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排队论的战略预警指挥手段效能评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8.69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排队论的炮兵火力支援问题研究作者:蒋晓伟;张亮;魏巍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11期摘要:针对当前战场上作战目标数量多,种类多样化的特点,运用排队论方法,建立一种基于排队论的炮兵火力支援模型。
该模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炮兵火力支援的影响,最终给出了毁伤概率的参考公式。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y of current combat targets on the battlefield is large and many types in diversity, using of queuing theory approach, we establish a queuing theory-based model for artillery fire support. The model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artillery fire support, and gives the reference formula of kill probability ultimately.关键词:火力支援;排队论;效能分析Key words: fire support;queuing theory;efficiency analysis中图分类号:E2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82-011 问题的提出炮兵在实际战斗中通常有以火力支援前线步兵作战的任务,对炮兵火力支援的效能进行评估,从而为更好的炮兵和步兵的协同提供理论支撑。
由于前线步兵发现目标是随机,目标性质不同,火力打击的时间不同,因此,火力支援可以视为一个随机服务系统。
排队论在该问题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
2 基于排队论的效能分析模型首先由前线作战单位发现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指引,由火力协调组协调炮兵负责火力打击。
排队论在计算机存储系统性能中的应用和分析
周薇;罗荣桂;田磊
【期刊名称】《微计算机信息》
【年(卷),期】2006(022)021
【摘要】I/O响应时间是衡量存储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使用光纤通道磁盘阵列构建的存储区域网环境,利用排队论分析了不同预取策略对磁盘阵列I/O响应时间的影响,提出改进存储系统性能的方法.
【总页数】3页(P271-272,296)
【作者】周薇;罗荣桂;田磊
【作者单位】430070,湖北,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430070,湖北,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430074,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排队论在计算机存储系统性能中的应用和分析 [J], 周薇;罗荣桂;田磊
2.排队论在AGV系统性能指标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J], 刘洋;金亚萍;向光义;丁莹;曾锐南
3.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汽车ABS系统性能分析中的应用 [J], 王凤军
4.云计算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中的应用——评《云存储安全:大数据分析与计算的基石》 [J], 蔡洁
5.云计算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中的应用——评《云存储安全:大数据分析与计算的基石》 [J], 蔡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新型的作战指挥流程效能评估模型
付毅峰;程启月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年(卷),期】2007(043)017
【摘要】为建立作战指挥流程效能的评估模型,定义在某一种指挥流程下,指挥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流通迅速程度的度量称为指挥流的"时效",以"时效"的大小作为衡量流程效能的高低."反馈"是作战指挥流程中常见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了"反馈"流程的非线性反馈函数.此方法为优化指挥流程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定量分析途径.
【总页数】3页(P221-222,232)
【作者】付毅峰;程启月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西安,710072;国防大学,信指部,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73
【相关文献】
1.一种基于SEA方法的舰艇防空作战电子对抗作战效能评估模型研究 [J], 曾鹏;董奎义
2.一种作战指挥效能的混合评估模型 [J], 马琳;宋贵宝
3.基于SD的指挥信息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模型 [J], 陆梦驰
4.水面舰艇反导作战指挥流程仿真及效能评估 [J], 赵晓东;顾鸿;熊艳晔
5.一种无人作战飞机作战效能评估的模型及方法 [J], 郑晓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 AHP 的指挥控制系统效能评估改进方法
金琨;刘兆平
【期刊名称】《舰船电子工程》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针对指挥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建立效能评估指标模型,给出运用
层次分析法进行效能评估的数学模型及实现方法,引入灰色理论解决评估过程中指标权重的调优问题,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及合理性,通过实例说明方法的可行性。
【总页数】4页(P131-134)
【作者】金琨;刘兆平
【作者单位】海军陆战学院陆战队系广州 510430;海军陆战学院陆战队系广州5104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09
【相关文献】
1.基于AHP法的防空兵指挥控制系统效能评估 [J], 蒋正芳
2.基于C-AHP的指挥控制系统作战效能指标体系研究 [J], 李向阳;潘长鹏;李伟波
3.基于模糊理论的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效能评估 [J], 齐涛;杨浩;徐源;张云飞
4.基于模糊理论的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效能评估 [J], 张榕壬
5.基于云模型的指挥控制系统效能评估 [J], 李琳琳;路云飞;张壮;和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指挥自动化系统综合效能评估系统设计
刘新勇;刘雅奇;李琳
【期刊名称】《微计算机信息》
【年(卷),期】2010(026)001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具备科学性、灵活性和较强重用性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综合效能评估系统.根据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特点,研究了评估原则、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估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典型的综合效能评估方案,完成了评估系统的实现.
【总页数】3页(P30-31,3)
【作者】刘新勇;刘雅奇;李琳
【作者单位】230037,安徽合肥,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运筹与仿真教研室;230037,安徽合肥,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运筹与仿真教研室;230037,安徽合肥,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运筹与仿真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02.1
【相关文献】
1.防空兵指挥信息系统综合效能评估模型研究 [J], 赵世民;杨京家;刘鹏璐
2.基于二级综合模糊评判的指挥信息系统综合效能评估 [J], 蒋胜平;孙华付;汪清园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综合效能评估研究 [J], 余建平
4.基于仿真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综合效能评估研究 [J], 张义宏;蒋晓原;徐大勇
5.基于SOA指挥信息系统综合效能及抗毁性评估研究 [J], 高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基于几何概型的作战指挥时效性评估方法
王骋;李丹;刘博文
【期刊名称】《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年(卷),期】2022(17)7
【摘要】现代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除了装备自身能力的强弱,还取决于比敌方更快地完成观测-判断-决策-行动(Observe Orient Deside Act,OODA)环路的循环,作战指挥的时效性是体系涌现性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文中探索了作战指挥周期对实际作战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概型的作战指挥周期评估方法,设计了作战指挥时效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并在目标精准打击、小范围打击方式下详细讨论了指挥时效性指标的计算方法,为军事作战指挥流程的优化和评估提供指导。
【总页数】5页(P704-707)
【作者】王骋;李丹;刘博文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一种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指挥能力评估方法
2.基于队决策的作战指挥方式运用效能评估方法探析
3.一种基于SEA方法的舰艇防空作战电子对抗作战效能评估模型研究
4.作战指挥时效性指标定量评估方法研究
5.一种基于作战环的作战体系效能评估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营科技2018年第5期信息科学基于智能数据分析的指挥控制系统效能综合评估方法陈亮(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8)指挥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和领导活动,指挥主体是指挥员或指挥机关,指挥客体是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他军事行动,也包括非战争军事行动。
指挥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对所属部队行驶权利和下达指示的活动。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指挥官通过采用由人员、设施、设备、程序等组成的指挥控制系统,实现对作战力量的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
1指挥控制系统效能综合评估研究内容当前对指挥控制系统验证测试主要侧重装备和系统研发、定型、生产过程中的指标符合性测试,不能准确反映武器系统在战场上能力水平。
对战场实战演练和实验室测试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综合分析,实现指挥控制系统效能层面的综合化测试,给出系统效能的准确评测结论,真正为武器装备在实战条件下好用、管用和作战效能最大化提供帮助。
指挥控制系统效能评估主要包括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效能评估方法、效能评估流程等内容。
2指挥控制系统效能综合评估研究方法2.1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辅助决策能力指标、决策延时能力指标、科学决策能力指标、威胁判断能力指标、作战范围能力指标、指挥人员素质、武器控制能力指标。
2.2效能评估方法。
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的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中专家估测法应用最广,通过专家经验来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和权数,其使用简单、且直观性强,但过于依赖专家的能力和经验。
客观分析法主要包括分子分析权重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通过数据计算分析确定权重,逻辑性较强,但实战装备的效能评估,依然要充分参考专家经验和实战演练经验。
单一效能评估方法往往存在着评估不全面的问题,作战效能评估的稳定性问题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因素。
因此,通过结合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场景,将专家经验、训练数据和实战演练数据等多种数据源进行融合,构建知识库,支撑客观赋权法中的算法,建立专家系统模型,来确定不同场景下指挥控制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
[作者简介] 王斯福,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 2006-01-17[文章编号] 1009-1300(2007)01-0010-06基于排队论的飞行器协同突防效能分析王斯福1, 吴晓华2, 张 克3, 林 涛3(1.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150001;2.海南省三亚市91868部队,海南 572016;3.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74)[摘 要] 介绍了防空导弹作战有效性分析的排队论模型的原理,分析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处理方法;利用排队论模型,结合无人飞行器协同突防和防空体系作战过程,估算了排队论的参数,初步对飞行器协同作战的突防效能进行了评估;最后探讨了提高飞行器协同突防效能的途径.[关键词] 无人飞行器; 协同突防; 效能评估; 排队论[中图分类号] T J760 [文献标识码] AAnalysis of Cooperati ve Penetrati on E ffecti veness for A erodyna m icM issiles Based on Queui ng TheoryW ang S if u 1,W u X iaohua 2,Zhang Ke 3,Lin Tao3(1.H arb i n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H arb i n 150001,Ch i na ;2.A rmy 91868,H a i nan 572016,Ch i na ;3.Be ji ng E lectromechan i ca l Eng i neering Institute ,Be iji ng 100074,Ch i na)Abst ract :The queu i n g theory for air de fense is introduced ,i n wh ich the queuing m odel is used .So m e cooperative penetrati o n m ode ls are built and calcu lated .The cooperative pene trati o n effecti v eness for aer -odyna m ic m issiles is eva l u ated and analyzed .Fina ll y ,the m ean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increase coop -erative penetrati o n effectiveness o f syste m s .K eyw ords :aer odyna m ic m issile ; cooperati v e penetration ; effecti v eness eva l u ation ; queu i n g theory1 引言在体系作战的现代化高技术战争中,依靠单个先进武器装备进行独立作战的作战样式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从近几次战争的方式可以看出,进攻方一般依靠批量(按照一定的攻击序列或编队方式)的空袭武器,特别是高技术装备,协同完成一定的作战任务.飞行器协同攻击、协同突防成为飞行器研制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发展的方向.研究协同攻击,首先要研究飞行器协同突防的优越性,即要评价协同突防的效能;另外,研究协同突防效能的影响因素,从而牵引出提高体系突防效能的协同技术,为协同技术的论证和发展做好需求分析,少走弯路.体系攻防对抗仿真是研究体系对抗作战效能(包括软、硬杀伤)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但是,体系攻防对抗仿真的组织有相当的难度,投入也相当大.建立合理、真实的攻防对抗环境是非常困难的,退而求其次,根据体系作战效能评估的迫切需求,#10#战术导弹技术 T acti ca lM iss ile T echno l ogy January ,2007,(1):10~15用一种较简化的方法对体系和多架飞行器的突防效能进行近似的估算是合理、可行的,也是目前可以直接见效的手段.防空导弹作战有效性分析的排队论模型是考虑防空指挥效率的防空有效性评估模型,主要用来评估防空体系的硬杀伤效能.防空有效性分析的排队论模型考虑了人机工程的对抗效能,是效能评估中简化而合理的方法.同样,它也可以用来评估、分析飞行器的协同突防效能.2 排队论及其应用排队论应用于防空系统的有效性分析已经有30年的历史,但是国内对排队论应用于飞行器突防的成果却乏善可陈,这主要是因为:(1)对排队论思想的理解不全面;(2)对体系作战和协同突防的研究不多;(3)对作战效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不够.最终没有形成用来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成果,特别是针对飞行器的协同突防效能分析问题.2.1 基于排队论的防空作战有效性分析模型[3]传统的防空有效性评估模型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系列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由于防空导弹的有效作战距离在数十公里到上百公里,飞行器一般以亚声速或M a =1~3的超声速飞行,飞行器在射击区逗留的时间比防空导弹击毁目标的时间长得多(一般为2~3倍左右),所以采用考虑逗留时间的模型,即对飞行器的防空服务系统是有限等待的系统.2.1.1 基本假设防空体系由n 个火力通道的同种防空导弹组成单层重点防御区域,进攻方由同种飞行器共M 架按照预设方案和一定的随机概率分布进入防空区域进行突防.(1)飞行器空袭目标流每个编队有飞行器m 个,各编队按照参数为K 的Po isson 分布随机进入防空区域,即在t 时刻有k 个空袭目标进入防空火力杀伤区的概率.计算公式如下:P (X t =k )=(K t)kk!e -K t.(1)(2)杀伤射击时间防空火力单元采用/射-看-射0的火力原则,对单个飞行器目标的射击时间服从参数L 的负指数分布.计算公式如下:P (t r <t)=1-e -L t.(2)(3)逗留时间飞行器目标在防空杀伤区上空的飞行时间服从参数为v 的负指数分布.计算公式如下:P (t s <t)=1-e -vt.(3)2.1.2 状态平衡方程以飞行器空袭目标在防空区的数量为状态,依照参考文献1、3和4的推导,得到系统状态方程.经过证明,防空武器对目标射击随机过程存在统计平衡状态,并得到状态稳态解的方程组.分为两种情况:(1)无编队攻击方式0=-K P 0+L P 1;0=K P k-1-(K +k L )P k +(k +1)L P k+1;0=K P n-1-(K +n L )P n +(n L +v)P n +1;0=K P n+s -1-(K +n L +sv)P n+s + [n L +(s +1)v ]P n+s +1.(4)式中,k =1,2,n -1;s =1,2,,.(2)编队攻击突防方式进攻飞行器以小密集编队进行空袭突防,每个编队的飞行器数量为m.同理,得到稳态解的方程组:0=-K P 0+L P 1;0=-(K +k L )P k +(k +1)L P k+1, k =1,2,,,m -1, 当n >0=K P k-m -(K +k L )P k +(k +1)L P k+1, k =m,m +1,,,n -1;0=K P n-m -(K +n L )P n +(n L +v)P n+1;0=K P n+s -m -(K +n L +sv)P n+s +[n L +(s +1)v]P n+s +1, s =1,2,#11#战术导弹技术 T acticalM issile T echno logy January ,2007,(1)0=-K P 0+L P 1;0=-(K +k L )P k +(k +1)L P k+1, k =1,2,,,n -1, 当n <m;0=-(K +n L +sv)P k +[n L +(s +1)v]P k+1, k =n,n +1,,,m -1;s =k -n;0=K P k-n -(K +n L +sv)P k +[n L +(s +1)v]P k+1, k =m,m +1,,.(6)0=-K P 0+L P 1;0=-(K +k L )P k +(k +1)L P k+1, k =1,2,,,m -1, 当n =m;0=K P k-m -(K +n L +sv)P k +[n L +(s +1)v]P k+1, k =m,m +1,,;s =k -m.(7)另外,根据概率论知识,状态方程之外增加辅助方程:1=2]k=0P k .(8)从理论上可以解上述方程组,得到P k .从攻击编队情况推导状态方程组,当m =1时,即得到无编队的单序列突防方式,此时可以证明式(4)与式(5)等价.2.1.3 平均突防概率(1)空袭目标到来即受到射击但未被击毁的概率相应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P c=(2n-1i=0P i )(1-P k ill )I m ax.(9)式中,P k ill 为防空导弹单发杀伤概率(包括防空导弹作战全过程);I max 为一个火力单元对飞越的空袭目标的最多射击次数.(2)空袭目标飞越武器杀伤区未受射击的概率(即目标流失概率)相应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P d =v K m 2]i=1i P n+i .(10)(3)目标受到射击但未被击毁的概率相应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P =(1-2n-1i=0P i -v K m 2]i=1i P n+i )1I max 2I m axi=1(1-P kill )I m ax .(11)综上所述,突防概率为三种独立情况的并集,平均突防概率:P p =P c+P d+P.(12)2.2 对排队论模型实际应用的思考2.2.1 关于模型本身的基本分析排队论本身是对服务系统的无限时间、无限状态的一种统计平衡状态的估计,在对防空有效性进行评估的时候,对实际的作战过程和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论:(1)防空系统服务事件实际上是有限状态事件:防空系统服务对象是有限的,即进攻的武器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在评估实际应用中,可以也应该限制状态方程,即状态最终以攻击武器数量为准.具体到模型的方程组中,即P k =0,k >M ;(2)实际的防空系统服务时间是有限时间:虽然从理论上讲,系统可以趋于稳态平衡,但这是理想的无限时间的终态平衡.而攻击事件是在某段时间进行的,不是连续的.解决的方法是利用初始状态,利用解析的状态转移函数或者利用微分方程解数值解.从应用方便性和系统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分析,状态平衡解虽然对实际突防能力估计有一定的误差,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合理的办法;(3)对于逗留时间较短的情况,即与防空系统可靠击毁目标所需的时间大致相等时,也就是防空阵地最多只有一次射击机会,排队论模型可以得到大大简化,具体情况见文献[1];(4)防空导弹作战有效性分析的排队论模型是考虑有充分预警的前提下做出的,即在武器进入防空区域之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发现来袭目标,并组织火力进行阻截;(5)根据以上几点分析,模型解决方法应该近似于有限状态、无限时间,可以得到合理可行的解.2.2.2 对单层混合防空系统的处理对于有异种防空武器组成的单层防空系统,根据文献[1]的结论,射击时间为P (t r <t)=1-e-(L 1+L 2+,+L n )t.(13)其中,L i 为单种防空武器的射击时间参数.其它计#12#战术导弹技术 T acticalM issile T echno logy January ,2007,(1)图1 不同编队内飞行器数量条件下平均突防概率与突防强度的关系算同一般排队论模型.2.2.3 对多层防御的突防概率计算处理方法传统排队论中,多层防线的防空系统的模型是综合两层合成一层防空系统进行处理(对同类武器),或者建立双层排队论模型[1].其实,既然对防空系统进行分层,可以认为防空层次之间无火力覆盖,那么空袭模型也可以分层处理.根据空袭流突防第一层的后效性,计算出第二层的突防初始条件,再接着计算第二层的突防概率,依次类推.空袭流突防的后效性即空袭密度减小,总的空袭数量相应减少.建立初步、相对合理的简化模型:N i+1=P pi N i .(14)K i+1=P pi K i .(15)其中,P p i 为对第i 层防御的平均突防概率;N i 为参与突防第i 层防御的空袭飞行器的总数量;K i 为参与突防第i 层防御的空袭密度.3 飞行器协同攻击技术对排队论模型相关参数的初步分析前面分析了排队论模型及其应用方法,并提到了排队论的几个主要参数,那么,排队论应用到多架飞行器以及体系作战时,需要对突防模型中排队论模型参数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3.1 飞行器协同攻击的主要方式从根本上讲,飞行器协同攻击是对飞行器攻击时间、空间的利用和约束,可利用的技术和战术主要包括:(1)四维任务规划;(2)四维制导;(3)硬杀伤飞行器之间的协同; #多架飞行器时间协同突防 #多架飞行器编队空间协同突防 #多种飞行器编队空间协同突防(4)软、硬杀伤飞行器之间的协同; #领机方式#软、硬杀伤协同攻击3.2 飞行器协同攻击对排队论模型参数的影响分析协同攻击主要充分利用了时间和空间,合理分配攻击的时间和空间将极大地降低防空系统的防空有效性,相应地提高了突防武器的突防效能.协同攻击采用时间、高度、方位、速度的协同,对排队论的主要参数的影响是:(1)增大空袭密度;(2)增大防空杀伤时间;(3)增大空袭单个编队内的飞行器数量.4 飞行器协同突防效能计算分析4.1 突防概率计算波次攻击假设:防御系统由某型中程、中低空防空导弹组成,攻击飞行器编队由某型飞行器组成.主要参数M =12;n =3;空袭密度K (s -1);逗留时间参数v(s -1);射击时间参数L (s -1);单发杀伤概率P kill (包含防空系统和导弹可靠性);最大发射次数I m ax (综合计算射击时间、逗留时间所得).改变相应参数进行计算分析.下面设置更具统计意义的参数进行分析,协同体系M =120,火力通道n =3(防空火力储弹量足够),单发杀伤概率P k ill =0.6,飞行高度H =300m .可得到突防强度、编队内飞行器数量与平均突防概率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改变飞行高度,设置编队内飞行器数量m =2,得到不同飞行高度条件下的平均突防概率变化,如图2所示.改变防空导弹单发杀伤概率,设置编队内飞行器数量m =2,得到不同单发杀伤概率条件下的平#13#战术导弹技术 T acticalM issile T echno logy January ,2007,(1)表1飞行器突防概率表协同方式飞行高度飞行高度引起的作战距离和拦截次数的变化多架飞行器协同攻击飞行器对抗参数,逗留时间和射击时间空袭战术参数平均突防概率Pp单架飞行器攻击突防概率m=1,即以单机编队依次跟进的时间协同方式m=2,即双机编队,并采用依次跟进的时间协同方式m=4,即4机小编队,并采用依次跟进的时间协同方式H=300m作战距离2.5km~20kmI m ax=3H=200m作战距离2.5km~10kmI m ax=2H=300m作战距离2.5km~20kmI m ax=3H=200m作战距离2.5km~10kmI m ax=2H=300m作战距离2.5km~20kmI m ax=3H=200m作战距离2.5km~10kmI m ax=2P k ill=0.8L=0.019s-1v=0.007s-1P k ill=0.6L=0.015s-1v=0.007s-1P k ill=0.8L=0.021s-1v=0.017s-1Pk ill=0.6L=0.019s-1v=0.017s-1P k ill=0.8L=0.019s-1v=0.007s-1P k ill=0.6L=0.015s-1v=0.007s-1P k ill=0.8L=0.021s-1v=0.017s-1P k ill=0.6L=0.019s-1v=0.017s-1P k ill=0.8L=0.019s-1v=0.007s-1P k ill=0.6L=0.015s-1v=0.007s-1P k ill=0.8L=0.021s-1v=0.017s-1P k ill=0.6L=0.019s-1v=0.017s-1K=0.0250.042162K=0.050.167675K=0.10.397997K=0.0250.139983K=0.050.341400K=0.10.530004K=0.0250.078427K=0.050.202672K=0.10.466655K=0.0250.206913K=0.050.342476K=0.10.586621K=0.0250.200602K=0.050.366925K=0.10.318357K=0.0250.356833K=0.050.495955K=0.10.418608K=0.0250.250388K=0.050.467155K=0.10.543544K=0.0250.379390K=0.050.579713K=0.10.634433K=0.0250.293685K=0.050.274233K=0.10.206280K=0.0250.407640K=0.050.384862K=0.10.316968K=0.0250.430141K=0.050.428041K=0.10.366702K=0.0250.526105K=0.050.536944K=0.10.4840920.0080.0640.040.160.0080.0640.040.160.0080.0640.040.16均突防概率变化,如图3所示.4.2突防概率分析从计算结果可见:(1)平均突防概率与空袭密度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单调递增关系.在空袭密度较小时;突防概率增加较大,在空袭密度进一步增加时,突防概率增加不明显;(2)对于编队协同,突防概率普遍较高.但并不是编队越大,突防概率越大.在空袭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在单机时间协同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进行编队协同,平均突防概率对于突防强度逐步趋于饱和.趋于饱和时的突防概率与防空体系的火力通道数、单发杀伤概率和无人飞行器的总数量有关;(3)编队内飞行器个数和空袭密度对于突防概率也相互联系,空袭密度较大时,编队规模不宜过大,即采用小编队的突防方式;#14#战术导弹技术T acticalM issile T echno logy January,2007,(1)图2 不同飞行高度条件下平均突防概率与突防强度的关系图3 不同单发杀伤概率条件下平均突防概率与突防强度的关系(4)单发杀伤概率是影响突防概率的基础因素,降低单发杀伤概率是提高突防概率的根本途径;(5)降低飞行器飞行高度相应地减少了防空杀伤区范围,增强了飞行器突防概率;(6)模型计算未考虑饱和攻击,防空系统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装弹,组织射击(射击强度参数中已经考虑的装弹时间),并且弹量储备足够.5 提高飞行器协同突防概率的途径利用对飞行器协同突防概率的计算分析结果,并根据飞行器对防空武器突防一般性结论,可以探讨一些提高整体突防能力的途径:(1)首先要降低单发杀伤概率:采用一定的对抗措施,单架飞行器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是提高整体突防能力的根本途径,可以采用超低空突防、隐身、电子对抗软杀伤、机动等突防手段;(2)降低突防高度:飞行器飞行高度越低,防空区域越少,拦截次数越小,相应地提高了突防概率.另一方面,降低突防高度增加了防空导弹的拦截难度,可以大大降低单发杀伤概率;(3)提高飞行速度对提高突防概率也有两方面的作用:降低单发杀伤概率;降低防空拦截强度,从而提高突防概率.飞行器协同突防宜采用超低空飞行、小编队突防,增强突防概率的同时,可以降低敌方的预警概率;(4)充分利用空间组合和速度的组合,增加敌方防御火力转移时间,降低拦截强度;(5)采用多种飞行器协同作战策略,一部分飞行器先打击防空系统的要害部位(如制导雷达、指挥车等),降低防空系统的作战能力,可以提高作战体系整体的作战效能;(6)对飞行器攻击进行协同规划,需要对空袭密度、编队规模进行规划,对攻击时间、攻击空间、突防时间进行控制;(7)对协同技术的需求分析,不单单是火力飞行器协同控制,其它智能化的攻击技术和软硬杀伤飞行器的协同将从体系作战角度提高突防概率.6 结束语研究协同突防效能评估对飞行器体系突防能力评估、飞行器协同技术的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排队论考虑了/射-看-射0的指挥效率,部分满足了火力对抗多-多情况的计算,对论证协同突防方案的效能具有指导意义,有进一步研究、应用的必要.对协同突防空袭参数和防空系统防御参数的计算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飞行器混合编队的参数计算问题,需要相关的技术部门和专业建立系统、精细的参数计算模型.对于多种飞行器协同,软硬突防结合的协同效应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下转第19页)L rss=0,H<H p;k1(H-H hij),H p<H<H w ar n;3+k2(H-H warn),H w ar n<H<H s;6+k3(H-H s),H s<H<H s max;8+k4(H-H s max),H>H s max.(9)假设导弹的偏离变化是连续的且均匀的,将具体导弹的各个值代入上式,就可以得到k1,k2,k3和k4.这里要指出的是,严格来说,综合损伤等级不小于其它任一个损伤(轰爆、轰燃、重要部件损伤)等级.但是由于防空导弹武器的特点,往往在分析了其重要部件(制导设备,指控设备,发控设备)后,就可能已经得出战伤等级大于6.0(即需进行战场抢修).有时在进行了重要部件分析后,其战伤等级小于6.0,但这时不能得出整个防空导弹武器的战伤等级.因为虽然防空导弹武器的作战主要是由重要部件影响的,但是也不可忽略部件设备的作用.重要部件的等级损伤小于6.0,但是整个系统的战伤等级有可能大于6.0,所以在重要部件的损伤等级小于6.0时再进行综合损伤评定.先进行重要部件分析的原因是便于快速抢修和便于实施.3.5最终损伤等级的判定高级别的损伤往往包含了低级别的毁伤,故损伤等级评判的最终结果应是不同特征参量损伤等级评判结果的逻辑并集,即最终的毁伤等级应为不同特征参量评判结果中的最高毁伤等级[4].很显然,综合损伤大于其它各个损伤.也就是,若L hb,L hr, L z y和L rss分别代表轰爆、轰燃、重要部件以及综合损伤的战伤等级评判函数计算值,则系统最终损伤等级为L=L hb G L hr G L zy G L rs s.(10)4结束语在结合研究相关参考文献关于其它武器装备战伤等级评判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特点,提出了一种结合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综合损伤的战伤等级评判数学模型.由于防空导弹系统战场抢修的历史数据较少,其模型的正确性需要试验或实战的进一步检验.[参考文献][1]陈学楚.现代维修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2]李正东,等.目标毁伤评判的探讨[J].光电工程,2002,(6).[3]潘承洋.武器系统射击效力[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4.[4]李正东,等.数据融合系统在火控中的应用[J].电子对抗,2001,(2).(上接第15页)[参考文献][1]楚耶夫 B.军事技术运筹学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6.[2]E.C.温特切勒.现代武器运筹学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4.[3]韩松臣.导弹武器系统效能分析的随机理论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4]杨世兴.导弹协同作战优化算法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5]张克,刘永才,关世义.体系作战条件下飞航导弹突防与协同攻击问题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05,(2).[6]林涛,刘永才,关成启,关世义,张克.飞航导弹协同作战使用方法探讨[J].战术导弹技术,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