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调水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86.99 KB
- 文档页数:6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鱼塘调水的目的、原理和方法,掌握鱼塘调水的操作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完成鱼塘调水任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水产养殖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鱼塘调水的目的:改善水质、调节水温、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鱼产量。
2. 鱼塘调水的原理:根据鱼塘水质、水温、生物量等因素,合理调配水源,达到改善水质、调节水温的目的。
3. 鱼塘调水的方法:水源选择、进水口设置、排水口设置、调水操作步骤。
4. 鱼塘调水的注意事项:安全操作、水质监测、合理调配水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鱼塘养殖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鱼塘调水的目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鱼塘,观察鱼塘水质、水温、生物量等情况。
4. 实操训练:(1)水源选择:根据鱼塘水质、水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水源。
(2)进水口设置:根据水源情况,确定进水口位置和数量。
(3)排水口设置:根据鱼塘面积、水深等因素,确定排水口位置和数量。
(4)调水操作步骤:先开启进水口,待水位上升至预定高度后,关闭进水口;然后开启排水口,待水位下降至预定高度后,关闭排水口。
5. 安全教育:强调调水过程中的安全操作,防止溺水、触电等事故发生。
6. 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鱼塘调水过程中的收获,评价自己的操作技能。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
2. 实操技能:评估学生在调水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正确性。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鱼塘调水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水的变化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3-5岁的大班幼儿。
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知识和认识世界的地方。
同时,幼儿园也是一个探索世界的场所。
随着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有趣的教育活动来引导幼儿探索世界、认识自然。
这份教案旨在通过水的变化教学活动,激发幼儿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归纳总结水的三态•理解水的变化规律和原因2.能力目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使用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完成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科学表述,科学绘图3.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和自主探究精神三、教学活动1.引入引导幼儿们思考水存在的形态,并在黑板上绘制出水的三态图像,和幼儿简要交流三态有哪些。
2.学习活动•实验1:我会变形通过对沙子、水杯、水的展示引导幼儿质疑,促进幼儿自主探究,提出假设:水能不能变形?请孩子尝试用杯子倒入沙子,沙子能否变形?如何让它变形?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给幼儿瓶子倒满水,询问孩子们,水是否变形了?•实验2:水的变化过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细小的水倒入容器中,用手触察,看到水的样子后,加入冰贝贝前,观察水的表面是否涌动,温度是否发生变化,颜色是否有所改变?•实验3:水冻冰塑利用冰箱的学习材料和工具,通过将水倒入模具后冷冻,幼儿们可以独立于实验,观察捏、碾、砸、刻的过程中,碳酸钙的状态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实验4:水化蝶变让孩子们有机会自己探索水的变化过程,幼儿们通过船载一些食醋、碱、盐、酸和食用色素,来探究不同材料与水结合的呈现状态有何不同?了解水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而存在不同状态。
3.文化拓展•幼儿识字学习 - “水”•歌曲:《水的样子》•幼儿手工——制作冰块•探究水的循环过程,观察雨的形态•向幼儿们介绍地球上的水资源,鼓励幼儿们节约用水,饮水安全4.总结提问:水的三态有哪些?并让孩子们自己回答。
《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教学设计
三、探究活动2
1.结合教材和以上图文资料,请从工程量、工程难度、水量、水质等角度比较三条线路的优缺点
2. 结合教材和材料,请从生态、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南水北调工程(以东线为例)的实施,将会对调入区、调出区以及沿线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东线工程沿线示意图和剖面图,不难发现:东线工程沿线地区,地势低平,且有京杭大运河现成的水道,工程量较小;但是由于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要建扬水站提水北送,水质较差。
中线工程,沿线地形较东线有所起伏,有丹江口水库等设施,施工难度不大,且可自流供水,但路线较长。
西线工程,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很大,但水质是最好的。
经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工程优缺点的方法。
3.分析工程带来的影响,要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积极影响又
可以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假设你是调入区的居民,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你的生活和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角色代入,感受深刻,启发思考。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增加调入区生
活用水,改善卫生
条件,控制地面沉
降,使生态向良性
方向发展。
缓解调入区
用水紧张,促进
调入区经济发
展
改善调入区投
资环境,缓解争
水矛盾,利于社
会安定
长江径流减少,影响下游水
质,;易使航道淤塞;不利于
沿线水生生物生长;容易发生
土地盐碱化;污水排放,会降
低水质。
初中地理南水北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工程背景、建设目的、调水路线等。
2. 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地图和图表,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
2. 运用比较法,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增强学生对国家大型水利工程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情况及其在我国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分布如此不均匀?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南水北调工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
然后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目的、调水路线、涉及省份等。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背景、意义、调水路线及工程难点等。
重点阐述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作用。
4. 案例分析展示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一些典型实例,如丹江口水库、中线工程、东线工程等,让学生了解工程建设的艰辛和取得的成果。
引导学生思考:南水北调工程对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有何影响?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创新性的想法。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四、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并简要说明分布特点。
2. 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列举至少三个对其建设和运行有重要作用的技术或设备。
3. 写一篇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小短文,可以从工程背景、建设意义、调水路线等方面进行阐述。
南水北调工程教学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国家重点建设的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被誉为“21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通过长江干流、京杭大运河等渠道将水资源调配到干旱和缺水地区,解决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利于改善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学生来说不仅有利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各种参与社会生活的主动能力。
所以,南水北调工程理论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在学生大一期间开设,将有利于雕刻出一个扎实的基础,将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二、课程设置1. 课程名称:南水北调工程2. 课程类型:理论课3. 学分数:2学分4. 授课对象:土木工程专业大一学生5. 授课时间:每周2学时6. 授课地点:教学楼3017.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是通过讲解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建设意义、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社会效益等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了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和意义;2. 使学生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工程技术;3. 使学生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
四、教学内容1. 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介绍(1) 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沿革(2)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背景(3)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目标和意义2.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技术(1) 水利工程技术(2) 水资源调配技术(3) 水生态环境建设技术3. 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保护(1) 生态环境保护(2) 水土资源保护(3) 生物多样性保护4. 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效益(1) 经济社会效益(2) 民生保障(3) 地区协调发展五、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老师进行课堂讲解,解释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意义、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的知识。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第三节《水资源》教学设计3课标要求: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学习目标:以过程与方法为核心,将三维目标融合到一起分解细化如下: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4.运用实例,说出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或办法。
5.通过认识我国水资源国情以及探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树立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措施。
2.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3.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难点:1.推测某一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2.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身边说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示大量事实材料,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
教师重在方法引领,点点拨评价和思维整理。
学生在学会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知识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一个思维发散游戏。
看了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师小结:水是生命的源泉,它用途广泛却数量有限。
如果缺少这种极其宝贵的资源,人类的生活、生产就不可能继续。
结合这些图片、资料,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一、时空分布不均图一: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状况按水资源总量大小排队,前几名依次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和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大国相比,中国人均水资源是巴西的1/16, 俄罗斯的1/10,加拿大的1/50,美国的1/5,印度尼西亚的1/7。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之后。
舒兰市第三十一中学校教案用纸(正页)一、导入新课:(3′)播放视频: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
提问: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的分析都很好,这则具有警示作用的公益广告用严酷的现实提醒我们,如果不节约用水,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水资源。
板书:第三节水资源二、定向示标:(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提问:生活中都哪些方面会用到水呢?三、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5思考回答下题:1.水资源的含义?2.我国的淡水资源主要包括什么?3.用什么来表明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教师拓展:三江丰富,四河紧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一(8′)阅读教材P75-80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应解决措施?2.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不均对我国有哪些影响?精讲释疑:教师就学生交流时的疑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重点提出在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上,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强调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不匹配性,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降水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洪涝灾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3.什么是南水北调?该工程分为几条输水线路?各条输水线路是如何进行输水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从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解决西北和华北地区缺水现状。
该工程分为东线、中线、西线第三节水资源导学提纲小组合作探究学习: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应解决措施?P75-772.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对我国有哪些影响?P763.什么是南水北调?该工程分为几条输水线路?各条输水线路是如肆何进行输水的?P77-784.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P80。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怎样调水》一、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较明确,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了函数、一次函数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
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是本单元一次函数的第4节,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本节内容以前学生对函数及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性质等相关内容已具备一定的认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一次函数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
3.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巩固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难点:对数学建模的过程、思想、方法的领会,培养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关键:理解题意,分析问题的过程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较复杂的问题解决中,能合理选择某个变量作为自变量,然后根据问题条件建立可以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生活实际中初步形成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并运用数学知识选择命题方案的意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讨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实际背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一些辅助性的铺垫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先易后难的逐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利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从函数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策略:1.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先易后难的逐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
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建模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解决有实际背景的问题。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对比(比较)的方法进行尝试;在具体计算时要利用方程思想。
3.本节课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五、具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创设教师展示云南省抗旱救灾的相关图片。
学生观看相关图片。
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说明调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新知学习活动一:知识复习与准备。
1.某城市的市内电话月收费额y元包括:月租费22元,拨打电话x分的计时费按0.1元/分收费。
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y=0.1x+22 。
说明:复习等量关系法求函数关系式。
问题:(1)这是什么函数?(一次函数)(2)当通话时间x越长,电话收费额y是如何变化的?(y随x的增大而增大)(3)你能画出这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吗?它的图象是什么图形?(一条射线)说明:学生口答,教师展示图象。
(4)当通话时间x为多少时,收费额y最小?最小值是多少?(当x=0时,y最小是22)说明:教师可从关系式和图象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5)收费额y有最大值吗?(没有)说明:求一次函数的最值需要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一辆货车从八街运5吨物品到安宁,八街到安宁的路程是30千米,这辆货车的调1.学生思考,动手完成问题1-3的解答,并回答教师问题。
2.学生笔记调运量的计算公式。
问题1是对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
关键是求一次函数的最值需要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问题2是让学生理解调运量的计算。
问题3是让学生对调运质量的满足关系有所认识。
新知学习运量为150 吨·千米。
提示:调运量=质量×运程3.某建筑集团急需40吨水泥建造房屋,现从嘉华水泥厂购买了x+2吨水泥,则还需要从其他地方购买 40-(x+2) 吨水泥才能满足需要?说明:教师展示题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活动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问题:从A、B两水库向甲、乙两地调水,其中甲地需水15万吨,乙地需水13万吨,A、B两水库各可调出水14万吨.从A地到甲地50千米,到乙地30千米;从B地到甲地60千米,到乙地45千米.设计一个调运方案使水的调运量(单位:万吨·千米)尽可能小.说明:教师利用图片展示题目含意,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学生阅读问题,观察图片,正确理解题意。
使用图片,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题目的含意。
活动三: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分析过程:(1)题目中共出现 4 个地点,其中 A、B 有水,甲、乙需要水,总供水量为 28 万吨总需水量为 28 万吨,总供水量=总需水量。
(2)题目中除提供了水量外,还给出了什么条件?(运程)(3)根据调运量的计算公式:调运量=质量(水量)×运程。
在公式中,运程为已知,水量为未知,调运量随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4)教师给出图表进行水量的调运分析。
甲乙总计A X 14-X 14B 15-X X-1 14总计15 13 28(5)设从A库往甲地调水X万吨,总调运量为Y万吨·千米.则从A库往乙地调水(14-X)万吨,从B库往甲地调水(15-X)万吨,从B库往乙地调水[13-(14-X)]万吨。
根据题意,得Y=50X+30(14-X)+60(15-X)+45[13-(14-X)]化简,得Y=5X+1275(6)如何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x≧0,14-x≧0 ,15-x≧0 ,x-1≧0解得x≧0,x≦14,x≦15,x≧1学生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1)-(3)。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图表进行填空,弄清水量之间的调运关系。
学生进行总调运量的分析与列式,并进行函数关系式的化简。
利用问题(1)至(3)和图表分析,降低本题变量之间的分析难度,同时指导学生多变量的分析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化简函数关系式,检查学生的运算能力。
03691215114y 1280141345 1 0 x 新 知 学 习用数轴表示它们的公共部分: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1≦x ≦14. (7)请画出Y=5X+1275(1≦x ≦14)的图象。
并结合图象说明Y 的最小值。
说明:教师展示这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说出Y 的最小值。
教师板书:由图,得当X 取最小值1时,Y 有最小值1280。
此时,14-x =13,15-x =14,x-1=0.所以,从A 库往甲地调水1万吨,从A 库往乙地调水13万吨,从B 库往甲地调水14万吨,从B 库往乙地调水0万吨,可使水的调运量最小.(8)不画这个函数的图象,你能用函数的性质求出函数的最小值吗?教师完整板书本题的解答过程。
解:设从A 库往甲地调水X 万吨,总调运量为Y 万吨·千米.则从A 库往乙地调水(14-X )万吨,从B 库往甲地调水(15-X)万吨,从B 库往乙地调水[13-(14-X)]万吨。
根据题意,得Y=50X+30(14-X)+60(15-X)+45[13-(14-X)] 化简,得Y=5X+1275(1≦x ≦14) ∵k =5>0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Y 有最小值1280. 此时,14-x =13,15-x =14,x-1=0.答:从A 库往甲地调水1万吨,从A 库往乙地调水13万吨,从B 库往甲地调水14万吨,从B 库往乙地调水0万吨,可使水的调运量最小.学生阐述函数的图象的画法,教师给出函数图象,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让学生自己画出函数图象。
学生回答一次函数的增减性与系数的对应关系。
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本题的规范答题。
通过画函数的图象,回忆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关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复习一次函数的性质与系数的对应关系。
通过规范答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合作交流活动四:合作交流,多角度解决问题。
问题:如果设其他水量(例如从B水库调往乙地的水量)为x万吨,能得到同样的最佳方案吗?(1)水量调运分析表:甲乙总计A 14B X 14总计15 13 28(2)解答过程:(3)比较结果,最佳方案相同吗?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动手解题,学生代表发言,阐述解题思路。
通过不同的变量设取,使学生发现设的未知量不同,列出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也不相同,但方案的最终结果是相同的。
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堂练习活动五:当堂训练,应用所学知识。
练习:A城有化肥200吨,B城有化肥300吨,现要把化肥运往C、D两农村,现已知C地需要240吨,D地需要260吨。
如果从A城运往C、D两地运费分别是20元/吨与25元/吨,从B城运往C、D两地运费分别是15元/吨与24元吨,怎样调运花钱最少?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解题,学生代表发言,阐述解题思路,全体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使用函数思想和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活动六:归纳小结,形成能力。
1.解决含有多个变量的问题时,可以分析这些变量间的关系,从中选取其中某个变量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通过小结,使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同时培养学生作为自变量,然后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寻求可以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2.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常使用表格进行它们之间关系的分析。
言。
的反思习惯与归纳能力。
布置作业课本139页第12题。
板书设计§14.4课题学习选择方案(怎样调水)1.调运量=质量运程.2.解:设从A库往甲地调水X万吨,总调运量为Y万吨·千米.则从A库往乙地调水(14-X)万吨,从B库往甲地调水(15-X)万吨,从B库往乙地调水[13-(14-X)]万吨。
根据题意,得Y=50X+30(14-X)+60(15-X)+45[13-(14-X)]化简,得Y=5X+1275(1≦x≦14)∵k=5>0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Y有最小值1280. 此时,14-x=13,15-x=14,x-1=0.答:从A库往甲地调水1万吨,从A库往乙地调水13万吨,从B库往甲地调水14万吨,从B库往乙地调水0万吨,可使水的调运量最小.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