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病灶大小及密度与PET_CT标准摄取值相关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9.19 KB
- 文档页数:4
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之一,占据了所有肺癌病例的85%至90%。
它通常可以通过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进行诊断和评估。
CT图像可以提供有关肺肿瘤的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大量信息,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本文旨在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一、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非小细胞肺癌在CT图像中呈现多种不同的表现,包括肿块、浸润性肿块、空洞、钙化、淋巴结转移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CT表现:1. 肿块非小细胞肺癌通常表现为肺实质内的一种肿块,呈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并且密度不均匀。
肿块的大小和形态可以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而有所不同。
浸润性肿块是指肿瘤浸润到肺组织中,没有清晰的边界。
浸润性肿块通常表现为肺实质的不规则结节,并且周围存在肺纹理增粗、肺间质纤维化等表现。
3. 空洞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图像上可以看到肿瘤中心出现明显的囊肿样空洞,这种空洞一般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导致的。
4. 钙化在非小细胞肺癌的CT图像中,偶尔会出现类似结节状的高密度灶,这些高密度灶通常是由于肿瘤组织中的钙化物质沉积引起的。
5. 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CT图像通常可以显示纵隔淋巴结扩大,呈现为一组大小不一、密度增高的淋巴结,有助于提示淋巴结转移的存在。
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分期和预后评估。
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关研究,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价值。
1. 早期诊断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CT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一项针对高危人群的临床研究显示,低剂量CT筛查可以显著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
2. 分期评估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深度、是否侵犯邻近结构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肺癌的分期评估。
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该疾病表现多样,病情严重,且易于转移和复发,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进行探讨,以期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 肺内结节: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CT表现为肺内结节,结节形态和大小不一,通常为实性,多为单发,也有多发者。
一般直径大于3cm者为恶性。
2. 肺门淋巴结肿大:非小细胞肺癌病变早期,从原发灶向淋巴结转移,此时肺门淋巴结常常呈现不对称性肿大,大小不一。
3. 支气管管壁增厚:非小细胞肺癌常常侵犯支气管,导致支气管管壁增厚,并形成不规则的管腔狭窄。
4. 肺内空洞:在手术前、化疗前较常见,不同形态、大小的空洞较具特异性。
特别的,中央型肺癌是形成空洞的主要类型。
5. 肺门和纵隔肿大淋巴结:非小细胞肺癌向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的机率较大,在CT影像中可见纵隔肿大淋巴结的存在。
6. 肋膜腔积液:在肺癌晚期肿瘤向胸膜浸润时可引起胸膜刺激,导致肋膜腔积液的形成。
1. 展示肺部细微结构:CT技术可将肺部结构展现在医生和患者眼前,使得医生可以对肺部结构进行精细化观察和病变监测。
2. 界定病变范围:非小细胞肺癌的病变范围和程度对治疗和转移的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
CT技术可全面地反映肿瘤的病变范围、大小、深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问题。
3. 判断病变的性质:CT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准确地识别非小细胞肺癌的性质,包括病变的类型、是否为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存在的转移情况等等。
4. 定量分析:CT技术能够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定量分析,包括肿瘤的直径、体积、形态、密度等等,使得病变的识别和追踪变得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CT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在CT影像上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通过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分期和预后评估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CT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在CT上呈现出不同的影像特点,有助于医生提高诊断准确性。
CT表现与肿瘤的分期和预后相关性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方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希望未来能加强相关研究,推动CT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CT、影像特点、诊断方法、病理类型、分期、预后评估、诊断价值、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结论、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以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当前临床肿瘤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目前,CT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肺部肿块的形态、边界、密度、壁厚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CT还可以帮助评估肺部肿瘤的分期、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前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全面。
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的CT影像特点,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方法,研究其与病理类型、分期以及预后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快速并有效的肺癌诊断方法,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1.2 研究意义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据肺癌的大部分病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CT成像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进行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为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非小细胞肺癌在CT影像上的特点,并探讨CT 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具体方法。
PET-CT影像引导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效果观察目的探讨PET-CT影像引导在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本院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PET-CT、CT定位系统下进行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照射靶区各个观察指标和放射治疗的情况。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GTV、PTV及V20三个指标经配对t检验后,t值分别为6.25、6.92、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χ2=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PET-CT影像引导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减少了心脏等重要器官的照射,提高了放射治疗的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ET-CT image-guided radiation in treating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Methods Selected 40 cases with NSCLC during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0 in our hospital. And put them into two groups as study group which accepted PET-CT image-guided radia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which accepted CT image-guided.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 in GTV、PTV and V20,the t value were 6.25,6.92,5.15(P<0.05). Conclusion It shows PET-CT image-guided radiation treatment obvious advantages in treating Nsclc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or can be recognized as a prior choice in treating.[Key words] PET-CT;CT; NSCLC;Radiation treatment非小细胞型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er,NSCLC)是肺癌的一种,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1],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肿瘤首位;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般给予放射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种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其诊断和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成像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1. 肿瘤形态学表现:非小细胞肺癌在CT影像上呈现为肺实质局部或弥漫性肿块,肿瘤边界清晰或模糊不清。
肿瘤的形态多样,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模糊的表浅型肿瘤,也可以是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
2. 肿瘤密度表现:非小细胞肺癌在CT上常表现为肺实质内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其密度多呈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3. 肺门淋巴结转移表现: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淋巴结转移在CT上表现为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灶。
4. 肿瘤与血管关系表现:非小细胞肺癌常侵犯肺门、纵隔大血管,CT上可表现为肿瘤与血管的直接或间接关系。
5. 肿瘤周围病变表现:非小细胞肺癌在CT上可伴有肿瘤周围的阻塞性肺不张、肺炎、肺部感染等病变。
1. 早期诊断的价值:CT成像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在CT上的形态学表现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
2. 术前评估的价值:CT成像可以准确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大小、位置、边界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3. 分期和转移评估的价值:CT成像可以清晰显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对纵隔、胸膜、胸壁等部位的浸润情况,为肿瘤的分期和转移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4. 疗效评估的价值:CT成像可以准确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对术后或放疗后的疗效进行及时追踪和评估。
5. 随访观察的价值:通过CT成像技术的随访观察,可以及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的复发和转移,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结语CT成像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远高于传统X线平片检查。
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据所有肺癌的85%以上。
它通常是在中晚期发现,预后不佳。
CT检查在NSCLC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提供肿瘤的详细解剖信息和扩展程度,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对于NSCLC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1.肿瘤的形态特征NSCLC在CT影像上主要表现为肺实质内的肿块病变,可见于肺门区、肺野范围广泛的实变、不规则的实性阴影、或肿块的边缘模糊、毛糙、分叶及有边界。
肺门、气管和支气管受累时可出现相应的受压变形。
2.肿瘤的密度特征NSCLC的密度多样,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出血、纤维化和钙化。
在CT值方面表现为低密度区,有可能是肺门淋巴结、远处转移、局部淋巴结、分布于肺门周围的纵隔淋巴结、心包积液等的表现。
3.肿瘤的增强特征CT增强扫描是诊断NSCLC并评估其范围、深度及水平的一种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检查方法。
肿瘤增强后CT值明显升高,边缘模糊,且肿瘤边缘强化不均匀或不完全。
而当淋巴管、淋巴结、远处转移等部位病变可见边缘强化的现象。
1.对早期NSCLC的诊断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对早期肿瘤进行有效的诊断。
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对早期NSCLC进行准确的诊断。
2.对肿瘤淋巴转移的评估NSCLC存在着淋巴转移的风险。
CT检查可以帮助评估淋巴结的受累情况,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及联合放疗及包括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3.对肿瘤分期的评估NSCLC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CT检查在NSCLC的分期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及其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情况,从而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
4.对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价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缩小与否,甚至巧妙地监测肿瘤内的坏死和出血情况,从而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了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18)FDG PET/CT标准摄取值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关系的研究孟雪;付正;杜洁;孙新东;杨国仁;于金明【期刊名称】《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年(卷),期】2006(13)24【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治疗前的18氟脱氧葡萄糖(18F-deoxyglucose,18 FDG) PET/CT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与临床分期、原发肿瘤大小及病理学类型的关系。
方法:对75例治疗前的NSCLC患者接受18FDG PET/CT检查获得最高SUV (SUVmax)。
分析SUVmax与临床分期、原发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和病理学类型的关系,并研究SUV在四者组内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SUVmax与临床分期和原发肿瘤大小均呈正相关(r=0.279,P=0.014;r= 0.645,P=0.001),与肿瘤病理学类型无关(r=-0.077,P=0.507);SUV在两组不同大小肿瘤组(≤3.0 cm 和>3.0 cm)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47,P=0.015,在各个临床分期组(ⅠA~ⅡB、ⅢA和m B~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07,P=0.027,在4个原发肿瘤分期组(T1、T2、T3和T4)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25,P=0.022,而在不同病理学类型组(鳞癌、腺癌和腺鳞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11,P=0.155。
结论:18FDG PET/CT SUV随肿瘤大小和病期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可以作为评价NSCLC临床分期的辅助手段,但不能为无法取得病理学诊断的患者提供帮助。
【总页数】3页(P1879-1881)【关键词】癌,非小细胞肺/放射摄影术;氟脱氧葡萄糖F18/诊断应用;肿瘤分期【作者】孟雪;付正;杜洁;孙新东;杨国仁;于金明【作者单位】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二科);山东省肿瘤医院PET/CT中心;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相关文献】1.18F-FDG PET-CT标准摄取值对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病灶临床靶区勾画的价值 [J], 孟雪;穆殿斌;孙新东;杨国仁;赵献光;邢力刚;于金明2.18F-FDG 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J], 续蕊;刘杰;尹立杰;颜珏;底锦熙;梁朝阳;肖飞;余其多;强光亮3.18F-FDG PET/CT标准化摄取值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关系 [J], 黎静;潘艳东;尹吉林;李向东4.非小细胞肺癌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J], 臧志娜;关文华;陈殿森;韩焱5.胸腺上皮性肿瘤18F-FDG PET/CT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与WHO病理分型及Masaoka分期的关系 [J], 周倩茹;丁重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小细胞肺癌PET—CT显像标准化摄取值与相关肿瘤标记物的相关性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标准取值(SUV)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微血管密度(MVD)以及Ki67表達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手术检查及18F-FDG PET-CT检查证实的NSCLC患者35例,使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患者的GLUT1、MVD以及Ki67,将结果同18F-FDG的SUV进行对比。
结果35例患者中,癌症Ⅰ期22例,Ⅱ期5例,Ⅲ期8例。
癌症组织标本中,GLUT1阳性23例,阴性12例;Ki67阳性者25例,阴性10例;CD34阳性35例,标本平均MVD为(12.5±2.3)条,35例NSCLC 的SUV分布为1.5~28.3。
结论18F-FDGPET的SUV及GLUT1呈线性相关,SUV同Ki67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
GLUT1、Ki67同CD34及病灶的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
标签:非小细胞癌症;葡萄糖转运蛋白1;微血管密度;肿瘤肿瘤生物学标记同影像学表现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微血管密度(MVD)同Ki67及肿瘤的生长转移、患者的预后关系非常密切,均是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1]。
GLUT1可以促进葡萄糖向细胞内的扩散以及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在所有的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
肿瘤血管的新生是肿瘤生长以及转移重要的步骤,肿瘤的新生血管通常是通过肿瘤内的MVD进行显示的[2]。
本研究采用CD34来标记肺癌患者组织血管的内皮细胞,从而反映癌症组织的MVD。
Ki67是增殖期细胞特异性的核蛋白,也是肿瘤细胞增殖的特异性指标。
针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较难检测到其体内GLUT1、MVD、Ki67的情况。
所以找寻一种简便、快捷、可以进行重复测试,评价GLUT1、MVD、Ki67表达情况的方法非常重要[3-4]。
笔者在使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诊断肺癌的基础上,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组织中GLUT1、MVD、Ki67的表达,并将三者的表达水平同术前FDG、PET检查所得标准摄取值进行相关分析,讨论GLUT1、MVD、Ki67表达同FDG 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18F-FDG PET-CT与CT在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效果评价方面的对比研究发布时间:2022-10-27T07:19:57.462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7期作者:李金玲陈旭李佳铁盛欣[导读] 目的应用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与CT评价进行对比。
李金玲陈旭李佳铁盛欣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总医院核医学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8【摘要】目的应用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与CT评价进行对比。
方法选取60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前后患者的PET-CT图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SUVmax),比较其免疫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估患者免疫治疗的效果,与CT评价进行对比。
结果 60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后,PET-CT肺部病灶SUVmax降低30例,SUVmax无变化6例,SUVmax升高24例;CT评价病灶体积缩小24例,病灶体积无变化6例,病灶体积增大30例。
其中3例病灶体积无变化,但是PET显示病灶代谢减低,3例病灶体积增大,但是PET显示病灶代谢减低。
结论 PET-CT可以对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进行很好的评价,对病灶代谢情况(即SUVmax变化情况)进行评估,与CT常规评价方法相比,PET-CT对病灶变化的评价更加精准。
【关键词】肺癌;免疫治疗;效果评价A comparative study of 18F-FDG PET-CT and CT in the evaluation of immuno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mmunotherapy o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PET-CT and compare with CT. Methods PET-CT images of 60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efore and after immunotherapy were analyzed to measure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SUVmax)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mmunotherapy. Compared with CT evaluation. Results After immunotherapy in 60 cases of NSCLC, SUVmax was decreased in 30 cases, unchanged in 6 cases, and increased in 24 cases. CT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lesion volume decreased in 24 cases, remained unchanged in 6 cases, and increased in 30 cases. In 3 cases, there was no change in lesion volume, but PET showed decreased lesion metabolism, and in 3 cases, the lesion volume increased, but PET showed decreased lesion metabolism. Conclusion PET-CT can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mmunotherapy for lung cancer, and evaluate the metabolic status of lesions (i.e.the change of SUVmax).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T evaluation method, PET-CT can evaluate the changes of lesions more accurately.【 Key words 】 Lung cancer; Immunotherapy; Effect evaluation肺癌是最常见的肿瘤,患病率高,死亡率高。
第34卷第1期2012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Vol.34No.1Feb.2012非小细胞肺癌病灶大小及密度与PET/CT标准摄取值相关性研究李建南,冯洪波,蔡博文,张延军(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辽宁大连116011)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PET/CT显像中病灶径长(最大径、最小径)、密度与标准摄取值(SUV)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将影响因素扣除后,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分期肺癌标准摄取值(SUV)间的差异。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2011年4月行PET/CT检查疑诊肺癌,后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为原发性鳞癌无转移患者9例,鳞癌有转移患者13例(和/或淋巴结及远处病灶转移),腺癌无转移患者13例,腺癌有转移患者16例(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
对病灶径长及病灶密度与SUVmax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
对肺癌各组织学类型及不同分期间SUV进行协方差分析。
[结果]最大径、最小径及密度与SUVmax之间的单因素相关分析P值均<0.001,R分别为0.600、0.666、0.452,即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三个变量与SUV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P值<0.05;R为0.692,得到回归方程Y=1.353+0.537ˑ最大径+3.036ˑ最小径+0.024ˑ密度。
四组间协方差分析结果为:P值>0.05。
[结论]病灶最大径、最小径及病灶密度均与SUV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将各影响因素扣除后,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分期非小细胞肺癌SUVmax间没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PET/CT;SUV;CT值;最大径;最小径;非小细胞肺癌中图分类号:R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295(2012)01-0056-04Covariance analysis between SUVmax of NSCLC and influencing clinical factorsLI Jian-nan,FENG Hong-bo,CAI Bo-wen,ZHANG Yan-jun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1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if the tumor size and CT value influence fluorodeoxyglucose(FDG)uptak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V and different clinical stage of adenocarcinoma(AC)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in the lungs.[Methods]We reviewed the data of9cases of squamous carcinoma without metastases,13cases with metastases,13cases of adenocarcinoma without metastases and16cases with metastases,who underwent FDG PET/CT in the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between June2010and May2011.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Vmax and some influen-cing clinical factors was analyzed,and evaluated the differences SUVmax between AC and SCC through covariance analysis.[Results]Either tumor size(maximum and minimum diameter)or CT value showe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UVmax (P<0.05).Covarianc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C and SCC(P>0.05).[Conclusion]SUVmax is significant associated with the tumor size(maximum and minimum diameter)and the CT value,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SUVmax between AC and SCC.Key words: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standard uptake value;computer tomography value;maximum diameter;minimum diameter;non-small cell carcinoma收稿日期:2011-08-25;修回日期:2011-11-30作者简介:李建南(1980-),女,内蒙古赤峰人,主治医师。
通信作者:张延军,主任医师。
E-mail:yjzhang78@yahoo.com.cn第1期李建南,等:非小细胞肺癌病灶大小及密度与PET/CT标准摄取值相关性研究57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中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由于恶性肿瘤细胞分裂增殖加快,葡萄糖代谢水平失常,18F-FDG可以高水平滞留在肿瘤细胞内,在PET图像上表现为病灶内放射性异常浓聚[1]。
而作为反映FDG摄取半定量分析指标之一的标准摄取值(SUV),经研究与病灶体积呈明显正相关[2]。
随着肺癌原发病灶的增大,SUV增高,但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分化程度肺癌间SUV是否有差异为近期研究的趋势[3]。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病灶大小及密度对肺癌SUV是否有影响,如有影响,将其扣除后,进一步研究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分化程度肺癌间SUV是否存在差异。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0年6月—2011年4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行PET/CT检查疑诊肺癌,未进行过任何肿瘤相关治疗,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为原发性肺癌(鳞癌、腺癌)患者51例,其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41 87岁,平均69.8岁。
经术后病理证实33例,穿刺证实5例(1例为肺内病灶,4例为肺外淋巴结及骨转移灶),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证实9例,纤维支气管镜刷检1例,痰细胞学检查证实3例。
其中鳞癌22例,腺癌29例。
1.2分组将患者按照组织学类型及有无转移分成4组,分别为A0组:鳞癌无转移组9例,AM组:鳞癌有转移组13例(和/或淋巴结及远处病灶转移),B组:腺癌无转移组13例,BM组:腺癌有转移组16例(和/或淋巴结及远处病灶转移)。
肺癌无转移组患者均经手术证实,肺癌有转移组未经手术证实的患者检查后转移灶均经临床证实(患者均无其它原发性肿瘤,淋巴结或脑、肝、骨病灶手术或穿刺获得细胞学证实)。
1.3显像方法及图像采集设备:西门子biograph64PET/CT仪;药物西门子公司Eclipse RD回旋加速器及西门子公司药物合成系统Explora FDG4模块生产18F-FDG,放化纯>95%。
方法:患者均要求禁食6h以上,测量患者身高、体重,休息10 20min后测量空腹血糖均<7.8 mmol/L建立静脉通道,按照0.2mCi/kg体重注射18F-FDG,注射后平静休息约60min,排尿后取仰卧位,先进行体部图像采集,患者双手上举,自股骨上段至颅底,依次采集CT、PET图像,CT依照自带caredose软件自动调节剂量,PET采集应用CT数据进行衰减校正,3D采集模式,2min/床位,矩阵128ˑ128,TrueX重建方法,21个子集,3次叠代,高斯滤波,半高宽4mm,依患者身高不同采集7 9个床位,得到PET全身断层图像;体部采集结束后,嘱患者放下双手,进行头部图像采集,范围头顶至颅底枕骨大孔,3D模式采集一个床位,CT采集依照caredose软件自动调节剂量,PET3min/床位,重建矩阵336ˑ336,其他条件同于体部采集。
在西门子MMWP工作站上显示CT、PET及融合图像。
1.4图像分析由两名核医学科医师共同进行图像分析,对肺部病灶按照感兴趣区ROI技术测量病灶SUVmax,并分别测量病灶最大径,最小径(常规病灶选纵膈窗测量,磨玻璃密度结节选肺窗测量),及CT值(ROI取病灶70%以上,3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肺不张则以PET显像结合CT勾画病灶边界;空洞性病变则对病灶实性部分测量。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xʃs表示,病灶最大径,最小径及病灶密度与SUVmax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即Pearson相关分析;将病灶最大径,最小径及病灶密度与SUVmax 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分期(有无转移)组间SUVmax进行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结果2.1病灶最大径、最小径及病灶密度分别与病灶SUVmax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结果显示P值均<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即最大径、最小径及病灶密度与病灶SUVmax 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见表1。
2.2最大径、最小径及密度作为影响因素与SUV-max做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分析可得P=8.63E-07<0.001,R为0.692,R2为0.480,并得到回归方程式:Y=1.353+0.537ˑ最大径+3.036ˑ最小径+0.024ˑ密度。
对病灶分组后,进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可得结果F值为11.644,P值<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即4组SUVmax不同。
58大连医科大学学报第34卷表1病灶最大径、最小径、密度与SUVmax间单因素相关分析Tab1Un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UVmax and influ-encing clinical factors(maximum diameter;minimum di-ameter;CT value)separately影响因素xʃs R R2P最大径(cm)3.502ʃ1.7080.6000.360<0.001最小径(cm)2.528ʃ1.1230.6660.443<0.001密度(Hu)11.822ʃ58.4420.4520.204<0.0012.3协方差分析结果将病灶的密度、最大径及最小径分别作为协变量,对4组(A0组,AM组,B组,BM组)SUVmax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