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尖子生杀人案分析总结2013年05月18日 02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3年4月,南京大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林森浩故意杀人案。
被害人胡某因感染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林森浩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经过法院审理,林森浩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二、案件分析1. 法律角度(1)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林森浩在明知被害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情况下,故意将其扔进垃圾桶,导致被害人因缺氧窒息死亡。
其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2)犯罪动机林森浩在作案前,曾与被害人发生过争执,并在事后产生报复心理。
在犯罪过程中,林森浩故意实施杀害行为,显示出其主观恶性较大。
(3)犯罪情节林森浩故意杀人案是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给被害人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法院依法对其进行了审判,并作出了相应的刑罚。
2. 人性角度(1)道德缺失林森浩在作案过程中,违背了人伦道德,对他人生命视若无睹。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德,暴露出其道德水平的低下。
(2)心理问题林森浩在作案前,曾出现过心理问题。
他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无法正确处理,导致心理失衡,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三、案件启示1. 加强法律教育我国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依法行事,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2. 关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保障。
社会各界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3. 严惩犯罪行为对于故意杀人等严重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应依法严惩,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个人观点1.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在处理林森浩案件时,法院依法对其进行了审判,体现了我国法治精神的严肃性。
2. 人性本善,但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有些人可能会失去理智,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加强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关注至关重要。
3. 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杀人案例反思_大学生杀人案分析反思(通用5篇)大学生杀人案例反思_大学生杀人案分析反思篇115日下午,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发布通报称,3月28日0时17分,成都龙泉驿区公安分局接到报警,在龙泉驿大面街道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学生公寓发生一起杀人案。
警方已于3月28日依法将涉嫌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嫌疑人滕某刑事拘留,并将依法进行处理。
(中国网4月16日讯)经调查,犯罪嫌疑人藤某与受害人芦某为川师大学生,均为20岁,同是甘肃白银市人,之间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
3月27日23时50分,滕某在川师成龙校区学生公寓东苑2栋学习室用当日白天从超市购买来的菜刀将芦某杀死后,于3月28日0时17分让同学打电话报警投案自首。
大学室友本来是老乡,为什么如此过不去,非要以杀害手段来处理?真的是水火不容了吗?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并不严重,被害者在寝室里唱歌,固然不对,如果说嫌疑犯善意地提出劝告,受害者勇敢地承认错误,就一定可以协商处理好的。
若是处理不好,嫌疑犯报告老师,由学校处理,一定会有实际效果的。
不知他们报告老师了吗?不知寝室其他同学劝说了吗?反映问题了吗?当然,这只是假设,于事无补了。
但是,教训带来的思考是必要的,对于全国广大的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室友来说,要时刻注意。
20岁,正好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两位老乡结下生命仇恨,一个成了刀下魂,一个面临法律的严惩,教训之严重,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熟虑!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就明确提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共处。
经过10多年的教育,为什么成了大学生的他们,还不懂得交往共处?还不懂得杀人偿命呢?这样的惨痛悲剧,对于他们的父母亲人,是天大的打击和创伤!父母含辛茹苦送他们读书,指望着他们成人成才,有出息有作为,今后赡养老人,现在一切化为泡影,还让父母背上沉重的包袱!大学校园发生的寝室凶杀案件屡禁不止。
同样是20岁,同样来自甘肃,20__年的11月,天津城建大学发生了寝室杀害案件。
名校大学生自杀及暴力行为成因与防范对策作者:申晓龙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3期[摘要]大学生自杀与暴力事件频发,给社会和校园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而重点高校大学生作为公众眼中的社会精英和学习楷模,其自杀与校园暴力违法行为也逐年上升,对社会危害极大,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章通过几个典型名校大学生自杀与暴力事件的案例,着重分析我国重点名校大学生自杀与暴力行为的成因,并试图提出相关对策与防范措施。
[关键词]名校大学生;暴力行为;自杀;成因;防范对策[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293大学生一直被公认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
然而,近来关于青少年学生的自杀和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大学生犯罪案件在呈上升趋势的同时,其暴力程度也有所发展。
这既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又对高校优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大学生暴力犯罪已然成为一个突出的焦点问题。
在大量关于大学生暴力事件的报道中,有不少自杀与暴力行为事件都事关我国的重点高校大学生。
1问题的提出案例一:2008年10月16日下午4时21分,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大连某知名海事官司律师事务所年轻律师梁素素从单位21楼飞身而下,当场身亡。
在她留下的遗书《妈妈,我去天堂了》一文中表明,她完全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无法承受的压力使她选择了死亡这条路。
她的一切都被父母安排,完全无法自己选择,父母的期望和严格的要求最终使她选择自杀来结束年轻的生命。
案例二: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到舍友林森浩投毒致死。
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2015年1月8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
我们看到,仅仅因为宿舍的摩擦与不和,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血案。
案例三:2015年7月11日,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22岁学生吴谢宇将其母谢天琴杀害,计划周密并且手段残忍。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药家鑫恶意杀人事件带来了大量社会舆论,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就此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起恶意杀人事件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欢迎参考。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篇一2014年5月7日,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高院,与请求信一块寄出的还有一份《声明书》,建议给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
这封请求信和《声明书》让一年前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再起波澜。
想到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杀害室友、同学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怎么了?正是青春好年华,本为同路逐梦人,何以相煎如斯、相残至此?事发后,在人们一致讨伐凶手残忍的同时,以复旦为首的高校成为了大家指责的对象。
很多人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是高校教育的失败。
诚然,高校对于类似案件的发生难辞其咎,但静心考量,这又岂是高校一家之过?我们的大学生不是生活在高校的真空,而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联系近期社会频发的无端伤人案,似乎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急躁,这种风气又怎能不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生投毒案发生在高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弥漫。
青年的教育问题绝非高校一方之责,在类似案件发生后对高校的过分指责本身就是在以一种片面、过激的言论影响青年学子对事件的全面认知。
我们应该做的不止是让青年人发现问题,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包括青年本人多方联动,才能为青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才。
其实从绝对比例上来说,无论是社会上的无端伤人案还是学校的学生投毒案,从发生几率上来看都是小概率时间,他们在整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案件本身的恶劣性质之外,媒体的宣传报道同样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马加爵案件的分析和思考0991931 电子政务马燕茹“马家爵事件”虽然早已“既往矣”,但事件背后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却值得我们不断地推敲和反思.马加爵杀害四名同窗的原因及整个事件给社会带来的的思考与启示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和分析的焦点。
确实,从依据刑法定罪量刑的角度看,该案在适用法律上并不存在困难,是一件普通的故意杀人罪案件;但是,从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角度看,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什么?谁来对事件负责?负什么责?又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这样的问题虽然复杂,却应当是整个社会不得不认真反思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未来,充满朝气的群体,从犯罪人的社会分层来讲,大学生属于低犯罪率的群体。
尽管这样,就全国的情况看,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出现了一些震惊全国,令人难以相信是大学生实施的犯罪案件,要解释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有必要回顾一下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
19世纪末以来,关于犯罪原因的通说是实证学派的理论,认为犯罪是犯罪人个体的生物、心理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新古典学派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下,权衡犯罪的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和决定的结果。
综合这两种理论来分析马加爵案件,可以看出大学生犯罪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文化适应的因素。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应对种种文化适应,面对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知识、陌生的校园生活、陌生的城市(对农村学生和外省学生而言),如果不能消除这些陌生感,就会产生文化的不适应性,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
二、文化交往与认同的因素。
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大学生最经常的交往活动,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同学之间会形成文化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不能被他人认同或容忍,就会导致自卑、敌对、狂躁的心理,甚至出现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迁怒于同学的越轨行为或犯罪行为。
三、不良行为的因素。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轻微的违法行为、违反校规的行为和有失道德的行为,实际上,不良行为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并成为引起矛盾和冲突,诱发犯罪的导火索。
浅谈“复旦投毒案”2013年4月1日,当我们还在愚人节嬉戏玩笑的时候,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将人们的视线引到了上海市中山医院,十六个日日夜夜人们聚焦在那张矮矮的病床,希望能够听到黄洋有康复的可能,甚至是有一线生机。
然而生命是脆弱的,尽管动用了全国最著名的医学专家,可最终黄洋还是未能摆脱死神的魔杖。
黄洋死了,人们为这个被保送到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又刚刚以第一名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医学人才惋惜的同时,将愤慨投向了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林森浩,林森浩也是一名复旦大学的研究生,黄洋的室友,他将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注入饮水机,致使黄洋饮用中毒,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局面。
最让人痛心的是,黄洋住院后,林森浩曾三次看望过黄洋,看着自己的室友病情一天天加重,在医院还未查明中毒原因时没有向主动医院告诉制毒物质。
法律是公正的,2014年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审判决后,林森浩及其家人和律师团队,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想法设法的想为林森浩免除死刑,为人父母我们能够理解其动机,可在二审时,林森浩将其动机表述为“愚人节的玩弄”,以及“不知道N-二甲基亚硝胺会致人死亡”。
这样的翻供难免有点儿牵强附会,你亲眼见证了舍友身体日渐衰弱,还会让法律理解成玩弄吗,如果能够免除林森浩的死刑,那么药家鑫案是不是也应该改判。
2015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将于对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杀人上诉一案进行公开宣判。
林森浩投毒案二审维持原判: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虽然林森浩最终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了法律的代价,可是对含辛茹苦的黄洋父母的灾难性的打击不会因为林森浩被执行枪决而平复。
当然对林森浩的父母而言,这样的打击同样是灾难性的。
我从刚开始黄洋住院到黄洋离世,再从一审判决到二审维持原判都在关注着这个案件,同时我也在思考着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林森浩有了杀人的动机呢?最终我还是没有找到答案,因为我们这种行为我们正常人无法理解,可是它却真真切切的从在在我们周围。
犯罪心理学专家剖析林森浩犯罪深层原因投毒致室友死亡的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前日被判处死刑.人们至今难以理解,像林森浩这样成绩优秀,高考时以78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2010年又因成绩优秀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读研的“天之骄子”,为何会沦为杀人犯?更何况,他与被害人黄洋并无深仇大恨。
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广东警官学院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宋晓明,剖析林森浩的深层犯罪心理.他投毒,心理是有愤怒和不满的“我认为这与他嫉妒、自卑、敏感、脆弱的性格缺陷和处理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能力低有关。
具有这些不良因素的人在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而挫折往往使他产生愤怒、怨恨、敌视等消极情绪体验。
”记者:宋教授,复旦投毒案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
随着庭审、判决的展开,谜底一步步揭开。
但还是有很多地方让人很难理解,您怎样看?宋晓明:这个案子的确有一些有悖于常理的情节。
比如,林森浩作为一个高智商的医学人才,应该知晓所使用的毒药的毒理,具备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反侦查能力,为何最后却做了一件有失水准的低智商的案件呢?另外,从披露的信息看,林森浩与被害人并无很深的矛盾,彼此也无利益冲突,而且被告人已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在广州找到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要蓄意杀人呢?要解开这些谜团,只有深入林森浩的内心。
记者:林森浩一直辩解自己是被愚人节的玩笑刺激,想作弄黄洋,没想到酿成了大祸。
从心理上看,他只是想恶作剧,整蛊他人,还是想置他人于死地?宋晓明:从整个案情看,特别是他使用的手段来看,他欲置人于死地的动机和目的是明确的。
比如,在被害人的饮水中投放超剂量的剧毒药物,作为医学院的高材生应该是知道其致命的后果的。
而且,N—二甲基亚硝胺,是很难通过临床直接诊断出确切物质的;即使能诊断出,只要有致死剂量进入人体并开始发挥效应,现代医学也回天乏术.所以,只是想恶作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记者:能够根据公开披露的案件及被告人的信息,为我们解读一下林森浩的作案动机?宋晓明:法院判决书认定,林森浩是因琐事而采用投毒方法故意杀人。
血案引发的思考几年前,当北京大学留学美国的博士生卢刚,枪杀了全球享有盛誉的四位空间物理学家,继而又仇杀了自己的同胞同学单华林,轰动全世界的时候,也引起了国内舆论对当今教育的反思。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人称,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们太看重分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发生的一些触目惊心的血案,我们再不能对之轻视了!江苏中学生杀死母亲;大学高才生刘海洋用硫酸伤熊事件;天津医科大学北京籍学生杀死奶奶、父亲:重庆17岁的双胞胎女儿毒死父母后,“云游天涯”,疯狂消费,通宵上网;北京某高校电器专业学生马忠义,在厕所绑架女同学,并以杀人引爆相威胁:北京一海归学生,不堪父亲一记耳光,驾车自杀身亡:南京一大学生几次在居民楼里纵火,被警方抓获……一桩桩,一件件,当我们在惊愕中还没有回味过来时,又传来消息,太原市小店区16岁中学生残忍地杀害五位亲人,窃得巨资去上网;山西雁北16岁男孩为给同伴报私仇,伙同4个12-16岁少年,将同龄的两个少年活埋,手段极其残忍;特别是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案,更是令人瞠目结舌,这是怎么了?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分析以上所有的悲剧,在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还是年幼的中学生,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心理的变态、残缺,甚至是心灵的扭曲。
在这个时候,我们用文化水平低,道德、法律观念淡薄来解释这一切,理由似乎太不充分了。
我认为:关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
我们只关注了学习,关注了分数,上了什么样的重点中学,什么样的大学,身体是否健康,却很少关注人的心灵和情感世界,在发达国家,每100个中学生中,就有2-3位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大学的心理教育更是系统化、专业化。
而我们近千人的学校中,可能没有一名懂心理学的老师或医生,学生出了问题,方法很简单,也很原始——记过、开除。
这样真的就把问题解决了吗?推向社会,社会的犯罪隐患就可能增加一分。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呈急剧上升趋势,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2013年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案【基本案情】2010年,被告人林某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见习。
2010年8月起,林某入住复旦大学某宿舍楼421室。
一年后,被害人黄某调入该寝室。
之后,林某因琐事对黄某不满,逐渐怀恨在心。
2013年3月29日,林某在大学宿舍听黄某和其他同学调侃说愚人节将到,想做节目整人。
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某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2013年4月1日早上,与林某同寝室的黄某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某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
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2013年4月16日下午,黄某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某医院去世。
2013年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4年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5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林某投毒案二审维持原判。
2015年12月9日,最高法核准了林某的死刑判决,并下发了核准林某死刑的裁定书。
2015年12月11日罪犯林某被依法执行死刑。
【案情分析】——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某(1986年-2015年)广东汕头人。
2010年,林某因成绩优异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
因此他对于N-二甲基亚硝胺的毒性比一般人有着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于投毒肯定是蓄意而为而非疏忽过失。
名牌大学尖子生杀人案分析总结2013年05月18日02:43:05
先让我们为逝去的生命默哀一分钟。
~~~~~~~~~~~~~~~~~~~~~~~~~~~~~~
下面刘秋实同学开始给你慢慢分析
枪击案
1. 北大物理系卢刚,不用多说了,一个变态杀手,被他的校友在颠倒黑白的<万圣悲魂>里描绘成了英雄。
连续枪击六人,导致五死一残废(一枪干脊椎上导致瘫痪了),二傻子硬汉刘烨还主演了以这个故事为原型的电影《暗物质》。
2. 北大物理系刘颖,警方初步研判为女方开枪杀了男方杨斌 (北大物理系)后再举枪自杀。
3. 复旦大学生物系黄谷阳,当地时间2月27日晚上8点45分在加州枪杀了曾通知解雇他的公司基因组副总裁霍兹马耶尔女士,两小时后他在寓所附近自杀。
投毒/药物案
1. 清华化学系朱令的同学。
凶手在朱令杯子中投入有毒元素,据悉凶手乃朱令的同宿舍最好的好姐妹,因为嫉妒其各方面都比自己强而痛下杀手。
(目前这个案子还没终结,孙维只是嫌疑人)
2. 北大化学系一男生,在两位同宿舍同学杯子中投入有毒元素。
3. 北大生物系一男生,来美国后,在女友食物中投毒。
4. 北大化学系一男生,在肯塔基将变心女友杀死,在伊利诺弃尸。
虽然初步尸检是窒息而死,但是该北大男生被警方怀疑是因为事后有药店告发他曾购买大量安眠药,估计是先用药物麻醉受害者,使其丧失反抗能力,然后进行勒杀。
5.复旦大学汕头籍杀手林森浩,身高1米85,高颧骨,高考780多分,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成绩很强,科研狂男,发表论文8篇,远超同龄人,保研至复旦大学医学院,
获得很多奖学金及国家奖学金,学习成绩比死者黄洋牛逼,黄洋只是专业三等奖的水平,至于博士初试第一系超常发挥。
林森浩跟异性处理不好关系,不会追女孩导致内心一直很压抑,而黄洋虽然外表丑陋但嘴甜会追女孩,号称妇女之友,遂被林某投毒杀之。
(目前林森浩被批捕,只是犯罪嫌疑人,还没定罪,以上只是推测是他投的毒)。
钝器/利刃
1. 北大管理系的博士生,用哑铃将同学砸死。
凶手年逾40岁,拼了老命才考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而被杀的室友年轻气盛,风流倜傥,最主要的是有个漂亮女友,而且经常领回寝室秀恩爱,40岁大叔经受不了心理刺激,抽了一盒烟后遂举起哑铃把帅哥砸死。
2. 华中科技大学Yin Zhan,在普渡大学用锤子或者扳手把同在生物系读博士的韩国女生及其妹妹杀死
3. 上海交大的上海籍男生,在路易斯安娜读生物学博士期间用匕首杀死女同乡。
(上海也有纯爷们)
4. 学生物的马加爵,用锤子砸死四人。
5.美国芝加哥大学35岁电机学博士用刀把18岁女友的杀死,并且挖下眼睛切下乳房,留下字条后也跳楼了。
初步结论:
1. 杀人犯多集中在纯理科的生物化学物理三个学科。
这大概是因为理想化的人+冷专业
在生活中容易碰壁,容易走极端。
2. 杀人手段和所学专业有很大关系
1)化学系学生偏好投毒或者借助药物杀人,这无需解释。
2) 生物系杀人横跨3大类,说明这些人由于对人体结构非常了解,能就地取材,
使用最有利的杀人方式。
同时更多的生物系学生喜爱用钝器/利刃杀人。
这种杀人方式最残忍,往往伴随脑浆崩裂血流满地。
这对杀人犯的心理和体力都有很强的要求,而这恰恰是生物系学生的优势所在。
长时间的生物试验很耗费体力,而且更重要的,生物系学生经常活活地解剖小动物,这对作案中不顾受害者苦痛连续锤杀有锻炼作用。
3) 比起化学系生物系来,物理系就小巫见大巫了,所学知识只能在使用枪支上
发挥出优势来。
但是没听说过学机械的中国学生持枪杀人的,这说明杀人和理科有一定关系。
4)数学系的数学知识在杀人方面毫无用处。
只听说1996年有一个北京大学数学系的伤人后在校园自杀。
还有北大数学系大才子柳智宇,国际数学奥赛(IMO)满分金牌得主,出家当和尚了,看破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