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重点知识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337.50 KB
- 文档页数:7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知识点总结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政策对于理解各国经济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是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关知识点的全面总结。
一、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比其他国家高,那么这个国家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石。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劣势的程度不同,它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会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比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则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产品在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模式。
产品通常会经历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
在创新阶段,通常在发明国生产并出口;在成熟阶段,生产会逐渐向其他发达国家转移;在标准化阶段,生产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明国则转为进口。
(五)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当一个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实现规模经济时,它就可能在这些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具有竞争力。
二、国际贸易政策(一)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减少政府对贸易的干预,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贸易的最大利益。
其优点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消费者福利、推动技术进步等。
但也可能导致一些行业受到冲击,出现失业等问题。
大一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贸易的原因、模式、效果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其相对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
这样,各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里卡多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其相对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进口相对生产效率较低的产品。
比较优势的形成是由于资源的差异和经济规模的效应。
3.要素禀赋理论:由特因特·奥布林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在贸易中的相对优势源于其拥有的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
4.生产周期理论:由芬廷·贝齐克提出,认为产品的国际贸易受到生产周期的影响。
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生产周期不同,会导致跨国贸易的发生。
5.市场结构理论:由埃里希·鲍姆和奥利弗·威廉森等学者提出,认为市场结构对贸易模式和贸易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市场结构的不同会导致贸易的不同模式和效果。
6. 开放经济宏观模型:主要有Munder化消费函数模型、引力模型和凯恩斯-莫能-威夫琼斯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对经济体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来研究贸易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7.比较成本理论:由埃利乌·山贝尔和保罗·萨缪尔森等学者提出,认为贸易的益处源自各国之间的产品相对成本差异。
贸易可以使得各国的消费水平提高,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
8.重要贸易理论:如重要贸易理论和内部规模经济理论等,认为贸易往往与国家和企业的规模相关,规模大的经济体在贸易中更有优势。
9.新贸易理论:如产业集聚理论和技术差异理论等,认为贸易的发生与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有关。
特定产业和技术的优势会导致贸易的发生。
10.区域贸易理论:如关税同盟理论和地理经济理论等,认为区域一体化和地理位置对贸易有重要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知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贸易政策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都具有关键意义。
一、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贸易顺差来积累金银财富,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其拥有的金银数量。
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采取措施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他们通过征收高额关税、实施贸易禁令等手段来保护本国的产业,以减少进口,增加出口,从而实现贸易顺差。
然而,重商主义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它只关注了货币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经济利益。
而且,长期的贸易保护可能导致其他国家的报复,最终不利于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
二、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生产劣势的产品。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的劳动投入比另一个国家少,那么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强调了专业化分工和自由交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各国的福利。
但绝对优势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它无法解释当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时,如何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为了弥补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它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劣势程度不同,就仍能通过生产并出口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来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它为各国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广泛的依据。
比如,假设 A 国生产 1 单位的 X 商品需要 6 个单位的劳动,生产 1 单位的 Y 商品需要 4 个单位的劳动;B 国生产 1 单位的 X 商品需要 12 个单位的劳动,生产 1 单位的 Y 商品需要 8 个单位的劳动。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重点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一、知识点:国家契易理论1、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2、影响国家贸易的因素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2.汇率水平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二、知识点:国家贸易政策(1)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和非关税限制两种方式非关税壁垒则是指采用关税以外的手段对外国商品进口设置障碍的各种措施,如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记忆口诀(卫技愿配歧=微机员佩奇)注意进口配额、自愿出口。
(2)政府鼓励出口的措施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
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
直接补贴是政府直接以现金形式弥补出口企业国际市场价格与本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差价;间接补贴是对出口企业在出口商品时给予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如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实行出口补贴的目的是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2、倾销与反倾销(1)倾销: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WTO 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有:原产国标准、第三国标准、成本加费用和利润的标准。
(2)倾销类型:掠夺性倾销:出口企业为在国外市场上达到排除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目的,在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一旦竞争对手被排除,再重新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行为。
持续性倾销:出口企业为长期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无限期的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行为。
隐蔽性倾销:出口企业按国际市场的正常价格出售产品给进口商,但进口商则以倾销性的低价在进口国市场上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偶然性倾销:出口国国内存在大量剩余产品,为处理这些产品而以倾销方式向国外市场抛售。
(3)反倾销反倾销税是一种附加税。
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国际贸易知识点知识讲解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国际贸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还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国际贸易的定义与重要性国际贸易,简单来说,就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这种交换跨越了国界,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多个环节。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国际贸易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同国家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贸易,各国能够出口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进口所需的产品,从而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例如,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出口原材料,而技术先进的国家则出口高科技产品。
其次,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
它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增加了销售机会,从而带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就业的增加。
同时,贸易带来的竞争压力也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和提高效率。
再者,国际贸易推动了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
各国在贸易过程中,不仅交换了商品和服务,还分享了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全球技术进步。
此外,贸易也让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交换,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比如,A 国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的劳动时间少于 B 国,那么 A 国在该商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国际贸易的理解。
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在生产不同产品的相对成本上存在差异,就能够通过生产并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实现贸易利益。
3、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要素的禀赋上存在差异,这决定了各国在不同产品生产上的成本和价格。
例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而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更具优势。
大一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之间通过买卖商品、服务和资本而进行的经济活动。
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大一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知识点。
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国家更有优势,贸易仍然是有益的。
这是因为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相对优势的商品,从而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利益。
2.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上能够比其他国家更有效率,那么它应该将资源用于生产该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赢得其他商品。
这样,各国都能够在特定领域内发挥其优势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3. 因素禀赋理论因素禀赋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埃利奥特·海灵格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贸易模式取决于其禀赋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
禀赋要素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与其禀赋要素相关的产品,而禀赋要素稀缺的国家则倾向于进口这些产品。
4. 外生增长理论外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提高国家的生产效率和福利水平。
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技术转移、知识共享和资源配置优化等途径,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
5.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关税是指政府对进口或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费,其目的是增加商品价格或限制商品进出口。
非关税壁垒则包括配额、进口配额、进口管制、进口许可证等限制性措施。
这些壁垒限制了贸易自由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 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自由贸易是指国家之间在没有贸易壁垒和限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贸易活动。
自由贸易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反,保护主义是指一国或某些国家通过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保护性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际竞争的冲击。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一、贸易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的理论,认为国家应该根据比较优势来选择特定商品的生产和出口。
2.绝对优势理论:由大卫·里卡多提出的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那些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商品。
3.要素禀赋理论:由何斯勒·欧林斯基提出的理论,认为国家贸易模式取决于其要素禀赋,即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
4.新贸易理论:由保罗·克鲁格曼和温斯顿·诺瓦尔提出的理论,通过考虑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因素,解释了贸易模式的多样化。
二、贸易政策1.关税:指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收,其目的是保护国内产业。
2.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补贴、反倾销措施等,用于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和增加其价格。
3.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每个成员国可以自主对第三国进行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4.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彼此取消关税并统一对第三国征收关税。
5.最惠国待遇:指成员国应当平等地对待来自其他成员国的商品,不歧视任何一方。
6.贸易保护主义:指国家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政策。
三、贸易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主要组织,致力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贸易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2.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是WTO的前身,旨在推动减少关税和贸易壁垒。
3.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已于2024年更名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USMCA)。
4.欧洲联盟(EU):是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联盟,旨在推动欧洲内部的贸易自由化。
5.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21个经济体的合作组织,旨在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
以上介绍了一些国际贸易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和贸易组织。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影响,以及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竞争。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念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1.国际贸易概念: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P21 2.对外贸易概念:对外贸易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P223.净出口:一国在同类产品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其中出口量大于进口量P23 净进口:出口量小于进口量P234.贸易差额: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用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P23 贸易顺差: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我国称它为出超,通常以正数表示P23贸易逆差: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我过称它为入超,通常以负数表示P24贸易平衡: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P245.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采用这种体系国家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贸易进出口P24总进口:凡进入本国国境的商品一律为进口P24总出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P24专门贸易体系:国家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贸易进出口P246.货物贸易:凡国家(地区)之间进行的货物进出口交易(有形商品贸易)P257.服务贸易:除货物贸易外其他的交易。
在国际交易商品中,运输、保险、金融、旅游、技术劳务的提供与接受等的统称P26特点:多为无形不可储存的;服务提供与消费同时进行;其贸易额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只得到部分反映;在各国海关统计中查寻不到8.直接贸易:P27间接贸易:P27转口贸易:P279.对外贸易额:以金额(货币)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又称对外贸易值P28 进口贸易总额(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货物的全部价值P28 出口贸易总额(出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货物的全部价值P28 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P28国际(世界)货物贸易额: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通常单指世界出口货物总额P2910.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量P2911.贸易条件:在特定年份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P30 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P3112.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P32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P32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P3213.国际分工: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国际贸易的知识点总结大全1. 国际贸易定义及概念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商品、服务和资本的交换和流通活动。
通常包括两个基本形式:出口和进口。
出口是指国家或地区将商品和服务销售给国际市场的活动,而进口则是指将商品和服务从国际市场购买进入国家或地区的活动。
2. 国际贸易的意义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商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特化。
此外,国际贸易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来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3. 国际贸易的主体国际贸易的主体包括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企业和个人。
在国际贸易中,政府通过制定贸易政策、签订贸易协定等手段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企业则通过生产、销售和进口出口等活动来参与国际贸易。
个人则是国际贸易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4. 国际贸易的形式国际贸易主要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包括原材料、成品和农产品等。
服务贸易是指各种服务项目的国际交易,包括金融、运输、旅游和咨询等。
5. 国际贸易的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政策、贸易壁垒政策、汇率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等。
关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征收关税来调整国际贸易的进出口。
贸易壁垒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设置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商品。
汇率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干预汇率市场来影响国际贸易。
贸易保护政策是指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限制进口等。
6. 国际贸易的贸易方式国际贸易的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跨国贸易。
一般贸易是指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和进口活动。
加工贸易是指将国外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口到国内加工生产后再出口的贸易。
转口贸易是指将进口商品再次出口到第三国的贸易。
跨国贸易是指跨国公司或者其他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贸易活动。
7. 国际贸易的优劣势国际贸易能够充分利用各国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以此实现各国的利益最大化。
际贸易理论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一、对外贸易依存度/系数:含义: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经济开放度”,它是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或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计算:R= (X+M)/GDP(GNP)——R值越大,经济越开放。
二、服务贸易(无形贸易)的四种方式: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
三、总贸易与专门贸易:总贸易:也称“一般贸易”,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贸易专门贸易:也称“特殊贸易”,以关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贸易第二章一、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中叶)代表人物:威廉•斯坦福代表著作:《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论述》“一个关于货币的神话”“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衡量一国财富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银,防止货币外流成为对外贸易的指导原则。
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世纪)代表人物:托马斯•孟代表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644年)“贸易差额论”、“重工主义”货物也是衡量一国财富的代表,对外贸易顺差是获取财富的唯一手段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成本理论斯密把他对国内经济分工的观点运用在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中,他得出结论,认为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具体内容:1.阐明了分工的意义:分工劳动生产率提高财富增加2.分工与交换思想:每个国家都应分工生产本国具有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该产品参与国际交换。
3.理论核心:强调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分工的原则:绝对优势绝对成本:L/Q (低)绝对生产率:Q/L (高)分工的基础: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技术条件分工的好处:互通有无,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四、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成本理论提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相对成本的差异:一个国家应出口那些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总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对这些贸易活动的规律、原因和影响进行研究和解释的学说体系。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中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例如,假设 A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5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10 个工时;B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10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5 个工时。
那么,A 国在布匹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 国在粮食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无法解释当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时,如何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它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仍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其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继续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假设 A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5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10 个工时;B 国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6 个工时,生产一单位的粮食需要 4 个工时。
虽然 B 国在布匹和粮食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生产布匹的劣势相对较小。
因此,B 国可以专门生产布匹并出口,进口粮食。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普遍存在提供了更有力的解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国家如果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那么它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如果一个国家资本丰富,劳动力稀缺,那么它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国际贸易重点归纳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跨境交换的活动。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贸易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以下是一些关键概念和重点问题的归纳总结。
一、贸易理论1. 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里卡多等经济学家提出,指出各国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这些产品,从而实现贸易的互惠互利。
2.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理论,认为某个国家在所有商品或服务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这些产品。
3. 资本要素流动理论:由希克思、奥林斯等经济学家提出,强调不同国家之间资本要素(如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将引起国际贸易、投资和生产力的变化。
4. 新贸易理论:由保罗·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提出,突出了规模经济、差异化和专业化对国际贸易的作用,认为贸易不仅仅是基于比较优势,还受到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的影响。
5.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各国通过签订贸易协议或建立经济联盟等方式,促进贸易自由化、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合作发展等,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二、国际贸易政策和机构1. 关税与配额:关税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配额是限制进口数量的一种措施,这些措施既可以保护本国产业,又可能对其他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2.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贸易自由化是指通过降低关税、取消配额等方式促进自由贸易发展。
3.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多边贸易组织,在全球范围内促进贸易自由化、协调贸易政策,解决贸易争端等,旨在推动全球贸易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4. 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是指参与国家之间取消或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同盟则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成员国还统一了对第三方国家的关税政策。
5. 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双边贸易协定是指两国之间达成的贸易协议,多边贸易协定则是指多个国家共同达成的贸易协议,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国际贸易,简单来说,就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它不仅涉及到货物的买卖,还包括服务贸易、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
以下是一些国际贸易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交换,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比如,A 国生产一件衣服需要 5 小时,生产一斤粮食需要 10 小时;B 国生产一件衣服需要 8小时,生产一斤粮食需要6 小时。
那么A 国在生产粮食上有绝对优势,B 国在生产衣服上有绝对优势,两国就应该分别专注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更加普遍适用。
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劣势的程度不同,它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来获得贸易利益。
3、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各国应该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比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二、贸易保护主义1、关税这是最常见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
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保护本国产业。
但过高的关税可能会引发贸易战,对各国经济都产生不利影响。
2、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
这些措施不像关税那样直接增加成本,但同样能限制进口。
三、汇率与国际贸易汇率的变动会影响一国的进出口。
本国货币贬值,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降低,竞争力增强,有利于出口;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不利于进口。
反之,本国货币升值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1、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各成员国对区外国家仍保留各自的关税。
2、关税同盟不仅取消内部关税,还对同盟外的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
国际贸易知识点总结11 国际贸易的定义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111 国际贸易的分类1111 按商品流向分类,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1112 按商品形态分类,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112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1121 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1122 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受到技术进步、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2 国际贸易理论121 传统贸易理论1211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各国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进行贸易。
1212 比较优势理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仍能通过生产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参与贸易并获利。
122 新贸易理论1221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驱动力。
1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经历创新、成熟和标准化阶段,贸易模式相应变化。
13 国际贸易政策131 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减少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132 保护贸易政策,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
1321 关税措施,包括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
1322 非关税措施,如进口配额、技术性贸易壁垒等。
14 国际贸易组织与协定141 世界贸易组织(WTO),其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等。
142 区域贸易协定,如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同盟等。
15 国际贸易术语151 常见的贸易术语如 FOB、CIF、CFR 等的含义和责任划分。
16 国际贸易中的风险与防范161 信用风险,如买家违约、货款拖欠等。
162 汇率风险,因汇率波动导致的损失。
163 运输风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丢失等。
1631 风险防范措施包括选择可靠的交易伙伴、使用合适的支付方式、进行风险对冲等。
17 国际贸易结算171 汇款结算方式,如电汇、信汇和票汇。
172 托收结算方式,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
173 信用证结算方式,是一种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
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梳理引言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交流与流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国际贸易相关的知识进行梳理,包括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全球价值链等内容。
1. 贸易基础知识1.1 贸易类型1.1.1 商品贸易商品贸易是最常见的一种贸易形式,涉及到货物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买卖交换。
1.1.2 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相比,服务贸易更加复杂,涉及到非物质性产品或劳务的提供和交换。
1.2 货币汇率与汇兑货币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合理掌握并评估货币汇率对于估计出口和进口成本以及制定价格和利润目标至关重要。
1.3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关税是政府对进口和出口商品征收的税款,而非关税壁垒则是其他形式的限制贸易的措施。
2. 国际贸易政策2.1 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是指通过取消或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开放与自由。
2.2 关税与配额关税和配额是常见的国际贸易政策工具,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侵害。
2.3 贸易协定与组织各国为了促进贸易便利化和合作,签署了许多贸易协定和加入了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等。
3. 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GVC)描述了一个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环节中跨越不同国家参与的过程。
了解全球价值链对于企业优化生产布局、提高效率至关重要。
结论本文简要梳理了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包括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全球价值链等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国际贸易,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贸易的规则和机制,为个人和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开展贸易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本文对读者能够有所启发。
国贸知识点国际贸易知识点概述1. 国际贸易定义国际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这种交换通常涉及货币支付,并受到各种国际贸易规则和协定的约束。
2. 国际贸易的历史国际贸易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当时的商品交换主要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模式、运输方式和交易规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3.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国家之间应该根据各自的生产成本优势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最擅长的商品,并与其他国家交换。
4. 国际贸易的参与者- 出口商:销售商品到其他国家的公司或个人。
- 进口商: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的公司或个人。
- 跨国公司:在多个国家设有业务的公司。
- 政府机构:制定贸易政策和监管国际贸易的机构。
5. 国际贸易的流程- 市场研究: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潜力。
- 产品定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特性。
- 价格策略:确定合适的价格以在目标市场竞争。
- 物流安排:组织货物的运输和清关。
- 支付方式:选择适合的国际支付方式,如信用证、电汇等。
- 合同谈判:与贸易伙伴就交货、价格、支付条件等达成协议。
6. 国际贸易的障碍- 关税:进口商品时征收的税费,可能增加成本。
- 非关税壁垒:如配额、许可证要求等,限制商品进口。
- 汇率波动:货币价值的变化可能影响贸易利润。
- 政治风险:政治不稳定可能影响贸易关系和合同执行。
7. 国际贸易的协定和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旨在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制定贸易规则。
- 区域贸易协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促进特定区域内的贸易。
- 多边贸易协定:涉及多个国家的贸易规则和协议。
8. 国际贸易的法律和规范- 国际贸易法:规范跨国贸易行为的法律体系。
- 国际商法:涉及合同、支付、仲裁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 知识产权法:保护创新和创意成果的法律。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归纳一、知识概述《国际贸易学》①基本定义:国际贸易学简单说就是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商品、服务交换等经济活动的学科。
就像不同邻居之间互相买卖东西,只不过这是国家和国家之间规模更大、规定更多的买卖关系。
②重要程度:在经济学科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国家要发展经济,就需要参与国际贸易。
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就业、资源分配等诸多关键方面。
按我的经验,如果了解国际贸易学,就能更好理解国家政策为啥鼓励某些出口、限制某些进口啥的。
③前置知识:需要懂一些基础经济知识,像供求关系(就是东西多了价格就可能下降,东西少价格就可能上升这种老百姓都能朦朦胧胧感觉到的关系)、基本货币金融知识(知道钱是怎么回事,汇率是啥东西,打个比方汇率就像不同货币之间的价格比率,如果美元和人民币汇率是1: 7,就是1美元能换7元人民币)等。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场景可多了去了。
企业想把产品卖到国外的时候就得依靠国际贸易知识。
比如说华为,它要把手机卖到全世界各地,就得研究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关税啥的,不然不是进不去人家的市场,就是自己成本太高赚不到钱。
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也得依据国际贸易学知识,像我国制定一些自由贸易区政策,目的就是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国际贸易学在经济学里是个很大的分支。
它和国内贸易知识有点关联但是又复杂很多,像是国内贸易知识的一个超级升级版。
它包含贸易理论、贸易政策、贸易实务等很多板块。
②关联知识:它和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因为贸易政策很多时候受到国家政治关系的影响)、计量经济学(因为要对贸易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嘛)、国际金融学(汇率问题啥的都跟国际贸易紧密相关)关系都很大。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有些概念很抽象不太好理解。
比如比较优势理论,这个理论是说每个国家应该专注生产它相对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可怎么确定相对擅长呢?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好多因素像资源、技术、劳动力等,这就有点复杂了。
1.国际贸易: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商品、技术与服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特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一国(地区)与别的国家(地区)的商品、技术与服务的交换活动。
2.对外贸易额:以货币表示的反映一国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
(包括进口贸易额与出口贸易额;一般用本币表示;国际上通行以美元表示)“计算方法”因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统计出口贸易额时以离岸价格FOB计算,统计进口额时以到岸价格CIF价格计算,CIF价格比FOB价格多运费和保险费。
所以,世界进口额会大于世界出口额。
(实际反映真实交易额的是出口额)国际贸易额:专指世界各国与地区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以F.O.B.价计算)“计算方法”国际贸易量: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一定时期内国际贸易规模的指标。
(剔除价格因素)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值/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100%3.进口:一国外购运入国境(关境)的商品或劳务出口:一国外销运出国境(关境)的商品或劳务4.国际贸易差额: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的相差数。
* >0: 贸易顺差(赢余,出超)* =0: 贸易平衡* <0: 贸易逆差(赤字,入超)5.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反映世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般而言,一国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越大,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地位越明显。
(反映本国)6.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世界贸易额的洲别地区分布、国别构成与商品流向(成员国家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一国出口商品流向与进口商品来源(一个国家贸易伙伴关系)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般而言,一国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越大,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地位越明显。
一国出口商品构成越是多样化,就越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该国在国际贸易的地位就相对有利。
7.对外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
DDFT过高,国内经济发展易于受国外经济影响或冲击;DDFT太低,就没有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利益。
8.国际贸易的主要分类:商品流向;统计标准;商品形态;贸易国数目;清偿工具;有无第三国中介出口贸易:将本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国拥有的劳务)输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的对外贸易活动.进口贸易:将外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国拥有的劳务) 输入本国市场销售的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货物贸易生产国语消费国之间,精油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活动所进行的贸易。
过境贸易:指其他国家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
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
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本质区别:在于交易关系的确立不同。
在过境贸易中,交易关系的确立是在出口国与进口国贸易商之间进行;而转口贸易中,转口贸易国的贸易商分别与出口国、进口国的贸易商订立买卖合同,达成实际交易。
9.服务贸易: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的商业现场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取外汇收入的过程。
也称无形贸易跨境提供:自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如:电讯、邮电、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视听、金融、信息境外消费: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如:接受外国游客、外国留学生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即设立商业机构。
如:设立金融机构、会计、律师事务所、商店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提供服务。
如:一国的医生、教授、艺术家到另一国提供个体服务10.国际分工: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在经济上密切联系的世界各国之间在生产上的专业化。
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作用p32)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因素②自然条件-----基础③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情况④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⑤国家政策和国际经济秩序(上层建筑)11.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p34):a萌芽阶段:(15C末—16C中期)b形成阶段:(18C60Y—19C60Y)c 发展阶段:(19C—二战)d深化阶段:(二战后)12.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主要因素A世界平均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劳动的消耗程度。
国际价值量同他成正比例关系。
B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指同一种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
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同他成反比关系。
C主要供货国的生产条件(主要出口国的生产条件及贸易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是在主要出口国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的决定性影响下形成的。
13.各学说的的代表人物,学说内容,论证过程。
(p52)①绝对成本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②比较成本理论: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进步性:论证了各国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都可按“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
局限性:a缺乏动态分析。
b通过分工获得的比较利益不一定体现一国的长远利益。
c未能揭示支配国际交换的规律。
③要素禀赋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故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又称要素禀赋论要素丰裕度:不同国家或地区几种要素拥有总量的相对比例,即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
TKa/TLa<TKb/TLb A国劳动丰裕,B国资本丰裕要素密集度:生产某产品投入不同要素的相对密集程度(针对产品而言),即产品生产中投入不同要素的比例。
Kx/Lx<Ky/Ly 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内容: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H-O模型缺陷论:这类解释认为模型本身存在缺陷,不能用来说明现实的贸易格局,代表性的观点有:要素密集度逆转;需求偏好说④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劳动力不同质;要素密集度逆转;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自然资源稀缺;需求偏向(劳动异质说,技术差距说,人力资本说,产品生命周期说,要素密集度逆转说,自然资源稀缺说,消费者偏好说)14.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产品的异质性(重要基础)规模经济(重要成因)偏好相似(重要条件)15.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4个基本要素,2个影响要素)A.生产要素条件:土地,资本,劳力,劳力教育水平,国家基础设施质量等。
B.需求条件:国内市场是否足够大。
C.相关及支撑(辅助)产业:波特聚类自然形成,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D.公司战略,结构及对抗表现:国内的竞争环境造就了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E.机会F.政府:创造产业发展机会16.重叠需求论:平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消费需求变化趋于一致,而两个国家需求偏好越相似,需求结构重叠程度越大,相互间开展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17.对外贸易政策两种基本形式自由贸易政策(不干预政策):是指政府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不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商提供各种特权和优待,力图消除各种贸易障碍,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地输出和输入,在世界市场上实行自由竞争与合作。
保护贸易政策(奖出限入):是指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不受或少受外国的竞争。
同时,政府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实行补贴和各种优待,以鼓励出口。
18.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
贸易是“零和游戏”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保护主义政策)1). 货币政策早期的主张通过立法禁止金银输出;晚期的主张通过追求贸易顺差来增加货币财富 .2). 保护关税政策关税制度在重商主义以前主要用于财政目的,到了重商主义时期,关税成了贸易保护政策的一种手段。
(后期)3). 限入奖出政策(后期)4). 鼓励发展本国工业(后期)19.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内容(幼稚工业保护论内容)(1)生产力理论--发展一国生产力比通过比较优势获得贸易利益更为重要(2)国民经济发展阶段说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德国);农工商业时期(英国)(3)保护对象(4)保护手段和时间(5)国家干预20.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在没有政府干预下的国内有效需求可能不足,于是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奖励出口、限制进口是一国总需求政策的一部分,重商主义合理的、科学的成分未被人们认识到。
新重商主义:非关税壁垒几乎成为各国干预贸易、限制商品进口的主要政策措施,这一做法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21.战略性贸易政策: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
(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利润转移论”“外部经济论”为主要内容)2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基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不完全竞争23.关税的种类:进口税、出口税(一般商品不征收)、过境税24.进口税:(1)普通税率、最惠国税(正常进口税是指最惠国税)(2)特惠税(3)普惠制税率(GSP)(4)差价税(5)进口附加税: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紧急关税\惩罚关税\报复性25.小国征税的局部均衡效应大国的局部均衡效应分析26.关税关税的征收方法:①从量税②从价税③复合税④选择税⑤滑准税27.在实行关税升级结构的国家,关税的实际保护率明显高于其名义税率。
关税的保护程度及考核的指标体系A.%100⨯-=从国外进口价格从国外进口价格进口货物的国内价格名义保护率B.有效保护率ERP = (V*-V)/V (V -自由贸易价格决定的产品增值,V*-是税后产品的国内增加值)28.ERP体现的思想是:对成品高税,对原材料免税或低税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29.结论:如果对某行业的原材料和中间投入的关税低于对最终产品的关税,该行业有效保护率会超过名义保护率。
反之,该行业有效保护率低于名义保护率,甚至出现负保护。
在名义关税一定时,要对某行业更好保护,原材料应免税,中间品低关税,制成品高关税。
即,关税率随加工程度上升而不断上升。
非关税壁垒可以分为直接的非关税壁垒和间接的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的特点:灵活性和针对性;隐蔽性和歧视性;适用范围的广泛性;有效性和难以超越性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①进口配额制②“自动”出口配额制③进口许可证制④外汇管制⑤国内税⑥国家垄断经营30.鼓励出口措施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了鼓励商品出口,加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通过银行对本国出口厂商或外国进口厂商(或其银行)提供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