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2.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3.辇道: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4.单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单勾阑即一层阑板。
5.重台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重台勾阑即两层阑板。
6.寻杖绞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寻仗交接的一种做法,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撘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
7.寻杖合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交接的一种做法,寻仗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为寻仗合角造。
8.花街铺地:明、清在住宅及园林庭院中利用各种建筑废料,如碎砖瓦片、废陶瓷片、卵石、片石等,以组成多种构图,如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等。
可用单一材料或者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为花街铺地,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值得大力继承推广的优秀建筑传统做法。
9.梭柱: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两段平直,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10.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1.生起:屋宇檐柱的角度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则是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12.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和两山均向内倾斜,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如为楼阁建筑,则楼层与侧脚上再加侧脚,逐层仿此向内收。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简述一、结构形式宋《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成屋架,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柱梁作"——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
: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明清官式建筑:大木大式——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
大木小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 。
攒尖——簇角梁,多用于小型亭榭。
二、结构类型抬梁式构架: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优点: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
缺点: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穿斗式构架: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好。
缺点: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三、用材制度:1、宋式:1)宋《营造法式》材分八等,一等最大;2)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
(高15分,宽10分);契(高6分,宽4分)。
单材——材高15分,宽10分;足材——材+起高21分,宽10分。
3)梁断面高宽比3:2。
2、清式1)以斗口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口——平身科坐斗上部开槽口宽度,明清时期以某斗口尺寸为设计模数。
2)单材高宽比14:10;足材 20:10;3)梁断面高宽比10:8。
3、用材总体趋势:由大到小。
第一节大木作详述一、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1、分类:形状:直柱、;位置:檐柱、金柱、角柱、中柱、童柱等。
2、: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槽。
3、名词:副阶周匝、侧脚、生起、移柱造、减柱造二、枋: 柱头或柱脚之间,以及斗拱和斗拱之间,起水平拉接作用的构件。
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和承重的构件。
平板枋(普拍枋):平置于额枋(阑额)之上,承托斗拱的构件。
断面尺寸:变高变窄;:雀替(绰幕枋):花牙子、骑马雀替随梁枋:明清时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称跨空随梁枋(顺伏串)。
三、斗拱独有的构件。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1、作用: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起装饰作用。
等级象征和尺度衡量标准。
2、分类:内檐斗拱、外檐斗拱。
柱头科(柱头铺作),角科(转角铺作),平身科(补间铺作)。
3、演变(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鉴别年代的依据)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4、:(一)斗、升名词:坐斗(栌斗)、十八斗(交互斗);三才升、槽升子(散斗);(斗耳、斗腰、斗底等)(二)拱弓形短木,置于坐斗或跳头上的短横木,用以承载建筑出跳荷载或缩短梁、枋等的净跨。
名词:翘(华拱);正心拱(泥道拱);瓜拱(瓜子拱)、万拱(慢拱)、厢拱(令拱)单拱、重拱;计心造、偷心造;耍头等。
(三)昂中轴线上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
有上昂和下昂之分,二者的作用正相反。
镏金斗拱:明清时用于外檐或重檐建筑下檐的平身科斗拱,外跳和平身科同,内跳后尾搭于金柱内额上,与外跳不生联系,无结构作用。
多用于宫殿、庙宇的彻上明造屋宇,由外檐有昂而室内无天花的斗拱发展而来,装饰性强。
5、出跳:宋: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外跳里跳。
斗拱形制以铺作数计——x(出跳数)+3。
清:每一组斗拱称一攒,斗拱每出一跳称一拽架,最多可挑五拽架。
——正心或里、外拽斗拱形制以踩数计——2x(出跳数)+1四、屋架(一)举架(举折)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利于屋面排水、檐下采光、造型独特。
步(清代):屋架上檩和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各步距离相等,“举”=步架举高/步架长度(五举 ; 三五举总进深(B)=前后撩檐枋(檐柱)心之间的水平距离。
举高/总进深: 殿阁楼台 H/B=1/3厅堂廊屋 H/B=1/3~1/4举折与举架的主要差别: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
举架先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先脊椽开始,自上而下。
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依次降低各缝椽的位置定出)。
(二)推山与收山(为庑殿、歇山屋架的重要作法以确定其屋顶造型)1:指庑殿建筑正脊向两山推出而加长,山面步架递减的做法,这使得两山屋面的坡度上陡下缓并与正身屋面坡度不完全一致,垂脊弯曲曲线更为柔美。
2 :指为使屋顶不过于庞大,歇山建筑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一段距离的做法。
清式:大式收一桁径(4.5斗口),小式收一檩径;宋式:收一步架。
(三)梁(栿):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
1在构架位置:单步梁(搭牵)、又称抱头梁、挑尖梁、双步梁(乳栿)、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伏)九架梁(八椽伏)角梁(阳马):顺梁或扒梁(丁伏):2按位置:明伏:草伏:3按外观:直梁、月梁。
(四)桁,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
(五)椽: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六)其他构件:各架梁之间的构件。
瓜柱(蜀柱、侏儒柱)、驼峰、叉手和:短柱:替木:五、多层木构架(一)插柱造(二)缠柱造六、清式大木作1、:2、:第二节屋顶形式1、单体形式:庑殿顶:五脊顶。
歇山顶:九脊顶。
抱厦、十字脊;博风板、悬鱼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单坡顶:平顶:囤顶:二、屋面做法(一)屋面曲线1 檐口曲线2 屋面曲线举架(举折)汉唐—明清:坡度越来越陡,3 屋脊曲线汉唐宋元明清(二)屋角1北方老角梁:起翘较平,外观浑厚;2南方:起翘较陡,活泼轻快。
水炝发炝:檐口起翘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炝脊近屋角处向上反翘。
嫩炝发炝:屋檐在屋角处显著生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三)屋面材料民间--茅草、泥土、石版、陶小瓦;官式--或用陶筒、板瓦或用琉璃瓦;第三节石作与瓦作一、台基1~3层,高台建筑(一)早期夯土筑成,后外包砖石。
(二)佛座演变而来,形体、装饰较复杂。
宋式做法:清式做法:二、踏道用于解决有高差的交通设施。
(一)阶梯形踏步垂带石踏步:象眼——宋、元逐层内凹;明、清砖或陡石平砌。
如意踏跺:形式自由(逐层缩小、天然石堆砌成不规则形)(二)坡道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防滑,用室外。
辇道:行车,常与踏跺结合。
汉“左磩右平”清式做法:御路设于两踏道间,长同垂带石,宽为3/7长;“龙凤石”三、栏杆(勾阑)常由望柱、栏板、地栿、抱鼓石等组成。
栏板:寻杖、雕刻短柱(斗子蜀柱、撮项加云拱、璎项加云拱)、板等组成。
四、铺地室内铺地:条砖或方砖平铺;铺砌:依柱中轴线两侧砌放,明间中心线对砖心或砖缝。
室外铺地:前期用卵石,唐以后用砖。
防滑、保护路面、装饰。
明清苏州“”四、墙壁(一)按材料分:土墙;砖墙;木墙;编条夹泥墙;(二)性质与部位分:1山墙;2檐墙:3槛墙:五、瓦作(一)陶瓦,琉璃瓦(二)瓦件:主要有筒瓦、板瓦、勾头、滴水等。
(三)屋脊和屋面装饰1屋脊:正脊、垂脊、炝脊、博脊、2吻兽脊饰:正脊吻兽(鸱尾——鸱吻——大吻)第四节装修(宋称小木作)外檐装修: 室外,如走廊的栏干、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
内檐装修:室内,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一、门(一)版门(二)槅扇门(宋称格子门)(四)罩二、窗(一)直棂窗(二)槛窗(三)支摘窗(五)横披三、天井、藻井、卷棚平喑、平棋四、家具、陈设五、其它第五节色彩与装饰一、色彩二装饰装饰包括粉刷、油漆、彩画、壁画、雕刻、泥塑以及利用建筑材料和构件本身色彩和状态的变化等。
(一)粉刷(二)油漆、彩画作用:既保护了木材,又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1 宋代彩画总的可分三类:一)是五彩遍装法。
二)是青绿为主的彩画:三)是以刷土朱暖色为主的彩画。
此外杂间装:2、清式彩画作常用的有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
和玺彩画:最高级的,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
旋子彩画:应用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三) 壁画唐代:壁画盛行,吴道子, 懿德太子墓元代:山西芮城永乐宫构图严谨,线条流畅。
石窟壁画敦煌石窟(六)雕刻依形式有浮雕和实体雕,依材料有石、砖、木等。
汉代石刻、南北朝石窟、石塔、经幢、桥亭、牌坊等。
分类:按起伏高低分为4种(宋): 剔地起突(高浮雕)、压地隐起华(浅浮雕)、减地平锻(线刻)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