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与自我成长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化与自我成长

时间在流逝,人也在不断的成长,成长离不开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家庭环境。这样就离不开一种关系“社会化与自我成长”。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社会化包括两个途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入手分析社会化,个体内化则是从个体能动性着眼探讨社会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个体内化是指个体认识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加工改造社会影响,使外部现实转化为内部意识的过程。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个体内化则是内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一、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弗洛伊德曾说过,“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子里”。”有关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有: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但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遇到的贯彻社会教化的执行者是不同的,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概括起来,进行社会教化的执行者主要有下列几个因素:

1家庭: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①、童年期是人一生的关键期,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以后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②、儿童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对家庭依赖最强烈,父母对儿童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和支配作用;③、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得到反映,并折射给儿童,影响儿童的发展。因此,儿童最初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生活态度,基本上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而家庭又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和侧面。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生活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交给儿童,是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己、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

2、学校:学校是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当儿童进入学校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学校通过教材、教学、教师、学生和各种组织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等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能否获得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父母,尤其是父母对正规教育的态度起了很大作用。如果父母采取鼓励孩子获要优异的学习成绩,他们的教养方式不是专制的,使孩子积极向上,那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就会较好。其次,同伴在校表现对人也有影响。一般来说,受到同伴喜爱和接纳的学生,他们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行为规范。如果学生所属的同伴团体或他的亲密朋友是由学业而定向的,那么他就可能对教育持相同的观点,并且在学校中表现出色。另外,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也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家庭气氛起作用。如果初中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允许他们去受教育、鼓励他们去受教育,并且父母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气氛,那么他们就会表现上乘。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同学、校规校纪以及责任、义务等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基本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如同家庭、学校一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日趋显著,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的影响。

同辈群体能够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是由其特点决定的:第一,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互动。家庭和学校则与此相反,个体往往处于服从的地位,是非平等的互动。第二,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上相近。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第三,同辈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往往以此要求自己,并指导自己的行为。第四,同辈群体注意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使成员可以相互倾吐自己的思想、看法、情感,并从中得到安慰、支持、同情、使心理上获得极大满足。

美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同辈群体

Baby-boomer:1945-1963年之间出生(60-70年代的少年和青年人)的那些美国中产阶级同辈群体,强烈热衷于反文化模式,这种反文化的形成共同经历了人权运动、对约翰、罗伯特.肯尼迪与马丁.路德.金的暗杀、反越战、嬉皮士运动及水门丑闻等事件。这代人激情亢奋地相信,激进的政治、吸毒自娱、性自由、留长发以及摇滚乐,“第三意识”,这种毫无节制的希望大多数都破灭了。

80年代的中产阶级大学同辈群体,面临减少的经济机会,相对于为改造社会而工作、寻求社会发展而言,对适应环境和挣钱更感兴趣。

4、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以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等)为工具,面向多数社会成员沟通信息的方式。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它除了每天迅速地向人们提供大量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外,还向人们提供、宣传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进行教育,成为个体社会化的执行者。

美国A.班杜拉1963年研究了电视、电影中残暴行为对观看电影、电视儿童的影响,发现看了有残暴行为的电影的儿童,以后有侵犯行为者,是未看过有残暴行为的电影的儿童后来有侵犯行为的2倍。但美国S·费许巴奇等1971年的研究认为,看有残暴行为的电视节目未必导致侵犯行为。当然,观看有残暴行为的电视节目是否导致侵犯行为,还要考虑看电视者的动机因素。

4、社会文化:每一社会都有和自己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伦理道德等,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又给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以巨大的影响作用。从而影响人的自我成长。

二、个体内化对个人的影响

个体内化是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力量。具体地说,个体内化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模仿学习;第二,主观认同;第三,认识加工;第四,角色扮演。上述内化形式的区别在于:模仿学习只是学习外显动作,主观认同则是有目的仿效他人的行为,从中获得心理满足。通过主观认同,个体同样能学到生活知识,行为方式,掌握社会规范;认识加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