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思考导学】1.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的原因有哪些?有何表现?答案: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以及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②地域辽阔的中国成为它们争夺的主要目标,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随之出现了严重危机。
表现:①西北边疆:1865年,阿古柏侵略新疆,占领天山南北;英俄勾结支持阿古柏。
1878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②西南边疆:1888年,英国进攻西藏,清政府求和,英国强迫开放西藏的亚东为商埠。
③东南边疆:1874年,日本军队在美国支持下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顽强阻击。
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从台湾撤军。
2.如何评价左宗棠?答案:(1)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创办楚军,协助清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2)他是洋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在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了福州船政局,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起了积极的作用。
(3)他是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
1875年,他奉命收复新疆。
1878年初,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他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
3.法国挑起中法战争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答案:法国挑起中法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
在战争中,中国虽在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却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侵略者在谈判桌上达到了在战场没有达到的目的,出现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
【自学导引】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1.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他们加紧了侵略扩张,中国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四节教案三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第一课时第二章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概况;左宗棠收复新新疆;《伊梨条约》和新疆行省的设立;黑旗军纸桥大战;中法战争的爆发;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影响;台湾行省的设立。
二、思想认识: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尖锐,中国及周边邻国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正义斗争。
2、中法战争是中国边疆地区危机的继续和发展,是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的战争。
由于清政府采取妥协退让方针,以胜求和,中国西南门户被进一步打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能力培养:1、讲述中国连续地区的新危机,培养学生联系国际背景观察中国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特点,并概括出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概况。
2、通过对比左宗棠和李鸿章在对外态度上的不同,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清政府在军事上处于被动的原因及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及其评价;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原因。
教学用具:教材提供的图、表、史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为适应对外商品输出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了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落后的东方中国及其邻国成为列强争夺的主要目标,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
[学习新课]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1、西北边疆——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1)俄英侵略新疆提问:60年代割占我国领土的情况?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威胁到新疆的安全。
1.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概况。
左宗棠收复新疆。
《伊犁条约》和新疆设行省。
黑旗军纸桥大战。
中法战争爆发。
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
《中法新约》及影响。
台湾设行省。
2.(1)通过学习中国边疆新危机,使学生认识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了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的争夺,中国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目标,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2)通过学习中法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不是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清政府妥协求和的外交政策上,清政府的腐败可见一斑。
3.(1)通过学习中国边疆新危机的出现原因,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甘用热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2)通过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及镇南关大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本国资产阶级对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以及殖民地的需要,列强掀起了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落后的中国及其邻国,成为侵略者争夺的主要目标,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
而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仍采取妥协求和的对外政策,这一对外政策在中法战争中贯彻的最为彻底,导致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果。
清政府的腐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大西南边疆的危机。
《中法新约》的签订表明列强已开始对中国采取资本输出的手段来进行经济侵略,这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重点分析本课重点是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
(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也加紧了对殖民地的争夺,中国的新疆成为英俄侵占的目标。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粉碎了俄英分裂祖国的阴谋。
学习这一内容,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是我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又可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美日对台湾的侵略。
俄英对新疆的侵略。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
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中法战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是由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加紧向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进行侵略而造成的。
2、在边疆危机中,我国军民进行的斗争是反侵略、保卫祖国边疆的正义斗争,但由于清政府的怯懦、妥协,特别是中法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仍然与侵略者订立卖国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你怎样评价左宗棠?”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教师提问学生“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1、美国对台湾的侵略2、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哲德沙尔国”的建立(2)、俄英入侵新疆及其目的(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3、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二、中法战争1、战争爆发的原因(法国对越南和俄国西南边疆的侵略)2、战争经过(1)、马尾战役(2)、法军进犯台湾(3)、镇南关——谅山大捷3、战争的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重点:我国边疆新危机的原因、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中法战争难点: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的完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相关投影片教学过程〔导人〕同学们,我们这一节学习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这时的边疆危机又称“边疆新危机”,是指在19世纪40、50~60年代的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及北方沿海发生边疆危机以后,于19世纪中后期又发生的涉及面更广的边疆危机。
(看课前提示)问:新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两次侵华战争,不仅侵占了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还攫取了许多特权。
19 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 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美日对台湾的侵略;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中法战争。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左宗棠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的活动,联系他在边疆危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19 世纪中后期我国边疆出现危机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法战争经过及其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通过分析我国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更加疯狂的对外侵略,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质的认识。
通过学习中法战争中我国军民英勇抵抗外国侵略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相关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quot;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学法指导1 学习有关边疆危机的内容,指导学生用列表或方位图示的方式使知识结构化。
2 指导学生依据原始资料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法建议1.如何认识中国边疆危机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的,结合本课知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叙述:第一从西方国家的贪欲看,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通过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的权益,但这些列强仍不满足他们既得的侵略利益;第二从国际环境看,19 世纪70 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更加尖锐,远东就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
70 年代特别是80 年代列强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的侵略;第三、从清政府方面来看,当时统治者更加腐败,慈禧太后、李鸿章不顾民族利益,一味对侵略者妥协退让,加剧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性。
第四中学刘越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
”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
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
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
”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第四中学刘越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
我在授课时,就曾组织学生编演《三国演义》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
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乱世纷争表演出来。
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德育目标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列的重要历史资料和对课后材料解析题的回答,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陆政策”动态步骤,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片断)。
●教学方法1.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讲解法:针对教材中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3.比较法:针对教材难点,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课内容既需要学生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较多的理性思维,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
对于战争爆发的背景,要引导学生以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心展开讲述,使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宏观地把握其过程;对于《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指导学生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来学习,对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点,由学生自己来学习本子目。
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近代中国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1873年11月,法国驻西贡总督杜白蕾派安邺率军进犯河内,攻陷河内邻近的四省。
1881年7月,法国国会通过了侵略越南的二百五十万法郎军费案。
1882年3月,法国派舰队司令李维业率军北犯,5月,侵占河内。
1883年3月,又侵入南定,直逼保胜。
这时,前法国总理茹费理第二次组阁,将侵越军费增加到五百五十万法郎,并增派一千八百兵力和十二艘军舰,增援侵越法军,扩大侵越战争。
法国政府为什么对越南如此大动干戈呢?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
早在1787年,法国天主教大主教百多录就在其呈给法王路易十六的奏议中说:在越南建立殖民地,“将使我们获得那个人们不认识的国家(指中国)的富源”。
法驻海防领事土尔克更是赤裸裸地叫嚣:“法国必须占领北圻(越南地名),……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
由于有了这个军事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
”为了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1866年至1868年,在越南的法国殖民者组织了一个探查团,从西贡出发,深入中国境内,寻找炮舰的航道。
因发现湄公河上游的澜沧江不宜于通航,便打算利用越南北部的红河作为进犯中国的通道。
使敌“心胆俱裂”的黑旗军为了取得红河的制航权,1873年11月,法国侵略者出兵攻袭河内及附近地区。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河内城郊遭到越南军民和应邀参战的中国黑旗军的有力抗击。
在激战中,法国侵略者损兵折将,一败涂地,统帅安邺也一命呜呼,见了上帝。
中国的黑旗军,是刘永福率领的,它原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天地会的一支起义军。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被迫离乡背井,转移到邻国越南。
河内战役后,刘永福被越南国王任命为三宣副提督,他率军扼守红河上游,成为法国侵略者通过红河入侵中国不可逾越的屏障。
1882年5月,法军舰队司令李维业指挥侵略军侵占河内。
黑旗军立即驰援河内,配合越南军民,将河内的法军整整包围了一年多。
教学案例·“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栾梅
教学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互相探讨,深入分析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原因,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不是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清政府妥协求和的外交政策上,并思考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步骤:
步骤一:搜集中法战争的史料,了解战争期间双方形势及战争结局。
步骤二:课堂上分组讨论中国以胜求和的原因。
步骤三:教师进行小结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步骤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场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资源:
图书馆、网上资料。
教学分析: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前期几次重大的对外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是在敌我双方力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进行的。
但是当权者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不敢与法国抗争,没有认真备战,最终使中国没能打赢这场战争,没能保卫西南边疆的安全,没能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学生通过分析中国以胜求和的原因,能真正认识到清朝统治阶级的没落与无能,及这种腐败无能会给一场胜利的战争带来失败的结果。
参考资料:
1.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退让妥协的方针和史实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对法国的侵略始终主和。
他认为,如果中国与法国开仗,就是与法国“失和”,而中国一向“兵单饷匮”,“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中国若与法国开仗,即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兵连祸结”,动摇全局。
“当借谅山一战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
”李鸿章的民族投降政策遭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官僚的反对,指责他“诚不知是何肺腑”,“舆论均集矢鸿章,指为通夷,致比诸秦桧、贾似道”,要求“立予罢斥”。
1883年春,清政府分别命令广西布政使徐延旭和云南布政使唐炯统军出关。
五六月间,驻扎在越南北部的桂军、滇军总数已有一万余人。
清政府三令五申,“不可衅自我开,转滋口实”。
2.中法战争双方形势
中法战争是在敌对双方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场战争。
中国方面经过洋务运动20年的自强努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中国对世界情况也有相当的了解,懂得外交斗争的手段,如在1881
年的中俄伊犁交涉中,在中国西征军的威慑下,曾纪泽通过谈判争得部分已经失去的权利,被称为“不流血的外交胜利”。
而法国方面,由于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失败,割地赔款,国家实力明显削弱,其对越南和中国的侵略虽然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是色厉内荏,有许多顾忌。
这样对中国来说,完全有条件与法国抗衡并挫败其侵略野心。
对于法国的弱点,中国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了解得相当清楚,因此他建议清政府取“谈和与备战并重”的方针。
认为备战越充分、越坚决,越有利于解决争端,如果先示弱怯阵,只会助长敌人气焰,增加交涉的困难。
可是曾纪泽的正确主张并没有被清政府当权者接受,当权者抱着得过且过态度,不敢同法国抗争,没有认真备战,最终使中国没能打赢这场战争,没能保卫西南边疆安全,没能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3.“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原因
从镇南关—谅山大捷来看,法国不是不可战胜的。
茹费理内阁的垮台,更说明法国是战败国。
但正在胜利之时,李鸿章却“乘胜即收”,不仅下令停战、撤军,还与战败的对方订立丧权辱国的条约。
相反,法国却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预期的侵略目的。
1885年4月6日,清政府下令停战、撤军,有关疆吏将领同声反对,表示不胜惶骇。
冯子材“力持不愿,电函并至,忠愤填膺”,力主“责法人以越地还之越王,方可班师”。
冯部撤兵之日,越南人民挽辔请留,痛哭不舍,许多人跟随冯军入关。
中法战争这种结局的形成,原因在于清政府的极端腐败,清朝统治集团以维护自身的特权地位、维护反动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由怕“失和”到“乘胜即收”,最后一味求和,正所谓“和者朝廷之本心”。
这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4.学生搜集到的其他观点
由于俄国、日本的侵略野心和行动对中国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使中国的周边形势非常险恶和复杂,清政府感到力不从心,动摇了与法国抗衡到底的思想。
对于当时中国面临的不利国际环境,总税务司赫德认为:“中国如仅单独对付法国,我以为它能够好好地打一阵,但是一旦中法真正开火,日本就会跟法国合作,在法国所能派出的一万人之外,再添上三万兵力,朝鲜也许会叛变,三合会等等也许会在内地造成扰乱,俄国也许又在边境上拿去一大块,前途真是够严重的!”因此,可以认为,乘胜即收是清政府鉴于中法战场的军事形势以及中国的周边环境,而迫不得已采取的委曲求全的对策。
客观现实的严重性使清政府害怕夜长梦多,不敢再让战争拖延下去,以免无法脱身。
由此看来,乘胜即收与“投降卖国”
毕竟不能相提并论。
中法战争是中国在20年自强努力后面对的一场战争,是敌我双方实力相差不多的一场战争。
谁家指导思想正确,备战充分,谁家就可能占有主动的优势地位。
然而一方面清政府缺乏必胜思想,决策和准备不足,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中国的周边形势确实严峻,不得不予以高度警惕。
因此清政府觉得力不从心,于是取得过且过、委曲求全的态度,乘胜即收结束了战争。
虽然战争的结局与国人的感情和期望有不小的距离,但我们也不便认为清政府“投降卖国”。
恰当地说,是“腐朽误国”。
也就是说清政府主观上并不愿失掉权利和利益,只是客观上有使它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有它无法摆脱的困境。
因为清政府主观上不想失去权利和利益,它在这场战争中付出努力抗争了一番,其结果扼制了法国的赔款要求,使中法战争成为近代一次没有赔款的中外战争,这是得来不易的。
5.战争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
“弱国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