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如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使语文教学更具活力
金堂县高板中学 张敏燕
主要内容:目前中学课堂改革,提出了一种“教”“导”“学”的培养模式。文中对“教”的指导思想,“教”的职能,教师角色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教育因素和要求,都是外在客观的东西,对学生的发展都是外因,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吸收和内化,才能转化为主体内部的稳定特征。
关键词: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过程,“教”是为“学”而“教”,“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容易学,更会学;因此,无论何种“教法,都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师生心理活动,行为活动共振的效果。我认为,“教”应突出以下三方面的职能。
(一)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意识是一种心理活动,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它应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态度、方法以及学习思维等。主体意识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积极的意识活动愈强烈,学习的热情就越高,学习的欲望就越强,学习的潜能越容易激活,学习的效果就更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的契机,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致力于建设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通过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指导、引导、开导或导读、导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出学习问题。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重点、难点和关键,这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我认为:
1、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一堂课大多数时间讲课的应该是学生,解题的也应该是学生,老师只能起组织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潜能也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
2、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在班级成立学生学习小组,固定人员,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好差结合,好帮差结对子,考试时看二人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缩小优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逐步树立自信,走向成功。
3、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逐步培养成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辩论热烈,争问抢答,欢呼雀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敢问、敢说、赶在小黑板上写自己的想法,敢下桌讨论,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教学环境,真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开拓学生的主体潜能
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好奇的想。兴趣是开发潜能的催化剂,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以此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时候,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春字,然后问道:你在这个春字背后想到了什么?瞬间,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有人想到了青青的小草,盛开的鲜花,有的想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季在于晨”。这些俗语又引出了他们想到关于春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像放飞的鸽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无形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让学生在主体地位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一切发明从怀疑开始,质疑为潜能开发提供方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发潜能,发明创造的先导。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为什么”,追根到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好奇、质疑,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不绝的动力。
3、 激励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当学生回答问题只有一点正确,我们都要给予鼓励。在教学中,多一点鼓励,就能多一点兴奋,多一份喜悦,多一份信心。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自信心,学生就能永远前进。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构思,去创作,去描绘。
参考文献:1、南京大学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张世富 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