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一体两翼”模式的新探索[摘要]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是指以职业素质为核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全面素质教育。
“一体两翼”模式无论其意义、特点、内容和实践等方面都紧密围绕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而开展,是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一体两翼”模式一、问题的提出什么是素质教育?高职的素质教育又有什么新内涵?如何在高职院校有效开展素质教育?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素质是一个人的思维方法、行为举止、道德情操、人文修养、科学精神和身心健康等品格的本能化的程度。
高职教育既姓“高”又姓“职”,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体,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
同样,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也有别于普通高校而赋予了自己新的内涵,那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全面推进以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
这里的思想道德素质旨在讲述职业人应如何做人,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公德;人文素质的主旨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积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职业素质旨在阐明如何做一个职业人,要通过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爱岗奉献、职业意识、创业能力、服务意识等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素质;身心素质主要指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对于高职生来说,关键是要帮助他们培养自信、自尊、自强的健康心理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一体两翼”模式即以职业指导为主体,学习、心理指导和素质拓展为两翼。
它贯穿于上述素质教育四个方面的全过程,是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它紧紧抓住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终极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一体两翼”模式的意义(一)面向社会需要,针对岗位需求,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符合当地的市场需要。
教育研究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对他们的定位,因为可以从“高素质”和“技能型”这两方面把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分为非专业素养和专业素养。
非专业素养,特指除了专业之外的素养。
第一,思想政治素养,包括明确的政治立场、观念、态度等,以及爱国情怀和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情操;第二,道德文化素养,包括人文精神、责任心、敬业感等,只有深刻的道德文化素养才是合乎时代要求的素养,中职学生只有通过课堂和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适应社会的要求。
只有懂得做人、且做个有文化的人才能使高职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和职场压力。
二、当前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目前,中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化素养缺失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自身认识不足,过于突出自我中职院校的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角色定位不准、选择专业盲从、惰性心理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专业知识不扎实等问题;在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作弊、旷课、抄袭作业、混日子等行为。
不少学生在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职业的关系时,常常将社会化等同为“丧失自我”,并从内心抗拒社会化,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企业、职业和他人。
从企业的反馈信息看,中职学生不缺少技能和形象,缺乏职业化的素养是关键。
他们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能吃苦、流动性大、职业道德弱化、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
(二)职业观念滞后,职业目标不清由于学业期间,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的探索与职业化素质的养成,还处于萌芽期,模糊地探知我是谁,可是如何寻找我将要成为什么样人。
这种模糊的心态带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将来就业的行业、企业的认知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择业求职。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产教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举措。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职业素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有助于明确高职院校教育目标。
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学生就业率,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等。
通过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可以为高职院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提供参考。
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有助于优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可以为高职院校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素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可以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明确高职院校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对于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产教融合的概念及发展现状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与协同,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基于深度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愈发受到社会关注。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高职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基于深度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索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与特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基于深度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探索、实践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来探讨如何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水平相辅相成,对于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基于深度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度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和实践将更加贴近职场需求,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真实项目,锻炼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有效的教学改革路径和方法,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基于深度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基于深度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法与实践,通过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与特点,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制定有效的培养策略,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以期探讨如何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来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分别阐述了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目前存在的问题、培养路径设计、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
结尾部分总结了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为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内涵、存在问题、设计、策略、评估、结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的背景意义十分重要。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其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
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学生对职业素养概念认识不足、培养计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实践环节不足等。
有必要深入研究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和培养路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2 研究意义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该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关乎社会公共利益。
作为医护人员,他们将来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保证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履行职业责任,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患者负责,确保医疗安全。
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能提高其在医疗行业的竞争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技能和素养。
研究和探讨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可以为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和策略,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医护类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关世界 \ PRWORLD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问题透视和增效策略文/孔祥云摘要: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通过对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校机制层面和学生认知及现状层面的问题诊断,解析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内涵,提出系统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理顺核心素养课程治理机制、创新分众化教学模式、打造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的教师队伍等增效策略,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问题透视,增效策略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首提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技术能力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内涵的丰富和提升。
本文通过开展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专题问卷调查,梳理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导向,对照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内涵,试图通过问题透视,剖析现状、揭示症结,进而提出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增效建议,为高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新时代高职教育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提供改革路径优化方案。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问题透视1.高职学生核心素养认知和现状问题诊断通过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机电一体化等十余个专业的学生开展专题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实际有效回收1488份,调查对象为高职在校生,2019级和2020级学生各占约50%,学生生源类型涵盖对口高职、普通高职、专本贯通、五年一贯制等。
调查结果分析如下:针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方面。
90%以上的学生认为身心健康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是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按比例其次为专业技术能力、科学方法能力、职场规划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上能力均占到80%以上。
关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职教育的任务也不断被重新定义和加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结合体,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高职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
如何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起来,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问题,分析其重要性和意义,提出有效的融合方式,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验证其可行性,以期为高职教育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分析在当前高职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在思想与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其次,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此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高职毕业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取得成功。
因此,深入研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分析,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概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的融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素质为主要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环节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而职业核心素养则是职业发展中,对于职业人才素养的需求和职业环境及岗位能力之间具有关联,也是学生拥有良好社会适应力与岗位竞争力必须需要的关键能力。
而职业教育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渠道需要首先构建人才培养数据平台,使职业素养体系更加完善,并且依照于职业核心素养体系,制定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及反馈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提升路径前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让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受到了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当前已经有针对于普通教育工作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较多研究内容,然而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成果比较少。
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职业教育核心素养提升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于当前职业教育中学生需要具备的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品格能力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构建当代职业教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教育模型,提升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
一、职业教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与分析(一)共性素养构成分析共性素养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全面发展、理性思维、责任意识以及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指学生在处理国家以及社会之间关系时形成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由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两个指标共同构成。
而全面发展则是指要让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并且通过对于不同专业的占比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得知全面发展占据比例较为均衡,也说明全面发展是所有专业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然需求,要求职业院校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工作予以重视[1]。
理性思维的概念较为抽象,在教育标准中主要针对的是逻辑思维的要求,理性思维的含义是指逻辑思维、管理和维护思维、计算思维、数据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的综合,并且不同专业的教育工作中,对于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重视度也不同。
责任意识是社会参与以及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共同构成的,针对于专业划分来说,公安与司法相关专业会对于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求更高,但是其他专业教学工作也需要关注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使学生在今后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拥有更好的别的能力。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花金龙,郭英(江西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5)摘要: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是关键。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高校需加强对职业指导人员的培养,提升其职业素养,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与积极创业。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素养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1-0129-03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地方本科院校会计类双语课程协同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17YB212)。
作者简介:花金龙(1967-),男,硕士,江西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商管理;郭英(1970-),女,硕士,江西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区域经济。
就业为民生之本。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打造高素质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是关键。
只有职业指导人员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业务、人文等综合素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成效,才能把“稳就业”“保就业”工作落实到位[1]。
一、职业指导人员的含义职业指导人员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人员。
职业指导人员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其工作的对象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一方面可为求职者在择业技巧、心理分析、心态调整、职业设计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可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供求趋势分析、用人计划等帮助。
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因人而异,即将进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职场新人和“职场老人”,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所需的指导和帮助大不相同。
有的需要指导如何求职就业,有的需要指导如何履职和升职,有的需要指导如何更换工作、谋求新的发展平台与空间,有的需要指导如何创业等,这些都对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本位作为其课程建构的出发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技能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二、职业素质本位的内涵及重要性职业素质本位是指以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人才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实践能力。
这种本位观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职教育中,应将职业素质本位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建构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其次,部分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
此外,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求。
四、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策略(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紧密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相吻合。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
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1收稿日期:2023-11-14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沂蒙精神在沂蒙山区乡村文化重建中的传承与传播研究(19CDSJ13)ꎮ作者简介:常涛(1984-)ꎬ男ꎬ汉族ꎬ山东潍坊人ꎬ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为音乐学ꎮ高职院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常㊀涛(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ꎬ济南250300)[摘㊀要]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ꎬ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ꎬ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ꎮ在实际的教学中ꎬ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作用ꎬ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ꎬ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ꎮ[关键词]㊀高职学生ꎻ德智体美劳ꎻ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J60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1-0254-03AStudyontheAll-roundDevelopmentofMoralityIntelligencePhysiqueBeautyandLaborof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ChangTao(Shandonglabor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ꎬJinan250300ꎬChina)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modernsocietyꎬthedemandofsocietyandenterprisesforthecomprehensivequalityoftalentsisgettinghigherandhigher.Thereforeꎬteachersshouldpayattentionto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ofstudents'moralꎬin ̄tellectualꎬphysicalꎬartisticandlabor.Intheactualteachingꎬeachdisciplinehasitsowncharacteristicsandfunctions.Teachersneedtogivefullplaytoclassroomteachingꎬandcultivatestudents'all-rounddevelopmentinmoralityꎬintelligenceꎬphysiqueꎬbeautyandlabor.Keywords:Vocationalstudentsꎻvirtueꎻintelligenceꎻphysiqueꎻbeautyandlaborꎻcomprehensivedevelopment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㊁身心健康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等ꎬ加强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㊁提高专业水平是当前高职院校中的主要教育工作ꎮ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ꎬ但依旧存在与现阶段社会需求不符的情况ꎮ因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ꎮ本文在现阶段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ꎬ分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及措施ꎮ1㊀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不足现阶段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ꎮ在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形势下ꎬ极大程度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ꎬ学生们从小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长大ꎬ甚至有些家长的过分溺爱ꎬ导致他们出现了很多问题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ꎮ1.1㊀学生自理能力以及礼仪修养不足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ꎬ培养他们独立意识与文明素养ꎬ是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ꎬ可以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顺畅的发展ꎮ在高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ꎬ抽烟㊁喝酒㊁通宵打游戏等不良行为十分常见ꎬ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ꎻ还有的学生不尊重教师以及长辈ꎬ不懂得尊师重道㊁目中无人ꎻ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ꎬ只知道退缩和逃避ꎬ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ꎬ不能正视自己的行为习惯ꎬ严重限制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ꎮ1.2㊀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较弱培养学生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ꎮ但当前部分高职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ꎬ以自我为中心ꎬ不懂得理解他人ꎬ比如在一些公共场所随地乱扔垃圾ꎻ在正式场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ꎬ导致失去很多机会ꎻ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等等ꎮ都会影响学生在今后的发展[2]ꎮ1.3㊀缺乏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毕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ꎬ因此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㊁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ꎬ但现今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文化素养不足ꎬ并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弱ꎬ自主学习意识匮乏ꎬ再加上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ꎬ教师没有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ꎬ导致他们在面临工作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岗位适应能力ꎮ1.4㊀表达能力不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大部分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都会把良好的表达能力作为用人的基本条件ꎬ但是很多高职学生都不知道怎样利用标准的格式制作报告ꎬ在描述项目运作过程的时候表达不流利㊁不清晰ꎬ缺乏跟人4522024Vol 56No 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交流的技巧以及能力ꎬ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严重不符[3]ꎮ1.5㊀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在高职阶段的学生中ꎬ很多学生对思政的观念和思想掌握的太表面ꎬ没有深刻理解具备积极的思政意识对自己的影响以及作用ꎮ同时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到诚实守信ꎬ比如在考试的时候出现作弊的情况ꎬ欺骗自己的父母㊁朋友等ꎮ1.6㊀身心素质有待于提高现阶段ꎬ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身心素质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ꎬ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外界的压力都会导致出现这种情况ꎮ学生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ꎬ更有甚者出现了心理障碍ꎬ例如过度紧张㊁失眠以及焦虑等ꎬ同时这些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之后ꎬ会产生自卑㊁自闭的心理ꎬ不愿意主动跟别人交流[4]ꎮ2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中专学生升上去的ꎬ在很多方面还是有中职院校的表现ꎬ但是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㊁教育理念等都与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不符ꎮ根据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匮乏ꎬ教师和院校需要首先引导他们学会正视学习㊁做人以及生活ꎬ并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标准ꎬ才可以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ꎮ2.1㊀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的活动中ꎬ要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ꎬ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ꎮ教师可以围绕先师孔子的 八德 开展ꎮ首先是孝ꎬ教师要教育学生必须要懂得孝顺父母ꎬ感恩父母ꎬ让他们明白报答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ꎮ同时还要感恩祖国ꎬ回馈社会ꎮ其次的悌ꎬ就是要和兄弟姐妹之间互帮互助ꎮ在和朋友相处的时候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ꎬ要做到尊重㊁关爱别人ꎮ第三是忠ꎬ就是要对自己的祖国忠心ꎬ这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责任ꎮ教师要引导学生忠于自己的班级以及责任ꎮ第四是信ꎬ要诚实守信ꎬ说道做到ꎮ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ꎬ要做到言出必行ꎬ树立诚信的意识ꎮ第五是礼ꎬ要做到仪容得以㊁举止端庄㊁语言文明ꎬ在不同的场合明白自己该做什么ꎮ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ꎬ不触碰道德底线ꎮ第六是义ꎬ要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ꎬ对于同学㊁朋友甚至陌生人要及时给予帮助ꎬ做到乐于助人ꎬ无私奉献ꎮ第七是廉ꎬ就是可以经得住各种诱惑ꎬ没有贪婪之心ꎮ最后是耻ꎬ就是要自尊自爱ꎬ坚决不做违背自己底线的事情[5]ꎮ2.2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ꎬ还有很多不好的现象ꎬ比如缺乏学习热情㊁没有学习毅力ꎬ学习目标模糊等问题ꎮ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ꎬ正确规划学习方向ꎬ让他们找出最有效的学习形式ꎮ首先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ꎮ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不但可以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ꎬ还可以使他们更有底气面对以后的生活ꎮ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意识ꎬ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ꎮ其次是使他们懂得珍惜学习机会ꎮ教师需要教育他们积极的对待学习任务ꎬ要保持对学习的热情ꎬ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获取新知识ꎮ第三是帮助他们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形式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样化ꎬ教师要教授学生掌握各种使用学习平台的技术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ꎬ找到最佳的学习形式ꎮ最后是引导他们注重课后锻炼ꎮ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ꎬ还可以通过课外知识获取学历以及文凭ꎬ这对学习今后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ꎬ学生只有与时俱进ꎬ才可以更加顺利的发展[6]ꎮ2.3㊀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在我国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ꎬ市场竞争也越演越烈ꎬ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ꎬ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ꎬ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顺利的发展ꎬ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生存能力ꎮ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ꎮ引导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ꎬ可以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ꎮ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ꎮ还有让学生学会生活自理ꎮ其次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ꎮ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各种表格的制作ꎬ在描述工作的时候可以做到精准㊁直接ꎮ可以把关键部分直观的表达出来ꎮ第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ꎮ引导学生要理解㊁包容自己身边的人ꎬ学会平等待人ꎬ学会尊重他人ꎮ要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ꎬ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ꎬ对自己㊁集体和周围的人都要负责ꎮ第四是培养学生的文体素养ꎮ让学生多学习一些体育技能ꎬ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付出行动ꎬ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丰富自己ꎬ缓解工作压力ꎬ陶冶自己的情操ꎮ最后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ꎮ引导学生正视自己今后的工作ꎬ并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ꎬ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为之努力ꎬ深刻掌握职业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ꎮ树立积极的职业素养和独立健全的职业人格[7]ꎮ3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3.1㊀组织多样化的活动ꎬ培养他们组织能力当代高校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组织㊁管理以及协调能力ꎬ它和理论知识一样ꎬ对于学生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ꎬ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加重视ꎬ同时把组织㊁管理以及协调能力最为主要招聘人才的标准ꎮ比55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1如ꎬ在我国公务员考试过程中的面试环节ꎬ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并不多ꎬ他们把重心都放在了公共基础知识㊁协调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上ꎮ在实际的高职教学过程中ꎬ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㊁协调以及组织能力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校园活动中ꎬ积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优势ꎮ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ꎬ需要根据活动类型综合考虑ꎬ可以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ꎬ提升学生的管理㊁协调以及组织能力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8]ꎮ例如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ꎬ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组织一场辩论比赛或者课外实践活动ꎬ教师可以在一旁指导ꎬ但是大部分工作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ꎮ在不断积累组织活动经验的过程中ꎬ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协调㊁管理以及组织能力ꎮ3.2㊀激起学习热情ꎬ培养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ꎬ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ꎬ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ꎮ由此可知ꎬ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重要的措施ꎮ要想让学生熟练的掌握一项技能ꎬ需要诸多资料的结合ꎬ因此ꎬ学生需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更深刻的掌握知识ꎬ而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才可以建立ꎮ倘若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ꎬ就不能符合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学习需求ꎮ可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ꎬ必须要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ꎮ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ꎬ因为学习课时的限制ꎬ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详细的教授给学生ꎬ更多的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9]ꎮ例如ꎬ教师在给学生实际授课的时候ꎬ可以首先引导他们根据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内容ꎬ自己先进行预习ꎬ同时教师需要给他们提出相关问题ꎬ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答案ꎬ活跃学生的思维ꎮ在他们完成初步预习之后ꎬ教师在给他们详细的讲解教材中的知识ꎬ之后让他们根据课后习题进行小组讨论ꎮ在这一过程中ꎬ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的掌握所学知识ꎬ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ꎮ3.3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阶段的大学生身心正在不断发育ꎬ他们对社会㊁价值和人生观念的认识还有所欠缺ꎬ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ꎬ但这个时候也是培养他们整体素质提升的良好时期ꎮ所以ꎬ教师必须要注重这一过程ꎬ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工作ꎬ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ꎮ教师可以根据以下两点开展教育工作ꎮ第一ꎬ在高职学生刚进入校园的时候ꎬ教师可以带领他们参与比较有实践意义的活动ꎬ比如开展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理想信念相关的活动ꎬ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ꎬ有利于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顺利进行ꎮ第二ꎬ教师要激励与教育学生经常开展自我评价ꎮ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富裕ꎬ在课余的时间可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以及学习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养ꎬ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政教育目标ꎬ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10]ꎮ例如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感恩的诗歌比赛ꎬ让他们回忆自己的和父母相处的时光ꎬ以此学会感恩父母ꎮ同时还可延伸到感恩自己的国家ꎬ回馈社会ꎬ给他们讲解我国发展的艰难路程ꎬ让他们明白我们今天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ꎬ激发他们努力学习㊁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ꎬ并且引导他们要一直保持这种心态ꎬ在课余时间不断提升自己ꎬ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ꎮ4㊀结语综上所述ꎬ现阶段企业中大部分的职工都是来自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ꎬ为了实现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ꎬ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优势以及不足ꎬ对于学生的优势要充分利用ꎬ关于学生的不足要及时加以引导并帮助其改正ꎬ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ꎬ为社会输送一批高素质人才ꎮ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㊁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ꎬ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ꎮ参考文献[1]吕姝琦."三三三"育人工程 新时代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ꎬ2019(8):56-56.[2]王珊珊.高职院校大学生优质成才新体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ꎬ2019(38):32.[3]黄乃文.高职院校活动课程标准的构建研究 以广东A高职学院通识拓展课程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ꎬ2020ꎬ19(1):48-52ꎬ62.[4]黄兵.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ꎬ2020ꎬ10(12):122ꎬ124. [5]李武林.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ꎬ2019(31):55-56.[6]孙军.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9ꎬ18(3):80-82.[7]何承云.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ꎬ2020ꎬ19(6):278-279. [8]崔宏智ꎬ胡丽涓ꎬ张新亭."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探索 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ꎬ2019ꎬ27(36):113-114. [9]谭家皓.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与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J].文教资料ꎬ2019(26):179-180.[10]何小梅.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ꎬ2019ꎬ103(3):109-111.652。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路径探索——基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视角金鑫(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安庆246008)摘要: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教育模式未成体系、教育方法侧重专业技能、评测手段有效性不高、教育责任主体不明晰等问题。
基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视角,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理念转变、构建高职信息素养教育模型、构建“嵌入式”教育内容体系、开展“学教并重”的信息素养教学设计、建立多方联动的师资队伍、搭建资源丰富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围绕专业应用能力构建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标准等七个方面在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探索,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0-0125-0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Path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JIN Xin(Anqing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Anqing246008,China)Abstract:At present,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problems that the education model is not sys⁃tematic,the education method barely focuses on professional skills,the effectiveness of evaluation methods is not enough,and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is not cl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oncepts,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er vocat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odel,the construction of an"embedded"education content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an"equal emphasis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ing design,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party linkage and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ased on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ability.The seven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facul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rich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platform are the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ll levels of schoo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Practical Path在信息时代,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学生融入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提升和优化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与职场需求的演变,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要求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其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
职业核心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内所应具备的,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因此,对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评价及其标准体系的建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职业发展的基础。
2. 职业素养与态度: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3. 创新思维与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是职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4. 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包括自主学习、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等能力,是适应职场变化的重要保障。
三、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必要性对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评价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评价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映教育质量:通过评价可以了解中职学生在职业核心素养方面的掌握情况,从而反映教育质量。
2. 指导教育教学:评价结果可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四、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标准体系建构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价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该标准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内涵,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职业素养与态度、创新思维与能力、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等方面。
2. 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张芳来源:《科技资讯》2020年第12期摘; 要: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给社会各职业都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医护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偏低、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引发了诸多医疗事故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护从业者的激烈批评。
如何妥善解决这一热点矛盾问题,值得思考。
笔者通过对某省6所卫生高职院校师生及医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职护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然后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指出目前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几类主体对职业素养教育重视不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和方式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护理专业学生; 职业素养教育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4(c)-0222-02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带来了社会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逐步提高。
同时质量时代对我国当前的护理领域提出更高更为严苛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刻不容缓,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迫在眉睫。
这一背景下,教育部针对医疗护理领域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改革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重点要求医疗护理人员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指导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其道德素质的培养,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但由于在实际教育中,高校往往会重视医学理论和医学技巧,轻视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该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1; 研究设计1.1 问卷情况调查对象是某省6所卫生高职学校,教师110名,护理专业学生800名,还有江苏省、市、县医院共计42家医院,一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教师问卷110份,医院问卷42份,共计952份问卷,最终回收问卷926份,剔除无效问卷2份,得到有效问卷924份,有效率为97%。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作者:***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09期[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高校的办学层次在提升,办学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而职业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内容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符合当下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进行阐述,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措施,并且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地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提供建议,希望能够对其建设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9-0025-03最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为社会输出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高职教育自从1999年就开始获得高速发展,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能忽视,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界定一般而言,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要遵守的社会规范,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
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则是外在表象。
而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通常所说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其中职业技能是支持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则是职业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从上文可知职业素养有着丰富的界定,高职学生在成为职业人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职业综合素养,对培养真正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的高端技术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等问题。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提供参考。
一、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其职业素养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可以通过开展校外实习、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校还可以增加实践性课程,如实践技能培训班、工程实习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
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养不仅包括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包括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实职业中,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素养之一。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团队协作课程,进行团队项目实践等活动。
在这些实践中,学生将会学会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协调团队关系等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的培养还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员工在职业生涯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高职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培养还存在不足。
学校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在教学中,学校需要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学校还可以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信念,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
四、强化实用技能培养除了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之外,高职院校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如计算机操作、语言表达、沟通技巧等。
这些实用技能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实用技能的培养。
高职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研究[摘要]当前,高职教育中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现状与社会需求实际相去甚远,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与学生的个人所需亦存在一定偏差。
文章在分析其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高职教育除了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并对我国高职教改中如何加强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全人教育职业基本素养路径一、我国高职教育中普遍缺乏职业基本素养教育(一)职业基本素养在知识与技能至上的教育传统中难以实现超越知识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将其运用于实际的职业岗位中;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学到了实际技能,就能拥有工作、前途和高薪。
从知识至上到技能至上,我国高职目前普遍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施工学结合、技能至上的办学理念。
这种理念使得高职教育只看到知识与技能的显性价值,而忽视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深层面的“素质”的教育。
从最初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到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再到提倡“零距离上岗”的目标,高职教育规划中始终缺乏职业素养的培养空间,这也是职业素养教育在当下教学体系中无法立足的原因。
(二)高职教育实践中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被边缘化及简单化当前,虽然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必经之路,但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普遍持混沌态度,普遍存在职业素养教育地位边缘化、手段简单化、内容空洞化等问题。
如有些职业院校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简单化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或心理教育;有些院校也只是孤立地增加了专门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或在专业教学中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并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内容融入或渗透其中;尤其是各种实践教学过程,只重视训练单项职业技能,完全忽视或缺少职业素养养成的教育内容或环节。
此外,其他的培养途径如班级活动、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对于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高职毕业生自身职业基本素养也存在先天不足高职学生的生源部分来源于应试教育制度下普通高校的落榜生,部分来自高中毕业生的自主招生,另一部分来自初中、中专和技校等。
这些学生存在文化基础薄、学习能力弱、使命感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差、责任感欠缺和自信心匮乏等问题。
高职毕业生虽然在实际岗位中技术水平过关,上手快,但离职率高,职场变迁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相比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职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缺失正在成为其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障碍。
二、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起点与归宿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企业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己任,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重点,但一味强调实践技能至上,强调动手能力,片面追求瞬时就业,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培养。
而企业则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仅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更提出了许多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的多元化需求,包括更加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诚实品质、团队精神、责任感等。
职业基本素养可理解为面向职业人或岗位人的必备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把握高职学生特点,培养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把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高职培养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错位,关注全人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高职院校加强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思考(一)在思想上,要加强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一个人的资质、知识和技能是显性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隐性素养,隐性素养支撑并决定显性素养。
一个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必然具备较高的隐性职业素养。
不同的职业及岗位对技能要求不尽相同,但对隐性素养的需要却是统一的。
因此隐性素养也称之为职业基本素养。
职业基本素养的品质特征包括:诚信品质、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终身学习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积极性等。
以隐性职业素养推动显性职业素养,是培养职业人的关键。
综观世界高等职业教育,以德国为代表的高职教育不但强调雇员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且十分重视雇员关键能力的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职业岗位的复合与分化对从业者职业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每个人终身固定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格局已不复存在。
大力推进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使高职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诉求相对接,以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在理念上,不断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产教对接、工学结合、培养具有一定技术及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目前的人才模式。
但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提高还没有全面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这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竞争力较弱,社会认可度不高。
高职教育在抓办学规模和硬件建设、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有效引导学生构建社会所需的职业能力及素质,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等核心因素入手,重点实施以职业基本素养为基础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全人教育。
(三)在实践上,要实施多管齐下培养战略要实施有利于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高职教育,不是简单地修改专业计划或课程大纲的问题,而是要从宏观的育人理念更新、育人环境改善,到教师人格魅力提升、培养方式转变,再到微观的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创新直至创业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引领,甚至包括心理辅导、人文关怀等第二课堂在内的大系统。
1.以职业素养为基点,科学定位高职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观及其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突破学科教育的一次革命,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能力本位、素质提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含义应该包含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中。
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和训练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以学生养成过程为主线,在基础学习领域、职业学习领域及职业拓展领域进行较为系统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使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以职业素养为内核,变革教学管理综合平台。
高职教育面向社会人、职业人和岗位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变革统合多个以职业基本素养为主线的教学及管理平台。
首先,作为社会人,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所占比例较大,通过学生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引导、管理教育,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结合学校的文化平台,通过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来熏陶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实现作为社会人的社会素养的养成。
其次,作为职业人,通过教学平台,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职业意识,了解职业文化,通过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职业情景、职业文化、职业规范来实现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养成。
最后,作为岗位人,通过为生产性实训营造职业氛围,学生参与的教学实践,诸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协会、创业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通过多个平台的教育,将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贯穿于学生生活和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建立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
3.以全人教育为根本,高度重视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行业和专家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通过开展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归纳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根据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搭建利于高职学生发展的教学课程体系,以职业活动为载体,选取全人教育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情景教学,选择利于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教学手段,采用基于产品质量的教学评价设计。
将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高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
如机电专业,其专业特点是技能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现场操作规范性要求高,为加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重点应关注:第一,鼓励学生在上专业课的同时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优化教学体系,通过搭建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思想道德课程,并结合其他基础必修课程构成基本学习体系;针对专业岗位群对技能方面的要求,开设系列专业经典的职业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的选取要意识到教学对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原有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针对就业导向,开设职业拓展学习领域。
第三,教学方法注意变革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理实一体教学,加强教学组织中学生的分组合作,基于任务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展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第四,在实践环节,积极为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工程实践平台,工程理论要与现代工程技术接轨,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开拓创新灵感。
4.以师资建设为重点,打造双师型队伍为保障。
实施以加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为基础的高职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
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较好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又要求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兼具良好的工程教育的工程素质。
除此之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表现在:第一,不断提升教师道德素质修养,树立行为模范的职业形象。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品质。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参与高校教学任务及实践技能课程,创造条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专业实践,使教师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科技、工艺发展的动态,将贴近实际的技能及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中。
第三,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力及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从职业素养养成的特点和实施过程来看,专业课程渗透职业基本素养是实施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双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合作方式学习方向目标的制定者、学习课题的设计者、学习技能的培训者、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学习环节的协调者、学习成果的评估者等,在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度干预束缚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中的这种“双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1]何琳,黄国华.在职业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J].高教论坛,2008(2).[2]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8).[3]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8).[4]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5]应晓清.试论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