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针疗法
- 格式:doc
- 大小:4.46 KB
- 文档页数:2
水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滑膜炎有良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60岁的玛丽突然感到膝盖剧烈疼痛,几乎无法行走。
她的膝关节疼痛已经持续了数年,主要是膝盖前方疼痛,具有别卡感,蹲不下去,每次都很痛苦。
她在朋友的推荐下,始接受水针治疗。
几个月后,她感到了明显的改善,能够重新享受散步的快乐。
这不仅是玛丽的故事,也是数千名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滑膜炎的患者所分享的故事。
水针治疗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治疗方式,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和滑膜炎等关节问题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
那么,水针治疗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者配方呢?一、膝关节骨关节炎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膝关节骨关节炎滑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通常会影响中老年人,而以下是关于这种疾病的更多信息:1.疾病认知膝关节骨关节炎滑膜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年龄、遗传、关节过度使用和创伤。
它会导致膝关节中的软骨磨损和损坏,进而引起炎症和疼痛。
2.症状和体征关节疼痛:疼痛通常位于膝盖关节,可能是持续的、长期的,严重的疼痛可能会限制患者的正常活动。
关节肿胀:滑膜炎引起关节滑膜的肿胀,使关节变得肿胀、发热,并可能伴随关节积液。
关节僵硬:患者可能会感到关节僵硬,特别是在早晨或长时间坐卧后。
这种僵硬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减轻,但仍然影响了日常活动。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受限,行走、爬楼梯和弯曲膝关节可能会变得异常困难。
3.诊断和治疗诊断通常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或MRI)来确认。
治疗选择:选择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特定情况来确定。
治疗选项包括:物理疗法: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增强周围肌肉,提高关节稳定性,并减轻疼痛。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处方药物,如止痛药、抗炎药或局部关节注射药物,以减轻疼痛和炎症。
手术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如关节磨损严重或其他治疗无效时,手术可能是一个选择,如关节置换手术。
辅助疗法:饮食管理、体重控制和适度运动也可以有助于改善症状和减轻关节负担。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
即水针疗法。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
即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发展历史此疗法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名称经历了封闭疗法?a?a?°孔穴封闭疗法?±或称?°经穴封闭疗法?±或称?°穴位封闭?±?a?a?°穴位注射疗法?±三个阶段。
穴位注射方法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肌肉注射到神经阻滞的初创阶段(五十年代),推广应用阶段(六七十年代)和系统总结阶段(八九十年代),技术成熟应用阶段(近十年)。
历经60余年,源于西医注射疗法,渐被中医所兼收,成为一种理论较为完整,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用于极为广泛,疗效较为理想,前途极为广阔的疗法。
治疗病症、所用药物、注射部位从治疗的病症来看,最初仅仅用于神经阻滞、缓解多种疼痛,其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以后逐渐延伸到内外妇科、骨伤、皮肤等病种的研究,治疗的病种已不断扩大。
据统计,七十年代,穴位注射的病种达1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临床疾病。
* 从所用药物看,经过了单纯阻滞神经的麻醉性药物阶段(如2%的普鲁卡因),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蒸馏水、抗生素,逐渐又增加了少部分抗生素,之后注射所用的药物,包括了可肌肉注射的绝大部分药物,如西药液体制剂、中药液体制剂、组织液等。
随着临床实践的广泛应用,还增加了氧气、空气、血液、植物油注射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穴位注射的内容。
* 从注射部位看,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从阿是穴逐步发展到应用个别经穴奇穴以及人体的部分腧穴、耳穴等。
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 经络的作用: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反应病候。
水针疗法一、中风1、取穴:①中经络:半身不遂:上肢:肩余、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言语蹇涩:廉泉、通里口角歪斜:地仓、颊车、承浆、合谷、太冲、口和髎②中脏腑闭证:水沟、太冲、丰隆、内关、劳宫,牙关紧闭者加下关、颊车,两手握固者加合谷脱证:气海、关元,汗出不止者加阴郄、复溜,小便失禁加三阴交2、方法:中经络者可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或B12注射液500ug,也可选用血栓通注射液2-4ml,丹参注射液2-4ml。
痰热腑实者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或穿琥宁注射液2-4ml。
每次选3-5穴,选用一种中药注射液,每穴0.5ml,每天用量2-4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中脏腑闭证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2-4ml,脱证用参麦注射液2-4ml,每次选3-5个穴,每穴0.5-1.0ml,每天用量为2-4ml,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
二、面瘫1、取穴主穴:翳风合谷颊车地仓颧髎阳白四白配穴:风寒袭表:风池外关脉络瘀滞:阿是穴血海三阴交气血两虚: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胃俞耳后疼痛:完骨侧头痛:率谷足临泣2、方法可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或B12注射液500u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弥可宝注射液1ml。
经脉瘀滞者可用丹参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2-4ml、气阴两虚者可用生脉注射液2-4ml每次选穴3-4个,每穴注射0.3-0.5ml,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隔日1次,后遗症期每3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呕吐1、取穴: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配穴:外邪犯胃:外关饮食停滞:梁门天枢肝气犯胃:太冲期门痰饮内停:丰隆脾俞胃阴亏耗:胃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脾俞胃俞关元2、方法可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B6注射液、B12注射液、山莨菪碱注射液或胃复安注射液。
每次选穴2-4个,每穴注射液0.3-0.5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呃逆1、主穴:天突内关膈俞足三里2、配穴:胃寒配中脘胃俞胃热配胃俞肝郁气滞配太冲期门脾胃阳虚配脾俞胃俞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3、方法:可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阿托品注射液每次选穴2-4个,每穴注射液0.3-0.5ml,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中医水针疗法操作流程
中医水针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患者体表特定穴位注射药物或生理盐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水针疗法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患者就诊及病情评估。
在进行水针疗法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症状。
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会决定是否适合进行水针疗法。
第二步:选择穴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医生会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水针注射。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特定的作用。
第三步:准备药物或生理盐水。
在进行水针疗法时,医生会准备好需要注射的药物或生理盐水。
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医生会根据需要进行调配。
第四步:消毒穴位。
在进行水针注射之前,医生会先用消毒棉球擦拭选定的穴位,确保穴位处于清洁状态,减少感染的风险。
第五步:进行水针注射。
医生会使用专用的水针器具,在选定的穴位进行注射。
注射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控制注射的深度和速度,确保药物或生理盐水能够准确地输送到穴位。
第六步:观察疗效。
注射完成后,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疗效。
通常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感到一些局部的酸胀或疼痛感,这是正常的反应。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中医水针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进行水针疗法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诊所进行治疗,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不良反应。
同时,在接受水针疗法治疗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休闲居编辑用具及常用药液(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水针的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夏天无、肿节风、丁公藤、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种中草药注射液。
(2)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穴位选择(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即用拇指或食指以均匀的力量在患者体表进行按压、触摸、滑动,以检查其有无压痛、条索状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的变化等。
触诊检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穴,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经验穴。
有压痛等阳性反应者,注入反应点往往效果较好,反应不明显者,也可取有关俞、募、郄穴进行治疗。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4)耳穴根据耳针疗法中耳穴的探查方法选取有关穴位。
操作方法(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
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浅: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
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
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适应范围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
(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扭伤等。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痨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痛(溃疡病穿孔、肠梗阻、胆石证、胆道感染)、淋证(尿路结石)、风疹、痤疮、银屑病等。
(7)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
(8)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子宫脱垂、催产;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
(9)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穴位注射施行针麻的在五官科中用的最多,用穴有体穴、耳穴,用药有生理盐水,维生素B1注射液及洋金花等中药制剂。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2、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
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
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链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等)必须先作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
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
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
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
如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反应;如误入脊髓腔,会损害脊髓,切须注意。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
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
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
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
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