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9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设计说明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铸就了不可征服的伟大民族之魂。
此次综合性学习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练习写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中心论点的演讲稿,积极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争做自立自强、拼搏奋进的新时代中学生。
学习目标1.理解“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
2.成立采访小组,完成采访活动,寻找身边“自强不息”的人物。
3.开展演讲活动,加深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收集、筛选、整理相关资料,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辨析不同时代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
2.引导学生以“青年当自强不息”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弘扬自强不息精神,传递正能量。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如何理解并实践这一精神呢?今天,我们一起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五、过程性评价1.分享采访的“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
2.课堂写作实践,完成以“青年当自强不息”为话题的演讲稿。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搜集、整理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诗句,理解了其中的精神内涵;了解了众多自强不息的人物的事例,鼓舞着我们积极奋斗;开展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活动,表达了我们心中昂扬的斗志。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民族复兴点燃奋斗激情,注入青春动力。
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积累“自强不息”的名言、诗句各两条。
2.发展型作业:综合上述三个活动的成果,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电子特刊制作活动。
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
一、本次活动内容
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
二、本次活动的目的
1.激发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戏剧知识,了解更多的戏剧作品。
三、设置意图
戏剧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然而传统的戏剧教学往往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开展戏剧知识竞赛活动,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
松愉快地掌握戏剧常识,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四、实施建议
1.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找、搜集中外戏剧的有关知识,
于力量较薄弱的小组,给予推荐书目或提供网址的帮助。
)
2.除了利用综合性学习课进行知识抢答比赛、成果展示汇报会外,课外可组织学生观赏各种戏剧视听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戏剧的浓厚兴趣。
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去文化宫等地方听戏,访问剧团。
3.教师应掌握一点编导方面的知识。
在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时,给予应有的指导。
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全套教案(上册)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全套教案(上册)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第一板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目标】◇鼓励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了解自己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
◇了解一些青春期的知识,以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
◇以歌颂青春为内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师准备】◇和学生们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
◇根据实际条件,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或相关网址。
◇确定主题班会的内容、形式,决定主持人、演出者和有关事项。
【活动指导与建议】“青春随想”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
步入青春,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心愿和理想,这是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应该热情鼓励;步入青春,学生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时更需要加以引导,让他们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步入青春,不仅身体要得到良好的发育,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要注重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步入青春,很多人都会有成长的喜悦,让学生们尽情地歌颂青春,赞美青春,建立自信心,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保持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随想”并不是随意,而是有着严谨的内涵。
关于具体的活动,有如下建议:◇“青春的心愿”部分①许多学生的心愿和理想,也许谈不上远大,也许还很稚嫩,不要拔苗助长,实实在在才是真;②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向着天空、群山、大海大声喊出自己的心愿,可以有助于学生克服胆怯、羞涩等心理障碍,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如举行青春的仪式,可以借鉴有些国家为年轻人举行成人仪式的做法;如青春宣言,更是可以参考各种宣言的形式。
总之,活动要有创新,才能吸引学生。
◇“青春的座右铭”部分①“座右铭”要学生自己体会,不要板起面孔说教;②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引导他们了解自己,自觉地克服自己的不足;③学生是生活在集体中的,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优良品质。
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综合性探究中了解教师的工作心理状态;2、倡导、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投入调查研究中;3、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4、培养学生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受,提升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追求及欢乐与苦恼等。
(一)、实施步骤方案1、将班上同学分组,每8人为1组,共有6组,并确定1人为组长,然后抽签落实调查的学科老师。
2、每小组根据调查的内容和对象,制定合适的调查方法,列出调查提纲。
3、讨论并确定调查问题的方向,使调查的问题条理化。
4、分组进行调查,力求与老师能真切交流。
5、汇总、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着手撰写调查报告。
6、组长代表小组在班上宣读调查报告。
7、展示各小组的调查成果,如访谈提纲、致教师的书信、问卷结果等。
(二)、了解调查报告的有关资料。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见的实用文体。
它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展开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再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得出某种结论,说明某个观点,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调查、研究、分析、结论书面化的文字,便是调查报告。
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分为标题、正文、署名、日期等部分。
正文是核心。
它有开头、主体、结尾三项。
开头部分要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范围、目的等内容。
主体部分要交代调查的对象、方法及经过,尤其要详写调查的内容,要提练出观点,总结出实质性、规律性的东西。
结尾要归纳出结论。
调查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①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人员、调查对象、调查时间,预先设计调查表)②按调查计划进行调查,做好调查记录③对调查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结论④小组进行交流,共同讨论培养学习兴趣的好建议⑤以版报的形式展开成果,或把所得的结论和所拟的建议提交有关的领导、老师、学生等⑥写活动总结,总结经验、收获和不足之处。
第二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活动要求:1.了解中外戏剧基本知识,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学设计活动设想: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计划阶段。
确定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成立学习小组,讨论分工与合作。
同时注意按“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积累自强不息的诗词名句”“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君子当自强不息的演讲”四个部分分别搜集内容并展开交流学习活动。
第二步是实施阶段。
在这为期两周的活动中,老师帮助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实践、自主研究。
第三步是总结阶段。
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精心设计组织引领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活动分三课时进行,本活动案例是第三课时。
活动目标:1.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积累“自强不息”的名言诗句。
2.培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品质。
3.了解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事例,学习人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讲述“自强不息”的故事。
活动重点: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素材,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活动难点:学习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在体验中感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活动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分组进行汇报展示,并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
活动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图片、故事、诗歌、名言、视频、音乐等。
活动实施:1.学生分成四组,明确学习任务,展开学习。
活动小组四个,依次是:(1)引经据典认识组:搜集自强不息的相关人物及事件,整理探究,总结出“自强不息”的内涵。
(2)七嘴八舌名言组: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精神的名人名言和诗词名句。
(3)能说会道故事组:搜集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
(4)多才多艺演讲组:自选主题,自由组合,搜集资料,交流分享,完成撰写,推荐演讲。
2.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活动内容,与学生交流汇报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
3.推选主持人,熟悉活动内容,指导写主持词。
4.组织课堂活动,展示学习成果,畅谈学习收获。
课堂活动:一、情景激趣,引入新课师:有一种精神,来自历史,传至未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活动设计活动目的1.通过收集并阅读相关资料,明确君子的含义及自强不息的内涵。
2.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及他们的事迹,通过采访的形式,宣传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加深对其精神内涵的理解。
3.通过演讲比赛的形式,歌颂“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学以致用。
活动重点:1.通过收集并阅读相关资料,明确君子的含义及自强不息的内涵。
2.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及他们的事迹,通过采访的形式,宣传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加深对其精神内涵的理解。
3.通过演讲比赛的形式,歌颂“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学以致用。
活动难点: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及他们的事迹,通过采访的形式,宣传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加深对其精神内涵的理解。
二、活动准备1.班级以小组为单位,搜集:(1)有关君子这一概念阐述的资料;(2)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材料,了解古今名人关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论述。
(3)古代或近代自强不息的人物,讲述他们的故事,并说说他们的优秀品质。
2.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发现身边自强不息的人,做好采访准备,整理好采访稿或小视频;4.为了顺利举行以"青年当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班级每组推荐代表参加。
三、活动过程导入:由残疾音乐人刘伟的励志故事导入:刘伟,一个双手截肢的年轻人,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热爱上了钢琴,为了追求他的钢琴梦,为了实现他的音乐梦,他开始了梦想之旅。
没有双手,只好用双脚来弹奏乐曲,那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但是,刘伟却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练成了这个特殊的本领。
悠扬的钢琴声响起,那是用脚趾弹奏的音乐,那是梦想的声音。
历史上,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刘伟一样自强不息的人,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已经深深烙在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就走进本次活动“君子自强不息"。
看看何为君子,何为自强不息......(一)展示“君子”这一概念的论述资料,了解“君子"的内涵。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是对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提升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通过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让学生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并激发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向前的动力。
本单元的文章包括古代诗词、现代散文、议论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他们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哲理可能还理解不够,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深化理解。
另外,他们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有一定的追求,但可能缺乏具体的实践方法和动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分析与鉴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激发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向前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教学难点: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分析与鉴赏,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文章的深层含义。
2.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小案例,引出“自强不息”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操练(10分钟)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分析与鉴赏,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综合性学习教案合集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教学要求:1.认真学习调查指标的制作程序和规则。
2.有礼貌地走访有关人员。
3.调查的结论要建立在对事实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要实事求是。
4.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内容:一、实施步骤1.将班上同学按语、数、外、政、史、地、物、化、体分组,确定组长。
然后抽签落实调查的学科老师。
2.根据调查的内容和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3.查阅有关调查方法的文献,学习调查的有关步骤和技巧。
4.拟订调查计划,制订有关调查指标。
5.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6.组长代表小组在班上宣读调查报告。
7.展示各小组的调查成果。
二、有关资料(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一种常见的实用文体。
它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展开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再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得出某种结论,说明某个观点,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调查、研究、分析、结论书面化的文字,便是调查报告。
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分为标题、正文、署名、日期等部分。
正文是核心。
它有开头、主体、结尾三项。
开头部分要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范围、目的等内容。
主体部分要交代调查的对象、方法及经过,尤其要详写调查的内容,要提练出观点,总结出实质性、规律性的东西。
结尾要归纳出结论。
调查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①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人员、调查对象、调查时间,预先设计调查表)②按调查计划进行调查,做好调查记录③对调查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结论④小组进行交流,共同讨论培养学习兴趣的好建议⑤以版报的形式展开成果,或把所得的结论和所拟的建议提交有关的领导、老师、学生等⑥写活动总结,总结经验、收获和不足之处。
写调查报告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广泛收集材料,二是要善于分析材料。
调查指标和量表法见教师用书P36-40。
(二)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礼物1.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
明确规定:“第六条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2.歌咏老师的诗句、对联、成语、歌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唐•韩愈)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成语)桃李满天下(成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郭沫若写对联颂陶行知)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对联)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对联)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指引学生驶向成功彼岸的航标灯。
我们是美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好大一颗树》3.古今中外名师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 (Plato,前427—前347)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雅典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
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
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
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
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
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
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
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字鹤卿,号孑民。
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
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
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
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
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三、调查结果(生活、工作、期望、烦恼、困惑等)1.教师们最大的烦恼是:工作压力很大且多,多数人身体普遍偏差,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忙碌而操心,平均寿命普遍低于其他行业。
2.老师们最大的困惑是:媒体对老师们非常苛刻,要求之高令人生畏,好像老师是神一样,只要学生有一点差错,便非要找出老师的一些不足,千绕万绕总要给老师找出点毛病。
结论:多关心一下老师吧,他们也是人!四、试题样式:探究“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后做题。
1.教师节的时间是。
2.写出著名教育家两位:、。
3.写出歌颂教师的诗句或对联:。
4.教师节来临,班长就目前教师的状况,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调查。
(1)请你按顺序列出调查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2)在调查活动中,同学们根据调查得来的数据制成下表:调查对象工作量(年级、周)备课情况上课情况批改作业情况辅导情况语文教师12 每天每天每天改上自习数学教师12 每天每天每天改上自习外语教师12 每天每天每天改上自习体育教师 4 周周2 无不上自习历史教师 4 周周2 周改不上自习(3)请用一句话表述你分析图表得出的结论:(答案:1.每年9月10日2.孔子、陶行知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1)①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人员、调查对象、调查时间,预先设计调查表)②按调查计划进行调查,做好调查记录③对调查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结论④小组进行交流,共同讨论培养学习兴趣的好建议⑤以版报的形式展开成果,或把所得的结论和所拟的建议提交有关的领导、老师、学生等⑥写活动总结,总结经验、收获和不足之处。
(3)语数外教师辛苦,工作量大。
)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教学要求:1.了解中外戏剧基本知识,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
2.学会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并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
教学内容:一、有关资料1.戏剧和戏剧文学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是把文学、表演、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文学是剧本的泛称,用角色对话直接表现矛盾冲突过程的文体。
其基本特征是:(1)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动作性、个性化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2)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3)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
2.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
人物语言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3.戏剧文学(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4.戏剧的划分(1)按篇幅规模分:有独幕剧(如《一只马蜂》)、多幕剧(如《雷雨》)和小品。
(2)按艺术形式分:有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红色娘子军》)、诗剧、戏曲等。
(3)按题材反映的年代分:有历史剧(如《王昭君》)、现代剧(如《雷雨》)。
(4)按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分为现代剧、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儿童剧、童话剧等。
(5)按内容性质分:有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5.戏剧种类:京剧、评剧、黄梅戏、秦腔、粤剧、川剧、河北梆子、汉剧等。
6.戏剧简史先秦到宋金是戏曲的形成时期。
先秦的“尤孟衣冠”表演,汉代百戏的“东海黄公”表演,南北朝的拨头、踏摇娘、歌舞戏,唐代的参军戏,宋金的诸宫调等,已具备了戏曲的基本要素:故事情节、角色、代言体说白、服饰化装,甚至舞台布置等。
从元到明清是戏曲的成熟时期。
宋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剧,昆曲,京剧,花部戏步步紧承,名家名作层出不穷,在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形成了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民国以来是戏曲作为非主导戏剧形式继续发展的时期。
京剧与花部戏同步发展,特别是在救亡图存的文化运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解放后,党和政府依据延安时期京剧改良经验对地方剧种加以扶植和改造,使之进一步发展壮大。
现代戏剧的发展:1899一1918,文明戏出现;1918-1929,现代戏剧观念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阶段;1930-1937,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1937-1949,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1949-2000,现代戏剧的多元化发展。
7.剧作家与作品中国:梁伯龙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叶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关汉卿的《窦娥冤》、洪深的《五奎桥》、曹禺的《雷雨》、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田汉的《回春之曲》、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郭沫若的《屈原》、《虎符》、《蔡文姬》、阳翰笙的《天国春秋》、于伶的《夜上海》、宋之的的《雾重庆》、曹禺的《北京人》、田汉的《秋声赋》、夏衍的《芳草天涯》、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陈白尘的《升官图》沙梅的《红梅阁》、欧阳予倩的《木兰从军》、贺敬之、丁毅的新歌剧《白毛女》、刘穿川的《第二个春天》、胡万春的《激流勇进》、老舍的《茶馆》、张仲朋的《青松岭》、江文等的《龙江颂》、蓝澄的《丰收之后》、沈西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王树元的《杜鹃山》、葛翠林的《草原小姐妹》、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曹禺的《王昭君》、丁毅的《傲雷·一兰》、陈白尘的《大风歌》、魏明伦的《四姑娘》、《潘金莲》、马中俊等的《屋外有热流》、《街上流行红裙子》、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外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马雅可夫斯基的《臭虫》、亨利克·易卜生的《玩偶之家》8.其他(1)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