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美中感悟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寻美悟美品美——让学生沉醉于语文之美中
语文是一门美丽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和欣赏语言中所蕴含的美。
要让学生沉醉于语文之美中,教师需要创设多样化、富有美感
的教学环境。
以下是几个建议:
1. 利用文学作品开展多角度的阅读体验。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
同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例如通过角色、情节、语言、形象等方面
来探究作品所蕴含的美感。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语文创作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现自己的独特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注重语言美感的培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敏感于语言美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热爱。
4. 创设语言美感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各种艺术
性语言来讲授知识,给学生提供音乐、画作、电影等多媒体资源,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到美的独特魅力。
总之,让学生沉醉于语文之美中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营造优美的教学环境。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之美,
爱上语文,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小学语文新教材有不少优秀的课文,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可感性较强的艺术形象,特别是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在讲授这类作品的时候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尽情地享受,从而达到陶情养性,美化心灵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欣赏美面对色彩斑斓的书本,教师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激发学生对生活、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儿童爱想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挥创新的潜能。
学习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想象,过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这样充分地发挥学生丰富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的能力,感到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演绎美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
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
如《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边让学生欣赏夏天的美景边启发学生: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岳阳楼记》,学习如何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并感悟语文之美。
2.学生能了解《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故事。
3.学生能掌握本文的基本意思,理解篇章结构,分析语言艺术特点。
4.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诠释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介绍《岳阳楼记》与屈原的生平,让学生了解此篇文学作品的背景,为今后的阅读打好基础。
可以投放一张图片,让学生看到岳阳楼的真实样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整体阅读整体阅读指的是学生读完全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意思。
在整段阅读之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并思考屈原为何要写这篇文章。
三、重点解析教师可以挑选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或段落,进行详细解析。
通过展示作者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
四、互动学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抽取关键点,让学生上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互动学习,让学生互相学习,并给予建议和反馈。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练习篇章分析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本文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框架。
通过观察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转折和高潮。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水平。
六、小结与作业教师可以进行课程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并提出自己的进一步思考和疑问。
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程度,可以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如翻译文中重要段落、写一篇关于屈原的生平故事等。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研究文本和相关背景信息,让学生自主发现文中的意义和留给读者的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热情。
2.直观式教学法在讲解时,运用图文并茂、三维投影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屈原和岳阳楼的真实形象。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启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很美的学科,语文的美主要体现在真挚感人的情感美、丰富多彩的形象美、扣人心弦的故事美和摇曳多姿的修辞美。
因此,语文课上,我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濡染语文之气,在语文园地中汲取养分,提升语文品位。
一、情感美打动学生一般来说,不同的文体,情感体现不同。
议论文的观点明确,情感分明。
有的义正词严,悲愤交加,如《纪念刘和珍君》;有的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幽默诙谐,劝人警世,如《我若为王》。
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有激励人和鼓舞人的力量。
因此,教师准确把握每一部作品的感情,并把这些感情科学、到位地传达给学生,并与学生形成共鸣,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形象美感染学生语文教材中的形象丰富多样,有优美而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如《西地平线上》神奇辉煌的落日,《神的一滴》中神秘清澈的瓦尔登湖,《荷塘月色》中婀娜多姿的荷塘;有奇异迷人的动物世界,如《松鼠》中机灵乖巧、拖着毛绒绒大尾巴的松鼠,《聊斋志异》中精怪狡猾的狼,《马说》中“食不饱,力不足”的千里马等。
学生通过这些形象能开拓视野,受到感染,接受教育。
语文教材中更有形象生动、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比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李白……学生受到这些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的美好激情与行为。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指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教材《守财奴》对葛朗台的形象描写就具有这样的功效:“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
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
浅谈如何让学生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作者:潘勇来源:《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3年第03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审美情趣的培养应实施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教材中发现美,体会美,拓展美,升华美。
一、美蕴藏在优美语言文字中小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记叙文形象生动,诗歌用字精练,散文句式优美,戏剧格式独特。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欣赏、推敲,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在语文教材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形象生动。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中冰心写道:“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课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很形象。
其中的“喷花的飞泉”一词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出了海棠花的动态美。
“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这些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多、密、满树都是。
这些词语教师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句式非常讲究,在写“生活的自由”这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读起来朗朗上口,把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自在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感悟作者所表达的自由自在的情感。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摘要】语文课在美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前提是让学生能感受美,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让学生感受美: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感知审美对象。
二、进行美读,利用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来感悟美。
三、驰骋想象,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受美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意味隽永的诗歌,诗情画意的散文,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气势恢宏的论说文,感人至深的小说,这些课文不仅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教材,还具有美育功能。
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语文教学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将美学美育渗透其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化学生心灵。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感知审美对象创设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美的形象及新异的事物时,新鲜感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
如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那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
学生领略了词中的那种“惆怅之美”,激发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美,发现美的热情。
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时,我插入一首轻柔歌曲,营造出一个与文章相符的环境气氛。
学生在曲子的伴奏下,听着课文朗读,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作者的情感和乐曲表达的空灵美相互吻合,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沉浸在语言、乐曲、歌唱的情境中,使课堂教学达到文章情、教师情和学生情的共鸣和交融。
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使他们如临其境,切身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受到美的熏陶。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受到美的熏陶曾有人这样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审美修养的人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可能是精神世界贫乏、空虚、片面、畸形的人。
的确,美育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们优美的感情世界、生活情感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语文教育是人文内涵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学科,它所蕴含的内容本身就是审美的对象。
而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偏重其工具性的一面,使得学生对语文无兴趣,不重视,更无从谈起发挥语文美育的作用。
语文教学应以开放性、多元化、互动性为一体,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影视等都同属于艺术。
语文不仅是语言和文字,也是语言和文学。
还原语文作为文学的本真,通过多种艺术的熏陶,感受语文中蕴藏的美的力量,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
一、用音乐唤起美的共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说:“音乐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的心灵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他也就因此而美化。
”“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孔子也曾说:“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以修身也。
”音乐是最能唤起心灵情愫的情感诱发物,所有美好的情感将在圣洁与纯净中得以复苏。
诗与音乐是最完美的结合体。
诗孕育出音乐,音乐滋养着诗。
本册所选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鉴赏篇目都可谓是诗词中的佳作精品,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我们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品味平野星月的辽远空阔;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顿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超然豁达;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明白人间的至诚至爱;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中感受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飘逸。
充满性灵的文字中透着生命的悲欢。
如何让学生感知其中的景致美、意境美、人情美,光靠朗诵难尽其妙。
若能在或激昂,或轻柔,或悲婉、或清新的旋律中,让音乐与文字互释互解,融为一体,不用过多的言辞,人间真善美将了然于胸。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
在了解到了语文阅读课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重要性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通过各种的教学媒体的教学功能。
让学生能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在语文学习中赏受美的熏陶,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这个问题不容置疑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我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是这么做的。
一、利用教师自身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用真诚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感受到美。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
只有学生“亲老师”,才能“信其道”。
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学生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
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
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比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是这么做的:在揭示课题的时候,我就用亲切的语言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宋大诗人苏轼在游览了庐山以后,写过一首什么诗吗?”同学们回答以后,我又说:“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
”教师几句亲切的话语,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在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的特点以后,我又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画笔来画出庐山云雾的特点?”同学们听了个个争先恐后,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庐山云雾的不同特点,我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画。
感悟语文之“美”标签:语文教学;美;蕴含;情境一、蕴含之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名著属于真正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
诗歌的圆润、典雅,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等等,能使人随处感受语文之美。
1.发现自然美。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当它和人类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人化的自然”时,便成为审美对象。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年级都有关于景物描写的精美文章,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美丽的大自然。
发掘教材中的自然美,能够使学生在感悟美的同时摒弃狭隘的功利观念,激起纯洁无暇的审美情感,净化心灵,于不知不觉间升腾起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圣情感,使初中生的性格、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品味语言美。
汉字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的语言,更是经过反复锤炼的精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来培养审美情趣。
汉语是一种具有高度美感的语言,古代诗歌那么严格规定诗词的韵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借助声音的艺术力量,使诗词变得更有魅力。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精美语言的魅力,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3.感知生活美。
文学作品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课文反映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情操,让学生学会感恩。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冷漠、自私不可避免。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选择了朱自清的《背影》和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两篇散文用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浓浓的爱意,对执着、慈爱的父亲的敬意;對勤劳、善良母亲的谢意。
4.感悟艺术美。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文学家能够把生活里看似平凡的语言变成一种蕴藏着深刻真理、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去感悟文章的深层意味和文章主旨,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把握其中蕴含的美。
让学生在美中感悟语文
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在导语中感受愉悦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
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
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
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
例如:在执教《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设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弹……至此,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了下来,这究竟是什么缘
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
”导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
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二、在诵读中体味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在情境中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
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
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在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
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四、在揣摩理解中感知形象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如《西门豹》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
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五、在想象中创造美。
创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的技能,大胆地运用在实践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课文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古诗所描绘的情境独立去画一幅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
中所描绘的初夏小荷初现的情境,而且通过绘画表达出了对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六、在板书设计中体现和谐美。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心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段落层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的板书追求的正是对应、整齐,因而它能给人一种形式美。
黑格尔在论述形式美时,认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就是美。
因此,一块对称整齐的板书不仅给人以形式美,也给人一种美的熏陶,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而给人以和谐的美。
总之,语文教学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
以上简单的分类也不完全科学,但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美来感染学生,让课堂美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