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解析

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解析

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解析
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解析

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解析

本文利用1979-2011年的时序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实证研究了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主要是受到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而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陕西省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957。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政策措施: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标签: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人均纯收入;陕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国民收入持续增加,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呢?是消费。因为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是经济社会中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赛美,2010),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虽然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居民消费不足问题仍然很突出,城乡差距显著。当然,陕西省也不例外,同样也存在着消费不足、城乡差异明显等问题。因此,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相应地,如何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成为我们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解析,将对引导消费、开拓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制定经济策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汪旭晖,顾晶,2009)。

纵观目前的研究进展,关于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硕果累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居民消费和收入关系的研究上。有学者通过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问题的研究,得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孔伟艳,肖艳,2006),但是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时具有明显的波动性。那么消费主要是由哪些因素来决定的呢?居民的消费水平主要是由其收入水平来决定的,即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之间呈现出极强的相关关系(于俊年,2000)。进一步而言,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前期的人均消费水平对当期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微弱。实践证明,农村居民有较强的消费欲望,然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却受到收入不足的制约;从收入结构来看,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其次是工资性收入。此外,也有学者针对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及其人口老龄化问题,通过建立动态宏观经济模型,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相对很稳定,农村居民已有的消费习惯及其人口结构变化是造成农村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李春琦,张杰平,2009)。因此,要扩大内需,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应该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革城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6篇)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第 1 篇: 1、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和困难 由于农民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收入相当低,增收十分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03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622 元,折合为320 美元,平均每一天不足 1 美元。更值得注意是,仍然有相当数量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 元贫困线标准,2003 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 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 100 美元)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人口总数。2003 年公布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 年相比,不仅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 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贫困人口,可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约束,难度十分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情景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 而1997 年以来平均仅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 年我国农业劳 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F要到达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增长率要到达 12.2 %。即使研究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将农村人均GDF目标确定为社会平 均水平一半即1500 美元,每年增长率也要到达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年份有16年,而城乡 差距缩小年份仅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 —1983年和1995—1997年两个阶段。其中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到达了一个新高,为 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03 年扩大到3.23:1 。近几年来,尽管诸多 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能够超过5%,可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一样地区之间农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 小趋势。总说来,呈现出明显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一样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由东向西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突出表现:一是 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6%左右,初中文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胡荣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作者认为,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转型作者:胡荣,男,1962年生,博士,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导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也日益扩大。有关统计表明(参看唐平、曹蓉,1996),自1980年至198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4%、14.6%和12.9%。尽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均有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距则扩大到724和1066元。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扩大引起了许多相关学者的注意。张平在研究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等时,试图回答乡镇企业在农村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差距既来自区域内也来自区域间,其中区域间收入差异对总的不平等贡献在加大,而区域间收入差距加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间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即各个区域间农村非农化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张平,1998)。赵满华、窦文章(1997)在归纳农村居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几个特征时,也谈到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分析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分析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也持续增长. 进入世纪年代后, 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快了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消费水平并没有相应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年, 全国普通收入者的年平均收入为元,而中国居民的平均消费率维持在%%, 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近%的水平.而且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平常,消费的差距也在加大。研究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收入不同分析农村与城市的情况可以给予国家政策的一些建议的依据。 二)理论模型的综述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 增加,消费也会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就被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是 () 对凯恩斯消费理论, 其他经济学家也做了类似的研究. 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理论,即他认为 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 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以及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 的永久收入决定. 文主要对该地区消费支出(应变量)进行因素分析,并搜集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对此进行数量分析。在得到该地区消费支出与主要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后,据模型方程中的因素系数大小,分析因素对其影响水平。通过对比得出差 距。三)理论模型的设定 影响消费的因素比较多,根据其影响因素的大小和资料的可比以及预测模型的要求等方面原因,本文选择收入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在这个指标中, 收入能够促进消费的增长, 但是过多的消费也会减缓经济的发展; 收入的多少有利于国内消费总值的增长。因此, 上述解释变量的选取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为了研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原因, 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除了收入水平外还有很多.例如:就业情况,零售 物价指数,利率,居民财产,购物环境等都可能对居民的消费有影响.但从理论和经验分析,最主要的还是居民收入,虽然这些因素也有影响,但有的不易取得数据,还有的在运用截面数据与时间数据的差异并不大. 因此这些因素可以不列 入模型, 即便它们对居民消费有某些影响也可归入到随机扰动项中.选择在统 计年鉴中"居民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为了能真实有效地分析该地区消费现状,特意对该地区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对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作回归分析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 关键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摘要: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前言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居民消费支出: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到来,我们大家回首这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全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各代党中央领导人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把中国领上了繁荣复兴的发展大道上。国家领导人对民生问题很重视,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改善国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对于把握区域经济的宏观平衡和动态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理论模型 1.基本假设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每单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的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 2.数学模型推倒 Y=C+BX (Y-居民消费支出X-人均可支配收入) 3.假说 人均可支配收入X的高低对居民消费支出Y有影响 假想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居民消费支出Y正相关 四、结果与检验 1.介绍所使用数据来源 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散点图: 通过E-VIEWS做回归得出结论:

2.介绍对象假说的统计检验结果 显著性检验 P值越低,拒绝零假设的证据越充分,表明参数通过统计检验 3.介绍和分析最后选择的模型结果 方程及回归解释 1、方程为: Y=1503.229+0.371067X 2、回归解释: 符合预期,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正相关。斜率系数0.371067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美元,居民消费支出增加0.371067。 回归解释 Y=1503.229+0.371067X t= (1.656900) (9.515547) P value =(0.0000)(0.0000) P接近于0,说明变量X显著,几乎100%解释了Y的变异。 F值为90.54563,P(F)=0.0000说明方程整体显著。 R-squared为0.783635,拟合度较高。 五、结论

(完整版)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地区差异 关于生活质量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早就有所论述。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尔布留思早就在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就提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的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罗斯托也早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的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享受。恩格斯也曾精辟的描述过未来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的美好前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小康的建设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向更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 生活质量是多方面的,通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我国现阶段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客观方面②,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居民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等。本文以2000年的数据为基础,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对比中全面的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及城乡差异;第二部分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对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及城乡差异 人们生活必须消费。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因此,我们着重从收入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村居民生活现状。 1、农村居民的收入 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0年的2253.4元,将近翻了四番,年平均增长13.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2页 ②详细论述见周长城和饶权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中发表的《生活质量测量方法研究》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福建省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姓名: 专业:社会工作与管理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09月06日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作者认为,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转型 一、导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也日益扩大。有关统计表明(参看唐平、曹蓉,1996),自1980年至198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4%、14.6%和12.9%。尽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均有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距则扩大到724和1066元。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扩大引起了许多相关学者的注意。张平在研究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等时,试图回答乡镇企业在农村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差距既来自区域内也来自区域间,其中区域间收入差异对总的不平等贡献在加大,而区域间收入差距加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间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即各个区域间农村非农化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张平,1998)。赵满华、窦文章(1997)在归纳农村居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几个特征时,也谈到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的比重明显上升。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 【——如何增加其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工程造价 2007级一班罗明 200712214009 摘要:农村消费不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探讨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角度分析了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提出了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消费水平、纯收入、经济发展 Abstract: The rural consumption less than the long-term problem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 prominent issue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explore ways to promot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from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point of view of its effect on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rural residents made to promote the consumption of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一、问题的提出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由于外部需求急剧萎缩,2008年我国货物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同比减少8.5%。2009年国际市场仍不容乐观,上半年进出口总额下降23.5%,其中,出口下降21.8%。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注重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重点是消费拉动。因为投资虽然能带动经济的增长,但如果不能把投资转化为消费,必然会造成产能过剩、经济萧条[1]。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制经济国家。我国现有7.27亿人口在农村,约占人口总数的55.1%,只有开拓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国内的消费市场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时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2]。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分析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有所增加,购买力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总体而言,农村居民消费仍然不足,较之城镇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由表1可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到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一半,

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及对策

Enterprise Management 企业管理 案例集?2012? 274 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需求 的关系及对策探究 □文/付长江 摘要: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科尔沁区1990—2010年的统计资料为样本,通过回归分析的线性相关显著性检验,分析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科尔沁区居民消费需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针对科尔沁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优化消费需求。 关键词:居民可支配收入 消费需求 恩格尔系数 消费作为社会生产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消费决定理论,在供给充分的情况下,主要由需求决定消费额。而需求的决定因素又主要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消费价格,在消费价格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收入就成为消费者需求和消费行为的主导因素。换句话说,收入是制约消费的决定因素。收入不仅影响居民的总体生活消费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另一方面,消费又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因为如此,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即消费理论,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出现了各种消费理论,也产生了各种消费函数模型。本文以消费函数理论、相对收入理论、持久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恩格尔系数理论和回归分析的线性相关显著性检验理论为基础,分析科尔沁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一、收入与消费需求理论概述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他的绝对收入理论还认为,消费是由收入惟一决定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例趋于递减。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等学说也都认为,收入对消费具有重要影响。卢和宇和赵海荣(2006)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以及“ 格兰杰因果” 检验, 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ECM模型,得出内蒙古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增加收入可以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的结论。1孙海涛(2010)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以我国1978至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动态数据为样本,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单向因果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引起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2曾江辉(2010)利用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横截面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可支配收入,提出我们可以通过减税、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来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权立波(2010)根据1996年至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基本数据,应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得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4 1 卢和宇,赵海荣.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协整和因果性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06(4):9-10 2 曾江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经济观察,2010(5):20-21 3 权立波.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0:27-28 4孙海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协整分析[J].商业经济,201(30):26-28

浅析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

1.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 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中客观因素有可支配收入、体育消费品价格、体育消费品质量、闲暇时间、性别、婚姻状况、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主观因素有体育消费的兴趣爱好、锻炼身体的动机、培养特长、人际关系的需求、丰富业余生活、受朋友影响和邀请、追求时尚等。 1.1经济发展水平。 体育消费属于“软消费”,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才会有相当大的消费潜力,从而吸引大量的投资,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引起观念的变革。因此,人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受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而言,经济的繁荣会促进体育消费的发展。经济收入是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物质基础,家庭实际收入的增加才能进行体育消费活动。 1.2个人收入个人可处理的收入、个人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收入的平均程度。 收入水平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在开发市场的时候,必须对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进行分析。我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人们的收入较低,因此在体育领域可支配的收入低。这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最直接的一个因素。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据1997年,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1990年~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0年为1510元到1997年为5160元,因此可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按照世界银行划分(以1993年为准)人均在695美元~278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862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因此,我国属于低收入国家。可见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成较低将是影响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1.3文化因素与体育消费者行为。 文化因素是对人们的体育消费行为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环境因素之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正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去。而每个社会都有它特有的行为思想和观念的体系,这些思想和观点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从小就开始向社会的成员灌输,是社会成员自觉和不自觉的接受这个社会的行为模式。同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官为本、钱为本的思想仍然主导着人们的生活目标,成为人们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使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价值取向和选择的秩序上把体育至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智慧和信仰方面表现为现实利益的只用功利性。人们追求名誉和地位,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并为自身的身体健康作为代价,忽视人体自身的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下,人们的体育消费必然受到影响和制约。

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导语: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欢迎阅读这篇关于农民收入调查报告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一: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XX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XX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XX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XX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

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XX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亚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需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180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这段表述充分说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发展将始终存在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相对较低者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减退,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否,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改善,极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可预见的后果都迫切要求政府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升。相较于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综观图1,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6 977.3元,增幅明显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扩大为3.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汇编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 摘要:本文为了探索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依据1978~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基本数据,运用了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若干对改善农村消费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支出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各个方面的建设,使得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农村的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的消费水平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差距在消费水平上体现出来的差距非常明显,据统计,2012年占全国人口56%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额仅占全国居民消费总额的36%。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来探索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假设人均年纯收入为自变量X(单位:元),人均年消费支出为Y(单位:元);所选取数据时间为1978~2012;所用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均采用绝对值。 三、收入和消费 1.收入 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 (1)农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我国大部分农耕地区农业落后,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并且受土地资源、市场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劳动生产率低。农村人口多,使得人均占有农业资源严重不足,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农业生产收益低下。再者,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普通产品、相似产品多,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品种偏少,优质产品、高档产品少,且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这些因素都导致农业附加值低。影响了农民增收。 (2)我国农村的市场经济不发达,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产品的流量小、范围窄。另一方面,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有限,运作行为不规范,结构单一,未能形成合理的合

中国财政收入与最终消费关系的分析

中国财政收入与最终消费关系的分析 经济08403班闫晶晶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积累和消费是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两条道路,而积累又可以分为个人积累、企业积累和国家积累。其中,国家积累就是我们所说的财政,财政又分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并通过财政预算实现。财政收入是积累的一个方面,而财政支出有些用来消费,而很大一部分又用作积累。积累和消费是此增彼减的关系,研究中国全体居民的消费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对于提出合理的经济建设建议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模型设定 为了分析中国财政收入与最终消费的关系,选择了最终消费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择中国财政收入为解释变量(用X表示)。下表即为中国统计年鉴得到的1978-2010年的有关数据: 年份财政收入 x 最终消费 y 年份 财政收入 x 最终消费 y 1978 1132.26 2239.1 1994 5218.1 29242.2 1979 1146.38 2633.7 1995 6242.2 36748.2 1980 1159.93 3007.9 1996 7407.99 43919.5 1981 1175.79 3361.5 1997 8651.14 48140.6 1982 1212.33 3714.8 1998 9875.95 51588.2 1983 1366.95 4126.4 1999 11444.08 55636.9 1984 1642.86 4846.3 2000 13395.23 61516 1985 2004.82 5896.3 2001 16386.04 66878.3 1986 2122.01 6821.8 2002 18903.64 71691.2 1987 2199.35 7804.6 2003 21715.25 77449.5 1988 2357.24 9839.5 2004 26396.47 87032.9 1989 2664.9 11164.2 2005 31649.29 97822.7 1990 2937.1 12090.5 2006 38760.2 110413.2 1991 3149.48 14091.9 2007 51321.78 19810.2 1992 3483.37 17203.3 2008 61330.35 149000 1993 4348.95 21899.9 2009 68477 176060.3 2010 83080 148447.7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分析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1.导言 (3)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3) 2.1 可支配收入扩大 (3) 2.2 消费差距扩大 (5) 2.3 储蓄差距扩大 (7) 3. 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7) 3.1 公共产品的涵义及特性 (7) 3.2 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异的表现 (8) 3.2.1 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 (8) 3.2.2 城乡基础设施不平等 (9) 3.2.3 城乡医疗保险不均衡 (10) 3.3 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路径 (10) 3.3.1 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10) 3.3.2 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11) 3.3.3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11) 4. 结论与思考 (11) 4.1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11) 4.2 按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明确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 (12) 4.3 根据效率原则、灵活多样地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12) 参考文献 (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采用历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储蓄等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并从教育、基础设施及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方面来探讨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制定与落实公共产品分配与供给的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的效果。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公共产品供给差异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居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 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初期分别增加了49.0倍和37.6倍;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978 年为209. 8 元, 2009 年扩大为12021.48元①。针对这种状况, 不少专家、学者从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和性质、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的不良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与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城乡收入数据进行分析,从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来探讨其对城乡差距扩大的贡献,并依此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1978 年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的同时, 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 ①上述数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论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

论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越来越向两级分化方向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开始或者想要开始发展自己的个人第二产业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改善自己的家庭生活状况。很多人选择了投资各种行业来实现这一目的。但是常规投资的起始资金一般都过于庞大,普通百姓未必能够拿得出这些资金。本文所阐述的是一种通过改换常规思维模式与日常消费方式来达到增加收入的手段。 2.居民日用产品消费模式与市场潜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行为,但是这种消费行为往往受到一些特定因素的制约-收入是固定的,人得消费欲望却是浮动的,或者说是不固定的。由此就会产生固定的收入,与消费欲望之间的矛盾。 2.1.民生与消费 当一个人的消费欲望过于强烈,并且将这个消费欲望变成实际消费行为,如果此时此人当月的累计消费金额超过了此人可支配收入的总和,长此以往将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因此人们经常会用量入为出这个观念来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量入为出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量入以为出。”意为指根据国家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开支的限度。在三国时期就有曹操派属官卫凯去巴蜀联络益州牧刘璋,卫凯到关中,见地方势力太大,会影响曹氏家族的利益,建议加强控制。曹睿继位后,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弄得关中地区民不聊生。卫凯上书曹睿要求根据国库收入来决定支出的限度的故事。由此可见量入为出的观念古已有之,是一种得到时间和实践见证的一种非常成熟的生活消费模式。 2.2.消费与销费—消费与销费的区别和联系 消费 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而使用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消费方式的有关因素。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胡荣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作者认为,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转型 作者:胡荣,男,1962年生,博士,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导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也日益扩大。有关统计表明(参看唐平、曹蓉,1996),自1980年至198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4%、14.6%和12.9%。尽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均有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距则扩大到724和1066元。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扩大引起了许多相关学者的注意。张平在研究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等时,试图回答乡镇企业在农村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差距既来自区域内也来自区域间,其中区域间收入差异对总的不平等贡献在加大,而区域间收入差距加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间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即各个区域间农村非农化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张平,1998)。赵满华、窦文章(1997)在归纳农村居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几个特征时,也谈到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的比重明显上升。 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引起了社会学者的关注。美国学者倪志伟根据1985年在福建农村的调查数据提出了著名的市场转型理论(Nee, 1989)。倪志伟的研究表明,在人力资本和家庭组成因素一致的情况下,现任干部家庭收入低于一般农户。与企业主家庭相比,现任干部家庭、离任干部家庭的收入都存在相当差距。因此,倪志伟认为市场转型经济降低了对政治权力的回报,与此同时,人力资本对收入的作用得到提升,这表现在市场改革后夫妻合计教育程度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具有统计显著性。而国内学者陆学艺(1999)则根据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化以及农民的分化情况,认为农民已经分化为八个阶层:农业劳动者、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的回归分析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平 均每人纯收入的回归分析 姓名: 学号: 班级: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平 均每人纯收入的回归分析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税改革、农业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农村建设推进以及城乡一体化推进,实现了农村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而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不断提高。 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在研究农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时,同样得出了收入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的结论。从长期来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究竟呈何种关系?应该如何制定相应的措施调节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了解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制定适合的政策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1982—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的相关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与纯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表1为由《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的1982-2011年的有关数据。 表一:数据 1983 248.3309.81998 1,590.302,162.00 1984 273.8355.31999 1,577.402,210.30 1985 317.4397.62000 1,670.102,253.40 1986 357423.82001 1,741.102,366.40 1987 398.3462.62002 1,834.302,475.60 1988 476.7544.92003 1,943.302,622.20 1989 535.4601.52004 2,184.702,936.40 1990 584.6686.32005 2,555.403,254.90 1991 619.8708.62006 2,829.003,587.00

体育消费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体育消费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一、体育消费成为消费热点的历史发展条件 我国的体育消费能不能成为消费热点?我国体育消费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环境?谈这个问题,我可能会泼点冷水。为什么呢?体育从某种意义来讲,它的主体具有第三产业的特点,统计部门也是这么处理的。当然,有关的媒体部分。体育用品部分更具有物质产品的性质,或具有精神产品的性质,但更重要的是具有服务产业的特点。体育如果作为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在消费中作为服务品或劳务供人们消费,成为消费热点或消费需求相当活跃的、比重相当大的、增长速度相当高的消费领域,是有它的历史发展条件的。 首先,中国的经济成长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这个阶段有什么样的规定?这些规定是不是为体育产业作为一个重要消费领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创造它应具备的条件?从我国人均GDP来看,去年完成8万亿人民币,1997年是7.47万亿。去年我国经济增长是7.8%,按照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评价,大约是1比5左右,相当于90年代初的官方汇率,折算出人均1000美元略多一点。这样一个发展水平在当今世界上居于什么地位?世界银行将各类经济国家分为这样几类:一是低收入穷国;二是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三是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有的同志在中间加一个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四是高收入发展中国家;最后是发达国家。石油输出国单独列一组国家。中国人均收入1000美元,是一个标准的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80年代,标准的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分界值是750美元,进入90年代,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是比较标准的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从总量看。从结构上看,中国更是标准的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数量不能说明问题,只有从结构上分析,才是从质态上说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水平。 我国1997年末的数据显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是18%,就业比重49.9%,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概在26.4%,这与世界上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今下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是49%,就业比重是37%,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是36%,就业比重是13%。我做了一个结构相似性计算,我国和当今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相似值是最高的,不仅结构上和下中等收入国家最接近,而且总量上也是最接近的。如果和发达国家的历史比,我国的产业结构大概相当于发达国家历史的哪上阶段呢?大概相当于英法的上个世纪末,日本和美国的本世纪初。因为产业结构是可以跨时代的。从比较结果得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