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整合”一、概述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旨在将翻译活动置于更广阔的生态视角下进行审视。
它突破了传统翻译学的局限,将翻译视为一种跨越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互过程,而非单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翻译的生态平衡和译者的主体性,倡导翻译活动应尊重源语和目的语的生态环境,追求最佳的翻译效果。
本文所探讨的“跨整合”是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所谓“跨整合”,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跨越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将各种翻译要素进行整合和优化,以实现翻译的生态平衡和最佳效果。
这一过程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灵活的翻译策略。
通过对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整合”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指导。
1. 生态翻译学的定义与背景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学科,旨在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翻译现象。
它强调翻译活动的生态平衡和多元共生,将翻译视为一种生态系统中的交互行为,既涉及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言转换,也涵盖文化、社会、心理等多层面的互动。
生态翻译学的提出,既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实践的新挑战和回应。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文化交流、经济合作、政治对话的重要桥梁。
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传统翻译理论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翻译现象时显得捉襟见肘。
生态翻译学的出现,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指导。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活动中的生态平衡,即翻译行为应该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保持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动态平衡。
同时,生态翻译学也倡导多元共生,认为翻译活动应该尊重不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
新时代语境下两大翻译研究范式之互补论[摘要]当前,翻译研究中出现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都仅仅局限于各自的领域,没有交合。
其实,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学范式不是不可通约的,而是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两者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彰显出一个较完整的翻译研究框架,能够从一个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翻译活动所涉及的语言的和文化的等多种因素。
[关键词]翻译研究语言学文化范式[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57-0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大致经历了两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
同时,有不少国内外译界学者纷纷撰写文章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致形成了“语言学研究范式”和“文化研究范式”。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着重于语言内部结构及语言构成规律等,而文化范式则注重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
通过对近年翻译研究的查阅可看出,文化范式显然比语言学范式更具影响力。
然而,过度强调翻译中的文化研究似乎有点喧宾夺主,让人觉得不知是研究翻译还是研究文化。
而且,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毅然与文本内的讨论相决裂,[1]甚至许多译界学者把两种研究范式看成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并认为翻译的文化研究已取代了语言学研究。
然而,另有一些人认为,文化范式并没有完全代替语言学范式。
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翻译研究视角的多重性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特征也需要多元的翻译研究范式。
因此,没有哪一种研究范式能够完全解释翻译活动中出现的所有现象。
笔者认为,翻译研究范式应该是多元互补而非互相排斥的,新理论的提出并非就意味着对旧理论的否定,每一个研究范式都应该能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翻译。
本文欲对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进行评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设想两种范式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以期把对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结合起来,建构一个较整体性的翻译研究框架。
一、翻译研究的两大范式之评述(一)翻译的语言学研究范式翻译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
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
“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涉及到翻译研究的多方面内容,从对译文质量的评价、翻译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翻译理论的研究等方面来研究翻译研究。
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是建立在科学研究方法论上的,它要求翻译研究者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从更深层次,去发掘翻译研究的本质、翻译实践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影响,并根据研究发现和认识,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提出有效的指导意见,以推进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因此,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应当把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挖掘翻译实践的规律,从而为翻译理论的建构提供有效的依据。
与此同时,也要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深入探讨翻译实践的不同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在翻译实践中引用翻译理论,更客观地把握翻译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以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
另外,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要求翻译研究者要注重学术规范性,这就要求翻译研究者在做研究前要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且要严格遵循研究方法,
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翻译研究者还应当特别注意翻译研究的客观性,即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客观的眼光,认真研究翻译实践,而不是以主观的态度去做翻译研究,以免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还要求翻译研究者要坚持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以便将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使翻译研究不断受到其他学科的启发,从而加强翻译研究的科学性,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是从科学研究方法论出发,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的研究,从而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以推进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简析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摘要:文化转向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试从内部诱因和外部推动力两方面探讨文化转向产生的动因,阐述文化转向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对文化转向进行简单的论述,目的是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文化转向文化学派翻译研究一、引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各种文化思想交织激荡、“百家争鸣”,呈现出一派多元化景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转向”应运而生,为桎梏已久的翻译研究带来曙光。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和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A Sourcebook)一书中正式提出“文化转向”以来,这一理论就如洪流一般席卷了整个翻译研究领域,影响至今。
许多专家学者对文化转向智者见智、各抒己见。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对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进行简述,以期为国内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文化转向”兴起的动因“文化转向”蔚然成风,不仅仅是因为它凭借自身的优势突破了先前理论的禁锢,更离不开文化转向及文化学派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文化转向”这一趋势是在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一)内部诱因“文化转向”的内部推动力主要来源于文化学派的一些积极主张,他们大力倡导将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从文本自身转移到文本以外的文化语境上,反对翻译是一种简单式的语言转换,并且极力改变翻译在文艺学中的附属地位,积极推动翻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翻译地位的改变西方翻译理论在二十世纪之前一直被认为是文艺学的“附庸”,在这种背景下,翻译仅仅被视为是一门艺术,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创造性再现,甚至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
直到1971年,霍尔姆斯在《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对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研究领域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学科结构等提出了独到见解,并首次将翻译研究命名为“Translation Studies”,此后,翻译学就开始转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学的名与实》被视为翻译学科的独立宣言。
描述翻译研究发展术评
常智勇
【期刊名称】《黑龙江高教研究》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描述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局面.翻译研究在描述翻译研究的引领下,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文章主要探讨描述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翻译研究的重要价值.
【总页数】3页(P158-160)
【作者】常智勇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外语系,何北,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文学翻译经验与翻译思想的直面与感动——评《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增订本)》 [J], 胡瑞娟
2.翻译研究发展态势——2005-2009《中国翻译》载文定量分析 [J], 汪祎
3.翻译研究发展趋势·中国学术话语·MTI翻译理论教学——廖七一教授访谈录 [J], 高伟
4.低渗透油田油藏精细描述的研究——评《低渗透砂岩油藏精细描述与开发评价技术》 [J], 王雨迪; 江厚顺
5.谈翻译学科的构建
——本体论与文化派翻译研究发展势态研究 [J], 左丽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一《认知翻译学》评介吴亚静布占廷(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 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
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 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研究 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 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 (2020)03-0093-041.引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Richards,2001) 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转引自卞建华,2005: 42)。
翻译与认知结缘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直到21世纪 初 Martin(2010: 169)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两者才正式结合。
随着翻 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口译和笔译学者与认知科 学家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 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对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 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认知翻译学》以翻译认 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问题,探索译者 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对翻译学的 构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容简介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 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即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 (第一章)、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第二、三、四、五、十章)、功能与组织原则(第六、七章)、认知理 论与方法的应用(第八、九、十一、十二章)以及研 究趋势与展望(第十三章)。
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体系的比较研究再论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一、概述翻译学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一直是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翻译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其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体系的比较研究,深入剖析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以期为推动翻译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对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在翻译学领域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对比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体系的异同点,揭示生态翻译学在理念、方法、实践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接着,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生态翻译学所倡导的“生态翻译观”,以及其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等背景下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生态翻译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推动其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1. 简述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其研究背景与意义深远而广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活动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对翻译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翻译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翻译生态环境时,其局限性和不足日益凸显。
生态翻译学的出现,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理论指导。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态行为,它涉及到源语言、目标语言、译者、读者等多个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生态性决定了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才能实现其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功能。
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深入,翻译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的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借鉴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活动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阐释。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作者:李沛青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8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国际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
翻译作为连接两种不同语言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翻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发展时间较短,但是,研究学者一直很注重对翻译方法的研究,认知翻译学是翻译学科中比较重要的翻译方法。
因此,加强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认知翻译学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认知翻译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以及认知翻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为我国翻译学科的发展献出一份薄力。
关键词:认知;翻译;范式;认知翻译学
前言:从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翻译学的发展,翻译界开始将认知科学的概念与方法运用到研究翻译者的心理过程当中,认知科学为翻译者提供了翻译的方法、灵感以及更加广阔的学科视野。
因此,认知学科与翻译学相结合成为了翻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一种突破性的发展,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范式,为翻译学者甚至整个翻译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一、认知翻译学的介绍
认知翻译学主要是指将认知科学作为研究基础,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在翻译研究当中的运用,研究者通过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对翻译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翻译现象进行阐述,从而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以此来帮助翻译者进行更好的研究[1]。
认知科学是信息科学、自然科学等科学交叉、互相融合的共同产物,目前,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主要采取认知科学研究法,而认知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科学。
因此,一些研究者将这些学科进行结合,最终出现了认知科学这一具有综合交叉特点的学科。
针对认知翻译研究主要是利用认知心理学以及语言学这两大学科内容。
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将信息加工作为研究核心,重点研究人类感知系统等认知能力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强调翻译者的外在行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将两种语言互相比较,找到语言中的认知机制,并通过认知机制寻找规律,进一步认识翻译过程的重要性。
因此,认知翻译学和心理学是翻译认知研究的两个重要基础,为研究翻译认知提供了理论保障、方便了研究的顺利进行[2]。
二、认知翻译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认知翻译学的内容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开始和结束并不重要,过程才是重点,翻译过程就是翻译者对翻译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翻译认知研究
普遍采取实证研究的途径,对翻译能力进行定性分析,并对翻译者的能力进行客观描述,不仅如此,翻译能力是不断发展的,研究者也要注重对能力发展的研究;专长主要是指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具有完美的表现,专长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特殊训练才能够达到,翻译专长研究主要采取相对方法进行研究。
将专家翻译与普通翻译进行对比,相比较后,专家翻译要比普通翻译付出的更多才能够翻译更有难度的作品,完成更加完美的翻译作品,也就是说,随着翻译者专业素质的提高,所有的翻译工作是越来越难的,要掌握更全面翻译知识才能够做到完美。
因此,专家翻译比普通翻译具有更强的思想意识,也能够更加全面的兼顾翻译的外界因素[3]。
研究方法要根据研究对象的方式进行,例如:口译等。
而对于认知研究,主要是针对翻译模式进行研究。
例如:比较模式、过程模式等。
因此,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并通过各类科学分支学科内容相结合进行研究。
心理学方法,翻译心理活动包括很多特征,例如:审美、文化等心理特点。
因此,对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办法不仅需要思辨性定性,而且要有实证性研究,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认知神经科学,由于翻译是认知活动,主要是由大脑进行的调控,研究者对翻译者大脑神经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其心理活动。
因此,认知神经学科就是研究认知翻译学的重要基础,目前,普遍通过利用对神经成像技术对翻译者的神经进行了解[4]。
三、认知翻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翻译认知到现今为止已经发展了20多年,并且在交际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口笔译是翻译的基本形式,即便是高超的认知技巧也离不开口笔译对认知进行的翻译。
因此,研究者需要更加注重对口笔译的过程进行研究,英汉双语同声传译是一项比较难的翻译工作,将其作为背景进行研究,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等作为理论依据,对同声传译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最终建立同声传译工作记忆的运作方法[5]。
认知翻译学主要是翻译的认知过程以及翻译者的认知能力共同组成的学科,只有通过研究其内在规律和本质,才能够更好促使翻译认知学发挥作用,通过对翻译的创造性等方面进行探索,推动认知翻译学体系的形成,然而,目前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理论结构。
四、认知翻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由于认知翻译学起步比较晚,目前仅处于前范式发展阶段,并没有开启大范围的研究范式。
因此,建立认知翻译学理论势在必行。
认知翻译学理论的研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适合大众的翻译模式,以此来进行更加科学、合理地解释翻译过程等因素。
这就需要将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重要科学分支加入其中,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整合、分析,推动认知翻译学发展的越来越好[6]。
近年来,对认知翻译学进行研究的根据主要是将认知模块与脑电图仪等设备组合,使翻译学更加科学、合理。
因此,未来对翻译认知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方向:首先,自然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实现资源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定量和定性分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大多数还
采用实证的方法,但是科学实验毕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将人文社会科学加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自然科学的不足之处;其次,将实验的方法与基于语料库的方法相互融合,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获得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源,由于语料库中的数据并不可靠,为了能够确保翻译资料的准确性,就需要通过控制实验等获取数据。
因此,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语料库翻译模式的认知基础[7]。
认知翻译学研究覆盖范围广阔,囊括了许多其他学科的内容。
因此,这种特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充分的体现出来,认知翻译学与其他学科将会出现更广泛的交融,换句话说,就是其他学科会对认知翻译学带来更多的帮助,促进认知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
认知翻译学的覆盖性主要体现在认知心理学等认知科学在认知翻译学中的应用,并在对翻译的过程利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上也有所体现。
而跨学科性主要是在研究过程中的具体体现:首先,认知心理学等认知科学中的内容针对翻译过程以及翻译要素的研究;其次,语言学和翻译学等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者对研究内部问题的研究、分析,后者主要是通过其他理论对翻译进行的研究。
通过上述阐述,未来认知翻译学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就是这三大方向[8]。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认知翻译学在发展之初至今,从研究途径到研究方法的发展,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翻译学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例如: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等方法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充分证明了翻译具有认知特性。
因此,翻译认知对于翻译学科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翻译者提高翻译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翻译学科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劲荣,从认知图式看两种表领属关系的主谓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03):259-261.
[2]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0(05):12-14.
[3]杨梅,白楠.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调查—─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1993-2009)[J].中国翻译,2011,10(8):158-159.
[4]邹姗姗.口译研究刍议——以《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为蓝本[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01):265-267.
[5]熊兵.追寻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翻译研究转向:新的范式或观念变革?》评介[J].中国科技翻译,2009,12(5):123-125.
[6]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7):456-457.
[7]周薇,朱乐红,罗炜.汉语语序的“顺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8):78-79.
[8]邓志辉.认知学与翻译学结合的新起点——《翻译与认知》评介[J].中国翻译,2010,20(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