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 格式:pptx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47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观察、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对他人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并根据这些认知来评价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及其意图。
社会知觉是人们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认知过程之一,对于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知觉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1.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指个体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人们通过观察和评价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人格特质。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乐于助人、友善和善良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具有亲社会的人格特质。
2. 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归因原因的评估。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境,来推断他们所采用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受伤了,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受伤的原因是他自己的疏忽,或者是外界环境的原因导致的。
3. 期望:期望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预期和期待。
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期望来规范他人的行为,并根据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来评价他们。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饭店里大声喧哗,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粗鲁和不礼貌的,因为我们期望在公共场合他人应该保持安静和文明。
4. 信念:信念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观念和信仰。
人们通过观察和了解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送正能量的信息,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乐观和积极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的行为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相符合。
社会知觉在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参与到群体活动和社会行为中。
对于研究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说,社会知觉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他们通过研究社会知觉的过程和机制,来揭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评价的规律和原理,以及社会认知对于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社会心理学一、概述二、社会化与自我三、社会知觉与归因四、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五、态度六、沟通与人际关系七、社会影响八、爱情、婚姻与家庭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Myers, 2002)主要研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人、群体或社会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G. W. Allport, 1954)个人他人社会群体第一节概述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二发展简史三研究方法四主要理论流派本节共计9个问题(重点7个):1.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一般认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起源于两个母体的不同视角:心理学和社会学。
3.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4.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B=f(P, E)(勒温)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与实证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即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
7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伦理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问卷法)和档案法(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9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个人(individual)心理学(阿德勒)、分析心理学(荣格)、“文化因素论”(霍妮等)、自我(ego)心理学(埃里克森)、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学派(沙利文)、自体(self)心理学(Kohut,1972)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三、自我、身份与自尊本节共计19个问题(重点15个):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