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3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析

为了帮助学生解答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下面精选了从2017年至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答题指导,以帮助老师和学生把握和了解中考试对文言文的命题要求和出体方向。

例题一(2017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

..步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答题指导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与往年不同的是题型的改变,选择题型的设置使得做题的难度大为降低,这恐怕也是中考课内文言文要求降低的一个信号;第2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应该在备考中加以重视的;第3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概括能力;第四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会,只要平时的学习中稍加注意,应该可以应答如流。

参考答案

1.A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4.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例题二(2016年山东中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2)或.异二者之为或:

(3)先.天下之忧而忧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在文中,“进”是指,“退”是指。

4、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答:

答题指导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这三个词语前两个为虚词,后一个为实词。“尝”作为表示过去时间的副词,在初中阶段的基本课文中多次出现,如《陈涉世家》中“尝与人佣耕”,当曾经讲。“或”在这里用在句首表示猜测,作副词用,当或许讲。“先”在课文的下面注释中有明确解释,与句中后面一个“先”的用法不同,作“在……之前”讲。

2、考查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及翻译。第一句话是一个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对仗句,理解时要把前后两个句子的内容交叉混合在一起理解,即“不以物或己,喜和悲”。第二句是一个倒装句,宾语前置,“吾谁与归”实际上正确语序为“吾与谁归”?只有了解了这两个句子的特点,翻译出来的句子才是正确的。

3、考查文言文句中的实词的指代作用。要弄明白“进”和“退”具体指什么,必须联系上文的具体内容来思考。前文说“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下文紧接着说

“进亦忧,退亦忧”,所以“进”自然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4、考查对文言文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文章表达方式的掌握。前一个问是要求对此段内容的中心意思有明确的了解。此段内容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作者的阔大胸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表明了作者的政治抱负。所以本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上述两点的综合。本文主要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到着一段主要是作者在上文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表明自己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所以以议论为主要表达发式,当然其中也有抒情的成分。

参考答案

1、(1)曾经(2)或许(3)在……之前

2、(1)不因外界事物的好坏或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4、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议论

例题三(2017年山西中考试题)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词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要:(2)具答之之:

(3)咸来问讯咸:(4)不足为外人道也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答:

3、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

4、在现代生活中,友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

答题指导

1、考察对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掌握情况。“要”是一个通假字,实词,课文下面注释里指明是通假字。

“之”有多种用法,根据在本句中的位置,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词性为代词,代替上文里出现的桃花源中人。“咸”用在动词“来”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范围的副词,全、都的意思。“为”后面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所以“为”在这里作介词用,后面紧跟动作行为的对象,翻译为“对、向”。2、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准确翻译。此句中有不少词语用法特殊,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如果不能把握“妻子”“绝境”“复”“间隔”等词语的准确意义,翻译出来的句子就不能达到要求。其中“妻子”作妻子儿女讲,“绝境”为“与世隔绝的地方”,“复”作再讲,“间隔”作断绝往来讲。3、考查对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主题的理解。此题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联系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和作者塑造桃花源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意图来揣摩此题的答案。桃源人叮嘱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目的是不想让外人知道有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更不想让外人进入桃花源,破坏桃花源中宁静幸福的生活,同时把外面世界一些不好的东西带进桃花源,改变桃花源的现状。这样来理解,此题的答案就比较容易把握准确了。4、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语言联系实际的具体运用的理解和感悟。属于开放性试题,难度较大。此题答题的关键在于要弄清“‘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的言外之意是说与外界隔绝,不了解外界的情况,对身边的事情孤陋寡闻。再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来理解桃花源中人的特点是什么,就能较为准确地回答出此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1、要:邀请之:他们咸:全、都为:对、向

2、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3、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花源。

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例题四(2017年徐州中考试题)

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列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