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人教必修第一册章末综合测评4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3.06 KB
- 文档页数:17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电能》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早在1807年化学家戴维用电解熔融NaOH制得钠:4NaOH(熔融)4Na+O2↑+2H2O;后来盖·吕萨克用铁与熔融NaOH作用也制得钠:3Fe+4NaOH Fe3O4+2H2↑+4Na↑。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熔融NaOH制钠,阳极反应为2OH--2e-===H2↑+O2↑B.盖·吕萨克法制钠原理是利用铁的还原性比钠强C.若戴维法与盖·吕萨克法制得等量的钠,则两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不同D.戴维法与盖·吕萨克法的能量转化形式相同2.番茄汁显酸性,在番茄上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形成一个原电池,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铜片为正极,锌片为负极B.锌片上电极反应式:Zn -2e-===Zn2+C.铜片上电极反应式:2H++2e-===H2↑D.铜片上电极反应式:Cu2++2e-===Cu3.电解装置如图所示,电解槽内装有KI-淀粉溶液,中间用阴离子交换膜隔开。
在一定的电压下通电,发现左侧溶液变蓝色,一段时间后,蓝色逐渐变浅。
已知:3I2+6OH-===+5I-+3H2OIO‒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右侧发生的电极反应式:2H2O+2e-===H2↑+2OH-B.电解结束时,右侧溶液中含IO ‒3C.电解槽内发生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KI+3H2O KIO3+3H2↑D.如果用阳离子交换膜代替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内发生的总化学反应不变4.金属镍有广泛的用途。
粗镍中含有少量Fe 、Zn 、Cu 、Pt 等杂质,可用电解法制备高纯度的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已知:氧化性Fe 2+<Ni 2+<Cu 2+)( )A . 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Ni 2++2e -===NiB . 电解过程中,阳极质量的减少与阴极质量的增加相等C . 电解后,溶液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只有Fe 2+和Zn 2+D . 电解后,电解槽底部的阳极泥中只有Cu 和Pt5.“ZEBRA”蓄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极材料多孔Ni/NiCl 2和金属钠之间由钠离子导体制作的陶瓷管相隔。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课时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2.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认识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一、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1.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 1 1→2 23~10 2 1→8 811~18 3 1→8 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3~10号元素Li Be B C N O F Ne 原子半径/pm152 89 82 77 75 74 71 -―――――→逐渐减小11~18号元素Na Mg Al Si P S Cl Ar 原子半径/pm186 160 143 117 110 102 99 -变化趋势―――――→逐渐减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原子序数主要化合价的变化1~2 +1―→03~10+1―→+5-4―→-1―→011~18+1―→+7-4―→-1―→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二、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1.钠、镁与水的反应钠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钠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粉红色反应原理2Na+2H2O===2NaOH+H2↑Mg+2H2O=====△Mg(OH)2↓+3(1)实验探究:①向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
②将①实验得到的沉淀分装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中加入盐酸,现象为白色沉淀逐渐溶解,离子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另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现象为白色沉淀逐渐溶解,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
单元综合测试(四)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2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42 分)1.化学与科技、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p H 小于7 的雨水称为酸雨B.明矾溶于水可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常用于饮用水的杀菌消毒污染C.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治SO 2D.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2.5 ×106 m) 的细-小可吸入颗粒物,其与空气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解析:pH 小于 5.6 的雨水称为酸雨,故 A 错误;明矾常用于饮用水的净化,不能消毒,故B 错误;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SO 2的排放,故 C 正确;PM2.5 的直径大于胶体粒子的直径,其与空气形成的分散系不属于胶体,故 D 错误。
答案:C2.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和SO 3①H 2S 和SO 2 ②SO 2和氯水④SO③SO 23 (气)和Cl 2⑤H 2S 和SO 3(气)⑥H 2S 和Cl 2A .①③⑥B.②④⑤... C . ②⑤⑥ D .③④⑤ 解析: ①中发生的反应是 2H 2 S + SO 2 ===3S + 2H 2 O ,有浅黄色的 硫生成; ③ 中发生的反应是 Cl 2 + SO 2+ 2H 2O===2HCl + H 2 SO 4 ,现象 是氯水的浅黄绿色褪去; ⑥中发生的反应为 H 2S + Cl 2===2HCl + S , 也有浅黄色硫生成; 而 SO 2 和 SO 3 同元素相邻两价态不能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
SO 3 和 Cl 2 都有强氧化性,相互间不能发生反应。
答案: B 3.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
在下列假 设 (猜想 )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 ) 与 反应可能有 Na 2SO 4 生成 A .探究 Na 2O 2 SO 2 B .探究 Na 与水反应可能生成 NaOH 和 H 2O 2 与铜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中可能 C .探究浓 H 2SO 4 有 CuS Cl 2,溶液红色褪去的 D .探究向滴有酚酞的 溶液中通入 NaOH 原因是溶液的酸碱性变化,还是 的漂白性 HClO 解析: A 项 SO 2 具有还原性, 具有氧化性,二者反应可能 Na 2 O 2 生成 Na 2SO 4; B 项 Na 与水反应不可能生成 NaOH 和 H 2O 2 ,因为反 应中 Na 、 O 元素的化合价均升高,没有元素化合价降低,不符合得 失电子守恒; C 项浓 与铜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中可能有 CuS , H 2 SO 4 因为 Cu 的化合价升高, S 的化合价降低,符合得失电子守恒; D 项 滴有酚酞的 溶液显红色,通入 Cl 2 ,溶液红色褪去,可能是氯 NaOH气与NaOH 反应导致溶液碱性减弱,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 具有漂白性导致。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章末综合测评4 化学反应与电能章末综合测评(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四种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池Ⅰ中锌是正极B.电池Ⅱ是一次性电池C.电池Ⅲ工作时,氢气发生还原反应D.电池Ⅳ工作时,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碳棒D[电池Ⅰ中锌是负极,铜是正极,A错误;电池Ⅱ为铅蓄电池,属于二次电池,B错误;电池Ⅲ为氢氧燃料电池,H2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错误;电池Ⅳ为锌锰干电池,锌为负极,碳棒为正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D正确。
]2.在理论上可设计成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A.C(s)+H2O(g)===CO(g)+H2(g)ΔH>0B.Ba(OH)2·8H2O(s)+2NH4Cl(s)===BaCl2(aq)+2NH3·H2O(l)+8H2O(l)ΔH>0C.CaO(s)+H2O(l)===Ca(OH)2(s)ΔH<0D.CH4(g)+2O2(g)===CO2(g)+2H2O(l)ΔH<0D[原电池反应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C(s)+H2O(g)===CO(g)+H2 (g)属于吸热反应,A错误;B、C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且为吸热反应,错误.]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解的过程B.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O2+2H2O+4e-===4OH-C.粗铜精炼时,电解质溶液中铜离子浓度保持不变D.铁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过量硫酸铜溶液,可使反应速率加快A[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氢气放电,B错误;粗铜精炼时,阳极是粗铜,粗铜中的杂质也会失去电子,而阴极始终是铜离子放电,因此电解质溶液中铜离子浓度降低,C错误;铁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过量硫酸铜溶液,铁全部被铜离子氧化,不能生成氢气,D错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4章综合检测及答案(时间:9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此题包括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以下物质中,不含有硅酸盐的是( )A .水玻璃B .硅芯片C .黏土D .普通水泥2.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工业上应用反响3Cl 2+2NH 3===N 2+6HCl 反省氯气管道能否漏气。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 .假定管道漏气遇氨就会发生白烟B .该反响应用了Cl 2的强氧化性C .该反响属于复分解反响D .生成1 mol N 2有6 mol 电子转移3.用以下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局部仪器已省略),能到达实验目的的是( )4.以下契合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有( )①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将CCl 4萃取溴水改为CCl 4萃取碘水 ②在铜与浓硫酸反响的实验中,将铜片改为可调理高度的铜丝 ③将实验室中的废酸液和废碱液中和后再排放A .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5.以下各组离子中,能少量共存的是( )A .K +、Cl -、CO 32-、Ca 2+B .H +、Fe 2+、NO 3-、Na +C .NH 4+、SO 42-、K +、OH -D .Na +、NH 4+、Cl -、NO 3-6.在a L Al 2(SO 4)3和(NH 4)2SO 4的混合溶液中参与b mol BaCl 2,恰恰使溶液中的SO 42-完全沉淀;如参与足量强碱并加热可失掉c mol NH 3,那么原溶液中的Al 3+浓度为( )A.2b -c 2aB.2b -c aC.2b -c 3aD.2b -c 6a 7.制造太阳能电池需求高纯度的硅,工业上制高纯度硅常用以下反响来完成:(1)Si(粗)+3HCl =====300 ℃SiHCl 3+H 2,(2)SiHCl 3+H 2=====950 ℃Si +3HCl 。
对上述两个反响的以下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A .两个反响都是置换反响B .两个反响中的H 2均为恢复剂C .两个反响的条件不同D .两个反响都是氧化恢复反响8.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响,假定只发生单一的恢复产物。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学案:第四章第三节化学键含解析第三节化学键一离子键1.形成(1)实验探究(2)形成过程2.概念及其理解(1)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成键粒子:阴离子和阳离子。
(3)成键本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4)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
二离子化合物1.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包括以下几大类。
(1)大多数盐:如NaCl、CaCO3、KNO3等。
(2)强碱:如KOH、Ba(OH)2等。
(3)大多数碱性氧化物:Na2O、CaO等。
三电子式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NaCl:MgCl2:四共价键1.形成过程(以Cl2形成为例)用电子式表示:2.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3.成键粒子:原子。
4.成键元素: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能形成共价键。
5.存在(1)非金属元素的多原子单质,如H2、Cl2、N2、O2等。
(2)共价化合物,如HCl、H2O、CO2、NH3等。
(3)某些离子化合物,如NaOH、Na2O2、NH4Cl等.6.分类(1)非极性键①概念: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共价键。
②形成条件:同种元素的原子间.(2)极性键①概念: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某一原子的共价键。
②形成条件: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
7.共价化合物:以共价键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五含有共价键分子的表示方法1.用电子式表示含共价键的粒子(1)单质分子H2:错误!、N2:错误!。
(2)化合物分子H2O:错误!、CO2:错误!、CH4:。
2.用电子式表示分子的形成过程N2:错误!。
CO2:错误!。
3.用结构式表示形成共价键的每一对共用电子对用短线表示而略去未成键电子的式子.例如N2:N≡N、HCl:H—Cl、CO2:O===C===O、CH4:.六化学键1.概念:使原子或离子相结合的作用力。
第1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A 级·基础达标练一、选择题1.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反应Zn+2FeCl3===ZnCl2+2FeCl2,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Zn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B.b电极反应式为2Fe3++2e-===2Fe2+C.电子流动方向是a电极→FeCl3溶液→b电极D.电池的正极材料可以选用石墨、铂电极,也可以用铜解析:Zn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项错;因Cl-向负极移动,b是负极,a是正极,Fe3+在a极上发生还原反应,2Fe3++2e-===2Fe2+,B项错误;电子由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子不能通过电解质溶液,C项错误;正极材料本身不参与反应,可以选石墨、铂电极、也可选比锌活泼性差的铜,D项正确。
2.有关如图所示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盐桥中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 C )A.铜片上发生氧化反应B.取出盐桥后,电流计依然发生偏转C.反应中,盐桥中的K+会移向CuSO4溶液D.反应前后铜片质量不改变解析:Cu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项错;取出盐桥后,原电池断路,电流计指针不偏转,B项错;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盐桥中K+会向CuSO4溶液移动,C项正确;Cu极上的反应为Cu2++2e-===Cu,正极上析出铜,使铜片质量增加,D项错误。
3.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实验装置部分实验现象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电流计指示在导线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A.d>a>c>b B.b>c>d>aC.d>a>b>c D.a>b>d>c解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a是负极,b是正极,金属性a>b;b 极有气体,c极无变化,说明金属性b>c;d极溶解,c极有气体,说明d是负极,金属性d>c;a、d构成的原电池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说明a作正极,金属性d>a,所以金属活动性d>a>b>c,选C。
姓名,年级:时间:章末综合测评(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物质与H2O反应,H2O作为氧化剂的是( )A.Na2O B.Na2O2C.Cl2D.Na[答案] D2.下列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先变红后又褪色的是()A.HCl B.NH3C.SO2D.Cl2D [HCl、SO2通入石蕊试液中,只变红,不褪色;NH3通入石蕊试液,变蓝;Cl2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3.下列单位表示的是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的是()A.g/L B.mol/LC.mol D.g/mol[答案]B4.下列有关金属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B.将钠投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水溶液变为红色C.将一小块钠放在CuSO4溶液中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a+Cu2+===2Na++Cu D.将4。
6 g Na投入95。
4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8.0%D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而不是氧化钠,A项错误;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B项错误;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钠会先与H2O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不是单质铜,C项错误;钠是活泼金属,能与水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所以反应后生成的溶质为NaOH,设4.6 g 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2Na+2H2O===2NaOH+H2↑46 80 24.6 g x y则错误!=错误!=错误!,解得x=8。
0 g,y=0.2 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错误!×100%≈8.02%,该值大于8.0%,D项正确。
]5.对于反应:TiCl4+4Na===4NaCl+Ti,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既属于置换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该反应可以用来冶炼金属C.该反应的条件是四氯化钛为熔融状态或在水溶液中D.该反应说明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钛强C [钠能从四氯化钛中将钛置换出来,说明钠的金属活泼性比钛强;钠在水溶液中会先与水反应。
2020-2021学年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期末综合测试(附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氟化铁溶液是电中性的,氢氧化铁胶体带有正电荷B.通电时,氯化铁溶液溶质粒子不发生移动,氢氧化铁胶体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氯化铁溶液长时间静置易产生浑浊,氢氧化铁胶体长时间静置不产生浑浊D. 一束光线通过氯化铁溶液时没有明显现象,而通过氢氧化铁胶体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2.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采取多种分类方法。
下列各组归类不合理的是()A. AB. BC. CD. D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H+、Cl\ Na\ Fe>B.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h K\ Na+、NO;c.在滴加酚酰试液显红色的溶液中可能含有:Na+、S,HCO3、K?D. H-+OH =Hq可描述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4.下列实验设计及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均正确的是A.用浓盐酸酸化的KMnOs溶液与反应,证明H。
具有还原性:2MnO; +6H* + 5H2O2 = 2Mn2+ + 5O21 + 8H2OB. Na?。
?与H2O 反应制备0? : Na2O2 + H20 = 2Na++ 20H' +0”C.将氯气溶于水制备次氟酸:C12 + H20 = 2H- + cr +C10D.用FeCb溶液腐蚀铜线路板:Cu + 2Fe3+ = Cu2+ + 2Fe2*5.己知2FeCb+2KI=2FeCL+2KCl+L,H2S+I2=2HI+S,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氧化性Fe3>L>SB.氧化性L>S>Fe3+C.还原性Fe2+>]>H2SD.还原性FeA>H2S>r6.在某100mL混合酸中,HNOs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二H:SO: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I。
综合素养测评(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核素2H、15N、18O、34S常被用作陆地生态分析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O和18O是同一种核素B.1H错误!O的摩尔质量为20C.34S和15N核内的中子数相差9D.2H+核外电子数为0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含有77个质子、115个中子的铱(Ir)原子,错误!IrB.CO2的电子式是C.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Cl—OD。
18,8O2-离子结构示意图3.重水(D2O)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氘(D)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B.1H与D互称同位素C.H2O与D2O互称同素异形体D.1H错误!O与D错误!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4.原子核外任意电子层上所容纳电子的最大数目为2n2。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只能取1时,对应的元素最多有2种B.n=3时,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定是18C.n=3时,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可能是6D.n只能取2时,有关原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能量最低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D.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6.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B.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中一定不含非极性键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7.X、Y是元素周期表第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A.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B.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C.X的单质比Y的单质更容易与氢气反应D.同浓度下X的氢化物水溶液比Y的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强8.右图中,a、b、c、d、e为元素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一部分元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素b位于ⅥA族,有+6价、-2价两种常见化合价B.五种元素中,元素e的性质最稳定C.元素c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c>dD.元素c和e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e9.a、b、c、d是四种短周期元素,a、b、c同周期,c、d同主族。
章末综合测评(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钍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灰色光泽,质地柔软,化学性质较活泼。
钍经过中子轰击,可得铀-233,因此它是潜在的核燃料。
钍广泛分布在地壳中,是一种前景十分可观的能源材料。
230Th和232Th是钍的两种同位素,232Th可以转化成233U。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钍元素的质量数是232B.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1C.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D.230Th和232Th的化学性质相同D[A.钍元素有2种核素,230Th和232Th的质量数分别是230和232,故A 错误;B.不知道各种天然同位素的含量无法求出,故B错误;C.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原子不变,而232Th转换成233U的原子发生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D.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可以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故D正确。
] 2.粒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
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它们都带有电荷B.它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C.它们都具有稳定结构D.它们表示同一种元素C[分析比较三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氖原子,A错误;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所以它们的元素种类不同,它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也不相同,故B、D错误;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所以它们都具有稳定结构,C正确。
]3.已知一般情况下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若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为。
下列原子中,与氟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A B C DD[氟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7,D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也为7,故两种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4.医学研究证明,放射性135 53I可以用来治疗肿瘤。
下列有关135 53I叙述正确的是()A.135 53I是碘的一种同素异形体B.135 53I是一种新发现的元素C.135 53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ⅦA族D.135 53I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9D[135 53I是质子数为53,质量数为135的碘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第ⅦA族,B、C项错误;同素异形体研究的对象是单质,且135 53I与碘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应互为同位素,A项错误;135 53I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135-53)-53=29,D项正确。
]5.有5种单核粒子,它们分别是4019、4018、4019、4020、4120(“”内元素符号未写出),则它们所属元素的种类有()A.2种B.3种C.4种D.5种B[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题给5种单核粒子中,有18、19、20共3种质子数,属于3种不同的元素。
]6.依据下列说法来判断相应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不合理的是()A.卤素单质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B.气态氢化物NH3、H2O、HF的稳定性C.碱金属单质Li、Na、K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D.1 mol Na、Mg、Al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失去电子数的多少D[A.卤素元素中,单质氧化性越弱,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可根据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判断卤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故A正确;B.气态氢化物NH3、H2O、HF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可根据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判断元素非金属性,故B正确;C.金属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对应元素金属性越强,可根据碱金属单质Li、Na、K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故C正确;D.金属性强弱与失去电子的能力有关,与失去电子数目无关,不能根据1 molNa、Mg、Al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失电子数的多少判断金属性强弱,故D错误。
] 7.借助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性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正确的是() A.已知Ca是第四周期ⅡA族的元素,故Ca(OH)2的碱性比Mg(OH)2的碱性弱B.已知As是第四周期ⅤA族的元素,故AsH3的稳定性比NH3的稳定性强C.已知Cs的原子半径比Na的原子半径大,故Cs与水反应不如Na与水反应剧烈D.已知Cl的核电荷数比F的核电荷数多,故Cl的原子半径比F的原子半径大D[由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递变性可知,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增强,金属活动性增强,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A、B、C错误;同主族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递增,D正确。
]8.随原子序数递增,x、y、z、d、e、f、g、h八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ⅠA族B.离子半径:g2->h->d2->e+>f3+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zD.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g>hB[由图中原子半径的大小可知x位于第一周期,y、z、d位于第二周期,e、f、g、h位于第三周期,再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可推出x为H,y、z、d分别为C、N、O,e、f、g、h分别为Na、Al、S、Cl。
X(H)元素位于第一周期第ⅠA族,A 错误;g2-、h-电子层结构相同且有3个电子层,d2-、e+、f3+电子层结构相同且有2个电子层,结合原子序数可判断,B正确;C的非金属性比N的非金属性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z,C错误;S的非金属性比Cl的非金属性弱,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g<h,D错误。
]9.X、Y、Z、W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X YZ WA.W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Y2倍B.Z元素的原子半径一定比Y元素的大C.X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定比Y的强D.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是强碱B[若Y、W分别为O、S,W的原子序数是Y的2倍,A错;X的非金属性一定小于Y,则X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Y的弱,C错;无法确定Z元素的位置,所以不能确定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及其强弱,D错。
] 10.已知某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推测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单质有氧化性B.最高正价一定为+7价C.是非金属元素D.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B[某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说明位于第ⅦA族,ⅦA族元素得到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其单质具有强氧化性,故A说法正确;F没有正价,故B说法错误;第ⅦA族为非金属元素,故C说法正确;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因此卤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同周期中最小的,故D说法正确。
]11.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A.IBr的电子式为B.HClO的结构式为H—O—ClC.BF3中各原子都满足8电子结构D.MgO的形成过程可以表示为C[IBr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通过共用一对电子即可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A正确;B中H、Cl、O三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次氯酸,其电子式为,结构式为H—O—Cl,B正确;BF3的电子式为,其中F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B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C项不正确;D项中MgO是离子化合物,其形成过程表示正确。
]1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的是()A.C2H6、H2O2、C2H5OHB.HCl、NaCl、MgCl2C.H2O、CO2、Na2O2D.NaOH、NaClO、Na2OA[A中各物质只存在共价键,正确;B中HCl中为共价键,而NaCl、MgCl2中存在离子键,错误;C中Na2O2中为共价键和离子键,而H2O、CO2只存在共价键,错误;D中Na2O中只存在离子键,而NaOH、NaClO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错误。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Cl溶于水能电离出H+、Cl-,所以HCl是离子化合物B.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碘原子间的作用力C.He、CO2和CH4都是由分子构成,它们中都存在共价键D.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既破坏了离子键,也破坏了共价键D[HCl属于共价化合物,属于电解质,在溶液中可发生电离,故A错误;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而碘原子间的作用力属于共价键,故B错误;He为单原子分子,不存在共价键,故C错误;NaHCO3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受热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阴阳离子间的离子键断裂,破坏共价键,故D正确。
]14.正确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H、D、T互为同素异形体B.氨分子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共价键C.NH4Cl的电子式:D.S2-的结构示意图:D[H、D、T互称为同位素,A错误;氨分子中的化学键为极性共价键,B 错误;氯离子的电子式错误,C错误。
]15.下列关于物质结构和化学用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F 3、CCl 4中所有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B .18 g H 2O 和D 2O 的中子数都为10N AC .78 g Na 2O 2晶体中所含离子数目为3N AD .氯气与NaOH 反应的过程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C [BF 3中B 原子没有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A 项错误;18 g H 2O 和D 2O 的中子数分别是8N A 、1820×10N A =9N A ,B 项错误;78 g Na 2O 2的物质的量是1 mol ,晶体中所含离子数目为3N A ,C 项正确;氯气与NaOH 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有离子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有离子键、极性键的形成,没有非极性键的形成,D 项错误。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沸点:H 2O>HFB .热稳定性:HF>H 2OC .NCl 3、SiCl 4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结构D .仅由N 、H 、O 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可能含离子键D [常温下,水为液体,HF 为气体,所以沸点:H 2O>HF ,A 项正确;F 的非金属性大于O 的,所以热稳定性:HF>H 2O ,B 项正确;NCl 3中氮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3个氯原子提供3个电子,使氮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氮原子也提供3个电子给3个氯原子,使每个氯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同样的道理,SiCl 4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结构,C 正确;NH 4NO 3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D 错误。
]17.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②第ⅠA 族和第ⅦA 族原子化合时,一定生成离子键③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离子化合物④活泼金属与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⑤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⑥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同时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A.①②⑤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③⑤B[①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①错误;②第ⅠA族和第ⅦA族原子化合时,不一定生成离子键,如氯化氢中含有共价键,②错误;③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铵,③错误;④活泼金属与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④正确;⑤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⑤正确;⑥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同时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如氢氧化钠,⑥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