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二

桃花源记二

桃花源记二
桃花源记二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

一、【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芜湖市(09安微省)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粗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子又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5.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6.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 ____ ;(2)_______ ;(3)_______ 。

7.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二、(2006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二三段文字,完成1-5题。

1.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 翻译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用原句回答)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三2006包头市(课改卷)

(一)(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四【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

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2011年河北省)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分)

(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答:

五【甲】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2011年山东菏泽)

①黄发垂髫()②甫行数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6.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7.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0.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1.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12. 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weí)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eí)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嫩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出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到处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村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大家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

桃花源记二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 一、【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芜湖市(09安微省)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粗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子又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5.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6.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 ____ ;(2)_______ ;(3)_______ 。 7.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二、(2006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二三段文字,完成1-5题。 1.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之:的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水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鲜美:鲜嫩美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 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5)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其:那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仿佛:隐隐约约,见不真切。若:好像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边有一 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7)便舍船,从口入。 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8)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渔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鲜嫩美丽, 个小洞,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这类。(11)阡陌(qi mmd)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竟然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15)具答之。便要(ye)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具:同“俱”,完全,详尽。要:同“邀”,邀请。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1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全,都问讯:打听,探问。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焉: 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 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9)------------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给具:同“俱”,详细叹惋:惊叹 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桃花源记完美课件

桃花源记完美课件 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同学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同学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课堂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 理想境界。 ●课堂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同学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 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同学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同学想像力、 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同学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 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 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 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 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 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 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3、读写结合,训练写类似的合理想像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那你们都游历过哪些地方啊? 生:北京、上海、南京等等。 原来同学们去过这么多的好地方了。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同学们肯定没去过,而且是想去也去不了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好地方呢? 生:桃花源。(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对了,陶渊明的梦境桃花源。可是我们虽然买不到门票去,但有一个人他不用买票就进去游玩了一番,谁啊? 生:渔人。 对了,这个东晋时期的渔人。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本篇文章的作者、字词等内容作了很详细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渔人的脚步去游梦。(板书:游梦) 二、游梦 旅游之前我们先来组个团,旅行团。既然是旅游,少不了需要一个导游,那只有请我们的渔人来担任了,因为只有他去过。老师就暂时作为渔人存在,而我们的同学就是我们旅行团的主体:游客。好的,组团成功。我们一起出发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桃花源的美景吧。 (一)发现桃花源 1、首先我带大家来到了哪里? 提问,讨论,明确: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还没出现先来了个桃花林,那么这个桃花林怎么样啊?请一位游客帮我说一说这个桃花林是什么样的桃林图? 提问、讨论并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并请学生发挥想像,延伸拓展来描述)教师点评。(多媒体展示桃园美景做辅助) 3、游完了桃花林我们继续前进。游过了桃花林,我带领大家怎么去的桃花源啊? 提问、讨论、明确: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思考:如何理解“仿佛若有光”。 讨论并明确。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有光”拿掉前后句子也能连贯的,那么可不可以拿掉?为什么? 讨论、明确:体现桃花源的神秘感;且如果没有光我们就没有进去的必要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