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预防与干预管理之一
- 格式:doc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19
高脂血症的饮食管理和营养治疗
李素云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年(卷),期】2008(015)011
【摘要】@@ 高脂血症系指血液中1种或多种脂类成分的异常增加.血浆中的脂类主要有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主要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大分子,循环于血液中.
【总页数】3页(P7-9)
【作者】李素云
【作者单位】北京世纪坛医院营养科,1000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高脂血症飞行人员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饮食管理 [J], 李晓萍;唐慧明;周继光
2.刍议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的营养治疗与饮食管理 [J], 韩洁
3.妊娠期糖尿病的饮食管理及营养治疗探析 [J], 宫喜双
4.临床营养治疗与饮食管理系统的设计 [J], 杨建叔;周京科
5.营养治疗+运动锻炼治疗高脂血症 [J], 陈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脂血症的饮食控制与药物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液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长期未经有效控制的高脂血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中风。
因此,对高脂血症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关于高脂血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相关信息。
一、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高脂血症管理的基础,通过调节膳食结构和合理搭配食物,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1. 限制脂肪摄入高脂血症患者应限制饮食中的脂肪摄入量。
推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橄榄油、鱼类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同时,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如肥肉、奶油、猪油等,以减少胆固醇的摄入。
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对高脂血症的管理具有明显的作用。
通过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
3.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高脂血症患者应适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尤其是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糖和甜食。
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脂肪合成和胆固醇合成。
二、药物治疗对于一些高脂血症患者,仅通过饮食控制无法达到理想的降脂效果,此时可以考虑辅助药物治疗。
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脂血症的一线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胆固醇水平。
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
2. 胆酸螯合剂胆酸螯合剂能与胆固醇结合,形成不易被吸收的复合物,从而减少胆固醇的肠道吸收。
常用的胆酸螯合剂有考来烯胺。
3. 肝素类药物肝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中三酰甘油的合成和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常见的肝素类药物包括贝特类等。
4. 其他药物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药物可作为高脂血症治疗的辅助手段,如维生素B3、维生素C等。
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在高脂血症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仅仅依靠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是不够的,高脂血症患者还需要加强运动和锻炼,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等综合措施。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引言: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食品结构的调整,血脂异常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
为了指导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成人血脂异常进行有效的防治,特制定本文——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一、背景与目的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TG)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本指南的目的是对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的分类、预防、诊断和治疗提出明确的指导,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分类与诊断根据血脂成分的异常程度,血脂异常可分为三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
通过测量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对血脂异常进行初步诊断。
若血脂异常持续存在,则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遗传性血脂异常。
三、预防与干预1.生活方式干预:(1)饮食控制:推荐控制每日总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300mg,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10%。
(2)适量增加非饱和脂肪酸摄入。
(3)限制每日饮酒量,男性不超过30g,女性不超过20g。
2.体育锻炼: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或者每周进行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3.控制体重:在BMI指数超过24时,应积极进行减重。
4.戒烟限酒:提倡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
四、药物治疗1.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
2.他汀类药物:适用于富含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血症。
3.纤维酸类药物: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LDL-C水平,适用于混合性高脂血症。
4.贝特类药物与噻唑烷难解残基(Niacin):适用于谨慎选择的特定患者群,如高危患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
五、随访与评估对于已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以调整药物剂量、监测血脂水平和相关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社区护理干预作为高血压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健康教育与宣传1. 开展高血压病防治知识讲座,提高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明确高血压病的危害、病因、诱发因素及防治方法。
2. 利用宣传资料、海报、网站等多种形式,普及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
3. 针对高血压病患者及其家属,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他们正确测量血压、服用药物、调整生活方式。
二、生活方式干预1. 饮食干预:指导居民采取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钾和钙的食物。
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
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
2. 运动干预:鼓励居民参加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
运动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周至少坚持3-5天,每次持续20-30分钟。
3. 睡眠干预:指导居民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夜间睡眠保持在6-8小时,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4. 减轻精神压力:帮助居民学会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引导居民参加兴趣爱好、社交活动,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
三、药物管理1. 指导居民正确服用抗高血压药物,遵循医生开具的处方,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2. 定期随访,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头晕、乏力、水肿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四、并发症预防与干预1. 定期进行心血管并发症的筛查,如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等。
2. 针对高血压病患者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
3. 指导居民识别高血压急症的表现,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一旦发生急症,立即就诊。
五、康复护理与支持1. 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心理疏导等。
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高甘油三酯血症(HTG)是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
HTG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及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超重/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1D)、慢性肾脏病(CKD)有明确关联。
临床医生应重视HTG管理,近日我国发布《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强调了HTG早期发现、加强生活方式改变和终生管理的临床意义,提供了简明的HTG处理流程。
HTG的诊断传统的TG采样推荐空腹采血,即禁食12h后采血进行血脂测定。
无论有无血脂异常,餐后TG水平都可升高(约0∙3mmo1/1)。
若非空腹血清TG水平显著升高,则需采集空腹血液标本来检测TG水平(TG水平分层见表1)β与空腹血脂检测相比,非空腹血脂检测时抽血更加方便。
虽然空腹血脂水平比较稳定,但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证明空腹血脂水平优于非空腹血脂水平。
进食正常饮食后2~6hJG水平平均仅升高0.2~0.4mmo1∕1o此外,非空腹脂质、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包括1D1-C水平)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更为密切,多数人全天有规律地进食,通常仅在早晨禁食数小时,因此非空腹血脂水平是代表平均血脂的更好指标。
目前国内尚缺乏非空腹TG诊断标准的流行病学依据,仍以空腹TG检测为主。
表ITG水平分层[mmo1∕1(mg∕d1)]分层情况空腹TG水平边缘升高 1.7≤TG<2.3(150≤TG<200)升高 2.3≤TG<5.7(200≤TG<500)重度升高 5.7≤TG<11.3(500≤TG<1000)极重度升高TGN1I.3(TGNIOOo)注:TG:甘油三酯HTG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相关因素、疾病或代谢异常、妊娠以及药物因素(见表2)。
表2HTG病因分类病因分类具体情况遗传综合征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家族性乳糜微粒综合征饮食相关因素过量饮酒;能量摄入过多(添加糖和脂肪)疾病或代谢异常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妊娠妊娠药物因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噫嗪类利尿剂;皮质类固醇;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口服雌激素;蛋白酶抑制剂;维甲酸;异维甲酸;西罗莫司;1-天冬酰胺酶;胆汁酸螯合剂;吩嚷嗪类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免疫抑制剂;肿瘤治疗相关药物;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生活方式改变和治疗原发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干预和治疗原发基础疾病是HTG治疗的基础。
高脂血症的健康管理高脂血症主要涉及到两类,一是,原发性,二是,继发性,前者与先天性和遗传相关,发病原因主要是:单基因缺陷或是多基因缺陷,后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习惯。
高脂血症往往会诱发诸多慢性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冠心病等。
高脂血症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并不具备传染性,且病症是因长时间积累导致,若为得到及时有效地防治,必然会引发各种疾病,严重损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
现如今,在临床上关于高脂血症的治疗方式比较有限,缺乏良好的治愈措施,大多是以稳定患者机体指标为主,这样能够稳定病情,尽量降低疾病对机体的损失。
目前提高对社区居民高脂血症干预的效果,除了强化治疗效果方面,还需采取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措施。
下面总结脂血症的健康管理的具体方法,为患者们解答疑虑。
1.基本健康信息收集在高脂血症患者的健康管理中,首先医务人员需对患者的基本健康信息进行收集,然后对收集到的基本资料加以分析,全方位评估患者的生活喜欢,明确主要的危险因素,再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及血脂、血糖、血压的检查结果,来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加以评估。
2.健康干预由于引发血脂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奶油和动物脂肪等饱和脂肪的过度摄取,缺乏运动,超重与肥胖而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且导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可结合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对应的健康干预措施,给予高血脂症患者生活方式指导。
具体内容如下:1.膳食指导,即关于生胆固醇指数和食物的选择,相关调查显示:人体中80%-90%左右的血清总胆固醇主要源于体内肝脏的合成,其中从摄入食物中获取的只占10.2%,所以除了注重膳食中胆固醇的含量,还应注重生胆固醇指数,部分食物虽然胆固醇含量较低,然而其进入机体后可以增加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在日常饮食中食用生胆固醇指数低的食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胆固醇水平。
同时,高脂血症患者的饮食必须有节制,需以保持正常体重为依据,来合理控制每日摄入的食物能力。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高脂血症定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高脂血症定义一、前言高脂血症是目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给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中国心血管病学会在不久前发布了最新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医生和患者管理和预防高脂血症。
二、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中的高脂血症定义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中,对高脂血症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胆固醇和(或)三酸甘油脂浓度升高所致的代谢性异常。
具体来说,成年人静息状态下血清总胆固醇(TC)>= 5.18 mmol/L(200 mg/dL)、甘油三酯(TG)>= 1.7 mmol/L(150 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37 mmol/L(130 mg/dL)即可被诊断为高脂血症。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高脂血症的定义则相对复杂一些,需要根据芳龄和性别进行具体的评估。
三、高脂血症的影响高脂血症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血脂异常,更是一种危害健康的代谢综合征。
长期以来,高脂血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当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高脂血症还可能引发其他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
四、如何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了解高脂血症的定义和影响后,预防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不抽烟、限制饮酒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血脂水平,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五、对高脂血症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的危害不容忽视。
在现代社会,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成为高脂血症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重视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以预防高脂血症的发生。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的预防与综合干预管理高脂血症(血脂异常)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病中的一个隐秘的血液杀手。
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面上各种食物令郎满目,品种丰富多样,然而悄然而至的生活方式病也就通过从食物的摄取过程中,由于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高盐等食物的摄入偷偷侵袭而来,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引发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
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TC )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过高,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一、高脂血症的临床分类与分型(一)分类1. 病因分类根据异常脂蛋白的表型,辅以其他方法对高脂蛋白血症进行分类。
如临床上将高脂蛋白血症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原发性高脂血症(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包括家族性脂蛋白酶缺乏症,家族性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脂血症;多脂蛋白型高脂血症;原因未明的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散发性高甘油三脂血症;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
(2)继发性高脂血症(以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所致):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常见于控制不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肾透析、肾移植、慢性肾功衰竭、急性肾功衰竭;饮酒、胆道阻塞、药物性高脂血症、口服避孕药等。
2. 临床分类从临床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四类:(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水平增高。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TG水平增高。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与TG水平均增高。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HDL-C水平减低。
(二)脂蛋白分型见表1-1根据脂蛋白密度大小的不同,以血脂成份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5型:1. Ⅰ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2. Ⅱ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β脂蛋白血症)Ⅱa、Ⅱb3. Ⅲ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4. Ⅳ高前β脂蛋白血症5. Ⅴ混合型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Ⅰ型极罕见:由于脂蛋白脂酶(一种负责把乳糜微粒从血中清除出去的酶)缺陷或缺乏,导致乳糜微粒水平升高。
后者伴随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胆固醇水平的轻度升高。
Ⅱ型最常见: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一型。
Ⅱ型引起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
LDL-C 以正常速度产生,但由于细胞表面LDL-C受体数减少,引起LDL的血浆清除率下降,导致其在血液中堆积。
因为LDL-C是胆固醇的主要载体,所以Ⅱ型病人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
Ⅲ型不常见:是一种因VLD-C L向LDL-C的不完全转化而产生的一种异常脂蛋白疾病。
这种异常升高的脂蛋白称为异常的LDL-C,它的成分与一般的LDL-C不同。
异常的LDL-C比正常型LDL-C含高得多的甘油三酯。
IV型的发生率低于Ⅱ型,但仍很常见:IV型的最主要特征是VLDL-C升高,由于VLDL-C是肝内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主要载体,因此引起甘油三酯的升高,有时也可引起胆固醇水平的升高。
V型患者较常见:乳糜微粒和VLDL-C都升高,由于这种脂蛋白运载体内绝大多数的甘油三酯,所以在V型高脂蛋白血症中,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胆固醇只有轻微升高。
(三)高脂血症的临床分型见表1-2表1-2 高脂血症的临床分型(四)家族性高脂血症见表1-3二、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一)发病原因人体基因缺陷和环境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过少等多因素共同造成的。
人体内的脂肪物质,是体内所必需的主要能量来源。
但是,若体内的脂肪过剩,在其它损伤因素之协同作用下,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内,产生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腔逐渐变窄或阻塞,引起所供血的组织器官缺血或梗塞。
脂肪来源于体内和体外两条途径。
前者主要在肝内合成,而后者靠饮食中摄取。
常见病因:1.高胆固醇饮食中饱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肝硬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及遗传性高胆固醇症。
2.高甘油三酯过量热量摄入、酗酒、未控制好的严重糖尿病、肾病,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等)以及遗传性高甘油三酯症。
(二)发病机理1.原发性高脂血症是指原因不明的高脂血症,目前认为它与环境及遗传两大因素有关,大多数情况都下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继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其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硬化)、肥胖症、酒精中毒、胰腺炎及痛风等。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而造成LPL活力较低,而脂肪内激素敏感性脂酶活力偏高而造成脂肪动员增多,合成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则由于高胰岛素血症,造成甘油三酯合成过多。
阻塞性肝病是由于胆固醇降解为胆汁酸排出减慢所致。
另外,噻嗪类利尿剂,孕激素,类固醇激素亦能干扰正常血脂代谢而造成血脂紊乱。
三、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一)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两方面1.脂质在真皮内沉积引起黄色瘤。
2.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
(二)高脂血症的易患人群有高血脂家族史者;体型肥胖者;中老年人;长期高糖饮食者;绝经后妇女;长期吸烟、酗酒者;习惯于静坐的人;生活无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者;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者。
四、膳食营养因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一)膳食脂肪和脂肪酸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人群血清TC均值分别与其膳食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酸所占能量的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我国调查资料表明,当动物性食品和油脂消费量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增加5%,人群平均血胆固醇水平升高10%。
虽然含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可导致TC升高。
但是饱和脂肪酸碳链的长度不一样,对血脂的影响也不同。
1.饱和脂肪酸(SFA) SFA可以显著升高血浆 TC 和 LDL-C 的水平,但是不同长度碳链的SFA对血脂的作用不同。
美国膳食推荐量建议,SFA应占7%~8%总能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SFA<10%总能量。
2.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均证实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清TC和LDL- C 水平的作用,同时可升高血清HDL-C。
膳食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C18:1),橄榄油中油酸含量达84% ,地中海地区人群血清TC水平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可能与其膳食中橄榄油摄入量高有关。
美国在膳食推荐量中建议,MUFA应增加到13%~15%总能量。
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PUFA包括n-6的亚油酸和n-3的α-亚麻酸以及长链的EPA和DHA。
研究表明,用亚油酸和亚麻酸替代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中TC、LDL-C水平显著降低,并且不会升高TG。
一些学者认为PUFA摄入量不应当超过7%~10%总能量。
4.反式脂肪酸(TFA)反式脂肪酸是在氢化油脂中产生的,如人造黄油。
典型的西餐含反式脂肪酸15g/d,美国膳食中含8g/d,我国传统的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较低。
有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或氢化油与天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相比有增加血浆胆固醇的作用,而与饱和脂肪酸相比能降低胆固醇,对TG的作用不肯定。
有研究一致表明,增加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可使LDL-C水平升高,HDL-C降低,使TC/HDL-C比值增高,LDL-C/HDL-C比值增加,以及脂蛋白(a)升高,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反式脂肪酸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比SFA更强。
膳食中反式脂肪酸大多数来自氢化的植物油,目前认为反式脂肪酸应<1%总能量。
(二)膳食碳水化合物及其构成进食大量糖类,使糖代谢加强,细胞内ATP增加,使脂肪合成增加。
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能量密度高、缺乏纤维素的双糖或单糖类,可使血清VLDL-C、TG、TC、LDL- C水平升高。
高碳水化合物还可使血清HDL-C下降,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与血清HDL- C水平负相关。
我国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人群中高甘油三酯血症较为常见。
膳食纤维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可降低血清TC、LDLD-C水平。
可溶性膳食纤维比不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更强,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麦、燕麦、豆类、水果中。
(三)微量元素水质的硬度与钙、镁、锌等含量有关。
镁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具有降低胆固醇、降低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缺钙可引起血TC和TG 升高,补钙后,可使血脂恢复正常。
缺锌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血清锌含量与TC、LDL-C 呈负相关,而与HDL-C呈正相关。
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是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必需微量元素。
缺铬可使血清TC增高,并使HDL-C下降。
补充铬后,使血清HDL-C升高,TC和TG水平降低,血清铬与HDL-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四)维生素目前认为对血脂代谢有影响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
维生素C对血脂的影响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的:促进胆固醇降解、转变为胆汁酸,从而降低血清TC水平;增加脂蛋白脂酶活性,加速血清VLDL- C、TG降解。
维生素C在体内参加胶原的合成,使血管韧性增加,脆性降低,可防止血管出血。
同时维生素C还具有抗氧化作用,防止脂质的过氧化反应。
维生素E是脂溶性抗氧化剂,可抑制细胞膜脂类的过氧化反应,增加 LDL-C的抗氧化能力,减少Ox-LDL(氧化型LDL-C)的产生。
维生素E能影响参与胆固醇分解代谢的酶的活性,有利于胆固醇的转运和排泄,对血脂水平起调节作用。
五、高脂血症对人体的危害血脂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物质,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液粘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
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会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部,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就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此外,血脂异常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
最新研究提示血脂异常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
严重乳糜微粒血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是另一致命性疾病。
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
它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动脉硬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都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
此外,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