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和换血疗法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31
新生儿溶血换血疗法护理一、目的:换血(exchange transfusion)疗法是患儿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通过换血可达到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继续溶血;降低胆红素,防止核黄疽发生;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
计划:1.物品准备(l)血源选择:Rh血型不合应采用Rh血型与母亲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或抗A、抗B效价不高的0型)的供血者;ABO血型不合者可用0型的红细胞加AB型血浆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
换血量为150-180ml/kg体重(约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应尽量选用新鲜血,库血不应超过3天。
(2)药物:10%葡萄糖液1袋、生理盐水2袋、苏打、10%葡萄糖酸钙1支、肝素1支、10%苯巴比妥1支、并按需要准备急救药物。
(3)用品:静脉留置针、注射器及针头(20ml的20副,lml、2ml、5ml的各3~4副)三通管2个、心电监护仪1台、远红外线辐射保温床1张、干燥试管数支、绷带、夹板、皮肤消毒用物、换血记录单等。
2.环境准备应在手术室或经消毒处理的环境中进行,室温保持在26~28 度。
3.护士准备(l)掌握换血指征;①母婴有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产前确诊为溶血病。
②出生时有胎儿水肿,明显贫血(脐带血Hb<12Og/L);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342u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在1500g者>256nmol/L(15mg /dl),体重1200g者>205umol/L(2mg/dl)③凡是有核黄疸早期症状者。
(2)了解病史,诊断、出生日龄、体重、生命体征及一般状况。
估计换血过程常见的护理问题,操作前戴口罩、术前洗手、穿手术衣。
4.病人准备:进行静脉输液,术前1/2小时肌注苯巴比妥,患儿在辐射式保暖床上仰卧,静脉留置针打上。
【目的】换血(exchange transfusion)疗法是患儿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新生儿溶血病(附换血疗法)新生儿溶血病(附换血疗法)[概要]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ABO血型不合占85%,Rh血型不合占15%,其它血型不合不到1%。
[诊断要点]1.病史胎儿由父亲方面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在妊娠后期,胎儿血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免疫抗体,如母亲再次怀孕,该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使胎儿新生儿发生溶血。
ABO溶血病:母亲为O型,新生儿为A或B型。
Rh溶血病:母亲为Rh阴性(D抗原阴性),新生儿为Rh阳性。
如母亲虽为Rh阳性,但C或E抗原阴性,胎儿C或E 抗原阳性,也可发生溶血。
2.临床表现(1)除非母曾有接受输血史,R 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而ABO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
临床表现以Rh溶血病较为严重,进展快,而ABO溶血病相对较轻。
(2)胎儿水肿严重者表现为胎儿水肿,主要发生在Rh 溶血病,患儿全身浮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脾肿大。
胎盘也明显水肿,胎盘重量与新生儿体重之比可达1:3-4。
(3)黄疸出现早、进展快,一般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并很快发展,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部分ABO溶血病黄疸较轻,与生理性黄疸相似。
(4)贫血溶血病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以Rh溶血病较为明显。
在生后3-4周发生的贫血称为晚期贫血,主要发生在Rh溶血病。
(5)肝脾肿大严重病例因髓外造血,出现肝脾肿大。
(6)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溶血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足月儿胆红素超过(17-18 mg/dl),早产儿胆红素超过(12-15mg/dl)就要警惕发生胆红素脑病。
开始表现为神萎、吸吮反射和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低下,历时半d到1d,如病情进展,出现发热、两眼凝视、肌张力增高、抽搐、角弓反张等,此时常称核黄黄疸,可因呼吸衰竭或肺出血死亡,存活者在数月后出现后遗症。
3.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增高,常大于12/100只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