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成因与防治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315.64 KB
- 文档页数:3
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及对策首先,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之一是加强环境管理。
农村地区的环境管理体系相对薄弱,需要加大对环境监测、执法和监督的力度。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环境管理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设施和设备的完善程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环境管理能力。
第三,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之三是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力度。
畜禽养殖活动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养殖污染。
政府应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和监管力度,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养殖场的检查和评估,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对养殖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与利用。
第四,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之四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
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置的宣传教育,促使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垃圾处理习惯。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能力,尽量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第五,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之五是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
农村地区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活动和生活燃煤等,需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播种、施肥、农药使用等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减少农业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
同时,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燃煤和柴油的使用,减少生活燃烧对大气的污染。
最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之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农村地区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居民和农民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环保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村环保队伍的建设程度。
综上所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措施和对策必须从加强环境管理、综合防治、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和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农村环境污染的发生和影响,实现农村环境的良好状况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一、引言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水环境污染对农民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以保护和改善农村水环境。
二、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1. 农业面源污染大量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和饲料等农业化学品,这些化学物质经过农田排放、冲刷和渗漏,最终进入地下水和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此外,大量的畜禽养殖业也导致了农田和水体被新陈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污染。
2.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缺乏及不完善导致大量的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严重污染了农村水环境。
此外,乡村旅游和农村人口密集区的污水排放也是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的重要来源。
3. 农村垃圾与污泥处理农村缺乏有效的垃圾和污泥处理设施,导致大量的农村垃圾和污泥未经处理或不当处理,直接倾倒到河流、湖泊和农田中,进而引发水环境污染。
这些垃圾和污泥中的有害物质会进一步污染水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
4. 其他农村产业污染农村产业污染主要包括农村工业废水、矿产废水和农村污染源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等。
这些产业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不仅严重损害水质,还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三、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对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法治保障和处罚力度。
通过立法、修订法律和规章,建立健全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法规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和执法措施。
2. 推广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生产中应推进绿色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提倡科学施肥和绿色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量和排放。
鼓励和支持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 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生活废水得到有效处理。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膜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透、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环境中,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和难以控制等特点,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深入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一)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然而,过量的化肥和农药并不能被农作物完全吸收利用,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造成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此外,农药的滥用还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形成恶性循环。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如果进入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如果进入土壤,会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盐渍化等问题。
(三)农膜的残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具有保温、保湿、保墒等作用。
但是,由于农膜的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农民回收意识淡薄,大量农膜在使用后被丢弃在田间地头,难以降解。
农膜残留不仅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还会阻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降低土壤肥力。
(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随意排放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生活垃圾也随意丢弃在路边、河边等地方。
这些污水和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五)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随水流失,增加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农村地区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环境污染防治是关键之一,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将从环境污染现状、环境污染防治重点、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浅谈,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环境污染现状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主要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几个方面。
其中,水污染问题最为突出。
由于农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很多农户往往不小心或者出于一些经济利益的原因,把化肥、农药等随意甚至放到河流或者地下水里,这就导致了水污染的严重问题。
此外,家禽养殖业和养猪场对水环境的破坏也非常大。
大气污染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往往缺乏环保知识和技术设备,加上一些家庭生活和生产行为缺乏规范性,烧柴、烧秸秆等行为严重危害大气环境。
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垃圾填埋等。
二、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环境污染防治的几个方面。
首先,要尽可能避免水污染的发生,建立起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有效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对于家禽养殖和养猪场的污水,要设置专门的处理设备,确保排放达标。
其次,要加强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性。
最后,对于土壤污染的问题,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推广无机肥、加强土地沙化综合治理等方面加强土壤保护工作。
三、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防治需要在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共同推进。
从政策层面而言,应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环境监管制度。
对于农村地区的生产单位和居民,要进行环保税等各种形式的经济激励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促进环保行为的奖励和规范。
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环保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营造出环保产业的良好发展环境。
推广农村气化炉、太阳能、生物质等清洁能源,还可以采取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美化环境、建立垃圾分类与回收再利用科技等方法来推进环保工作。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农村环境污染是个被严重忽略的领域。
据全国政协在2006年的调查,多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全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源水质不达标;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为零。
还有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
近年,农村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全国约近一半的农村环境发生恶化(黄季焜和刘莹,2010)。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措施缓解农村污染问题,在中国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1、农村环境污染源分类有人将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大致人为三类: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污染。
实际上,农村的环境污染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
从污染源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农村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生活及固体废弃物。
(2)农业种植污染源: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的挥发产生的大气污染及其残留物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农用地膜、温室大棚等塑料制品产生的白色污染。
(3)农产品养殖污染源:主要包括畜禽、水产养殖业在生产中的畜禽粪便和排放的污水。
(4)工业污染源:主要来自乡镇企业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三高)”加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三废)。
(5)农林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直接焚烧、随意丢弃或排放的农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等。
(6)建筑业污染源:主要包括随意堆放和倾倒的建筑或拆迁后产生的难处理的废弃物。
(7)矿业污染源:主要是指矿物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泄漏入河湖水系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以上环境污染源类型,在新农村建设中,前四种污染对农村环境危害最大,表现得最突出和最广泛。
同时,在矿产开采和加工地区,由于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环保措施不足而引起的重金属污染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一)粗放式现代化农业生产导致农村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的传统农业迅速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使农业生产都存在生产过程污染较重而又治理不善,以及高耗低产等问题。
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过去自然和谐型转变成现在的自然危害型。
首先,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2002年我国化肥用量超过世界总量的1/3,居世界首位。
中国使用农业化肥的强度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有着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但是近来氮肥的使用量却占全世界的近1/3。
由于化肥施用过量、利用率过低,中国每年有超过1500万吨的化肥流失到了农田之外,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
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
实际上,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也是最大的农药使用国。
农药同样存在过度施用问题,目前中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50%。
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在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导致了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
农村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导致的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
农业生产导致的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点。
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
其次,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
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
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地膜污染的危害在发达地区已很突出,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也已经出现。
最后,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经不容忽视。
几乎每个大城市周围都有许多的养鸡场和养猪场,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粪便和废水,在这些排放物中只有极少数是事先经过处理的,而绝大多数都是直接排入水体。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思考摘要: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使美丽乡村建设受到了影响。
针对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力度,从而改善农村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对策1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1.1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污染是农村污染类型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污染。
虽然目前国家对农村污染问题开始重视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但是生活垃圾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是相当薄弱,对于厨余垃圾、塑料垃圾、纸类垃圾、玻璃垃圾、金属垃圾(金属包装物、废旧电子产品垃圾等)以及生活杂物垃圾(煤渣、碎石)等,人们还是采取一贯的做法来处理,要么进行焚烧,要么挖坑填埋,但是这些处理措施不到位又会产生农村气体恶臭污染以及土壤地表污染和土壤地下水污染等。
1.2农村工业、养殖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水污染在当前社会,水污染是所有污染类型里面最突出的。
水污染依旧是整个社会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
其中,农村水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造成的。
在农村中或者在农村周围设立的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水,使农田减产,污水里面的化学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土壤,使土壤肥力下降,其排放的污水产生的恶臭影响周围所居住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污水中含有有毒有害化学成分,还会侵害人们的健康。
另外,养殖业所造成的污水排放也导致农村水污染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养殖业在农村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排放的污水都没有采取很好的处理设施来处理,都是直接排放到废坑里,其产生的恶臭影响了周边住户的生活。
除此之外,农村其他个体企业造成的水污染也很严重,比如农村中农家乐、个体农户开的餐厅,因其没有很好的污水处理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污染和对周边农户的困扰。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农村环境保护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一、引言农村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目前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农村环境问题概述1. 水质污染: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农业废水和农药残留物进入水体,严重污染水质。
2. 土壤退化:过度的农耕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养分流失,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
3. 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农村地区缺乏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导致大量垃圾无序堆放,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4. 大气污染: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大量的燃煤和化肥使用导致大气中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增加,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1. 缺乏环保意识:部份农民对环保意识较低,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缺乏环保设施和设备: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设施和设备不完善,导致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
3. 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力度:农村地区环保相关部门和执法力量不足,导致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污染行为得不到有效管理。
四、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1.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农民以生态友好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 建立完善的环保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环保设施,提高环境保护设施的覆盖率和处理效率。
3. 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行为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作用。
4.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5.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强对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一、问题分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便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不足。
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滞后,导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农村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农村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便等,处理方式单一,大部分采用露天焚烧或填埋等方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农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部分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度开发土地、砍伐森林等行为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职责不清、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和惩处。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不足。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投入相对滞后,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一些地区,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上,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这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力度不够,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为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政府、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环保培训班、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农民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法治约束。
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要推动农村绿色发展,鼓励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
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本店铺为大家解答。
一、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
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
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环保意识淡薄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部分地方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
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总体不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4.农村环保力量薄弱,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靠县市级环保部门,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环保考核机制,但乡镇基本上未配备专门的环保队伍,落实工作还是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成因、影响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1. 污染程度与分布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农药残留等方面。
污染程度因地区、产业结构和农业发展水平而异,总体上呈现出由城市向农村、由工业区向农业区扩散的趋势。
其中,重金属污染以镉、铅、汞等为主,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机污染物和农药残留污染则广泛存在于各类农田中。
2. 污染成因农田土壤污染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农业生产活动、生活垃圾等。
其中,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活动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也会导致土壤污染;生活垃圾中的有害物质也会通过雨水冲刷等方式进入农田土壤。
三、农田土壤污染的影响1.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田土壤污染会导致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会在作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田土壤污染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降低土壤生物多样性。
同时,污染物还会通过地下水、地表水等途径扩散,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四、防治对策1. 加强立法与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农田土壤污染的监管力度。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2. 工业污染源控制严格工业排放标准,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减少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农业污染源控制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
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生物防治等环保型农业技术。
加强农田灌溉水质量管理,防止生活垃圾和污水进入农田。
4. 土壤修复与治理对已受污染的农田进行修复与治理,采用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技术手段。
广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研究摘要: 近年来广东农村旳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阶层所关注, 但农村环保旳不尽人意之处比比皆是, 如多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错在一起, 生态破坏旳成本加大等, 农民旳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而农村经济、社会、环境旳协调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
广东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广东整个环保工作很重要旳领域之一, 也是目前广东环保旳单薄环节, 而改善广东农村环境污染是一件关系到广东农村可持续发展旳大事。
环保做得好能直接改善农村居民旳生活质量, 并能使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可持续发展旳阶段。
核心词: 农村环境;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农村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旳成就, 广东农村经济对广东整体经济建设起着巨大旳支撑作用。
但同步农村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旳, 走了某些弯路, 在不恰当旳经济发展思路旳指引下,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称严重, 农村环境被破坏是不争之实。
而如何在经济发展旳同步, 使得环境问题不恶化甚至不断优化已经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旳重中之重。
1 广东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分析随着广东社会经济旳迅速发展和广东农村人口旳不断增长, 农村旳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 化肥、农药旳不合理使用, 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导致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关注。
同步, 乡镇公司带来旳环境污染, 自然资源旳不合理开发不断加剧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从而制约着广东农村建设旳可持续性。
广东农村旳生态环境正在急速退化。
这重要表目前如下几种方面:(一)土壤污染、土地质量退化农业生产要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及其他农业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旳长期使用甚至滥用对环境旳危害是有目共睹旳;本地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旳压力下迅速发展各类工业公司其中涉及乡镇公司, 这些公司旳“三废”旳超标排放, 也加速了广东农村旳耕地旳污染, 并且呈现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旳复杂状况, 土壤质量退化, 农产品欠收和有毒物超标旳状况屡有发生, 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成因及治理对策摘要: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化学品投入量大幅增加所产生的农业污染问题的现状,认为农业污染的形成与农业产业政策、城乡经济结构、污染治理资金、环境综合管理、农业环境政策、污染治理法律以及农民环境意识等因素有关。
为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体系、实行流域的综合管理、增强农业污染环境管理能力、加大农民环境教育力度以及建立农业环境保护立法。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成因;防治对策引言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的污染。
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业环境污染控制,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农业污染的现状和成因1、生活及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及工业生产中“三废”排放量也是日趋增多,给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危害也是相当明显的。
生活中的“三废”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农田中去,随着污染物数量的增多,很多通常不存在的有害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当达到一定的数量,会严重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的活力,妨碍了农作物的生长。
工业“三废”的污染程度更为严重,这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妥善处理,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环境白净能力的容许量,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
2、养殖产业中禽畜污物排放目前农村规模养殖场很少配置污水处理设备,很多禽畜的粪便直接被排放到农业生产环境中去,适量可做有机肥使用,但是量多后户直接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壤板结、水体恶化、水体营养化等问题的出现。
3、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污染现如今农药使用较为广泛,大量农药施入土壤中,除了少部分与作物接触之外,大多数还是残留在土壤中。
乡镇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方法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环境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水平,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工作,进而实现我国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本文主要对乡镇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乡镇环境;污染原因;治理方法引言农村环境的保护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美丽乡村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强土壤、空气等的监测,而且还要尽力宣传农村环境整治和保护措施,增强农户的环保意识,预防环境污染从农户自身做起,从而保障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开展,同时也使农村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
1乡镇环境污染原因1.1农业污染(1)化肥、农药污染。
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使农村的水体、大气、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进而危害到农民的身体健康,使农村本来就较为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2)畜禽养殖污染。
农村的养殖场普遍分散,规模相对较小,基础设施落后,通常不会配备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
大量的禽畜粪便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简单的露天堆放,产生恶臭气体,影响农村的空气质量。
(3)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
农作物秸秆焚烧不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降低大气能见度,还使大气中颗粒物等含量增加,进而破坏土壤结构,使农作物减产。
1.2农村居民生活污染(1)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
目前我国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大多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空气中释放,产生恶臭气体,污染农村的大气环境;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滤液不仅会污染土壤,而且透过土壤进入地下水系还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从而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
(2)生活污水的排放。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排放生活污水的成分日渐复杂化,而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相对落后,产生的生活污水大多数直接排入周围的环境。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建议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因素增加,农村环境保护成为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农村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现状对策建议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由此农村生态环境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以生态新区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饮用水安全为重点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但因政策、法规及其他各方面原因,目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一)私营、个体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以济南市槐荫区为例,农村地区交通比较方便,土地和厂房相对廉价,因此小型私营、个体企业特别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多数落户农村。
这些企业大多以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印刷业、化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主。
生产技术较为原始、工艺设备较为陈旧,能源消耗比较高。
这些企业布局分散,厂房及污染点源与农田、农村居住区交织在一起,极容易造成直接污染。
据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统计,槐荫区工业污染源数量排名前五的办事处为美里湖街道办事处、玉清湖街道办事处、腊山办事处、吴家堡镇和兴福街道办事处,皆为槐荫区涉农业办事处,占全区工业污染源总数的86.81%,农村工业企业对环境的排污量在全区占了较大比重。
(二)农药、化肥和农膜的过量使用对农村环境污染当前作物肥料仍以化肥为主、辅以有机肥,同时,为追求高产和错季生产,其农膜用量也在迅速增加。
通过对140家农户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残留的农药、化肥不仅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农膜的使用虽然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农户用后不注意回收,随处丢放或者焚烧,不仅易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同时也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给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三)养殖业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以济南市槐荫区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为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共有1个,规模以下养殖户39户,其中生猪养殖户13个,奶牛养殖户2个,蛋鸡养殖户18户。
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农村环境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因农业、生活、工业及交通等活动排放出的废气、废水、垃圾等污染物质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影响。
农村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农作物生长、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等都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如何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成因及治理对策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成因分析1. 农业生产排放农业是农村的支柱产业,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排放的废弃物和农药残留物会造成农村环境的污染。
农作物种植时使用化肥和农药,养殖业排放的粪便和养殖废水等都会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2. 生活污水排放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相对简陋,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已成为农村常见现象。
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导致水质污染,从而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
3. 农村工业污染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一些小型工厂在农村地区兴起。
这些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工业废水和废气,严重影响周边的环境质量。
4. 垃圾处理不当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的意识相对较弱,很多村民没有形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导致大量垃圾随意堆放、焚烧,垃圾处理方式不当也会加重农村环境的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1.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有机农业,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动绿色农业。
加强对养殖业的监管,推行规模化养殖,建设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减少养殖废水排放。
2. 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纳入政府的治理范围,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3. 严格控制农村工业排放加强农村工业企业的管理,完善工业排放标准,建立健全企业监管机制,加大对农村工业排放的监测和治理力度,引导和推动农村工业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
4. 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推动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和收运体系,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实行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渣滓堆放、焚烧等行为,降低农村环境污染的风险。
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
治理措施及对策,下面将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
首先,农村垃圾处理是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首要任务。
由于农村地
区缺乏规范的垃圾处理设施,致使垃圾随意堆放、焚烧,导致环境污
染加剧。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规范的垃圾处理设施,推动农民养成垃圾分类、减量减害的良好习惯。
其次,农村水污染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地区存在着饮用
水源受到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污染的情况,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生
活健康。
因此,应加强对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管理,提倡农民采取
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障水质安全。
此外,农村空气污染也备受关注。
农村地区常常存在着柴火、秸秆
焚烧等现象,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为了治理农村空气污染,应推广
清洁能源利用,如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替代传统的柴火燃烧方式,减
少空气污染的产生。
总的来看,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环境的良好
治理,为农民创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生活环境。
愿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农村环境的污染也会逐渐得到缓解。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
然而,这一转型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环境问题,如农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成因(一)现状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
其中,水体污染尤为突出,许多地区的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此外,由于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二)成因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工业污染;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三是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随意排放;四是环保意识薄弱,环保设施建设滞后。
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必要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势在必行。
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研究(一)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建设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明确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和任务。
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开展环保工作。
(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污染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鼓励农民使用环保型农药、化肥,推广有机农业。
(三)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处理系统,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同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四)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同时,加强环保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的环保技能。
(五)建立环保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的环保监管体系,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引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现象。
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势在必行。
因此,法制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必由之路[1],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2].我国在农村环境法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用水安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2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2.1水体污染比较广泛农村水体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污水。
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导致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无法满足农田灌溉。
加上气候等原因,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4].2.2工业污染逐渐加重技术含量低、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导致工业污染逐渐加重。
生存环境和管理水平都较薄弱的乡镇企业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和资金支持,治理污染困难,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工业化污染问题。
加上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厂迁到农村,或将城市垃圾直接运往农村,形成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5].2.3畜禽粪尿污染量大大量无序分散的农村畜禽养殖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水体、土壤、大气环境大面积污染。
粪污经有氧发酵分解,孳生蚊蝇,繁殖细菌,传染疫病,给畜禽自身生长和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5,6].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头之一,已超过了化肥和农药的污染,给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