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吗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地图并不是世界的真实样貌甚⾄误差⾮常⼤核⼼提⽰:我们⽇常所看到的世界地图是基于“墨卡托投影”绘制出的地图,其实这并不是世界的真实样貌,甚⾄误差⾮常⼤,让我们对各国的领⼟⾯积产⽣错觉。
其实你⼀直在被地图欺骗,只是你不知道⽽已。
如果采⽤⼀种全新标准的世界地图。
看完⼈们惊讶地简直连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美国、加拿⼤和欧洲的版图看起来不再如印象中那般庞⼤,南美洲和⼤洋洲也不如原先的地图看起来的那么狭⼩。
最可怕的是⾮洲——与美国⽐起来,⾮洲才是真正的巨⼈,连俄罗斯都⽆法与之相提并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世界地图也会有多种版本吗?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前通⽤的世界地图是怎样作出来的。
通⽤的世界地图版本——“墨卡托投影”16世纪早期,正值⼤航海时代,航海家们发现很难将他们的航线画在图上,如何将球⾯上的⼀部分绘制在平⾯上,⽤直线来表⽰航线⼀直是困扰他们的问题。
⽐利时地理学家基哈德斯·墨卡托1569年找到了答案:假设地球被围在⼀中空的圆柱⾥,其基准纬线与圆柱相切(⾚道)接触,然后再假想地球中⼼有⼀盏灯,把球⾯上的图形投影到圆柱体上,再把圆柱体展开,这就是⼀幅选定基准纬线上的“墨卡托投影”绘制出的地图。
假如还不明⽩,我们换⼀个⾓度,将地球表⾯像剥桔⼦⼀样⼀⽚⽚剥开,平铺舒展后,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把地图像橘⼦⼀样展开,铺平这种投影⽅式最终会产⽣⼀个副作⽤,越是靠近南北极的地区,在地图上显⽰出来的⽐例会越⼤。
然⽽这种偏差却被⼤众普遍接受了,这其实是有原因的。
越靠近两级,圆点⾯积越⼤墨卡托投影法由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在1569年提出,它的特点是在地图上能够保持⽅向和⾓度的准确性。
墨卡托投影下,⽅向和⾓度准确对于当时的航海家来说,这⽆疑加快了他们探索新世界的脚步,这种⽅法也就⼀直沿⽤到了现在,直到后来,成为地图投影⽅法中影响最⼤的⼀种。
“⼀种新的且更完整的对地球的描述,特别适合⽔⼿使⽤。
突破眼界局限,窥见真实世界作文作文一:《突破眼界局限,窥见真实世界》(面向青少年)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是就是全部的真实呢?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只青蛙,它一直住在井底。
它抬头看到的天空,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它觉得,这就是整个世界。
直到有一天,一只小鸟飞过来告诉它,外面的世界大得很,有高山、有大海、有广阔的草原。
青蛙不相信,它觉得小鸟在吹牛。
但当它终于有机会跳出井口时,它惊呆了,原来世界真的这么大!我们有时候就像这只青蛙,被自己的眼界局限住了。
我们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东西,就以为那是全部。
比如,我们可能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个好分数就是成功。
但其实,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知识,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
再比如说,我们可能觉得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但真正的朋友,是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在你犯错的时候提醒你,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所以呀,我们要努力突破自己的眼界局限。
多读书,书里有好多好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多和不同的人交流,听听他们的想法和经历;多去外面走走,看看不同的风景和文化。
这样,我们才能窥见那个真正广阔、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作文二:《突破眼界局限,窥见真实世界》(面向成年人)朋友们,咱都在这世界上走了这么多年,有没有那么一刻,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一直被困在一个小圈子里,看到的东西太有限?我跟您说个事儿。
我有个朋友,一直在一个小镇上工作生活,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周围的人和事都差不多。
他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了。
后来有一次,他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大城市。
哇,那高楼大厦、那繁华的街道、那各种各样的人和新鲜事物,让他大开眼界。
他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以前的世界太小了。
咱们很多人也这样。
工作上,可能就盯着眼前那点任务,觉得完成了就行,没想着去学习新的技能,拓展新的领域。
生活中,可能就只跟熟悉的人打交道,没去认识更多有趣的灵魂。
比如说旅游吧,有的人一辈子就没出过自己生活的那个地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2023年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作文:关于“眼见为实”目录【原题】 (1)【审题立意】 (1)【实与虚】 (2)【原因分析】 (3)【如何趋利避害?】实践出真知,也出真相! (4)【范文】3篇 (4)【原题】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从立意角度来看,文意说的是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二者存在且二者同时存在。
世界上有些事情,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到的也未必一定是真的。
现象和本质往往不是一致的。
有时候,恰恰是表面的现象掩盖住了事物的本质。
对种种表面现象,我们必须用心思考,才不会被假象迷惑,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不至于犯错误。
真相与表象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看到的表象即为真相,如饥肠辘辘的人,肚子饿既是表象也是真相,所以我们亲眼看到的表象未必就不是真相。
②推理过程:断定“只有将表象加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看到真相”。
✓第一、不轻易相信看到听到的东西,要独立思考,保留自己的看法;✓第二、兼听则明,多观察思考,为自己的想法提供证据;✓第三、实践出真知,用实际行动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实与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观点,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汉室皇族的刘向就说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说苑·政理》)”意思是说,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手操作的。
刘向在这里讲的是为官之道的。
●那么,眼见就一定为实吗?其实也不尽然。
素材:①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之。
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zèng)中而食之。
少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2023届高三4月最新名校模考作文:心中有光,脚下有路、方圆并举1、(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立意:1.眼见未必为实。
2.人会更关注心中所想,故“心想”即“眼见”。
3.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世界。
4.不为主观情绪所惑,客观公正认识事物。
例文:眼见未必为实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事实上,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眼见未必为实。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是建立在视觉为主的感觉基础上。
魔术师们运用各种巧妙的花招和精巧的道具,一次次骗了人们的眼睛。
虽然多数时候我们能看到比较属实的状况,但偶尔会出现偏差,这就是错觉。
很多错觉,若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往往会被表象所迷惑。
哲学家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曾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快,后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证明其理论是错的。
此外,每个人看待事物,应难免带有主观性,我们看到的事物或多或少会受到主观思维的局限,换句话说,是心理认知上的偏见。
路边的一只空饮料瓶被环卫工人看到是垃圾,被环保人士看到是污染,被拾荒者看到是财富,被社会学家看到是道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谁是“朱”,谁是“墨”,有时取决于自己用怎样的视角去看。
一个人要是常见到他人的优点,那么他会认为身边都是良师益友;一个人要是总见到他人的缺点,那么他就会认为身边都是低俗的恶人。
那如何才可以把握眼见为实呢?首先需要消除错觉。
消除先入为主的成见。
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何况,仅凭一次眼见为实的经历,就断定结果也不客观。
关注事物时不要局限于自己刻板的印象,不要急于下结论。
其次多看多想,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的认识变为理性的认识,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保持明辨是非的清醒头脑。
孔子曾领其弟子周游列国。
一次,在他们最艰辛的时候,有人给了他们一袋小米,他们用其做粥。
初一作文500字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它让我们能够看到世界的美丽和奇妙。
有时候眼睛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这是因为我们的视觉系统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我们看到的东西产生错觉或误解。
我们不能完全依靠眼睛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
视觉错觉是造成眼睛看到的不真实的一个重要因素。
视觉错觉是指我们在特定条件下看到了与真实情况不符的事物。
当我们看到光线照射在水面上时,水面会出现一些光的折射或反射现象,使我们看到不真实的景象。
还有一些视觉错觉是由于我们的大脑对信息的解读出现了偏差,使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是真实的。
我们不能只凭眼睛所看到的来做出判断,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
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可能会影响我们所看到的东西。
有时候,当我们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时,我们可能会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
当我们处于兴奋或愉快的心情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周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当我们处于沮丧或愤怒的状态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不尽人意的。
我们在判断事物时应该客观冷静,不受情绪的影响。
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会对我们的视觉产生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会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使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产生误解。
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因素,避免产生偏见和误解。
我们应该认识到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不能轻信一切。
我们应该善用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辅助我们对环境和事物的判断,以获得更准确的观察。
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便在看到事物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
你认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什么不同?
当谈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1. 物质性:现实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虚拟世界则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和虚拟环境来模拟的。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实体物体、人类和自然规律,而虚拟世界中的一切都是虚构的。
2. 感知和交互: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通过五官来感知和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而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依赖于计算机界面和设备来进行感知和交互。
虚拟世界通常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模拟现实世界的感知,但缺乏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其他感官。
3. 时间和空间:现实世界是基于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而虚拟世界可以通过程序的控制来改变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可以瞬间移动到不同的地方,或者加速、减慢时间的流逝,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受制于物理规律和限制。
4. 社交和人际关系:现实世界中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更加真实和直接。
我们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身体语言和触摸来建立联系和互动。
而在虚拟世界中,社交和人际关系主要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来表达,缺乏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感和情感交流。
5. 影响和后果: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后果,而在虚拟世界中,这种影响和后果通常是虚拟的。
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和决策可以被重置、修改或取消,而现实世界中的影响和后果是不可逆转的。
综上所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在物质性、感知和交互、时间和空间、社交和人际关系以及影响和后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我们在两个
世界中的体验和行为方式有所不同。
MOMENT OF TRUTH,真实瞬间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真实景象,事实上,它是一个MOT组成的世界。
MOT(MOMENT OF TRUTH)即真实瞬间。
解释哲学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就是不断的诠释。
事实上,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对于世界上的事物"惊鸿一暼",用印象编织成为一个"印象中的世界",这在世界万象更加动态化和多样性导致人们可以放在每件事物上的注意力更为有限之后尤其如此。
从接触一个事物到做出一个判断就构成一个MOT。
MOT就是人们对于某个特定事物或者某个特定事物的某个特定方面获得了足够形成判断的信息的那个时间单位。
我们在生活中所做出的大量的判断不是基于深刻的认识,而是基于MOT,是基于在瞬间之间对事物做出的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人在一天中至少形成2000个-3000个MOT。
一个品牌必须要争取用较少的MOT构成顾客对它的认识,且要形成正面的感觉和判断。
在托马斯·达文波特和约翰·贝克所著的《注意力管理》一书中,强调了争夺注意力,这个注意力的单位就是MOT。
MOT有正面和负面的区分。
巴黎银行的标识,它表现得很惬意,好像是只鸟,好像是颗星星,好像是多彩的,有一种梦幻的感觉。
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中国的银行标识,工行也好,建行也好,中行也好,统统是钱眼的变形。
所以同样处理一件事物,你却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MOT。
您有这样的经历吗?1)“对不起,我是你们的老会员了,今天没有带会员卡,我可以告诉你名字,仍然可以打折吗?”“对不起,先生,这个事情,我无法决定,要问我们经理,可是,经理今天不在。
”2)到电话公司去交费,你也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营业员冷冰冰地说:“号码多少”,你报上号码,“89块。
”你交了钱,取回找零和发票,离开。
整个过程中,你和营业员的交流不超过十个字。
你会认为这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吗?您有这样的经历吗?1)一个大客户的第一张订单经过市场、销售、生产各个环节的艰苦努力总算交货了,但某个小小的环节未能把握好,这个客户从此一去不复返。
我们所看见的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作文哎呀妈呀,你们知道吗?我们所看见的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哟!有时候,咱们的眼睛被欺骗了,看到的可不是真实的画面。
这可咋整呢?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咱们得明白,眼睛是咱们的窗户,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但是,窗户上有层玻璃,这层玻璃就相当于咱们的心理障碍。
有时候,这层玻璃会让咱们看到一些扭曲的画面。
比如说,有一天,你走在马路上,突然看到前面有个大坑,你心里一紧,吓得差点儿没跳起来。
其实,那大坑里啥都没有,就是一个水坑。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咱们的眼睛有时候会被“骗”。
你知道吗?有时候,咱们的眼睛会看到一些错觉。
比如说,有一天,你在家里看电视,突然看到窗外有个人在跑,你以为那是小偷呢,赶紧报警。
结果,等你出去一看,那人原来是你邻居家的老王在晨跑。
这就是视觉错觉。
咱们的眼睛有时候会被“迷惑”。
你知道吗?有时候,咱们的眼睛会被周围的环境影响,看到一些不真实的东西。
比如说,有一天,你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大家都穿着华丽的衣服,你也不好意思穿得随便,结果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件名牌西装。
这就是周围环境的影响。
还有呢,咱们的眼睛有时候会被“误导”。
你知道吗?有时候,咱们的眼睛会被别人的言论影响,看到一些不真实的东西。
比如说,有一天,你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关于某个明星的负面新闻,你就觉得那个明星一定是坏人。
结果,你去看她的演唱会,发现她不仅唱得好,还特别善良。
这就是舆论的影响。
所以啊,咱们要学会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真正的真相。
当然啦,有时候也得相信直觉,因为直觉往往是最真实的。
我们所看见的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所以,咱们要学会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真正的真相。
记住了嘛?。
真实与幻觉的区别人类对于真实和幻觉的认知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奥的话题。
真实代表着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事件,而幻觉则是指主观的、非真实的感知经验。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真实和幻觉之间的区别。
一、感知与信息真实和幻觉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感知和信息的来源。
真实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器官来获取的,比如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景象、通过耳朵听到的声音、通过嗅觉闻到的气味等等。
这些感知经验是与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相对应的,它们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相比之下,幻觉是由我们的大脑自身创造出来的。
它是基于我们对于事物的主观印象和个人经验的加工和改变。
比如,我们可能会产生幻觉,认为远处的水面上出现了镜面反射,而实际上那只是一种视觉上的幻觉;我们可能还会在梦中产生各种虚构的情节和故事,这些也是幻觉的一种。
二、客观与主观真实和幻觉之间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客观性和主观性。
真实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个人的喜好或想法的影响。
无论个人是否愿意接受,真实都在那里存在,它是不可改变的。
比如,无论一个人是否认同地球是圆的,地球的形状依然是圆的,这是一个客观的真实。
然而,幻觉是主观的,它受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影响。
每个人对于同一个幻觉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对于一件事情有错觉,而另一个人可能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因为幻觉是建立在个人主观认知上的,它是可以随时改变的。
三、可验证性与非验证性真实和幻觉之间的最后一个区别在于可验证性和非验证性。
真实是可以通过外部证据和客观事实来验证的。
比如,科学实验的结果可以通过重复实验的方式来验证真实性。
真实是可以被证明或证伪的,它是有根据、有依据的。
相反,幻觉是无法被证明或证伪的。
由于幻觉是个人主观的经验和感受,它不受外部客观事实的约束。
虽然人们可以分享和描述自己所经历的幻觉,但却无法通过外部证据来验证其真实性。
每个人对于幻觉的理解和感受都是唯一的。
结论真实和幻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真实是通过感知和信息获取的客观存在,它是与外部世界相对应的。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吗?
1.甲先生去一家公司面试。
他走进公司的电梯看到一位和他一样西装笔挺的年轻人(乙先生),于是友好的和乙先生打招呼:“你好”。
事后甲先生也没有在意,觉得乙先生不过是个和自己一样去面试的。
2.在一阵等待后,终于到甲先生面试了。
进了办公室一看,呀,原来这个公司的老总竟然是乙先生,刚才在电梯里真没看出来,这么年轻,这么有才干。
因为在电梯里和老总友好的打过招呼,所以面试很顺利,甲先生的心情也很好。
甲先生觉得乙先生很好,很平易近人,很亲切,也很敬佩乙先生。
3.甲上班后的一天。
甲在工作时间正在玩电脑游戏。
正巧,老总进来了,看到了,瞪了他一眼后。
甲冒了一身冷汗,事后回家就琢磨这事,原来乙先生这么厉害。
亲切感没了,以后每次见到乙先生都战战兢兢的,就怕乙说他上班打游戏的事。
4.甲去澡堂洗澡,正巧碰见乙,看到乙和他一样一丝不挂,觉得乙也没什么了不起,也和他一样。
接著又通过和乙的交流,逐渐畏惧感没了,亲切感回来了。
两人越聊越投机,成了好朋友。
5.甲带乙去甲家做客。
甲父刚出过车祸,腿有伤,还没恢复。
甲父见了甲的老总后,也没打招呼,就进自己房间去了。
甲没在意,和乙聊的还是很投机。
6.甲送走乙回家后,父亲大怒。
告诉甲,乙先生很像撞甲父后驾车逃逸的司机,由于乙是甲的老总,而且没有确认就没说出来。
甲愤恨之心油然而生。
由于没有确定,也没有证据,所以没办法,还要在乙的公司忍气吞声。
不过对于乙只是唯唯诺诺,应付了事罢了。
7.乙知道甲父出车祸受伤,买了水果来看望甲父。
乙走后,甲觉得,虽然乙没有承认,但是这样能拉下面子回来看已经很不错了。
对甲的印象稍微改善了一些,不过还是不能原谅乙。
8.事有巧合,刚刚有目击证人举报,警察抓住了撞甲父的肇事司机,可是不是乙。
甲和甲父都感到万分羞愧。
乙还带东西来看甲父,他们都没有好好招待乙,还冤枉了人家那么长时间。
9.甲主动去找乙,把事情来龙去脉说清,承认错误,得到了乙的原谅,两人友情恢复了,而且越来越深厚。
10.50年后,甲去医院看病,走进电梯,看到一个和他一样年纪的老人,于是打个招呼说:“你好”。
甲对那个老人没有在意,觉得不过是个病人而以。
11.在看病的等待期间,两位老人闲聊。
通过聊天,才知道,原来那位老人就是失散多年的乙。
两人一见如故,连病也顾不上看了,在那深情叙旧。
12.10年后,甲去公墓给祖先扫墓。
甲看著乙的亲属拿著乙的骨灰从自己身边走过。
由于不知道,甲只以为这事陌生人的骨灰而已。
在这个故事中,乙先生一直没有变,而甲先生对于乙的态度和感觉一直在变:
1.乙是平常人;
2.老总,敬佩;
3.检查官,面临失业或处罚,畏惧;
4.和自己一样的平常人,朋友;
5.朋友;
6.仇人;
7.有点原谅仇人了,没有完全原谅;
8.愧疚、惭愧;
9.大好人,好朋友;10.陌生人;11.失散旧友,亲人;12.陌生人。
乙从没变过,我们的清净自性也从没有变过,是什么使我们的态度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呢?。