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陆游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9
陆游《诉衷情》赏析
陆游《诉衷情》赏析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
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5题。(共10分)
诉衷情1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2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此词创作于陆游被弹劾罢官(1189年),退隐山阴故居期间。②关河:关塞、河流。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③沧洲:指靠近水的地方。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年”两句,词人再现了自己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B.作者梦醒后不知身在何处,眼前只有尘封色暗的旧时貂裘戎装,心情惆怅。
C.词尾作者借“天山”代指曾经的抗敌前线,借“沧州”代指晚年闲居之地。
D.全篇主要表达了作者晚年退居山阴后,对时光飞逝、转瞬即失的无限感慨。
14.词的上阕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抒情,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B.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1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形象特点。(4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任选其中四个小题作答。(共8分)
①《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②《过秦论》中,作者描写陈涉起义后得到天下热烈拥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氓》一诗成功运用比兴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桑叶的枯黄、凋零写人抒情。
④杜甫《蜀相》中,用碧草、黄鹂写景色之美,却无人欣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宋词赏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中心
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反映陆游壮志难酬,悲愤和感慨。
注释
①选自《放翁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的爱国人。
②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③梁州: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生活,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④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⑤梦断:梦醒。
⑥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⑦胡: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⑧鬓先秋: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⑨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⑩身老沧洲: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霜:白。
空:白白的。
料:预料。
译文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江湖!
【译文二】
《诉衷情》陆游阅读答案
《诉衷情》
作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考题
1、简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分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简形象;形象的意义。
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发变白(2分)
3.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4分)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4分)
【参考答案】
(3)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两句诗句2分) (4)词人直抒胸,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2分,形象及分2分)
三:
9.首句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现什么?(2分)
10.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2分)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译文及赏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代: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注释
⑴诉衷情:词牌名。 ⑴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⑴戍(shù):守边。梁州:《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治所在南郑。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⑴关河:关塞、河流。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梦断:梦醒。
⑴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⑴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南宋词中多指金人。此处指金入侵者。 ⑴鬓:鬓发。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⑴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⑴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句。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⑴ 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下面是资深教育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孔子学院澳方院长、澳洲国立等大学博导史双元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出自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此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文名,万里觅封侯。拼音,wàn lǐ mì fēng hóu。解释,奔赴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比喻,历尽艰辛以求有所成就。。出处,宋·陆游《诉衷情》。例句,他万里觅封侯。现在终于有所成就。
史载。词目:拼音:wàn lǐ mì fēng hóu解释:奔赴疆场。
典源。《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班超〉~57~班超字仲升。
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
先帝重元元之命。惮兵役之兴。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窴以西。超遂逾葱领。迄县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宾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雠。司马法曰:『赏不逾月。欲人速为善之利也。』其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 。
翻译。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他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可是他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勤苦,不以劳苦受辱为耻。他广阅书传,很有口才。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被征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一同到洛阳。他家里很贫困,常为官家雇用抄书,以其所得来供养母亲。因此长时间工作劳苦,曾放下工作投笔叹道:“大丈夫没有其他壮志大略,还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于异域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从事笔砚的工作呢?”同事们都取笑他。
《语文》教案
学科 语文 课题名称 诉衷情
课堂类型 新知课 课时数 1课时(45分钟)
授课对象 14W1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黑板
教材
学情分析 学生为宜州职教中心微机专业一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基础薄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游其人及其文。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播放影音文件、学生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词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品读、联想、概括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难点:通过讨论、感悟、联系历史背景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情感熏陶法
教学过程 备注
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3分钟)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李白、杜甫的名字响彻寰宇,那么,谁知道,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
是陆游。陆游一生写了9600多首诗歌,现存诗歌最多,被称为“多产作家”,他的诗词充满了爱国情怀,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写爱国情怀的呢?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容易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诗人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北宋灭亡之际,宋、金两国南北对峙的年代,国土分裂、战争频发、朝政黑暗、人民痛苦。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批判妥协投降、反映人民疾苦、抒发政治抱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诉衷情 陆游 答案
诉衷情 陆游 答案
陆游一生写了9600多首诗歌,现存诗歌最多,被称为“多产作家”,他的《诉衷情》原文练习题,你是否学习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阅读练习题一:
⑴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⑵上阕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2分)
⑶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2分)
答案:
(1)D(2分)
(2)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2分)
(3)示例: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蒙尘貂裘战袍作对比,心在前线战场(天山),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沧州)。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愤懑。(意对即可。)(2分)
阅读练习题二:
1、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鬓发变白(2分)
3.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诗人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他晚年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还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是其中的一篇。
此阕苍凉悲壮,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叙事,下片抒情,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如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至今。“旧貂裘”是本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 来自喜马拉雅
117. 【南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本期心情词签】
本期词签由 冰黛雨 独家提供
【本期关键词】爱国 遗憾 牵挂
【诗词原文】
《诉衷情》 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精华赏析】
这首《诉衷情》是直接地将爱国作为吟咏主题,直抒胸臆,慷慨淋漓。
词的上片就是大开大合的大手笔,从当年的回忆一下子拉到眼前的现实,寥寥四句词,竟然浓缩了词人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波折:“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那么,当年是如何?几十年后的现实又是如何呢?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当年的陆游,骑着一匹威武雄壮的战马,不远万里,来到“梁州”从军戍边,保家卫国。匹马戍梁州的这一年,陆游四十八岁。四十八岁,这是陆游一生的分水岭。此前的他,一直生活在失意之中,而四十八岁南郑从军的经历才是他人生的真正巅峰。
有趣的是,在后来回忆这段从军经历的时候,陆游竟然口口声声说那是自己的“少年”时代。以前一直在哀叹自己“老了”、“老了”的陆游,接到了从军的邀请,忽然就返老还童,成了生龙活虎的“少年”了。一个从三十岁就开始说自己老态龙钟的人,突然在奔五的年龄说自己还是个“少年”,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只能是说明一点:在别人看来异常艰苦、异常危险的从军,在陆游看来却是世界上最快乐最浪漫的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听上去简简单单的两句词,寄托着陆游多少青春的梦想和激情!
然而梦想还没有来得及充分燃烧,历史就发生了令人扼腕叹息的转折。陆游人生中的最高潮,只持续了短短的八个月。充满战斗激情的陆游,还没正式遭遇大规模战争,还没有亲手杀死过敌人,又被调到了大后方。建功立业的机会眼看就在面前,可是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南郑从军,到陆游晚年写下这首《诉衷情》,弹指一挥间,几十年就这么匆匆溜过去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晚年的陆游,经常会在梦里、在回忆里,回到当年他骑着战马,不远万里,来到四川边境南郑从军的那段时期。可是这段经历,已经像梦一样地消失了。当梦骤然被惊醒,他睁开眼睛,看到的只有墙上挂着的旧军装——“尘暗旧貂裘”,那是他当年穿过的貂皮做的军服,现在军装上覆满了尘土,颜色褪了,就像遥远的往事一样暗淡了,被尘封了。其实陆游哪里是在感叹旧军装呢?他是在感叹自己——他的人也就像这件旧军装一样,被朝廷遗忘了,被战场抛弃了,英雄暮年,再也不复当年的英姿。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哪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今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
一、 1. “关河”的意思是 ____ (2 分)
2.以下理解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 )(2 分 )
A.“当年”两句,抒写词人往日弃文就武, 勇敢抗敌的情
景。
B.“尘暗” 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 未能发挥
志向。
C.“胡未灭”三句寄望光阴不再,垂老迈矣,力所不及之
感触。
D.“今生”三句欣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只管安
心养老。
答案:
(共 4分)
1.指山川险峻处 (关塞河防 )(2 分 )
2.D(2 分 )
二、
7.“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2 分)
8.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2 分 )
A.词中表达了陆游一直想光复中原失地的志向。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壮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触。
C.“今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光老去的无奈感怀。
参照答案: 7.鬓发变白
诉衷情陆游诗歌鉴赏
1. 陆游的《诉衷情》那可是经典之作啊!“当年万里觅封侯”,这一句多有气势呀,就好像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大家不想深入了解一下吗?
2. “匹马戍梁州”,哇,这画面感超强的,仿佛能看到陆游单枪匹马在边疆的英勇身姿,这是多么令人钦佩啊,你们说呢?
3. “关河梦断何处”,这问得好啊,让我们也不禁思考,我们的梦想又在何方呢,是不是很值得玩味呀?
4. “尘暗旧貂裘”,这四个字饱含了多少无奈和沧桑啊,就如同我们生活中那些被时间掩盖的遗憾,难道不触动你吗?
5. “胡未灭,鬓先秋”,这强烈的对比,真的太震撼了!就像我们还没实现目标,却已渐渐老去,是不是很有感触呢?
6. “泪空流”,仅仅三个字,却把那种悲伤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我们有时候的无力感,难道不会让你心疼吗?
7.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人生的落差也太大了吧,像不像有时候我们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呀,多有意思呀!
8. 陆游在诗中倾诉的衷情,那是多么深沉啊!难道不比我们在生活中那些纠结更动人吗?
9. 《诉衷情》整首诗都充满了情感,就像我们的心情有起有落,这难道不是很吸引人去探索吗?
10. 大家快来一起好好欣赏陆游的《诉衷情》吧,感受那字里行间的魅力,绝对会让你沉醉其中的呀!
陆游《诉衷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1。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2。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4。
【注释】
1.觅封侯:寻觅建功立业以取封侯的机会。封侯,是功成名就的一个标志。戍:戍边,保卫边疆。梁州:今陕西汉中市一带古称。
2.关河:关塞、河防,指边境。何处:不知何处,无踪迹可觅。梦断:梦破。尘暗:尘埃密积,使衣物颜色也变暗淡了。貂裘:皮裘衣。暗用苏秦说秦王,失志而归,黑貂之裘已敝破的典故。
3.鬓先秋:秋,秋霜,鬓发白如秋霜。
4.天山:今新疆境内之天山,借指前线。沧洲:水边,古时隐者住处泛指,亦即江湖之谓。
【译文】
当年我曾不远万里,去建功立业觅取封侯,独自率军在梁州戍守。而今,壮志已成梦幻,梦中空有边塞、河流,尘土已使貂裘破旧。
敌国未灭,鬓发先秋,老泪空流。谁会料到我这一生竟会心在天山边塞,身老隐居沧洲。
【赏析】
陆放翁是一位英雄词人,少年即有“上马狂胡,下马草军书”之壮志。“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结果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叹流年,又成虚度”(《谢池春》)。此词亦典型地写照了他壮志当年与英雄失路的心境。词人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与“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之今昔对比,极写词人之悲壮;下片又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鼎足对比,形成第二次反差;结句以“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形成第三次反差。在三层对比中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写出了英雄壮志破灭的悲慨。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授课教师 时 间
课 题 高度的爱国情怀——《诉衷情》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掌握作品用典、对比的艺术手法;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朗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用典、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古诗词中情感的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朗诵《满江红》
二、知人论世
介绍作者陆游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初次朗读,理解大意
2、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情感
3、学生再次朗读,揣摩作者情感
四、探究学习
1、解题《诉衷情》,明确:爱国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对比、用典
(1)当年、此生:过去与现在对比
(2)梦断:理想与现实对比
3、上阕: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明确:
典故:觅封侯:东汉班超说过,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后来他出使西域,使葱岭以东五十余国归附汉朝,因功封为定远侯。
觅:自许、自负、自信
4、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1).“梦断”说明什么?说明诗人理想破灭
(2)典故:旧貂裘:传说苏秦十次游说秦王无成,回家时“黑貂之裘敝”(《战国策•秦策》)。
这里则是以貂裘积满灰尘,陈旧变色,暗示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3)“暗”字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失落之情。
5、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对比:鬓已秋,胡未灭,泪自流。
明确:【语序】强调了国仇——词人流泪伤感的真正原因;
“先”:强调了词人内心的不甘与悲愤;
“空”:强调了词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以及对南宋苟安君臣的不满和愤慨。
6、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原文及译文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①,匹马戍梁州②。关河梦断何处③?尘暗旧貂裘④。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⑤,身老沧洲⑥!
【注释】 ①觅封侯: 寻觅建功立业以取封侯的机会。②梁州: 今陕西南郑一带地区。③关河: 关塞、河防,指边疆。④尘暗旧貂裘: 貂皮战衣积满灰尘,颜色变旧。⑤天山: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这里借指前方。⑥身老沧洲: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词大意】 想当年,驰骋万里,寻觅建功封侯之机,曾单枪匹马戍守梁州。到如今,梦中关塞河防忽不见,醒看战袍积满灰尘。敌人未灭,大业未成,两鬓斑白,泪水空流。此生谁料,心在边疆,身老家乡。
【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晚年闲居山阴所作。他一直坚持抗金主张,但屡遭当权投降派的打击,不能施展雄图,晚年虽退居乡里,仍壮志未衰,然而只能以诗词抒怀,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壮志难酬的愤慨。
开头两句暗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写自己当年壮志与戍守边防的情形。“万里觅封侯”见《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叹息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来投笔从戎,在西域立了大功,封定远侯。此处借典表达自己为国平定外患,建功立业的志愿。“匹马戍梁州”,指词人48岁时在南郑川陕宣抚使王炎手下任“干办公事”时的生活,他曾单枪匹马,来往前线。“匹马”一词,勾出了他当年的勃勃英姿。“戍梁州”不仅写他当年从军戍守边域,而且也写出他的雄图大略。他曾在《平戍策》里指出,欲恢复中原,必须建立一个可以制金人于死命的军事根据地。他计划在川、陕打下一个稳固的政治、军事基础,这样,不仅可和金人争取长江上游的优势,而且可以恢复关中,进一步收复中原,实现中兴宋室的壮举。在戍梁州时,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则攻,无则守”,可是这个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因此怎不使他悲叹“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呢?自己雄图大略不能实现,却被黜归乡里,此刻心情何以平静?梦中时见昔日战场,醒后只见征衣尘封,这怎不令人感慨万分!上片四句,两句写昔,两句写今,今昔对比,大开大合,慷慨万端。
原文: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时机,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参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注释:
⑴诉衷情:词牌名。
⑵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时机。?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⑶戍〔shù〕:守边。梁州:?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治所在南郑。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⑷关河:关塞、河流。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梦断:梦醒。 ⑸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⑹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南宋词中多指金人。此处指金入侵者。
⑺鬓:鬓发。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⑻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⑼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句。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