下基础。
通过BB平台系统的理论知识测试,敦促学生加强平时练习,深化所学专业知识。
会计凭证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的方法,熟悉记账凭证格式及每一种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者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
2.实验准备实验所需证表:通用记账凭证(见【实验附件一】)。
报告排版及打印要求1.本部分为设计报告要求,不必打印。
2.实训报告打印后在左侧虚线处装订。
3.在实训报告封皮一页上用已经设置好的字体填写各个项目。
4.报告中的每个部分和实验均要单独起页。
5. 实训报告要求B5纸、黑白打印。
6.章节安排和字体字号:a)章节标题设置:新建样式:样式1:黑体、三号、加粗、居中、段间距:段后0.5行样式2:黑体、四号、居中将每个部分的部分标题应用样式1,每个实验标题应用样式2。
b)页眉页脚设置:页眉:从第一部分实验开始,每个部分设置一种页眉,分别是相应部分的名称(如:Windows7操作系统),页眉文字居中,宋体小五号字。
页脚:页码从第一部分实验开始编码,一直到总结结束为止,页码设置在页脚、居中,页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c)总结部分主要写通过两周实训你自己的体会,其中中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单倍行距,标准字间距,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两端对齐。
7.插入目录:在报告中“目录”文字下方插入2级目录:每个部分标题(样式1)作为1级目录,实验标题(样式2)作为2级目录,目录页码右对齐。
8.注意:a)各部分实验内容均做完后,若要更新目录,请单击引文目录的左侧,然后按 F9。
或者右击→更新域→更新页码(整个目录)。
b)本报告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不要抄袭,如有雷同,请重做。
实训报告书计算机基础实训任务书一、实训目的通过计算机基础实训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OFFICE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以及Internet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要求1、认真查阅教材、资料2、遵守实训时间安排3、按时上机、认真完成实训任务4、认真书写实训报告5、不得从事与实训无关的内容三、实训内容1、Windows 7操作系统2、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3、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4、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105、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6、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四、时间安排(二周)1、上机练习(8天)2、成绩考核(0.5天)3、书写报告(1.5天)五、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根据实训表现、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及测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上机与实践手册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说明:1.本手册用于教育技术公共课上机指导与记录2.上机与实验所有素材皆可在网络上搜索下载3.手册填写如不够可附页.目录实践模块一创建电子学档 (1)实践模块二信息化学习资源利用 (2)实践模块三图像素材处理与利用-1 (3)实践模块四图像素材处理与利用-2 (4)实践模块五声音和视频素材利用 (5)实践模块六信息化教学设计 (6)实践模块七多媒体课件制作-1 (7)实践模块八多媒体课件制作-2 (8)实践模块一创建电子学档目标与任务:1,掌握电子学档(或类似功能的工具,如博客、个人空间等)的功能,能够用电子学档(或相关工具)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2,能够利用网络工具存储、发布、分享学习成果或作品;3,能够客观地对同伴的作品或问题作出回应和评价,有意识地控制网络无用(或重复)信息,避免过渡使用流行网络语言(如坑爹、顶楼上等);4,掌握利用网络工具描述问题和提问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指导:1,推荐使用百度空间或新浪博客作为电子学档平台。
2,推荐使用金山快盘存储个人学习文档、资料和作品,使用金山快盘分享作品时请使用适当的标题以及对资料进行适当的描述(不允许仅提供共享链接,而没有资料说明)。
如果使用百度空间作为学档平台可以选择百度网盘作为文件共享工具。
金山快盘使用QQ帐号登录或使用链接:/?channel=ryybbi注册。
3,完成电子学档或空间注册后可以对帐号信息及空间进行适应的设置,完善个人帐号信息,并能够让任课教师了解你的专业和真实姓名,以便于以后课程成绩评定。
4,利用电子学档(日志功能)谈谈对教育技术课程的了解等内容,想学习哪些内容。
5,利用电子学档(日志功能)分享一个自己的电子作品(或作业)。
6,杜绝纯粹的复制与粘贴、杜绝完全个人生活、情感的流水帐和唠叨。
7,能够利用电子学档中的工具(如评论、短消息)等与同伴、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指导书 前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必修课之一。
它以层次结构的观点,以信息加工、处理为主线,讨论了计算机的一般结构及工作原理。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方法及互联成整机的技术。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
在教学中应该既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又应重视实验实践教学。
在实验中通过动手,促进动脑,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各大部件组成原理的理解,掌握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控制的时序。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设计、调试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教材。
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工程设计技术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及系统中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互连构成整机的技术;培养学生在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
根据实验大纲要求,共包含7个实验。
通过这7个实验,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I/O接口的结构和组成原理有个清楚地认识,并掌握中断的原理和中断接口的结构。
目录 实验一 累加器实验...............................................1 实验目的.....................................................1 实验原理.....................................................1 实验步骤.....................................................1 实验要求.....................................................2 实验二 半导体存贮器RAM实验.....................................3 实验目的.....................................................3 实验原理.....................................................3 实验内容.....................................................3 实验连线.....................................................4 实验步骤.....................................................4 实验要求.....................................................4 实验三 微控制器地址,控制,数据总线读时序实验.....................5 实验目的.....................................................5 实验原理.....................................................5 实验内容.....................................................5 实验连线.....................................................5 实验步骤.....................................................5 实验四 微控制器地址、控制、数据总线写时序实验...................7 实验目的.....................................................7 实验原理.....................................................7 实验内容.....................................................7 实验连线.....................................................7 实验步骤.....................................................7 实验五 微控制器取指令实验.......................................8 实验目的.....................................................8 实验原理.....................................................8 实验内容.....................................................8 实验连线.....................................................8 实验步骤.....................................................8 实验六 微控制器指令组成实验....................................10 实验目的....................................................10 实验原理....................................................10 实验内容....................................................10 实验连线....................................................10 实验步骤....................................................10 实验七 微控制器执行指令实验...................................12 实验目的....................................................12 实验原理....................................................12 三. 实验内容................................................13 四. 实验连线................................................13 五 实验方法.................................................13 附录一 实验要求................................................15 附录二 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16 附录三 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19 实验一累加器实验实验目的了解累加器的用途。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上机实验指导手册计算机网络课程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2012年9月目 录实验一 HTML简单网页制作 (1)实验二 FrontPage网页设计 (4)实验三 GIF动画设计与制作 (6)实验四 Web网站架设与发布 (8)实验五 网络连接管理 (11)实验六 网络共享与远程桌面 (14)实验七 网络常用命令 (17)实验八 VMware虚拟机使用 (20)实验九 网络嗅探与报文分析 (23)实验十 DNS域名服务 (27)实验十一 DHCP动态主机配置服务 (30)实验十二 Proxy代理服务 (34)实验十三 VPN组建与管理 (37)实验十四 电子邮件服务 (40)实验十五 FTP文件下载 (43)实验一 HTML简单网页制作一、实验目的学习HTML制作网页的基本方法,掌握HTML的基本语法和文档结构,制作简单网页,形成网页设计的直观印象。
二、实验环境记事本、写字板或EditPlus等文本编辑器,IE/火狐/遨游等浏览器。
三、实验原理1、Web服务和HTML语言概述Web服务(WWW)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基本互联网应用,它基于HTML语言,通过URL全球资源定位标识,将全世界的Web服务和其它资源链接起来。
Web服务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方式而工作,作为服务器端的Web站点通过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把信息组织成为图文并茂的超文本,提供给作为客户端的浏览器。
HTML是互联网上的通用语言,是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的缩写,即超文本标记语言,1993年出现1.0版,历经了2.0版、3.2版、4.0版,目前已经出现HTML5.0。
网页制作者使用它可以建立包含文本、表单、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内容的复杂网页,这些页面可以在公开发布后被互联网上任何用户浏览。
HTML文件是由一系列标记组成的纯文本文件,不需要专门的软件来建立HTML文件,掌握HTML语言语法后只需要通用字处理器软件(如Word、记事本、写字板等等),就可以创建HTML文件而生成网页。
实验一基于机构组成原理的拼接设计一、实验目的1、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2、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二、设备和工具1、创新组合模型一套:1)五种平而低副II级组,四种平而低副II级组,各杆长可在80-340mm内无级调整,其他各种常见的杆纟fl可根据需要自由装配;2)两种单构件髙副杆组3)八种轮丿郭的凸轮构件,其从动件可实现八种运动规律:i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200mm,余眩规律冋程,推程运动角180°,远休止角30° , 近休止角30°,冋程运动角120。
,凸轮标号为1;ii)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20mm,余弦规律冋程,推程运动角180°,远休止角30° , 冋程运动角150°,凸轮标号为2;iii)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20mm,余弦规律冋程,推程运动角180°,冋程运动角150° , 近休止角30°,凸轮标号为3;iv)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20mm,余弦规律冋程,推程运动角180°,冋程运动角180° , 凸轮标号为4;v)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35mm,余弦规律冋程,推程运动角180°,远休止角30° , 近休止角30°,冋程运动角120。
,凸轮标号为5;vi)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35mm,余弦规律冋程,推程运动角180°,远休止角30° , 冋程运动角150°,凸轮标号为6;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35mm,余弦规律冋程,推程运动角180°,冋程运动角150° , 近休止角30°,凸轮标号为7;诚)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35mm,余弦规律冋程,推程运动角180°,冋程运动角180° , 凸轮标号为8;4)模数相筹齿数不同的7种直齿圆柱齿轮,其齿数分别为17, 25, 34, 43, 51, 59, 68,可提供21种传动比:与齿轮模数相等的齿条一个。
.课程设计(上机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学生姓名:沈海洋学号: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指导教师:***2016年 1 月11 日课程设计(上机实验)报告填写说明1.本报告作为指导教师对学生课程设计(上机实验)评分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课程设计(上机实验)结束时完成,以班为单位收齐后按时交给指导教师批阅;2.本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信息学院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信息学院网页上下载)打印(小4号宋体,1.5倍行距),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3.本报告中的“设计说明书”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报告“设计说明书”栏目内。
其内容可以结合设计题目的内容和要求,根据自己在本课程设计(上机实验)阶段所完成的工作,阐明自己所采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硬件的设计及其电原理图分析介绍,和/或软件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及其主要模块介绍、程序在测试用例下的测试运行结果等)、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设计中的不足及改进设计的设想或建议等。
说明书的篇幅应不少于2000字。
4.对硬件类课程设计,应绘制或打印硬件设计图纸或实验原理图,作为设计报告的附件。
5.软件类课程设计(上机实验)的软件文档(含软件清单和程序运行的有关结果)可以单独打印成册或上传到指导教师指定计算机,作为课程设计报告的附件。
课程设计(上机实验)报告的附件是指导教师对学生课程设计(上机实验)评分的另一个依据。
课程设计(上机实习)报告课程设计(上机实习)报告设计思想:程序的指令格式为md user |rh,需改为md user rh格式,因此可在md user |rh中修改代码实现修改功能。
要实现此功能,只需要获取目录的属性时删除判断操作符“|”的过程即可。
具体方法:在GetAttrib函数中删除如下代码:if (str[0]!='|'){cout<<"\n命令中属性参数错误。
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目录第一部分上机实验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1)第二部分、实验内容 (2)实验一Visual FoxPro基础知识与常用函数 (2)实验二表达式与内存变量 (4)实验三数据表的建立 (6)实验四数据表的操作命令 (8)实验五数据表的排序与索引,查询与统计 (9)实验六表间的操作,数据库的创建维护、数据字典 (11)实验七查询,视图,SQL语句 (12)实验八SQL语句 (13)实验九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14)实验十循环程序设计 (15)实验十一模块结构程序设计 (16)实验十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17)实验十三表单的创建 (19)实验十四实用表单设计 (20)实验十五报表设计 (21)实验十六菜单设计 (22)第一部分上机实验的指导思想和要求1,上机实验的目的上机实验的目的,绝不仅是为了验证教材和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或者验证自己所编写的程序的正确与否。
学习VFP程序设计,上机实验应达到以上目的:(1)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尤其是一些语法规定。
通过上机来掌握语法规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熟悉所用的操作系统。
(3)学会上机调试程序。
通过反复上机掌握根据出错信息修改程序的方法。
2,上机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所用的计算机系统(包括Visual FoxPro系统)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2)复习和掌握与本实验有关的教学内容,设计好上机操作步骤。
(3)准备好上机所需的程序,切忌不编程序或抄别人的程序去上机。
(4)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应事先估计,对程序中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应先作上记号,以便上机时给予注意。
3,上机实验的步骤上机实验应一人一组,独立实验。
上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除了是系统的问题以外,不要轻易举手问老师。
尤其对“出错信息”,应善于分析判断。
上机实验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打开实验指导书,阅读实验目的、内容和要求(2)进入Visual FoxPro系统(通过执行“开始/程序/Microsoft Visual Studio 6.0/ 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或执行文件:“C:\Program Files\ Microsoft Visual Studio\VFP98\VFP6.exe”)(3)通过执行“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建立各种文件,或直接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各种命令。
上机一 MATLAB 编程基础训练一、上机目的通过给定难度适中的算法,让学生应用matlab 编程实现并上机调试,初步奠定学生应用matlab 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上机地点及要求1、上机地点: 教A 楼网络中心3、5机房。
2、上机前必须编好程序,上机调试通过以后完成指定的计算实例。
3、编程语言限Matlab4、上交源程序打印稿,并附程序使用说明和实际算例的计算结果抓图。
三、编程要求1.应用plot 命令画出函数sin()y t 如下图所示图形。
2.根据给定算法,编制身份证号码转换程序,可以将15位身份号码转化为18位的有效身份号码,为简化程序编写难度,假设进行转换前已知给15位号码对应的出生世纪,即为“19”或“20”。
转换的时候,主要是求最后一位校验码。
关于中国居民身份证的常识:我国现行使用公民身份证号码有两种遵循两个国家标准,〖GB 11643-1989〗和〖GB 11643-1999〗。
〖GB 11643-1989〗中规定的是15位身份证号码: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六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其中出生日期码不包含世纪数。
〖GB 11643-1999〗中规定的是18位身份证号码:公民身份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组成。
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
地址码:表示编码对象常住户口所在县(市、旗、区)的行政区划代码。
出生日期码:表示编码对象出生的年、月、日,其中年份用四位数字表示,年、月、日之间不用分隔符。
顺序码:表示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员编定的顺序号。
顺序码的奇数分给男性,偶数分给女性。
校验码:是根据前面十七位数字码,按照ISO 7064:1983.MOD 11-2校验码计算出来的检验码。
关于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的校验码的算法如下:∑(a[i]*W[i]) mod 11 ( i = 2, 3, ..., 18 )"*" :表示乘号i:表示身份证号码每一位的序号,从右至左,最左侧为18,最右侧为1。
a[i]:表示身份证号码第i 位上的号码W[i]:表示第i 位上的权值W[i] = 2^(i-1) mod 11设:R = ∑(a[i]*W[i]) mod 11 ( i = 2, 3, ..., 18 )C = 身份证号码的校验码则R和C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R:0 1 2 3 4 5 6 7 8 9 10C:1 0 X 9 8 7 6 5 4 3 2由此看出X 就是10,罗马数字中的10 就是X,所以在新标准的身份证号码中可能含有非数字的字母X。
上机二 运动分析的矩阵方法一、上机目的根据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矩阵方法,应用matlab 编程求解给定四杆机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线图。
通过上机调试,初步奠定学生应用matlab 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基础。
二、上机地点及要求1、上机地点: 教A 楼网络中心3、5机房。
2、上机前必须编好程序,上机调试通过以后完成指定的计算实例。
3、编程语言限Matlab 。
4、上交源程序打印稿,并附程序使用说明和实际算例的计算结果抓图。
三、编程要求1.编程进行图示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已知:1234130,60,90,100,20/,30,30l l l l rad s a b ω=======。
要求:取1θ的步长为1°,编程求解对应的杆12,l l 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的值,并应用绘图指令绘制出相应的线图。
选做(如完成有适当的加分):1) 应用matlab 文件IO 指令,将求得的数据按格式写入文件中。
2) 绘制出P 点的运行轨迹。
2,部分参考代码:function y=fsolve_ex2()clc % clear the screenL=[30 60 90 100];%给定一组四杆机构的杆长omig1=20;%omig1=20rad/sx0 = [d2r(30); d2r(120)]; % 猜测一个初始点,可以借助图解法options=optimset('Display','off'); % Option to display output [x,fval] = fsolve(@myfun,x0,options,0,L) % 循环前调用一次,用于获得较好的猜测点for i=1:361seit1(i)=d2r(i-1);%将seit1转换成弧度x0=x;[x,fval] = fsolve(@myfun,x0,options,seit1(i),L);seit2(i)=x(1);seit3(i)=x(2);endh=plot(r2d(seit1),r2d(seit2))set(h,'LineWidth',2,'color','red','LineStyle','--');hold onh=plot(r2d(seit1),r2d(seit3));set(h,'LineWidth',2,'color','cyan','LineStyle','-');grid onlegend('\itseit3--seit1','\itseit3--seit1')% 根据结果求解线性方程组,实现速度分析for i=1:361% 根据已知的seit1,写出对应的系数矩阵和常数矩阵,求线性方程组% 并将对应的连杆2、3的角速度保存在相应的变量数组中A=[-L(2)*sin(seit2(i)) L(3)*sin(seit3(i))L(2)*cos(seit2(i)) -L(3)*cos(seit3(i))];b=[omig1*L(1)*sin(seit1(i));-omig1*L(1)*cos(seit1(i))];w=A\b;omig2(i)=w(1);omig3(i)=w(2);end% 绘制对应的函数曲线figure %打开一个新的图形窗口h=plot(r2d(seit1),omig2)set(h,'LineWidth',2,'color','blue','LineStyle','-.');hold onh=plot(r2d(seit1),omig3);set(h,'LineWidth',2,'color','black','LineStyle','-');grid onlegend('\itomig2--seit1','\itomig3--seit1')% 根据结果求解线性方程组,实现加速度分析并绘图,由同学们上机实验时自%行完成%求p点的轨迹,并绘图表示,选做,建议进行研究并完成。
function F = myfun(x,seit1,L)% seit1代表每一个时刻对应曲柄的转角θ1% L(1),L(2),L(3),L(4)分别代表各杆长l1,l2,l3,l4% x(1)代表θ2,x(2)代表θ3F(1)=L(2)*cos(x(1))-L(3)*cos(x(2))+L(1)*cos(seit1)-L(4); F(2)=L(2)*sin(x(1))-L(3)*sin(x(2))+L(1)*sin(seit1); function y=d2r(x)y=x*pi/180;function y=r2d(x)y=x*180/pi;3.参考的运行结果:上机三 优化工具箱使用训练一、上机目的熟悉matlab 优化工具箱的使用方法,会根据给定的优化模型,设定适当的参数调用优化工具箱中的函数进行优化模型求解。
主要包括无约束优化模型机有约束优化模型。
二、上机地点及要求1、上机地点: 教A 楼网络中心3、5机房。
2、上机前必须编好程序,上机调试通过以后完成指定的计算实例。
3、编程语言限Matlab 。
4、上交源程序打印稿,并附程序使用说明和实际算例的计算结果抓图。
三、编程要求1.编程求解无约束优化模型:2212112min ()242f x x x x x =+--x给定其初始点为0[11]T x =。
参考答案:*[42],(*)8x f x ==-2.编程求解下面的约束优化模型:2212221122123142min ()(5)(2).. ()50 ()240 ()0 ()0f x x s tg x x g x x g x g x =-+-=+-≤=+-≤=-≤=-≤x x x x x取初始点0[0.50.5]T =x。
参考答案:Tx f x ==3.选做。
编制黄金分割法程序,求一元函数()(2)t t t ϕ=+在区间[35]-中的极小点,要求收敛精度0.05ε=。
上机四共轭凸轮机构设计一、上机目的熟悉应用五次多项式拼接递纸机构运动规律的方法。
研读参考程序,编制不同的边界条件,输出对应的递纸牙摆臂的运动规律,并对输出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上机地点及要求1、上机地点: 教A楼网络中心3、5机房。
2、上机前必须编好程序,上机调试通过以后完成指定的计算实例。
3、编程语言限Matlab。
4、上交实验报告,不需要打印程序代码,要求附上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输出结果抓图,并进行简单分析。
三、实验要求与步骤1.研读参考程序,熟练掌握应用5次多项式拼接递纸机构运动规律的方法。
2.将参考程序拷贝至work文件夹,并保存为cam_polycurve.m%递纸牙五次曲线运动规律拼接源程序function cam_polycurve()clcclear allfid1=fopen('cam_polyinput12.txt','r'); %这一行文件名可以修改[A,count1]=fscanf(fid1,'%f %f %f %f %f %f %f %f',[8,inf]);fclose(fid1);a=A';for i=1:6seit0(i)=a(i,1);beit0(i)=a(i,2);w0(i)=a(i,3);ybs0(i)=a(i,4);seitt(i)=a(i,5);beitt(i)=a(i,6);wt(i)=a(i,7);ybst(i)=a(i,8);endwi=20.944; %12000rph%wi=26.18; %15000rphk=zeros(6,6);%calculate the coee of the each equationsfor i=1:6fa0=d2r(seit0(i));fa1=d2r(seitt(i));x=[1.0 fa0 fa0^2 fa0^3 fa0^4 fa0^50.0 1.0 2*fa0 3*fa0^2 4*fa0^3 5*fa0^40.0 0.0 2.0 6*fa0 12*fa0^2 20*fa0^31.0 fa1 fa1^2 fa1^3 fa1^4 fa1^50.0 1.0 2*fa1 3*fa1^2 4*fa1^3 5*fa1^40.0 0.0 2.0 6*fa1 12*fa1^2 20*fa1^3];b=[d2r(beit0(i))w0(i)/wiybs0(i)/(wi^2)d2r(beitt(i))wt(i)/wiybst(i)/(wi^2)];c=x\b;for j=1:6k(i,j)=c(j);endendfor j=1:6d(j)=seitt(j)+1;end%plot the curves%the first sectionfor i=1:d(1)fa(i)=d2r(i-1);ybs(i)=wi^2*(2*k(1,3)+6*k(1,4)*fa(i)+12*k(1,5)*fa(i)^2+20*k(1,6)*fa(i) ^3);w(i)=wi*(k(1,2)+2*k(1,3)*fa(i)+3*k(1,4)*fa(i)^2+4*k(1,5)*fa(i)^3+5*k(1 ,6)*fa(i)^4);beit(i)=k(1,1)+k(1,2)*fa(i)+k(1,3)*fa(i)^2+k(1,4)*fa(i)^3+k(1,5)*fa(i) ^4+k(1,6)*fa(i)^5;beit(i)=r2d(beit(i));end%the second sectionfor i=d(1):d(2)fa(i)=d2r(i-1);ybs(i)=0;%wi^2*(2*k(2,3)+6*k(2,4)*fa(i)+12*k(2,5)*fa(i)^2+20*k(2,6)*fa(i)^3);w(i)=w0(2);%wi*(k(2,2)+2*k(2,3)*fa(i)+3*k(2,4)*fa(i)^2+4*k(2,5)*fa(i)^ 3+5*k(2,6)*fa(i)^4);temp=d2r(beit0(2))-d2r(seit0(2))*w0(2)/wi;beit(i)=temp+w0(2)*fa(i)/wi;%k(2,1)+k(2,2)*fa(i)+k(2,3)*fa(i)^2+k(2,4) *fa(i)^3+k(2,5)*fa(i)^4+k(2,6)*fa(i)^5;beit(i)=r2d(beit(i));a=beit(i);end%the third sectionfor i=d(2):d(3)fa(i)=d2r(i-1);ybs(i)=wi^2*(2*k(3,3)+6*k(3,4)*fa(i)+12*k(3,5)*fa(i)^2+20*k(3,6)*fa(i) ^3);w(i)=wi*(k(3,2)+2*k(3,3)*fa(i)+3*k(3,4)*fa(i)^2+4*k(3,5)*fa(i)^3+5*k(3 ,6)*fa(i)^4);beit(i)=k(3,1)+k(3,2)*fa(i)+k(3,3)*fa(i)^2+k(3,4)*fa(i)^3+k(3,5)*fa(i) ^4+k (3,6)*fa(i)^5;beit(i)=r2d(beit(i));end%the fourth sectionfor i=d(3):d(4)fa(i)=d2r(i-1);ybs(i)=wi^2*(2*k(4,3)+6*k(4,4)*fa(i)+12*k(4,5)*fa(i)^2+20*k(4,6)*fa(i)^3);w(i)=wi*(k(4,2)+2*k(4,3)*fa(i)+3*k(4,4)*fa(i)^2+4*k(4,5)*fa(i)^3+5*k(4,6)*fa(i)^4);beit(i)=k(4,1)+k(4,2)*fa(i)+k(4,3)*fa(i)^2+k(4,4)*fa(i)^3+k(4,5)*fa(i)^4 +k(4,6)*fa(i)^5;beit(i)=r2d(beit(i));end% the fifth sectionfor i=d(4):d(5)fa(i)=d2r(i-1);ybs(i)=wi^2*(2*k(5,3)+6*k(5,4)*fa(i)+12*k(5,5)*fa(i)^2+20*k(5,6)*fa(i) ^3);w(i)=wi*(k(5,2)+2*k(5,3)*fa(i)+3*k(5,4)*fa(i)^2+4*k(5,5)*fa(i)^3+5*k(5 ,6)*fa(i)^4);beit(i)=k(5,1)+k(5,2)*fa(i)+k(5,3)*fa(i)^2+k(5,4)*fa(i)^3+k(5,5)*fa(i) ^4+k(5,6)*fa(i)^5;beit(i)=r2d(beit(i));end%the last sectionfor i=d(5):d(6)fa(i)=d2r(i-1);ybs(i)=wi^2*(2*k(6,3)+6*k(6,4)*fa(i)+12*k(6,5)*fa(i)^2+20*k(6,6)*fa(i) ^3);w(i)=wi*(k(6,2)+2*k(6,3)*fa(i)+3*k(6,4)*fa(i)^2+4*k(6,5)*fa(i)^3+5*k(6 ,6)*fa(i)^4);beit(i)=k(6,1)+k(6,2)*fa(i)+k(6,3)*fa(i)^2+k(6,4)*fa(i)^3+k(6,5)*fa(i) ^4+k(6,6)*fa(i)^5;beit(i)=r2d(beit(i));endfor i=1:361fa(i)=r2d(fa(i));%beit(i)=r2d(beit(i));endsubplot(3,1,1); plot(fa,beit); grid onsubplot(3,1,2); plot(fa,w); grid onsubplot(3,1,3); plot(fa,ybs); grid onfid2=fopen('cam_ybsout12.txt','wt');fid3=fopen('cam_beitout12.txt','wt');fid4=fopen('cam_omigtout12.txt','wt');for i=1:361fprintf(fid2,'%f %f \n',fa(i),ybs(i));fprintf(fid3,'%f %f \n',fa(i),beit(i));fprintf(fid4,'%f %f \n',fa(i),w(i));endfclose(fid2);fclose(fid3);fclose(fid4);%subfunction trans the angle to radfunction y1=d2r(d)y1=d*pi/180.0;%subfunction trans the rad to anglefunction y2=r2d(r)y2=r*180.0/pi;3. 编制边界条件文件>>edit cam_polyinput12.txt输入如下格式数据后保存:4. 运行程序,输出结果,并进行抓图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