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说课稿共19页
- 格式:ppt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19
古代汉语教案(下)教学具体实施方案第一讲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五章实词和句法:古汉语被动句(2学时)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古汉语被动句的各种句型,培养学生辨别、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提要三、古汉语被动句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六种常见句式,分别是“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为……所……”式、“见……于……”式。
其中前面四种是基本句式,后面两种由基本句式发展而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如:(例见教材301页)。
这类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不是被动句。
如: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二)“于”字被动句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于”字表示被动外,还可以引进处所、时间等: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经过历史考察,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于秦七百里”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三)“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易产生歧义: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起义)(四)“见”字被动句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五)“被”字被动句被:寝衣(被盖)遭受被动覆盖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战国策·冯諼)[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
(韩非子·五蠹)[廉:正直。
带动词性宾语]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古汉语讲稿(上)第一节绪论(一)关于教材内容、怎样读。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1、工具课程,为阅读古籍打下语言基础。
2、古为今用(1)知今语之由来例:栉风沐雨//沐猴而冠//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缘木求鱼//望洋兴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创作文言文创作、诗词歌赋、文学研究。
(三)什么是古汉语?古汉语诸要素?古汉语(Chinese in the ancient times):上古(archaic Chinese / the old Chinese)/中古(ancient Chinese / middle Chinese)/近代(modern Chinese / modern Mandarin)/现代(contemporary Chinese / contemporary Mandarin)文字(a letter/ a character/ written language)、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语音(phonetics)(四)怎样学习古汉语?利用工具书以今(方言)勘古(典籍)阅读文献以培养语感(五)课程目标、要求能阅读汉代文献熟悉语法掌握一定的词汇量(300~500)第二节文字(基础之基础)一、汉字之性质1、表意文字(the ideogram):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词或词素之文字。
戴维·克里斯特尔:“纯”表意文字系统是罕见的——即一个符号直接对应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系统。
大多数俗称的表意文字系统事实上含有语言学因素,符号代表语言中的词,或符号的部分表音。
(《剑桥语言大百科全书》308页,中国社科,1995)2、表音文字(phonograph/ the phonetic scripts):用字母表示语音的文字。
姚孝遂3、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意符-音符文字//意符-音符记号文字)周有光、王蕴智//赵元任裘锡圭:二者可以并存,古今文字都适用。
《古代汉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各位同仁:开学之初的说课实际上就是教师对所带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这一学期我担任教育系初等教育专业09级小教1-3班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工作。
下面,我就从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考核方案设计、教材及参考资料等方面来介说我立足专业与职业岗位,对《古代汉语》课程所进行的整体设计和整体优化,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古代汉语课程代码:授课对象:课程类型:学分:学时:(开设一学期课时/周)制定人:制定时间:二、课程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人文与技能融和三、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古汉语基础知识阅读古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及教材的分析能力。
①培养学生的古文诵读能力。
②培养阅读古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③提高学生进行识字教学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的能力。
⑤学会使用常用的古汉语工具书。
⑥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2)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汉字的性质、形体的演变、形体构造理论及古书的用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②使学生熟悉并理解古汉语的词汇构成特点、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同义词的辨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③使学生基本掌握古汉语常见语法的基本规律。
(3)素质目标①通过文言文的阅读与欣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厚的人文情怀。
②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文化素养。
③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使人文素质可持续发展。
2、课程内容设计模块1——汉字模块1——词汇模块1——语法模块1——综合运用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1)汉字字形分析训练。
(2)设计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案例(1-2个)。
(3)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文言文阅读分析与理解。
(4)古文朗读训练。
4、第一堂课设计:不讲绪论,紧紧围绕课程与专业及职业岗位的联系,主要阐释以下内容:(1)学了《古代汉语》有什么用?(明了本学习领域与未来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关系、意义)(2)了解古代汉语的涵义和研究对象。
古代汉语教案(上)课程教学提要一、课程教学目的《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带有工具课性质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古代书面语言的感性和理性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并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在现代汉语中还有生命力的古代语言成分。
二、课程教学内容古代汉语学习中常用的工具书简介;汉字的结构分析和形体发展;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词义的变化;古代汉语重要句法;古代汉语重要虚词和习惯句式;古代汉语修辞和古文今译;古代汉语音韵常识;近体诗格律;古代汉语文选。
三、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今相关工具书的编排和使用;汉字形体的发展和形声字结构分析;古今词义有差异的词;词的本义和引伸义;古汉语词类活用;“是”字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古汉语常见习惯句式;常见重要虚词的词性和用法;古汉语中比喻、代称、并提、互文、委婉等修辞手法;古文今译的方法;汉字通假和反切注音法;近体诗的特点;古代汉语文选中的重要语音现象。
难点:古文字形体和形声字的反常结构;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异的词;词的本义的确定;词类活用的识别和翻译;宾语前置句;具体分析常见重要虚词在上下文中的用法;古今语音的差异;通假字的识别;近体诗的平仄;古代汉语文选中的难解词句。
第一讲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帮助学生认识古代汉语学科的归属,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含义、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要求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界线以及古代汉语的分期;了解文言和古白话的区别;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掌握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提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含义。
古代汉语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东汉末年——隋)近代汉语(唐代——1919年)(二)古代汉语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种书面语言。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教案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
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
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流传下来。
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之类的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人书面语的情况。
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
一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材料。
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类》)、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人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又是儿”。
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
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
唐代妇女也自称“儿”。
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
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
第一讲汉字的“六书”汉字历史悠久,它具有文化意蕴,它以具体形象展示了内涵,即文字所记录的词语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
早期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文字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传统“六书”说的分类,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均为表意类的子系统。
具体来说,它们在记录词义时,或者用描摹事物的形体特征的方法,或者用组合意象以表现事物的特征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无论用何种方法,都是以认识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前提的。
汉字的创造者必须将自己的发挥、剪裁、取舍介入其内,有剪裁取舍就必有创造,这就使汉字的形体很自然地浸润渗透着汉民族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由此,我们认为,表意字的形体结构,图画或者由图画演变的形符、意符的组合及其对词义独特恰切的表达,既是对客观世界的忠实记录,也表现着造字时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和评价,其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
就如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中所阐述的观点:“语言是现今仍然活着的古代遗物。
”汉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交际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职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汉字的结构是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组装灵活,变化多样,这种结构模式,使汉字增添了许多非语言性的独特功能。
因此,古人常常在文章中利用分析汉字的形体来传道、领会或说明积淀在字形中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和文化心态等。
汉字与传统思维方式是密切关联的,彼此相互影响,共同体现出汉民族的文化特征。
汉字字形承载的“象”既有自然万物在初民脑海中形成的“物象”,也有与人们思想感情有关的“心象”。
前者反映外在客观世界,后者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汉字以表意的形态,将人们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辨识记录为固定的书面符号。
从而使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各种事物、各种感受分门别类地与一个个字形联系了起来。
早期汉字的书写形态几乎可以被看作是对客观世界的描摹,从此,人们又多了一个由表意文字构成的“虚拟世界”。
古代汉语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二、本门课程指定教材的介绍(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特点《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以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这是目前古代汉语教材普遍采用的格局。
这三者是有机结合的关系。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常用词——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古代汉语常识第一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难于掌握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